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多模式镇痛与静脉自控镇痛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 :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4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分为2组。静脉自控镇痛组20例,男3例,女17例,平均年龄(59.6±2.3)岁;多模式镇痛组20例,男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6.3±1.3)岁。静脉自控镇痛组采用静脉镇痛泵控制性滴入舒芬太尼镇痛,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膝关节局部注射及丁丙诺啡贴剂联合镇痛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48 h内VA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1周HSS评分,评价两种镇痛模式的优劣。结果:术后6、24 h,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48 h在运动和静止状态下,多模式镇痛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组。术后1周多模式镇痛组HSS评分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HSS评分中的功能、疼痛及活动度评分,多模式镇痛组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但肌力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模式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理想的镇痛方案。  相似文献   

2.
石勇  陈子健  洪泽亚  赵文平 《中国骨伤》2016,29(11):989-993
目的:探讨保留关节囊的髋关节置换术和传统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不稳定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患者120例,分为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置换术组,各60例。保留关节囊组与传统手术组患者的性别分别为(男/女):34/26,31/29;年龄分别为(73.4±4.4)岁和(72.3±4.1)岁。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保留关节囊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和传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5.68±6.90)min和(93.39±7.90)min(P0.05);术中及术后出血分别为(998.78±15.20)ml和(1 000.25±16.80)ml(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0.74±2.90)d和(13.25±2.20)d(P0.05);术后1个月内髋关节脱位发生率分别为0%(0/60)和6.67%(4/60)(P0.05)。术后1~6个月的随访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两组患者术前Harris评分分别是42.18±5.90和43.68±8.20(P0.05),术后1个月时分别为58.53±5.10和49.38±4.90(P0.05),术后6个月分别是91.08±7.50和90.74±7.10(P0.05)。结论:直接外侧入路的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相对于传统不保留关节囊的全髋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对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恢复,预防术后并发症,早期髋关节脱位,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膝置换术后发生急性结肠假性梗阻(ACPO)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全髋膝置换术后发生的12例ACPO病例(ACPO组),与同期行人工全髋膝置换术的853例(对照组)比较。统计分析ACPO的发生率,分析2组间年龄、性别、手术类型、麻醉ASA分级、临床表现、放射学征象、发生时间、治疗方法、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天数。结果:ACPO总的发生率为1.4%,初次全髋置换术ACPO的发生率(1.3%)高于初次全膝置换术(0.4%),翻修手术(5.0%)高于初次置换手术(1.0%),全髋翻修术(5.5%)与全膝翻修术(4.0%)ACPO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PO组的平均年龄为(78±12岁,对照组为(71±13)岁;ACPO组男女之比为5:1,而对照组的男女之比为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SA分级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PO平均发生时间为术后2.5d,12例均有腹胀,8例有恶心或呕吐,3例有腹痛;放射学上均有结肠扩张,3例有小肠扩张。治疗上所有患者给予禁食、胃肠减压及口服石蜡油,3例给予肛管排气,1例严重患者行结肠镜辅助下肠道减压,无死亡病例。ACPO组平均下床时间为(5.0±2.2)d,对照组为(2.5±1.1)d;ACPO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6.5±6.4)d,对照组为(10.5±4.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CPO好发于老年男性,绝大多数病例保守治疗有效,预后较好,但会延长术后的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后放置真空负压引流瓶,不同负压下术后失血量的差异。方法 :选取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0日采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74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分成高负压引流组和低负压引流组。高负压引流组34例,男10例,女24例;平均年龄(75.94±9.02)岁;术毕放置6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低负压引流组40例,男13例,女27例;平均年龄(74.93±8.90)岁;术毕放置30 k Pa负压真空负压引流瓶。对术后伤口引流量、血红蛋白改变值、根据身高体重和手术前后红细胞压积(Hct)计算的所有患者总失血量等进行观察,并做统计学分析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术后第1天,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1.74±15.69)g/L,总失血量(1 217.73±459.50)ml,术后引流量(312.94±103.44)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34.90±12.90)g/L,总失血量(904.01±381.58)ml,术后引流量(129.25±44.25)ml,高负压引流组的数值均高于低负压引流组。术后3 d,高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6.00±13.29)g/L,总失血量(1 304.72±421.75)ml;低负压引流组血红蛋白改变值为(43.87±11.39)g/L,总失血量(1 196.78±344.20)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颈骨折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放置引流时,根据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情况选择负压引流压力大小,老年性股骨颈骨折选择低负压引流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的多模式镇痛方案与单纯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用于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接受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应用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及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多模式镇痛(联合组,20例),另一组术后单独应用PCIA(PCIA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全麻下完成手术.联合组患者返病房后即刻及其后每6h经留置的股神经阻滞管注入0.25 s/ml罗哌卡因20ml.PCIA组只连接静脉PCIA装置,芬太尼浓度10μg/ml,每次自控输注2 ml,无背景输注,锁定时间5 min.两组均在术后48 h内记录患者运动及静息状态下的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患肢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记录术后24、48、72和96h的体温、膝关节屈曲度.结果 术后4 h,联合组患者的VAS显著低于PCIA组(P=0.026);48 h时运动和静止状态下,联合组患者VAS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31).术后4h,联合组患者的运动阻滞程度显著高于PCIA组(P<0.001);术后24、48 h,联合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全消退.联合组患者术后48、72和96 h的体温明显低于PCIA组(P<0.05).联合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结论 膝关节置换术后,低浓度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围手术期口服塞来昔布是一种安全有效、镇痛效果良好的多模式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是目前重度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疼痛不仅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而且降低手术满意度,所以有效术后镇痛对于TKA极为重要。本文简要介绍超前镇痛、椎管内麻醉、外周神经阻滞麻醉、局部浸润麻醉、阿片类药物静脉自控镇痛、非阿片类药物等六大类镇痛方法的综合选择和组合,主要是提出多阶段(术前、术中、术后)、多节段(图1)、多模式(六大常规镇痛法)的镇痛选择理念,为临床多模式镇痛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对全髋关节置换术隐性失血是否造成影响。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2年5月初次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88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安慰剂预防治疗静脉血栓。利伐沙班组44例,对照组44例。利伐沙班组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8.48±15.19)岁;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1.11±13.54)岁。两组患者术前准备、术中及术后处理均一致。利伐沙班组从术后第1天开始每日口服利伐沙班10 mg,连用14 d;对照组于相同时间点口服安慰剂。术前及术后第3天行血常规检查,根据公式计算理论失血总量和隐性失血量。结果: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1 509.56±325.23) ml,隐性失血量(581.47±215.01) ml,占总量的(37.88±10.42)%;对照组实际总失血量平均(1 262.30±397.95) ml,隐性失血量(395.59±197.33) ml,占总量的(30.62±10.2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利伐沙班组实际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大于对照组,利伐沙班组隐性失血量占实际总失血量的比例也高于对照组。术后35 d内利伐沙班组发生出血事件4例,对照组发生1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08,P=0.167). 结论:利伐沙班增加了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出血风险,尤其是隐性出血风险,临床应用时要注意出血。  相似文献   

8.
髋关节置换术中肢体长度控制方法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通过引入一种新型测量工具,结合术前设计,可精确控制术后肢体长度,为髋关节置换术术中控制肢体长度提供一种方便有效的方法。方法:自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102例需行单侧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应用新方法控制肢体长度作为试验组,共51例,男25例,女26例;年龄37~92岁,平均60.41岁。应用常规方法(如shuck test,触摸对侧肢体长度等)控制肢体长度作为对照组,共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35~87岁,平均61.00岁。102例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试验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5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颈骨折16例;对照组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38例,行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单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或股骨颈骨折13例。在术后标准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双侧偏心距a,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b,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垂直距离c。然后取双侧测量值差的绝对值作为判断肢体长度的评价指标,分别是:d1,双侧偏心距之差的绝对值;d2,双侧股骨头旋转中心相对于大粗隆高度之差的绝对值;d3,双侧小粗隆高点到双侧泪滴连线距离之差的绝对值。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d1分别为4.49、7.32 mm;d2分别为2.37、4.32 mm;d3分别为3.32、6.08 mm;试验组患者d1、d2、d3均小于对照组。结论:新型测量工具及方法可有效控制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长度和头颈偏距。  相似文献   

9.
张卓  周勇刚  林峰  任鹏  柴伟  李睿  倪明  陈继营 《中国骨伤》2016,29(9):809-813
目的 :对比使用倒刺缝合线和传统缝线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切口关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选取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16例,分为研究组(T)和对照组(C)。研究组68例,平均年龄(65.26±8.50)岁,其中女58例,男10例;对照组48例,平均年龄(64.43±10.08)岁,其中女41例,男7例。所有患者接受单侧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研究组选用可吸收倒刺缝合线连续缝合关节囊,对照组选用可吸收抗菌薇乔连续锁边缝合关闭关节囊。所有患者采用2-0可吸收抗菌薇乔缝合皮下组织,皮钉闭合皮肤。对两组患者的缝合时间、术后3 d切口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特殊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研究组平均缝合时间(21.65±4.11)min(15~32 min),对照组平均缝合时间(31.83±4.55)min(22~45 min),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00);切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研究组30.88%(21/68),对照组20.83%(10/4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1,P=0.161);研究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68±1.36)d,对照组(5.46±1.29)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07)。结论 :使用倒刺缝合线应用于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明显缩短手术缝合时间,但需要更为细致的缝合方法和谨慎的术后观察。切口并发症的发生对手术效果及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至2007年6月期间对60例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COX-2抑制剂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并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镇痛注射;术后常规应用COX-2抑制剂、医患沟通、冰敷和主动功能锻炼。术中关节周围注射随机分成多模式药物注射(MI)组和非多模式药物周围注射(NMI)组。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监测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和并发症。结果MI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术后阿片类镇痛药物使用量比NMI组少,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组术后运动疼痛评分均比NMI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和关节周围多模式药物注射,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置换手术后的疼痛,且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前关节囊入路和后关节囊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髋关节外展肌力及外展功能的影响。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4月共施行全髋置换术149例,随访130例,分为改良Gibson前外侧切口的前关节囊入路(A组)65例和常规Gibson后外侧切口的后关节囊入路(B组)65例。A组男26例,女39例;年龄(72.5±8.3)岁;体重指数(24.7±3.7)kg/m2;健侧外展肌力(1.08±0.49)N·m/kg。B组男30例,女35例;年龄(71.6±7.1)岁;体重指数(25.5±3.9)kg/m2;健侧外展肌力(1.05±0.51)N·m/kg。另外招募60名60~80岁志愿者作为年龄相关对照组,男33例,女32例;年龄(73.1±7.5)岁;体重指数(24.2±3.8)kg/m2;股外侧肌力(1.17±0.53)N·m/kg。A组、B组及年龄相关对照组在年龄、体重指数及健侧外展肌力(骨折患者采取健侧测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测量和记录两组术后第1、2、3、6、12个月术髋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活动角度及髋关节Harris评分。对两组手术路径进行解剖学比较,并对股外侧肌肌力、髋关节外展度及功能的恢复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结果:术后1、2、3、6、12个月股外侧肌肌力A组分别为(0.53±0.13)、(0.66±0.21)、(0.85±0.15)、(0.95±0.19)、(1.03±0.13)N·m/kg,B组分别为(0.46±0.14)、(0.57±0.18)、(0.78±0.12)、(0.85±0.18)、(0.98±0.14)N·m/kg,术后前6个月A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优于B组,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股外侧肌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3、6、12个月髋关节外展角度A组分别为(25.35±4.31)°、(36.53±5.13)°、(48.07±1.62)°、(61.53±1.77)°、(68.62±3.16)°,B组分别为(23.47±2.41)°、(33.42±4.23)°、(46.64±2.51)°、(60.96±1.75)°、(67.47±4.36)°,前3个月A组患者髋关节外展角度大于B组。术后1、2、3、6、12个月Harris评分,A组分别为72.23±2.57、79.36±3.91、84.75±3.17、88.63±2.16和95.21±1.37,B组分别为71.58±3.62、78.96±2.21、83.97±3.57、87.92±2.94和94.83±1.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A组手术入路肌肉累及和损伤少于B组,尤其是外展肌的损伤少于B组。结论:两种关节囊入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改良Gibson切口前关节囊入路术中对外展肌的手术干扰更少,术后早期外展肌肌力和外展活动度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期应用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序贯镇痛治疗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拟手术的60例膝关节表面置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和对照组:观察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塞来昔布(20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帕瑞昔布钠(4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3d后改为口服塞来昔布(200mg、2次/d);对照组术前24h、12h给予口服曲马多片(10mg),术毕使用镇痛泵2d,术后3h开始使用曲马多注射液(100mg,2次/d)静注,连续使用三天后改为口服曲马多片(10mg、2次/d)。分别记录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术前、术后7d及末次随访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记录不良反应及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结果手术前两组疼痛程度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观察组术后静息、活动时(6、12、24、36、48、72h)的视觉模拟评分有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无统计学差别(P〉0.05),手术后7d及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需要止痛药援助情况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夜间睡眠满意度调查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OX-2抑制剂序贯治疗在膝关节表面置换围手术镇痛中效果确切、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副作用小、改善手术后膝关节活动范围、加快患肢功能锻炼及改善睡眠状况,适合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的围手术期镇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联合多模式镇痛技术在全髋关节置换(THR)术后的早期疗效。方法本组自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共收治了97例(104髋)接受THR的患者,男43例,女54例,平均年龄(56.14+2.97)岁。术后采用联合多模式镇痛技术进行围手术镇痛,除给予术后常规药物镇痛外,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如术前宣教、超前镇痛、物理疗法以及术后肢体功能锻炼等综合措施。由同一术者实施,关节假体及器械均选自同一厂家,自术后12h随机将上述104髋分为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联合应用及通安片与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对照组单纯服用非甾体类镇痛药进行镇痛,术后指导患者行肢体功能锻炼,以患者主观疼痛及关节活动情况作为主要观察指标,以数字疼痛评分法(NPRS)对静息痛与关节活动后疼痛评分进行量化评估镇痛效果。结果实验组静息痛与关节活动后疼痛总体NPRS评分分别为(4.74+0.77)及(6.14±1.41)分,对照组则分别为(5.11±1.01)及(7.23+0.97)分,经SPSS13.0软件包统计学检验,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出院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关节主动活动能力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联合多模式镇痛在THR术后的早期疗效较好,利于关节功能恢复,是一种较廉价的镇痛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