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下膝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啶与异丙酚的镇静效果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和相关不良反应。方法择期行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异丙酚组(P组),每组20例。在硬膜外麻醉平面确定后,D组: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4μg/kg泵注10min后以0.3~0.6μg·kg-1·h-1维持;P组:1%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后以2~4mg·kg-1·h-1维持,镇静目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3~4分。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镇静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于手术开始时Ramsay评分均达3~4分,但D组BIS明显低于P组。P组RR较术前和D组明显减慢,PETCO2升高(P<0.05),且因呼吸抑制需要处理的例数明显多于D组(P<0.05)。D组HR明显低于P组及术前(P<0.05),而血压维持较P组平稳(P<0.05)。P组发生多语躁动例数明显多于D组(P<0.05)。结论与异丙酚相比较,右美托咪啶用于硬膜...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瑞芬太尼用于清醒插管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手术患者40例,按照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右美托咪定0.25 μg.kg-1.h-1(D1组)、0.5 μg.kg-1.h-1(D2组)、1.0 μg.kg-1.h-1(D3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0例.所有患者入室后均给予1﹪丁卡因行口腔,舌根表面麻醉,D1、D2和D3组分别给予右美托咪定1.0 μg.kg-1.h-1恒速泵入10 min,随后分别以0.25 μg.kg-1.h-1 、0.5 μg.kg-1.h-1、1.0 μg.kg-1.h-1持续泵入,同时靶控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3.0 ng/ml.C组给予生理盐水泵入10 min,同时靶控浆靶浓度瑞芬太尼3 ng/ml.待患者意识消失对言语指令无反应后,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前(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完成后1 min (T2)、插管完成后5 min (T3)的 SBP、DBP、HR、SpO2;记录插管过程中有无恶心、呛咳、躁动等插管反应.结果 四组患者均顺利完成保留自主呼吸下气管插管,与T0比较,T1时四组SBP、DBP、HR均明显降低(P<0.05);C组T2、T3时SBP、DBP均明显升高(P<0.05),HR明显增快(P<0.05);D1、D2和D3组T2、T3时心率加快但不显著,与T0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D3组T1时心率明显低于D1、D2组(P<0.05);D1和C组 T2、T3时SBP、DBP均明显高于T1且高于D2、D3组(P<0.05);D3组心动过缓及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高于D1、D2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靶控瑞芬太尼可有效安全的用于保留自主呼吸清醒插管,其中以右美托咪定0.5 μg.kg-1.h-1复合靶控瑞芬太尼血流动力学更稳定且有效的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右美托咪啶在小儿全麻诱导中对循环、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洁  张瑞冬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08-1210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啶在小儿诱导中的镇静效应及其对循环和呼吸的影响。【方法】60例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择期手术患儿,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诱导开始后分别在10min内给予右美托咪啶1μg/kg(D1组)、右美托咪啶0.5μg/kg(D2组)和咪唑安定0.2mg/kg(M组)静脉泵注,随后再静注芬太尼、赛肌宁行气管插管。记录诱导前(T0)、诱导开始后5min(T1)、10min(T2)、插管前(T3)、插管后即刻(T4)的Ramsay评分、脑电双频指数(BIS)、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结果】三组T1、T2时点Ramsay评分值均较T0显著增加(P〈0.05),组间比较三组Ramsay评分值有统计学差异,D1〉D2〉M。D1和D2组T1~3时点HR、SBP均较T0时下降(P〈0.05)。组间比较M组T1、T2时点的HR高于D1、D2组。【结论】右美托咪啶1μg/kg在小儿全麻诱导中可提供良好的镇静效应,并能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地佐辛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诱导气管插管对血流动力学、应激变化、不良反应等影响。方法择期全麻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A组、D1组、D2组和S组,分别于诱导前静注10 ml生理盐水、0.1 mg/kg地佐辛、0.2 mg/kg地佐辛、0.3μg/kg舒芬太尼;10分钟后予七氟醚+0.1 mg/kg顺式阿曲库铵诱导气管插管,记录注药前( T1)、注药后10 min (T2)、插管前(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10 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 BIS);及T1、T4、T5血糖( GLU)及血清皮质醇( FC);记录诱导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D1、D2组T2、T3时点MAP及T2~5时点HR低于T1,D2组及S组T4时点MAP低于A组及D1组,D2组T3时点HR低于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各组T1、T2时点BIS均明显高于T3~5(P<0.05),且T4时点低于T3时点(P<0.01),A、D1、D2组T4、T5时点FC及GLU均低于T1( P<0.05)。术后随访无1例患者有术中知晓发生,无其他诱导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地佐辛0.2 mg/kg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安全地用于老年患者七氟醚吸入诱导;0.2 mg/kg地佐辛组与0.3μg/kg舒芬太尼组诱导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Dex)与咪达唑仑(Midazolam)合并舒芬太尼(Sufentanil)用于臂丛神经阻滞的镇静、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0例年龄在1760岁ASAⅠ60岁ASAⅠ级欲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M&S组,两组均在臂丛麻醉效果确定满意后开始给药,D组静脉泵注Dex 0.8μg/kg的诱导负荷量(即公斤体重ml/h,Dex 4μg/ml,泵注12.5 min)后,再以0.4μg·kg-1·h-1速度持续泵注维持给药(即公斤体重数÷10 ml/h);M&S组从莫菲滴管滴注0.04 mg/kg的咪达唑仑和0.2μg/kg的舒芬太尼。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和注药后5 min(T2)、10 min(T3)、12.5 min(T4)、30 min(T5)、60 min(T6)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Ramsay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T3Ⅱ级欲实施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M&S组,两组均在臂丛麻醉效果确定满意后开始给药,D组静脉泵注Dex 0.8μg/kg的诱导负荷量(即公斤体重ml/h,Dex 4μg/ml,泵注12.5 min)后,再以0.4μg·kg-1·h-1速度持续泵注维持给药(即公斤体重数÷10 ml/h);M&S组从莫菲滴管滴注0.04 mg/kg的咪达唑仑和0.2μg/kg的舒芬太尼。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中的镇静、镇痛效果和注药后5 min(T2)、10 min(T3)、12.5 min(T4)、30 min(T5)、60 min(T6)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Ramsay评分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T3T7时D组HR、MAP明显低于T1时(P<0.05),Ramsay评分明显高于T1时(P<0.05),T2、T3时Sp O2两组比较D组高于M&S组(P<0.05),呼吸抑制的例数,在循环和呼吸方面D组优于M&S组。结论持续泵注Dex辅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镇静、镇痛的效果确切、循环稳定、不易发生呼吸抑制(易唤醒),安全有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夏萍萍  梁思  叶治  钟涛  郭曲练 《医学临床研究》2009,26(12):2242-2245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复合芬太尼是否能抑制七氟醚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反应,保持满意的麻醉深度以及艾司洛尔是否能减少芬太尼的用量。【方法】ASAⅠ~Ⅱ级择期行下腹部手术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五组。Ⅰ组:生理盐水对照组;Ⅱ组:艾司洛尔组;Ⅲ组:艾司洛尔+芬太尼3gg/kg组;Ⅳ组:芬太尼6beg/kg组;Ⅴ组:芬太尼3μg/kg组。全部采取七氟醚面罩吸入12min复合罗库溴铵1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行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监测并记录诱导开始时(T1)、插管前(T2)、插管后1、2、3、5、8min(T3、T4、T5、T6、T7)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Narcotrend指数(NI)、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值,并观察插管前与插管后各时点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与基础值(T1)相比,五组病人诱导后HR、MAP、BIS、NI均下降(P〈0.05)。Ⅱ组与Ⅰ组相比,插管前HR、MAP、BIS、NI无明显差异(P〉0.05)。而Ⅰ组在插管后1、2、3、5min(T3、T4、T5、T6)各时点的HR、MAP、BIS、NI均高于Ⅱ组(P〈0.05)。Ⅲ组与其它4组相比,插管前HR、MAP、BIS、NI无明显差异(P〉0.05)。除Ⅳ组外,其余各组在插管后1、2、3、5min(T2、T4、T5、T6)各时点的HR、MAP、BIS、NI均高于Ⅲ组(P〈0.05)。Ⅳ组与Ⅲ组插管前后HR、MAP、BIS、NI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痉挛性脑瘫选择性后根神经切断后 ,静脉使用吗啡镇痛的安全性及适合的氟哌啶的复合剂量。方法 :选择无其它系统疾病的痉挛性脑瘫患儿 45例 ,全部进行选择性后根神经切断术 ,随机分成3组 ,予术后持续静脉镇痛。G0 组 :吗啡 5 μg·kg-1·h-1;G1组 :吗啡 5 μg·kg-1·h-1复合氟哌啶 1μg·kg-1·h-1;G2 组 :吗啡 5 μg·kg-1·h-1复合氟哌啶 2 μg·kg-1·h-1,观察 3组的镇痛、镇静效果 ,恶心、呕吐发生率及BP ,HR ,R及动脉氧饱和度 (SpO2 )的变化情况。结果 :G1,G2 组的镇痛优良率 10 0 % ,高于G0 组的 73 3% ,P <0 0 5 ;G2 组的镇静评分高于G0 ,G1组 ;家长述说镇痛效果很好的在G1组为 86 % ,高于G0 组和G2 组 (均为6 0 % ) ,P <0 0 5。术后 1,4,8,12 ,2 4,48h的BP ,HR ,R ,SpO2 组内、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别 ,P >0 0 5。结论 :吗啡5 μg·kg-1·h-1复合氟哌啶 1μg·kg-1·h-1持续静脉推注可以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副作用少 ,家长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大剂量异丙酚用于ERCP术中镇静及镇痛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异丙酚在(内镜下逆行胆胰造影术endoscopicretrograde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中的镇痛/镇静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Ⅰ~Ⅱ级阻塞性黄疸病人随机分成A、B、C3组,静脉诱导后,分别按40、80、120μg/(kg·min)速度输注异丙酚。观察麻醉前(T1)、最低(T2)、强刺激(T3)时BIS值,麻醉前、负荷量后、进内镜、进镜2min、10min、退镜后5minSBP、HR、SpO2及强刺激(T3)Bromage运动评分。结果:(1)在诱导后,各组BIS均较诱导前明显降低(P<0.05),在十二指肠肠道内操作强刺激时,BIS值均有较大程度增加(P<0.05)。在最低值与强刺激时,C组BIS较B组和A组低(P<0.05);(2)在强刺激时C组呕吐咳嗽活动少、Bromage评分低(P<0.05);(3)3组SBP在负荷量后均有下降(P<0.05),但在内镜操作时均有一定程度增加(P<0.05),但3组间SBP、HR、SpO2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初步观察,在ERCP术中,大剂量异丙酚静脉输注犤120μg/(kg·min)犦对BIS及运动有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心率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经过充分液体复苏后仍存在低血压的脓毒性休克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多巴胺组给予多巴胺针5~30μg&#183;kg-1&#183;min-1泵入;去甲肾上腺素组给予去甲肾上腺素针0.5~3μg&#183;kg-1&#183;min-1泵入维持血压。比较用药后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及肾功能变化。结果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在T0.5、T1、T3、T6时点与T0比较均明显上升(t分别=3.24、2.37、3.23、6.97;2.34、2.12、4.99、4.81,P均<0.05),但同一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1.15、1.32、1.66、1.39, P>0.05)。多巴胺组和去甲肾上腺组患者心率在T0.5、T1、T3、T6时点与T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0、5.71、3.75、9.71;8.43、3.45、2.41、2.11,P均<0.05),两组各时间点心率组间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2、2.11、4.06、2.65,P均<0.05)。两组用药后各时点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分别=2.01、2.33;1.98、2.05;t分别=1.65、1.15、1.21、0.98;1.89、1.34、1.71、0.85,P均>0.05)。结论两种药物均能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压,但多巴胺针组心率增快更明显。两组对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SLIPA喉罩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中,建立人工气道对循环、气道压的影响。方法选择拟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并合并高血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SLIPA喉罩组(S组)、气管导管组(T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以咪达唑仑0.05mg/kg、芬太尼2.5μg/kg、阿曲库铵0.5mg/kg、丙泊酚1.5mg/kg进行全麻诱导,S组采用SLIPA喉罩建立人工气道,T组采用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设定机械通气频率为12次/min,潮气量为8ml/kg,吸呼比为1:2。术中持续输注丙泊酚2~4mg.kg-1.h-1、瑞芬太尼5~20μg.kg-1.h-1,每30min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3mg/kg维持麻醉。记录入室时(T0)、诱导后建立人工气道前(T1)、建立人工气道后1min(T2)、建立人工气腹后1min(T3)、30min(T4)以及拔除人工气道后1min(T5)时的MAP,HR,SpO2,并记录T2、T3、T4时的气道峰压(Ppeak)和呼末二氧化碳(PETCO2)值。结果 S组与T组的Ppeak、PETCO2、SpO2值在不同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S组在T2、T5时的MAP及HR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IPA喉罩在建立和拔除人工气道时MAP及HR较气管插管组稳定,用于高血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全身麻醉中建立人工气道,较气管导管建立人工气道血流动力学更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病人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及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的合适剂量。方法 60例择期全麻手术病人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舒芬太尼剂量分别为0.2μg/kg(Ⅰ组)、0.3μg/kg(Ⅱ组)、0.4μg/kg(Ⅲ组)。3 min后三组均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和维库溴胺0.1 mg/kg麻醉诱导,经口气管内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T0)、静脉注射舒芬太尼后(T1)、静脉注射异丙酚后(T2)、气管插管即刻(T3)、插管后3 min(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脑电双频谱指数(BIS)的变化。结果与T0比较,T1时三组SBP、DBP、BI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时三组SBP、DBP、BIS明显下降(P(0.05或P(0.01),T3时Ⅰ组SBP、DBP、BIS明显升高(P〈0.05);与Ⅱ组比较,T3时Ⅰ组SBP、DBP、BIS明显升高(P〈0.05);三组间各时点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舒芬太尼0.3μg/kg复合异丙酚2 mg/kg麻醉诱导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应激反应,并维持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临床使用的合理剂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艾司洛尔对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用量的影响。方法:40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E组麻醉诱导前15min时,静脉注入艾司洛尔0.5mg/kg,随后以50μg/(kg·min)持续静脉输注直至手术结束;C组以等量的0.9%氯化钠液代替。采用芬太尼(3μg/kg)、丙泊酚(Ce=3μg/mL)及罗库溴铵(0.8mg/kg)诱导插管,术中调整丙泊酚预期血浆浓度Cp值,使得脑双频指数(BIS)波动于40-55。分别记录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和苏醒时间,以及麻醉诱导前15min(艾司洛尔给药前,T0)、麻醉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后1min(T3)、气腹后30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后1min(T6)各时点的收缩压(SBP)、心率(HR)和脑双频指数(BIS)值。结果:E组手术期间丙泊酚用量(78.4±11.2μg/(kg·min)少于C组用量(89.3±15.2μg/kg/min),P〈0.05;E组苏醒时间(10.4±2.5min)短于C组(12.1±2.7min),P〈0.05。插管后1min(T3),C组SBP、HR和BIS均高于E组(P〈0.05)。而T4、T5、T6时点,C组HR均高于E组(P〈0.05)。结论:围术期小剂量艾司洛尔持续输注可减少妇科腹腔镜手术中丙泊酚的用量,且使麻醉诱导和苏醒平稳、迅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丛麻醉下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择期行甲状腺手术患者40例,其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30~55岁;体质量50~80kg;ASAⅠ级。随机分为2组各20例。Ⅰ组(全麻组)常规全麻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维持全凭静脉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分别以0.25~2、100~200μg·kg-1·min-1行恒速输注。Ⅱ组(颈丛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组)行单侧颈深丛及双侧颈浅丛神经阻滞后持续静脉泵注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剂量分别为0.05~0.1μg·kg-1·min-1和1mg·kg-1·h-1,保持患者清醒镇静且手术无痛。记录麻醉前即刻(T0)、气管插管/颈丛阻滞后(T1)、手术前即刻(T2)、分离甲状腺期(T3)及气管导管拔出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及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记录术后4h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及舒适评分(BCS评分)。结果 2组患者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MAP在T1、T4期较平稳(P均<0.05),T0、T2、T3期2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Ⅰ组相比,Ⅱ组HR各时点均较平稳(P均<0.05),BIS值各时点均较高(P均<0.05)。术后4hVAS评分Ⅰ组略高于Ⅱ组,BCS评分Ⅰ组略低于Ⅱ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颈丛麻醉下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清醒镇静麻醉用于甲状腺手术方法简便,效果满意,不良反应少,是一种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地佐辛与芬太尼复合咪达唑仑用于椎管内麻醉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在椎管内麻醉下行下肢或下腹部手术的ASA分级Ⅰ、Ⅱ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芬太尼(F)组和地佐辛(D)组,F组患者静注芬太尼1μg/kg+咪达唑仑4μg/kg,D组患者静注地佐辛10μg/kg+咪达唑仑4μg/kg。记录两组给药前(T1),给药后5min(T2),30min(T3)以及病人苏醒后(T4)各时点HR、MAP、RR、sp02、0AA/S(警觉/镇静评分)。结果F组在12较D组SpO2有明显下降,两组在T3时OAA/S评分较T1时明显下降。结论地佐辛复合咪达唑仑用于椎管内麻醉可获得良好的镇静镇痛作用,呼吸抑制较轻,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分别与地佐辛联合静脉麻醉用于宫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宫腔镜手术适应证患者7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丙泊酚(P组),每组35例。D组给予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8μg/kg泵注10 min后以0.2~0.6μg/(kg.h)维持,P组给予1%异丙酚1.5 mg/kg静脉注射后以4~6 mg/(kg.h)维持,镇静目标维持Ramsay镇静评分3~4分。术中持续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脑电双频指数(BIS)、宫缩痛程度和镇静评分。结果麻醉诱导后2 min(T1)、扩宫颈时(T2)、膨胀宫腔后1 min(T3)P组MAP、SpO2低于D组,RR慢于D组(P<0.05);手术结束时(T4)时P组MAP高于D组(P<0.05)。P组睁眼时间和正确执行指令时间明显长于D组(P<0.05),呼吸抑制发生率高于D组(P<0.05)。P组术后宫缩痛重于D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地佐辛静脉麻醉镇痛效果好,宫缩痛少而轻,苏醒及定向力恢复快,无呼吸抑制,且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相似文献   

16.
脑电双频谱指数在ICU镇静剂使用中的监测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在监测ICU患者镇静剂使用中的价值。方法入住ICU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患者持续微量泵泵入异丙酚和咪唑安定,用药量根据BIS值随时调整。Ⅰ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75~85,Ⅱ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65~75,Ⅲ组患者使BIS值维持在55~65,并注意维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果用异丙酚和咪唑安定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在Ⅰ和Ⅱ组患者间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Ⅲ组患者则有所降低(P<0·05);Ⅰ组、Ⅱ组、Ⅲ组患者Ramsay评分平均分别为2·2、3·4、4·6;异丙酚用量分别为:(9·54±2·43)μg/kg·min、(12·69±3·12)μg/kg·min、(14·18±2·91)μg/kg·min,咪唑安定用量分别为:(0·23±0·09)μg/kg·min、(0·25±0·07)μg/kg·min、(0·28±0·11)μg/kg·min。结论脑电双频谱指数监测能很好反映患者的镇静深度。应根据ICU不同患者病情要求来取得不同的镇静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用于新生儿胸腔镜手术中对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急诊或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60例新生儿患儿,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所有患儿术中以瑞芬太尼0.5μg·kg^-1·min^-1持续静脉泵入及0.5~1.5 MAC七氟醚持续吸入维持麻醉;气管插管后D组以右美托咪定0.3μg·kg^-1·h^-1持续静脉泵入,C组以生理盐水0.3μg·kg^-1·h^-1持续静脉泵入。术中建立人工CO2气胸,气压≤10 mm Hg(1.33 k Pa)。分别记录麻醉前(T1)、切皮时(T2)、CO2气胸后15 min(T3)、气胸后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拔管时(T6)及拔管后15 min(T7)7个时间点的HR、MAP、CVP、七氟醚呼气末浓度,同时记录术后Ramsay镇静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躁动、呛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结果各临床监测时间点MAP、HR、CVP 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麻醉后MAP均显著低于术前(T1)(P〈0.05);HR、CVP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T2—T4)C组七氟醚呼气末浓度明显高于D组(P〈0.05)。术后苏醒期(T6及T7),D组Ramsay镇静评分值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D组的呛咳、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而呼吸抑制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新生儿胸腔镜手术麻醉,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术后苏醒期躁动、呛咳等不良反应减少,苏醒质量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舒芬太尼和芬太尼对老年人颅脑手术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年龄在60岁以上需在全麻下行颅脑手术的老年患者,ASAⅠ~Ⅱ级,随机等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0)和芬太尼组( F组,n=20)。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插管后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入舒芬太尼(S组)或芬太尼(F组),舒芬太尼组0.5μg﹒kg-1﹒h-1,芬太尼组4μg﹒kg-1﹒h-1。两组均复合持续泵入异丙酚,分次静脉注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在硬脑膜打开之后均停止给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观察两组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2min气管插管前(T1)、气管插管后1min(T2)、切头皮时(T3)、钻颅骨时(T4)、气管拔管时(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这几个时点肘静脉血血浆皮质醇(Cor)和血糖(BG)浓度。结果 S组T1与T0比较MAP、HR显著下降(P<0.01或P<0.05)。F组T1与T0比较MAP、HR均明显下降(P<0.01或P<0.05)。 T2~T5 与T0比较,F组MAP、HR上升明显(P<0.05),而S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MAP、HR T2~T5组间比较,F组显著升高(P<0.05)。S组各时点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F组在T2、T3、T4、T5四个时点血浆皮质醇和血糖浓度较T0时明显升高(P<0.05)。S组较F组麻醉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舒芬太尼可以更好的抑止手术应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和激素水平的变化,维持循环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在神经外科手术电生理监测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将6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麻醉组(A组30例)和对照组(B组30例)2组。分组时窦性心动过缓的患者及有心脏病的患者除外。A组麻醉诱导前10min静脉点滴右美托咪定1μg·kg-1,然后再以舒芬太尼0.6μg·kg-1异丙酚2mg·kg-1罗库溴铵1mg行麻醉诱导,B组单纯以舒芬太尼0.6μg·kg-1异丙酚2mg·kg-1罗库溴铵1mg行麻醉诱导。麻醉维持剂量:A组右美托咪定1~1.5μg·kg-1·h-1和瑞芬太尼8~10μg·kg-1·h-1,B组丙泊酚8~12mg·kg-1·h-1和瑞芬太尼8~10μg·kg-1·h-1,术中根据BIS情况调整药物剂量使BIS维持在40~50。观察比较2组麻醉患者切皮前(T0)切皮后(T1)及术后第一次监测神经电生理(T2)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及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手术操作过程的平稳性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干扰程度。结果 B组术前术中循环变化较大(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干扰性相对较大,诱发电位的电流强度大,术中有时检测不到神经肌电波。A组操作评分和电生理进行检查干扰程度及手术平稳性、术后苏醒时间及术中耐受程度明显优于B组,2组麻醉患者术前循环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循环指标及神经刺激反应干扰程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镇静(BIS)平稳,但明显低于B组的相同时间点(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的麻醉方法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避免神经电生理监测干扰手术是安全可行的,并且该方法对循环指标不稳定和依从性差的患者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艾司洛尔对围麻醉诱导气管内插管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讨论其对应激反应抑制的机制。方法选择择期手术患者60例,年龄35~55岁,ASAⅠ~Ⅱ级,随机分为艾司洛尔组(A组)和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艾司洛尔1mg/kg,然后以200μg·kg-1·min-1的速度泵入,B组在相同时间段给与等量生理盐水。麻醉采用丙泊酚2mg/kg、舒芬太尼0.3μg/kg、罗库溴铵1mg/kg诱导,并记录给予艾司洛尔前(T0)、诱导前(T1)、诱导后(T2)、插管时即刻(T3)、插管后1min(T4)、3min(T5)、5min(T6)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BIS值。结果 2组患者T0、T1、T2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T3、T4、T5各时间点的HR、MAP均升高,但B组患者HR、MAP明显高于A组(P<0.01);T3、T4、T5与插管前相比A组BIS值无明显变化,B组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艾司洛尔可以抑制气管内插管刺激引起的BIS值变化,同时通过抑制肾上腺素能作用减轻心血管反应,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