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和蟾毒灵三种成分配伍后的镇痛效果,以筛选出三种成分的最佳配伍方式。方法: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进行镇痛实验研究。结果:蟾毒灵的镇痛作用最强,其次是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作用最弱;脂蟾毒配基用量较大时,与华蟾酥毒基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用量较小时则为协同作用;脂蟾毒配基与蟾毒灵配伍表现为相互的抑制作用;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配伍主要表现为蟾毒灵的镇痛作用;三者共同配伍时,未表现出相互间的协同或抑制作用。结论:欲发挥三种成分的镇痛作用,应该单独使用,或者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混合使用,以保证其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和蟾毒灵三种成分单体及配伍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MTT法测定蟾毒灵、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单体不同浓度和时间点,三种成分两两配伍以及三种成分配伍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蟾毒灵对BEL-7402人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最强,其次是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作用最弱;脂蟾毒配基不能增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的作用,且有抑制作用的趋势;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混合使用与单独使用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区别。结论:欲发挥三种成分的抗肿瘤作用,应该单独使用,或者华蟾酥毒基与蟾毒灵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蟾麝救心滴丸中蟾酥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的含量,C18色谱柱;流动相:乙腈-水,梯度洗脱(0→25min,56:44;26→44min,0:100;45→50min,56:44,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96nm,柱温为35℃。结果华蟾酥毒基在0.2118—2.118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7),平均回收率为99.49%,RSD值为1.2%(n=6);酯蟾毒配基在0.2012—2.012μg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6),平均回收率为99.97%,RSD值为1.7%(n=6)。结论RP-HPLC法简便可行、准确、重现性好,可作为蟾麝救心滴丸中蟾酥华蟾酥毒基和酯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HPLC法同时测定救心丸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救心丸中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C18(250 mm×4.6 mm,5μm);柱温:40℃;流动相:乙腈-0.5%磷酸二氢钾(pH=3.2)(50∶50);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96 nm。结果:华蟾酥毒基在0.498~2.49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脂蟾毒配基在0.570~2.85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救心丸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用反相HPLC法同时测定牛黄消炎丸中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华蟾酥毒基、酯蟾毒配基的含量,色谱柱: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25mm×5μm,麦科菲);乙腈-0.5%磷酸二氢钾溶液(40:60)(用磷酸调pH值至3.2)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96nm,柱温为40oC.结果:华蟾酥毒基进样量在0.2578μg~1.5468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回归方程Y=768131x-16329,平均回收率为97.67%(n=6):酯蟾毒配基进样量在0.2482μg~1.489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里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回归方程Y=727051x-18342,平均回收率为100.07%(n=6).结论:定量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可靠,可用于牛黄消炎丸中蟾酥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6.
HPLC法测定"心力丸"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电光  曾凡 《广东药学院学报》2006,22(2):150-151,193
目的建立测定心力丸中华蟾酥毒基和脂蟾毒配基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Spherisorb C18(5μm,4.6mm×200 mm),流动相为0.5%(ω)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体积比60∶40)(用磷酸调节pH值为3.2),流速1.0 mL/m in,柱温35℃,检测波长为296 nm。结果华蟾酥毒基回收率99.20%,RSD=1.27%;脂蟾毒配基回收率99.40%,RSD=0.86%。结论本法简便、准确,可用于控制该制剂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蟾灵膏中华蟾毒精、酯蟾毒配基和蟾毒灵3种化学成分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样品经甲醇回流提取后过滤,挥干后,滤液用水饱和正丁醇萃取,将正丁醇层挥发加甲醇定容即得样品.采用Eclipse XDB-C18(5μm4.6×250m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3%乙酸(46:54),柱温为30℃,流速为1ml...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华蟾毒配基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的HPLC测定方法,并根据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计算其体内药动学参数。方法经舌下静脉分别注射0.251、0.503、1.006mg/kg华蟾毒配基,采用RP-HPLC法测定血清中药物浓度,用3P87药动学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华蟾毒配基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可用一级动力学过程的二室开放型模型来描述。高、中、低3个不同剂量组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α0.4830、0.3777、0.2723h;t1/2β4.4189、5.8972、2.4682h;V(c)2.5120、8.6606、27.9378L/kg;AUC12.1970、8.4123、2.9056μg/(h·mL);CL2.0497、5.9437、34.4166L/(kg.h)。结论本研究建立的RP-HPLC测定大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华蟾毒配基后血药浓度的实验方法简便、快速、灵敏,血清中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可为华蟾毒配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和制剂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仙蟾胶囊中士的宁、脂蟾毒配基与华蟾酥毒基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方法 士的宁:采用Intersil-ODS3色谱柱;流动相:乙腈-0.01 mol/L十二烷基磺酸钠-0.01 mol/L磷酸二氢钾(40∶30∶30,冰醋酸调节pH值4.0);检测波长:254 nm;体积流量:1.2 mL/min;柱温:室温;脂蟾毒配基与华蟾酥毒基:采用Hypersil C18色谱柱;流动相:0.5%醋酸铵-乙腈(50∶50,氨水调节pH值7.0);检测波长:296 nm;体积流量:0.6 mL/min;柱温:40℃.结果 士的宁、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分别在4.2~41.6、10.8~108.0、9.4~94.0 μg/mL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1.8%、97.6%、98.4%,RSD均小于2%.结论 本方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结果准确,重现性好,为仙蟾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了较全面的定量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
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剂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蟾酥毒基(Cinobufagin)是蟾酥中的一种单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目前对其功效研究颇多,剂型研究也较多,现对华蟾酥毒基药理作用及制剂研究状况进行简要总结,为制备高效实用的临床药物提供有益线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从传统中药蟾酥中寻找抗肿瘤活性强而毒性低的化合物。方法 采用追踪分离的方式,以体外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强度为活性指标,同时结合小鼠急性毒性实验,对蟾酥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 采用活性追踪分离方式,从蟾酥中分离得到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活性同时对小鼠急性毒性较低的化合物蟾毒它灵,其对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好的生长抑制作用,小鼠iv给药的LD50约为蟾毒灵的4倍,而且稳定性较好。结论 综合化合物的活性、毒性及稳定性等因素,初步判断蟾毒它灵较其他同类化合物具有更好的抗肿瘤药物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干蟾皮中蟾毒内酯类成分提取效果的影响,并以酯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的总量总毒基量为考察指标,采用超高效高压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以10倍量8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结论 所优选出的提取工艺方法可行、稳定、合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测定血浆中委陵菜黄酮的分析方法,初步对该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经时过程进行考察。方法:建立委陵菜黄酮的HPLC测定方法,考察大鼠iv委陵菜黄酮(10、20、40 mg/k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结果:大鼠尾iv 3 个剂量委陵菜黄酮后,血浆药时曲线符合三室模型,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180分别为346.05、455.74和1 655.14 μg/(mL·min),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03.90、15.59和9.49 min,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30 580.98、2 045.70和894.84 min。结论:iv给药后,委陵菜黄酮血浆药时曲线符合三室模型,在大鼠体内迅速分布,但消除速率较慢。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了同时测定蟾酥中活性成分的HPLC方法,并对5个不同产地的药材中5种活性成分进行测定。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色谱柱为Hypersil ODS柱(250 mm×4.6 mm,25 μm),流动相为醇-水(50∶50),检测波长296 nm,柱温30 ℃,体积流量1 mL/min,并在此色谱条件下测定不同产地经60%甲醇回流提取的蟾酥样品中活性成分的量。结果 各成分的质量浓度和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有很好的分离度。日蟾毒它灵、蟾毒灵、沙毒精、华蟾酥毒基、脂蟾毒配基平均回收率为99.9%、99.6%、97.9%、96.7%、99.5%,RSD为2.8%、3.2%、1.9%、1.0%、3.4%。不同产地蟾酥样品的HPLC色谱图差别明显,所含成分的种类和质量分数差异较大。结论 本方法简便、灵敏度高,具有实用性,可作为蟾酥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考察杠柳毒苷iv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大鼠iv给予低、中、高剂量(0.37、0.74、1.48 mg/kg)杠柳毒苷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血浆样品经甲醇沉淀蛋白-C18固相萃取处理,HPLC-UV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大鼠血浆中杠柳毒苷药物浓度。用DAS药动学数据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低、中、高剂量组杠柳毒苷的分布相半衰期t1/2α分别为1.49、2.32、3.48 min,消除相半衰期t1/2β分别为14.00、12.37、15.44 min,无显著性差异。AUC0-60分别为8.581、19.782、50.615 mg/L?min,与剂量呈线性相关。结论 杠柳毒苷iv给药在大鼠体内分布及消除迅速,其体内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在0.37~1.48 mg/kg符合线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大鼠ig炙甘草汤后体内甘草次酸的LC-MS/MS测定方法。方法 采用醋酸乙酯沉淀蛋白处理血浆样品,选用白藜芦醇为内标,采用LC-MS/MS法测定,色谱条件为ORBAX SB-C18反相色谱柱(Agilent,50 mm×2.1 mm,1.8 μm),乙腈-水(80∶20,含0.2%甲酸)为流动相,体积流量0.2 mL/min,柱温30 ℃。样品经电喷雾离子(ESI)源负离子化后,通过Agilent 6410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仪,采用多反应监测(MRM)对甘草次酸进行测定,分别选用m/z 469.4→425.4和227.1→143.0作为甘草次酸和内标物白藜芦醇的检测离子对。结果 甘草次酸在33.4~8 560.0 ng/mL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1),日内(n=6)、日间(n=6)精密度、稳定性RSD均小于10%。甘草次酸高、中、低3个质量浓度平均提取回收率分别为75.3%、78.2%、78.5%。在此方法下得到大鼠ig炙甘草汤后血浆中甘草次酸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max=(8.00±1.13)h,Cmax=(811.02±300.25)ng/mL,AUC0~24=(11 439.21±3 367.36)ng/mL·h。结论 该方法灵敏、准确、快速、选择性高,可用于甘草次酸血药浓度监测和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成像技术在肿瘤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治疗中是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活体动物成像实验平台的主要优点是无创伤、低成本、实时检测,而分子探针与活体荧光成像技术相结合对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肿瘤的近红外荧光(NIRF)成像技术依赖于稳定、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分子探针。综述活体肿瘤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该项技术与新的分子探针、显像剂、报告分子的协同作用,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肿瘤诊断和治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原花青素B2(proanthocyanidin-B2,PC-B2)对体内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终产物(AGEs)形成的影响。方法 用链脲佐菌素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ig不同剂量(25、50、100 mg/kg)PC-B2 12周,检测血糖和AGEs的量。同时将不同质量浓度PC-B2分别与葡萄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半乳糖和牛血清白蛋白在37 ℃孵育60 d,用荧光光度法测定AGEs的荧光值。结果 PC-B2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P<0.01),抑制AGEs的形成(P<0.05),并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PC-B2对体外AGEs的生成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结论 PC-B2可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血糖,对体内外AGEs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菘蓝45S rDNA、5S rDNA和端粒进行物理定位,并分析其核型。方法 使用多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进行定位。结果 菘蓝基因组有一对45S rDNA位点位于4号染色体,一对5S rDNA位点位于5号染色体,14对端粒信号位于染色体两端;核型公式为2n=2x=14=10m(2SAT)+4sm,属2A核型。结论 为菘蓝核型分析、分子细胞遗传图谱构建提供了稳定、有效的细胞学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