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述了急诊科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其防护措施,认为合理配置科室人员、规范护理操作流程、采取标准预防措施、加强职业防护教育及管理、加强患者管理进行安全穿刺可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确保护士从业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过程中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我院635名临床医务人员中发生的44例针刺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于2009年开始对我院678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垃圾处理规范操作、工作流程及职业防护培训,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护效果。结果:2009年针刺伤的发生率较2008年下降了2.80%,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为护士和实习医护人员。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套回针头套、整理和清理物品、他人之以外扎伤等。结论:实习医护人员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措施及观念,减少不正确的诊疗操作,减少血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3.
刘迎春  于颖  李新红  赵晓甦 《护理研究》2013,27(16):1624-1625
[目的]研究适合于减少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定针刺伤临床路径防治应急预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急诊儿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环节因素,制定临床路径管理。1年后再次对该科护士针刺伤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针刺伤的发生率减少,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在急诊儿科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管理,具有规范注射、采血、输液、拔针、选择安全医疗器械等护理行为,减少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护士针刺伤4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护士针刺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措施,以减少护理人员针刺伤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46例护士针刺伤的情况。结果: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高,护士对操作过程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认识不足,针刺伤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不按规范处理用后针头。结论: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护理人员职业防护培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规范医疗废物的处理,重视针刺伤后的处理。  相似文献   

5.
王秀菊  刘娜  唐翠卿 《家庭护士》2009,7(14):1303-1304
[目的]调查实习护生针刺伤发生率及引起针刺伤的主要原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07年6月-2008年7月在我院完成毕业实习的166名护生做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问卷.[结果]被调查护生中132名护生发生过针刺伤,占79.52%;拔下和回套针帽为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占43.55%.[结论]护生初到病房实习,环境生疏、工作压力大、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职业防护知识是发生针刺伤的主要原因.加强护生岗前及临床的防护教育,严格规范护理操作是减少针刺伤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临床护士针刺伤及针刺伤预防情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院12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对针刺伤预防知识及安全操作行为认知程度不高,在过去的6个月内有112人(441次)发生过针刺伤,人均刺伤3.7次。[结论]临床护士防护意识淡薄,针刺伤发生率高,应规范护理操作,加强职业防护知识教育,建立健全针刺伤的报告制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范对策.[方法]分析我院急诊科护士受暴力侵袭的各种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结果]发生职业危险因素主要来源于护士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沟通技巧、护士的职业权限及一些非客观因素.[结论]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多,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建立健全防护措施是急诊护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调查及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64名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范意识调查,分析针刺伤发生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刺伤发生率,做好职业防护。方法对针刺伤发生次数、地点、刺伤针头种类、针刺伤环节、针刺伤时是否戴手套、针刺伤后的处理、追踪检查等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被调查护理人员中93.75%发生过针刺伤,与防护意识淡薄、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相对不足、锐器处理不规范等有关。结论护理人员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通过职业防护培训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合理配备护理人员、规范处理医疗废物、建立并执行相应的规章制度可有效防范针刺伤发生,而针剃伤发生后伤口的正确处理可减少血源性医院感染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及其防护措施。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在维普数据库及清华同方数据进行文献检索。结果 导致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有: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护士操作不规范,使用不安全的医疗用具,不良的工作环境,护士工作量大及患者不配合等因素。安全防护的措施包括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教育;操作严格规范化;使用安全的医疗用具;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结论 建立起一套针刺伤的监控及上报机制,将有助于进一步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10.
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护士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方法对某医院161名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及职业防护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3.1%的护士在近1年内发生过针刺伤;55.1%的护士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时不采取防护措施。结论护士面临职业暴露危险,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经血液传播疾病的感染。  相似文献   

11.
沈慧丽  常健  李萍 《护理研究》2014,(11):4088-4090
[目的]分析90例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及特征,制定相应应对措施,为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某医院2006年-2013年呈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不良事件分类、发生原因、相关护士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①报告护理不良事件的数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3年推行网络上报系统后达到峰值为23起.②事件发生类型的前三位分别是输液相关事件25 起,跌倒或坠床9起,口服给药9起.③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查对问题42起,操作不规范11起,病人评估不足9起.④事件责任主体相关的护士年资主要为工作21年~25年,工作1年以内,工作1年~5年的护士.[结论]护理管理者及临床护士应更新观念,规范不良事件的上报流程,切实保障用药安全,严格执行操作规范,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曹小敏  杨祖钦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623-1624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关系,在工作中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作者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0名护士进行调查,了解输液室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临床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状况,分析发生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并探讨预防对策。方法对某综合性医院全体临床护理人员323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针刺伤的发生状况及相关因素,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接受调查的323名护理人员在12个月内被针刺伤率为41.80%。针刺时正进行的操作主要是配药、拔针、处理废弃物等;9:00~11:00为针刺伤发生的高发时段;多数护士发生针刺伤时无干扰因素;针刺伤发生与护士视力、工作环境光线的关联不显著;操作中采取防护针刺伤措施的护士的比例为10.07%;刺伤后向护士长报告的仅有16.32%。结论护士发生针刺伤率较高。应提高护理人员重视程度,并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督导护士执行操作规程和职业暴露防护措施,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险因素及职业防护现状.[方法]对妇产科护理人员进行职业危险因素及相关防护内容问卷调查,分析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及防护情况.[结果]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高达90%左右,而助产士在缝合会阴操作中针刺伤率也高达80.0%,分娩过程(引产)接触体液、血液者达100.0%.[结论]妇产科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病人的血液、体液;在护理操作中被锐器刺伤的几率高,操作中护理人员存在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医院防护措施不力现象,防护知识宣教不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职业危险因素的现状,揭示健康防护措施对减少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的意义.[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2009年4月-2010年4月在我院工作的低年资手术室护士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其防护意识.[结果]手术室的职业危险因素众多,低年资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意识相对淡薄,对防护知识了解不多.[结论]当前的情况是不利因素多而低年资手术室护士的防护措施执行不力,因此,我们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措施,对其进行健康防护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针刺伤是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过程中由针头造成皮肤出血的意外伤害.现已证实大约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1].近年来,对针刺伤的研究仍然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大多数医疗单位和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防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是在职一线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仍然处于职业损伤的较高水平.王祥英等[2,3]统计显示,1年间临床一线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为68.12%~84.2%,污染针头刺伤率为77.67%,年人均针刺伤2.8次,治疗室和手术室的针刺伤发生率甚至达100%.为了使护理人员对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和防护措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以增强职业防护意识,减少针刺伤的危害,现就护理人员针刺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吴华 《家庭护士》2009,7(2):152-153
[目的]为了使精神科护士了解掌握护理行为中的护理安全问题和法律责任,避免和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方法]对我院精神科2003年1月-2007年12月发生的48起护理缺陷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护理缺陷的发生与护士缺乏责任心,护理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护理安全的规章制度和护理规范化操作执行松散不严,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和应急能力低,精神科工作职业倦怠,护理管理水平密切相关.[结论]提出应严格护理安全规章制度的落实,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技能和应急能力的培训,减轻护理人员的压力,发挥三级护理管理网络效能,实施环节管理及问题管理,以有效减少护理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对23名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23名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均为1次或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经历,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行正确紧急处理的有20名,67%的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结论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是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凌凤英  卓新 《全科护理》2011,(5):426-427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士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曾被针刺伤的占96.0%;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0%;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0%;因防护知识缺乏造成的损伤占42.0%;因操作不规范造成损伤的占34.0%;其他占24.0%。指出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操作不规范及护士生理、心理因素等,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对10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护士防护意识不强,防护知识欠缺。曾被针刺伤的占96.0%;被化学消毒剂损伤的占16.0%;因接触病人血液、体液造成损伤的占10.0%;因防护知识缺乏造成的损伤占42.0%;因操作不规范造成损伤的占34.0%;其他占24.0%。指出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有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操作不规范及护士生理、心理因素等,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