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端绳梯式穿刺法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和顺血流方向穿刺对自体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160例(每例透析病人动脉端穿刺次数为600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动脉端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对照组动脉端采用逆血流方向穿刺法(80例),所有病人静脉端为向心方向穿刺.观察两组病人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法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动脉端顺血流方向穿刺能降低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内瘘狭窄、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护理措施,从而减少早期使用内瘘的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86例内瘘成形术后6~8周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在穿刺时选择内瘘侧,即动脉针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8~10cm穿刺,静脉穿刺点离开动脉穿刺点5~10cm穿刺.实验组43例的动脉穿刺点在内瘘吻合口近心端10cm以上,静脉穿刺选择患者其他肢体的表浅静脉或颈内静脉植管.并且由两名以上专业护士评估及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以及感染发生情况,共穿刺688次.结果:实验组43例穿刺成功342/344(99.4%)高于对照组296/344(86.1%),皮下血肿发生率7/344例(2.4%)明显低于对照组21例(7.2%),P均<0.05.而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不足发生率则无明显差别.结论:动静脉内瘘新瘘穿刺时,我们摒用传统方法,而选择动脉端刺入内瘘新瘘,静脉端穿刺其他肢体浅表静脉或连接颈内静脉置管,并且配合相关的护理措施,极大的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血肿发生,可能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
前臂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出血量及止血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  冯怿霞 《护理研究》2008,22(29):2656-2657
[目的]观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不同内瘘位置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前臂动静脉内瘘病人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血压、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不同内瘘位置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前臂组透析后内瘘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护士应根据病人内瘘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4.
向心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顺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的影响。方法按时间顺序将 5 5例初次使用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实验组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选择同侧下肢大隐静脉或任意一条非瘘静脉作为静脉回路。对照组 (常规穿刺法 )动脉出路距瘘口近侧头静脉离心方向穿刺 ,静脉回路选择动脉端 5cm以上任意静脉向心穿刺 ,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血流量、内瘘堵塞率、皮下血肿发生率。结果动脉端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 95 .71 %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为 80 .30 % ) (P <0 .0 1 )。动脉端皮下血肿发生率实验组为 4 .2 9%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1 2 .1 2 % ) (P <0 .0 1 ) ,静脉端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实验组内瘘堵塞率为 3.5 7% ,明显低于对照组 (为 2 5 .93% ) (P <0 .0 5 )。实验组透析中血流量可达 2 0 0ml/min以上 ,为 82 .82 % ,对照组为 77.2 7%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瘘早期启用可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动脉穿刺向心方向和离心方向对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透析效果及并发症的影响,以延长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质量。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使用动静脉内瘘规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6个月后分别对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透析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观察组内瘘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糖尿病肾病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7.
孙克红  杜秀 《中国疗养医学》2014,(11):1034-1035
目的比较扣眼穿刺法和绳梯穿刺法对透析患者高位动静脉瘘动脉穿刺效果的影响,以选择安全有效的动脉穿刺方法,提高透析质量,延长瘘使用寿命。方法将40例采用高位动静脉瘘规律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扣眼穿刺法20例,绳梯穿刺法20例,1年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血流量、皮下血肿及瘘堵塞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扣眼穿刺法组穿刺成功率及血流量明显高于绳梯穿刺法组,皮下血肿及瘘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绳梯穿刺法组。结论扣眼穿刺法在高位动静脉瘘患者的动脉穿刺使用中明显优于绳梯穿刺法组,高位动静脉瘘患者可优先选择扣眼穿刺。  相似文献   

8.
流程重组影响护理服务效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比较2种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讨科学的内瘘穿刺法。方法 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6例。观察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内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及2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种穿刺方式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穿刺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组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索一种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11.
蔡颖 《护理研究》2007,21(26):2439-2439
动静脉瘘(AVF)是穿刺时进针过深,同时穿透动脉、静脉所致。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观察伤口、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听诊,一旦发现有血管杂音,应及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明确瘘口大小,如瘘口不大,杂音轻微,自觉症状不明显,常可自行闭合;如分流明显,常需行外科手术纠正或考虑应用带膜支  相似文献   

12.
曾志力  宋利  符霞 《全科护理》2016,(26):2798-2800
建立一条稳定可靠的血管通路是顺利进行血液透析的保障,动静脉内瘘是目前我国血液透析病人的主要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穿刺后并发皮下血肿比较常见.2015年10月我科1例病人行肱动脉穿刺成功后所致的皮下巨大血肿,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67岁,转业军人,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脏病(CKD)5期,伴有高血压10余年.病人于1999年10月开始行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左前臂内瘘已闭塞(首次使用时间不详),2010年10月于右前臂再行动静脉内瘘成型术.2012年12月起病人内瘘血流量不足,听诊内瘘震颤音弱,予内瘘吻合口处直穿,治疗流量尚可.病人2015年10月26日09:45在我科行常规血液透析,护士为其进行内瘘吻合口穿刺,穿刺成功后予引血行血液透析治疗,血流量维持在120mL/min,经高级护士、护士长论证讨论,医生同意后于10:35予肘关节上约10 cm行肱动脉直接穿刺,穿刺成功连接血管通路进行透析,透析4h,过程顺利,动静脉穿刺部位无渗血、无肿块.第2天02:30病人因肱动脉穿刺侧手臂肿胀、疼痛来急诊科就诊,检查发现内瘘侧前臂及手肿胀明显,呈暗紫色,查体示约有一13.4cm×4.8 cm×3.0 cm血肿,予行凝血四项检查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1 s,凝血酶原时间(PT)15 s,凝血酶时间(TT) 17 s,纤维蛋白原(FIB)3.2 g/L,并予对症处理.经询问得知,病人回家后将肱动脉穿刺压迫点的纱布松开(病人拔针时开始计算压迫时间,误认为达到了压迫时间),而另2个点仍继续压迫,22:00左右病人感觉右上臂稍有肿胀轻微疼痛,未给予理会继续休息.凌晨02:30因疼痛难忍发现手臂肿胀,到急诊就诊.  相似文献   

13.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4.
血液透析病人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预防和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自体动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内瘘使用寿命.回顾性分析45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资料,分析动脉内瘘穿刺常见的表皮出血、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原因,并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朱伟萍 《天津护理》2010,18(6):314-315
目的:比较两种穿刺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5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26例患者內瘘采用动脉端离心方向穿刺法,比较两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有无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內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种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能减少內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能保证透析效率。  相似文献   

16.
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  冯怿霞 《护理研究》2008,22(10):2656-2657
[目的]观察长期血液透析病人不同内瘘位置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为临床护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比较前臂动静脉内瘘病人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血压、心率、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不同内瘘位置病人透析后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止血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前臂组透析后内瘘动脉穿刺点出血量明显减少、止血时间明显缩短,临床护士应根据病人内瘘位置不同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防止术后穿刺点出血。  相似文献   

17.
吴航 《家庭护士》2009,7(12):1093-1093
基层医院大部分尿毒症病人进行血液透析时,采用动静脉直接穿刺或动静脉血管瘘穿刺.由于直穿针头为16号内瘘针,穿刺针粗,动脉压力高,以往拔针多采用2块无菌纱布折叠成卷压迫.  相似文献   

18.
对7例需长期实施血液透析的病人行肱动脉一头静脉吻合术的高位动静脉内瘘穿刺,根据内瘘特点采用相应的穿刺方法及护理.结果7例病人的高位动静脉内瘘在使用过程中无一例因穿刺及护理不当造成堵塞、皮下血肿,血流量均能满足透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两组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探索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 将70例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5例。将动脉端向心性穿刺为观察组,动脉端离心穿刺(传统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法对动静脉内瘘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向心性内瘘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具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且能保证透析效果,是一种理想的替代传统的内瘘穿刺法。  相似文献   

20.
蔡颖 《护理研究》2007,21(9):2439-2439
动静脉瘘(AVF)是穿刺时进针过深,同时穿透动脉、静脉所致。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应观察伤口、足背动脉搏动及局部听诊,一旦发现有血管杂音,应及时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明确瘘口大小,如瘘口不大,杂音轻微,自觉症状不明显,常可自行闭合;如分流明显,常需行外科手术纠正或考虑应用带膜支架。[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