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fibrin,PRF)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用于犬上前牙拔牙位点即刻保存实验研究的可行性。方法6只Beagle犬随机分为3组各2只,拔除上颌左右第二切牙后,A组植人PRF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B组植入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组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4、12周每组各处死1只犬,制备组织标本,通过大体观察、形态学测量以及锥形束CT检查评价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3组犬4、12周时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A组差值最小;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阻止牙槽骨吸收效果最好,B组次之,C组最差;12周时A组牙槽嵴丰满度优于B组和C组(P〈O.05);术后4周与12周CT值与术前CT值之差A组均高于B组和C组(P〈O.05)。结论PRF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是一种良好的新型复合骨移植材料,具有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新骨形成,保存拔牙位点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骨诱导活性材料(osteoinduction active material,OAM)复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修复效果。方法 12个月龄雄性beagle犬6只,微创拔除其上、下颌双侧第二侧切牙,将4个位点分为4组,分别为PRF+OAM组、PRF组、OAM组和对照组,分别填入PRF+OAM、PRF、OAM和不做处理。6只犬随机分别于术后4、12周各处死3只,取牙槽骨标本行形态学测量和组织学观察,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骨密度评价拔牙窝的愈合情况。结果4、12周时PRF+OAM组唇舌侧牙槽嵴宽度((-0.08±0.02)、(-0.09±0.02)mm)和高度((-0.53±0.07)、(-1.15±0.07)mm)均明显低于PRF组(牙槽嵴宽度(-0.15±0.03)、(-0.63±0.04)mm)和高度((-0.74±0.06)、(-1.51±0.05)mm)、OAM组(牙槽嵴宽度(-0.22±0.03)、(-0.08±0.05)mm和高度((-0.95±0.07)、(-1.51±0.06)mm)及对照组(牙槽嵴宽度(-0.35±0.08)、(-1.17±0.21)mm和高度((-1.27±0.12)、(-1.70±0.05)mm)(P均0.05);析因分析结果显示,PRF组、OAM组存在交互作用,OAM与PRF混合使用效果优于分别单独使用;愈合期PRF+OAM组拔牙创CT差值(35.33±2.08)均高于PRF组(33.33±3.51)、OAM组(-80.67±2.08)和对照组(-153.33±2.88)(P0.05);术后4、12周PRF+OAM组拔牙窝新生骨排列规则度及成骨情况明显优于PRF组、OAM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PRF+OAM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中可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组织修复,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PRF和OAM。  相似文献   

3.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4.
肖阳  王凡 《系统医学》2022,(15):177-181
目的 探讨血液衍生物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d growth factor,CGF)在拔牙后牙槽窝中使用后对牙槽骨保存程度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3月在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就诊的80例拔牙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牙槽窝不做处理,治疗组牙槽窝置入PRF和CGF。观察两组牙槽嵴宽度、高度变化,两组患者牙槽嵴骨量的变化、矿化骨部分填充量。结果 治疗组拔牙后30 d、拔牙后90 d牙槽嵴宽度(6.71±0.54)mm、(6.67±0.56)mm、高度(15.71±0.45)mm、(15.64±0.65)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565、20.148、16.665、24.649,P<0.001)。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0.362,P<0.001),治疗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49,P=0.162)。对照组拔牙后与术前牙槽嵴高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能否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再生存在一定的争议。目的: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凝胶对拔牙窝骨愈合过程中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探讨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与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拔牙建立Beagle犬拔牙窝骨缺损模型,同期在拔牙窝导入富血小板血浆或复血小板凝胶,并设计对照组。术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学检查、三维CT平扫+重建、组织学检查拔牙窝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CT值以及新生骨面积。结果与结论:与富血小板血浆组和对照组比较,影像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8周新骨形成的面积最大(P<0.01);组织学结果表明富血小板凝胶组在第2,4周新骨形成面积最大(P<0.05);在所有时间点上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最小(P<0.05)。在第12周,富血小板凝胶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仍有2mm差值。提示,富血小板凝胶具有促进牙槽窝早期愈合的能力,但其单独使用时促进牙槽窝骨量保持的效能有限。  相似文献   

6.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7.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20):3653-3656
背景:建立合适的牙槽嵴缺损动物模型可为开展剩余牙槽嵴的保存、修复研究奠定基础。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实验动物模型。方法:全麻下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建立兔下颌骨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术后4,8,12周,处死白兔,游标卡尺测量兔下颌剩余牙槽嵴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拔牙窝的愈合程度,X射线摄片观察兔下颌拔牙创内骨小梁改建情况。结果与结论: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牙槽嵴长度、宽度和高度均逐渐降低;拔牙窝内有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和血管网逐渐形成,牙槽窝持续沉积新生骨组织,与周围牙槽骨界限不清,骨改建生成,拔牙创愈合。苏木精-伊红染色及X射线片均证实兔前牙区剩余牙槽嵴模型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8.
背景:拔牙窝的新骨形成与骨量保持受体内外多种因素调控,神经系统通过介导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调节骨代谢。目的:观察神经支配对拔牙窝骨愈合的调节作用,探讨神经支配与拔牙窝骨愈合的相互关系。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以未切除侧为对照,拔除失神经支配侧和正常侧前磨牙,放射影像学方法检测术后2,4,8,12周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结果与结论:失神经支配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牙槽嵴高度、宽度和C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拔牙窝唇颊侧牙槽嵴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提示失下牙槽神经支配影响拔牙窝的新骨形成及骨量保持,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上颌前牙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 11例17颗上颌前牙因外伤折断拔出后,即刻在拔牙创窝内放置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行拔牙位点保存,严密关闭拔牙创窝;术后3,6个月观察缺牙区牙床丰满度及口腔全景x线片,观察拔牙创窝内新骨密度,判断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在拔牙位点保存的效果。结果11例患者均无不良症状和体征;x线口腔曲面断层片显示术后3个月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植入区有新骨形成,且密度均匀;术后6个月植骨区与周围骨组织无明显界限,新骨形成高度与邻近牙槽骨嵴高度相近。结论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具有良好的引导骨再生作用,可减缓拔牙后牙槽骨吸收,达到拔牙位点保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34-3836
比较拔牙后即刻植入两种骨代用品同种异体骨(脱钙冻干骨)和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天博)并覆盖胶原蛋白生物膜预防术后牙槽骨吸收,保持牙槽嵴丰满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因牙周病变需要拔除磨牙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观察组A为植入同种异体骨粉并覆盖生物膜,观察组B为植入天博骨粉并覆盖生物膜。1个月、6个月后复诊,摄CBCT检查,对牙槽窝的愈合,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及骨密度进行观察测量。结果:60例患者创口愈合良好。6个月后观察组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观察组之间牙槽骨垂直和水平吸收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月CBCT显示观察组新生骨密度与观察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采用拔牙窝植入骨代用品结合位点保存法能够有效的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吸收,2种不同植骨材料在拔牙后位点保存术中均具有良好初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背景:各种原因导致的牙齿拔除后都会造成剩余牙槽嵴的吸收,导致颌骨骨量不足,不利于患者后期接受义齿和种植牙的修复治疗.目的:通过建立大鼠拔牙后剩余牙槽嵴模型,观察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对拔牙窝修复及牙槽嵴吸收的影响.方法:将36只健康 SD 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单纯材料组,均拔除右侧下颌中切牙,实验组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对照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材料,单纯材料组在拔牙窝内植入纳米晶胶原基骨材料.结果与结论:①牙槽嵴的相对长度: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均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②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8周,实验组与对照组新生血管和新骨形成的速度和质量均优于单纯材料组.③新生骨面积占骨缺损面积的百分比:术后2,4,8周,各组随时间增长不断增加,实验组与对照组大于单纯材料组(P 〈0.05),对照组大于实验组.表明纳米晶胶原基骨/活性肽 P17-骨形态发生蛋白2具有良好的骨诱导能力,拔牙后即刻植入可促进拔牙创的愈合,延缓剩余牙槽嵴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在骨骼发育中的起到关键性作用;文献报道单独的富血小板血浆在动物或者临床试验中并不具备明显促进移植骨组织愈合的作用。目的:验证富血小板血浆协同骨形态发生蛋白4促骨缺损区的成骨作用。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构建上颌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1空白对照组建模后不做特殊处理。2β-磷酸三钙+Bio-gide生物膜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3富血小板血浆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富血小板血浆1 mL。4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为β-磷酸三钙0.1 g+Bio-gide生物膜1张+富血小板血浆1 mL+5μg骨形态发生蛋白4。于造模后4,8,12周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及图像分析各组骨缺损区新生骨生成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富血小板血浆组、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骨缺损区新生骨以及新生血管均多于β-磷酸三钙+Bio-gide组(P〈0.01);β-磷酸三钙+Bio-gide组新成骨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术后4,8,12周,富血小板血浆+骨形态发生蛋白4组骨缺损区新生骨均多于β-磷酸三钙+Bio-gide组、富血小板血浆组两组骨缺损区(P〈0.01),β-磷酸三钙+Bio-gide组和富血小板血浆组均多于空白对照组(P〈0.01)。结果表明以β-磷酸三钙为支架,富血小板血浆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可明显促进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13.
胡杨  马莹  何惠宇 《中国临床康复》2011,(16):2905-2910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序贯应用雌激素(骨吸收抑制剂)和辛伐他汀(骨形成刺激剂)对去势骨质疏松大鼠种植体骨愈合骨计量的影响。方法:选用32周龄雌性SD大鼠40只,并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去势组。去势组切除双侧卵巢,正常对照组只进行耻区皮肤单纯切开术。卵巢切除12周后于大鼠胫骨近骺端植入纯钛螺纹状种植体并将去势组随机分为4组:雌激素组(B组)、辛伐他汀组(C组)、序贯组(D组)和去势对照组(E组)。雌激素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辛伐他汀组:5 mg/kg,1 d灌胃1次;序贯组: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0.1 mg/kg,3 d给药1次,2周后,灌胃给予辛伐他汀5 mg.kg-1.d-12周,停药5周,再应用辛伐他汀5 mg.kg-1.d-1灌胃3周;去势对照组:单纯饲料喂养,无药物干预。种植术后12周全部处死,摘取胫骨。标本制作带种植体的不脱钙切片,行骨计量学观察。结果:比较结合骨板宽度,骨小梁直径,松质骨区种植体-骨接触率及松质骨区骨量,D组与A,B,C,E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验性骨质疏松可阻碍种植体和骨组织的结合,使种植体周围骨小梁减少,结合骨板和骨小梁变得菲薄,序贯疗法可有效促进骨形成,从而提高骨组织对种植体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注入骨延长区,观察血管形成及骨再生的情况,揭示组织工程骨再血管化和成骨的关系。方法以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NHAC)/藻酸盐水凝胶为载体,复合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构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将其注入肢体延长动物模型骨延长区,以空白对照组、注射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组为对照,通过组织学切片、毛细血管计数、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观察血管化及骨生成情况。结果毛细血管计数显示第3周:A组4.8±9.1,B组7.4±9.2,C组10.7±8.5;第6周:A组15.1±7.2,B组19.3±15.8,C组31.5±18.2,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管计数值最高,血管化明显优于其他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测定显示第3周:A组4.52±7.31,B组10.20±9.65,C组21.33±16.4;第6周:A组22.56±8.76,B组41.95±16.27,C组58.36±11.39,各时段3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值由高到低顺序排列为:C组〉B组〉A组,C组骨小梁百分比面积最大。结论血管化可注射性纳米组织工程骨应用于牵拉成骨,可促进骨延长区血管化及骨生成,优于单纯成骨细胞复合可注射性纳米材料。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羟基磷灰石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但这种复合材料在冻存后是否具有骨缺损修复效果还不清楚。目的:观察深低温冻存羟基磷灰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制备27只日本大耳白兔桡骨10mm缺损模型,随机分为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与羟基磷灰石组,3组分别于骨缺损处植入-80℃保存3个月的羟基磷灰石,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新鲜制各的羟基磷灰石,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物及单纯羟基磷灰石,植入后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观察及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等组织学观察,并于12周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骨缺损大部分愈合,有成熟骨小梁通过,有的可见髓腔通畅,塑形较好;羟基磷灰石组骨痂生成少,骨缺损部分愈合,塑形欠佳,新骨生成少于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P〈0.05)。冻存复合材料组、新鲜复合材料组最大载荷明显大于羟基磷灰石组(P〈0.05)。表明低温冻存羟基磷灰石屑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植骨材料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与新鲜制作的复合材料几乎一致,未因冻存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项研究证实吸烟能够促进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目的:观察吸烟在牙周炎性牙槽骨吸收大鼠中的作用。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正常饲养,不给予其他处理;对照组:采用钢丝结扎法建立大鼠实验性牙周炎动物模型;实验组:在造模期间给予被动吸烟。8周后将所有大鼠处死,取出牙周组织,利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组织的病理学改变,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核因子活化因子受体配体和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对照组和实验组大鼠造模8周后,实验组大鼠牙槽骨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 〈0.05),而对照组大鼠牙槽骨中骨保护素的表达量较实验组有明显上调(P 〈0.05)。提示吸烟能够提高牙周炎大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同时并可以降低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牙周炎性牙槽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组织工程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目的:评估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体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成骨的效果。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40只,建立桡骨双侧大段骨缺损模型,其中35只右侧植入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植入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支架材料作为对照组;另5只作为空白对照不作任何处理。植入后4,8,12,16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术后2周可见缺损处有散在的、少量模糊状骨痂生成,术后4周可见明显骨生成影像,成云雾状,均匀分布在骨缺损区,术后8周整个缺损区均可见骨痂生成,成骨现象更加明显,部分髓腔已通,术后12~16周,缺损区已完全被新生骨组织充填,骨髓腔已完全再通,修复区较正常桡骨细,骨缺损修复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P〈0.01)。说明自体骨髓基质细胞与β-磷酸三钙/聚磷酸钙纤维/聚左旋乳酸复合移植可较完全修复大节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