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P波离散度(P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长时间(Pmax)与最短时间(Pmin)的差值,它反映了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1个新指标。本文测量45例阵发性房颤和45例对照组的Pd和Pmax,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 将入选患者根据心电图特征分为A组、B组、C组,每组30例.持续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大于7 d)患者为A组;既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又有阵发性房颤(房颤发作持续时间小于7 d.一般小于48 h,多为自限性患者为B组;仅有窦性心律P波时限增宽,无阵发性房颤的患者为C组.对3组患者的P波异常,P波离散度及心脏超声波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增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大(P<0.01),显示左房扩大、房内阻滞及P波离散度增大者易发生房颤,危险比增高.结论 左房扩大可能是发生房颤的先兆,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左房内径增大可作为发生房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房复极波增大诱发异位心房激动的临床和心电图特征。方法对7例心房复极波间歇性增大致PR段及ST段同步下移并诱发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临床表现和常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出现这一心电现象的导联广泛,以V3、V4导联显著,房性早搏及心房扑动的配对问期短且固定,而配对间期较长的房性早搏则无PR段及ST段下移。患者存在心脑肺结构破坏及功能损害或低钾血症,病情好转时上述现象减轻或消失。结论在病理条件下心房复极波增大致心房复极离散度增大,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于诱发折返性异位心房激动。  相似文献   

4.
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心房电极植入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在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方法和可靠性。方法 对 10例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的患者与同期窦律下植入心房电极患者的植入时间、术中以及术后心房电极的感知、起搏功能进行对比随访观察。结果 阵发房颤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测定心房感知和起搏功能良好 ,房颤发作时所测得的房颤波振幅与窦性心律时所测心房波振幅有相关性 ,其手术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与窦律下植入起搏器的患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房颤发作时植入心房电极临床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於龙  郑先菊 《实用心电学杂志》2012,21(3):178-179,181
目的对房性期前收缩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动态心电图(DCG)与心脏彩超(PAF)检查结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选择5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与55例非阵发性房颤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与心脏彩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经彩超检查测量左房大小。结果阵发性房颤组24小时房性期前收缩发生次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明显短于对照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房颤组组内数据相比,引发房颤的房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短于房颤发作前最近一次单发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房颤组左房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对于房颤持续时间大于1h的患者,其左房内径明显大于对照组。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作和维持与房性期前收缩的提早量以及发生频率、左心房的大小及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等有密切关系。阵发性房颤维持时间的长短与心房增大的程度亦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点是心悸、脉律绝对不整;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f波,R-R间距绝对不等.根据临床发作特点房颤分:(1)初发房颤:特指首次明确诊断的房颤,包括房颤发作时无症状或症状轻微,难以确定房颤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间和既往发作史者;(2)阵发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常<48 h,多为自限性,但反复发作;(3)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7d,常不能自行复律,药物复律的成功率较低,常需电复律;(4)长期持续性房颤:指持续时间>1年,药物复律的成功率低,用射频消融等方法仍可转复;(5)永久性房颤:指复律失败,不能维持窦性心律或无复律适应证的房颤.  相似文献   

7.
<正> 房颤时心房丧失对心室的灌注,心室容积相应减少,而心电图 QRS 波振幅与心室大小密切相关。因此,房颤有可能使 QRS 波振幅降低。本文通过34例房颤病人转复前后的 QRS 波振幅的比较,探讨房颤对 QRS 波振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52例心房晚电位与阵发性房颤的临床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晚电位测试对于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临床关联。方法 以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技术测试5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组的心房晚电位(滤波后的P波时限、P波终末20ms、30ms、40ms的电压均方根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的滤波后P波时限为(137.52±2.92)ms,对照组为(113.05±1.20)m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20ms电压均方根值为(2.65±0.25)μV,对照组为(3.72±0.19)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阵发性房颤组的P波终末30ms电压均方根值为(3.69±0.32)μV,对照组为(4.71±0.28)μV,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2)。结论 P波触发信号平均心电图记录心房晚电位可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颇的1个快速、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早复极波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探讨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85例早复极患者的资料与85例对照组进行心率变异性的对比分析,比较其特点.早复极组根据心电图J波抬高的程度分为J波≥2 mV(A组)和J波<2 mV(B组)两个亚组,分析两亚组之间心率变异性的特点.结果 早复极波组患者与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时域指标比较,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复极A组和B组时域指标比较,A组的SDNN、RMSSD、PNN50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复极组A组和B组频域指标比较,A组的HF、LF/HF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复极波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存在失衡,早复极患者J波幅度与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有关,主要表现为交感神经正常,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且张力强度与J波幅度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P波离散度是反映心电图各导联间P波持续时间的差异程度,提示心房内不同部位的非均质性电活动。本文通过4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40例非房颤患者的P_(max)、P波离散度及左房内径的对照观察,探讨P波离散度与左房内径对房颤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阵发性房颤组(1组)40例,男15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用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性早搏所诱发的房颤,探讨其发生的机制及与长短周期现象的关系。方法对10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房性早搏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房性早搏诱发房颤时的长短周期时间及特点。结果100例房性早搏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出现阵发性房颤21例(21.0%)、短阵房速26例(26.0%),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阵发性房颤100%由房性早搏诱发。结论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发现房性早搏患者房颤发生率较高,加强对房性早搏的认识,减少房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Atrial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m was compared between 25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20 healthy persons without atrial arrythmias (control). The duration time of the high frequency (50–250 Hz) P wave was significantly (P < 0.01) prolonged in the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116 ± 16.4 versus 92 ± 8.1 msec).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the duration of the high frequency P wave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104 msec. Using this criterion, a sensitivity of 76% and a specificity of 90% were achieved. Our observation has shown that the atrial signal-averaged electrocardiogram is a useful technique for identifying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相似文献   

13.
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左房异常与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持续性房颤患者为A组,阵发性房颤、房扑患者为B组,仅有心电图P波增宽的患者为C组,A、B、C三组各4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大小,观察患者窦性心律时心电图P波时限、切迹和P波离散度,并分析与房颤发生的关系。结果房颤男性多于女性,年龄大于60岁者94例(占78.3%),三组中86.7%的患者存在器质性心脏病(104例)。心电图P波切迹明显、P波离散度大者快速房颤发生率高;超声心动图检测左房直径大者房颤发生率高,持续性房颤比阵发性房颤患者左房直径大(p<0.05)。结论左房扩大、房内阻滞及P波离散度增大的患者易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32例伴有心脏疾患发生房性心动过速者,与12例无心脏器质性疾患发生的房性心动过速者作对照,观察房性心动过速发生的昼夜节律并统计短阵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频率和持续时间、与发作相关的房性期前收缩的偶联间期。结果检出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者44例(11.3%),心脏病组32例检出率13%,对照组12例检出率8.4%(χ2=42.8,p<0.001),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患者房性心动过速以右房房速发生率为高。心脏病组房性心动过速时发作的阵数、房速率及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发作时联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昼夜节律变化在心脏病组不明显而在对照组明显。结论动态心电图检测对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的临床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疗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动态心电图特征. 方法 对3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和24例非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进行分析,测定和计算房性期前收缩偶联间期和房性期前收缩指数. 结果 阵发性心房颤动共发作291次,其中221次由房性期前收缩诱发(75.95%).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与未诱发心房颤动的房性期前收缩比较,偶联间期较短,期前收缩指数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房颤动发作前1h房性期前收缩和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频率增加.35.75%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时出现明显的长短周期现象. 结论 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主要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重要电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探讨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分析1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的心室率、 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以及QRS波的表现。结果 11例心室率为160-230次/分,平均180次/分;当心室率>180次/分时,全部导联见不到f波;RR间距的变化范围为0.18-0.76s;QRS波绝大多数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少数为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图形。结论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特征是:极快速的心室率,RR间距绝对不等,QRS波增宽呈delta波,QRS波表现为完全预激图形、典型预激图形及正常QRS的不同组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一年疗效。方法对46例有起搏器植入适应证的患者采用ASP和室间隔起搏方式植入DDD45例和AAI1例。植入前检查24h动态心电图(DCG)和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复查ASP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复查DCG,用以测量起搏前窦性心律时和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以及观察起搏前和起搏后一年内房早和房速的发作情况。结果①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时的最大P波时限明显缩短(76.00±14.59msvs98.00±14.07ms,P0.01)。②与起搏器植入前相比:起搏器植入后1周、3个月和12个月时,DCG检出的房早发作次数和房速发作阵数均明显减少(P均0.05),术后3个月时DCG检出的房速发作例数也有减少(P0.05)。结论 ASP能缩短房间传导时间,减少术后房早和房速的发作。  相似文献   

18.
动态心电图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心电触发机制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心电触发因素及其部位,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45例PAf患者的动态心电图人工回放,记录心房颤动(Af)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发作前三个心房周期、联律间期,并根据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形态确定房性期前收缩部位。结果45例PAf患者共248次Af发作,心电触发因素中房性期前收缩占84.97%,窦性心动过缓占7.73%,心房扑动占2.14%,房性心动过速占2.57%;房性期前收缩来源于左心房上部占69.96%,左心房下部占12.02%,右心房上部占9.87%,右心房下部占3.86%;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比未触发Af的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缩短25ms以上;PAf发作存在23:00~1:00及9:00~11:00两个高峰,13:00~15:00一个低谷;PAf大多在短-长-短周期后发作,占62.23%,长-长-短周期后发作占21.89%。结论左心房上部房性期前收缩是PAf主要的触发因素,长-短周期现象是PAf发作的重要启动机制,自主神经失衡在PAf发作中起协同作用。动态心电图能对PAf治疗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触发性房性期前收缩(APC)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将46例高血压伴APC触发PAf患者(高血压组)的动态心电图进行人工回放,分析触发性APC的起源部位、联律间期(CI)及期前收缩指数(PI),并与35例非高血压伴PAf患者(非高血压组)对比分析。结果高血压组患者触发性APC主要来源于左心房上部(61.7%),与非高血压组(59.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8)。高血压组触发性APC的CI及PI分别为(374.1±31.5)ms和0.50±0.05,均明显短(低)于非触发性APC[(443.6±32.6)ms和0.63±0.06,均为P=0.000],也短(低)于非高血压组[(395.7±38.2)ms和0.55±0.08,均为P=0.000]。高血压组APC前心动周期(PC)为(746.2±50.6)ms,显著长于非高血压组[(724.9±70.3)ms,P=0.004]。结论高血压伴PAf患者触发性APC主要起源于左心房上部,触发性APC的CI和PI明显短(低)于非高血压伴PAf患者。高血压患者出现CI较短或PI较低的APC时,应及时处理,防止PAf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