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穿刺点渗液是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常见并发症,对于一些顽固性穿刺点渗液也是临床护理中的难点,针对不同原因尽早采取有效护理防范措施,能有效减少渗液的发生。从渗液的种类、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预防措施和不同渗液的处理对策等方面综述相关护理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法在降低老年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渗血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通过品管圈活动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常用工具对老年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存在问题进行改进,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品管圈活动使老年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率从89.7%降至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品管圈的手法有效地降低了老年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率,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团队凝聚力,而且也提高了护士主动参与质量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王慧芳  朱春兰   《护理与康复》2020,19(8):58-60
目的观察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和3M藻酸盐磷酸氢锆钠银敷料对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合并渗液的疗效。方法将54例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合并少许渗液患者按导管维护日期的单双数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使用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观察组应用3M藻酸盐磷酸氢锆钠银敷料。观察两组患者感染控制总有效率、皮肤变态反应和穿刺点溃疡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感染控制总有效率为79.17%,皮肤变态反应发生率为29.17%,穿刺点溃疡发生率为16.67%。观察组感染控制总有效率为100%,无皮肤变态反应和穿刺点溃疡发生。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透明敷料相比,PICC置管穿刺点感染合并渗液患者使用3M藻酸盐磷酸氢锆钠银敷料,感染控制效果更好,皮肤变态反应和穿刺点溃疡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不同扩皮方法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126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区组随机化法,分为参照组与试验组各63例。给予参照组患者以常规扩皮方法进行扩皮,给予试验组患者以钝性分离发进行扩皮,对比两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渗血情况及疼痛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6.83%,显著高于参照组的82.54%(P<0.05);术后24 h及48 h,试验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中无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少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显著多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中大量渗血、渗液情况患者数量、淋巴漏液情况显著少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微插管鞘中扩张器与传统穿刺针组装后予以直接扩张穿刺点送鞘的钝性分离法针对行PICC置管的患者进行扩皮,能够有效提升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同时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情况,降低术后渗血情况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周茜 《全科护理》2016,(29):3072-3074
[目的]观察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在老年经外周静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实施前和实施后收治的PICC置管后渗血的老年病人各44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实施前后病例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接受置管后渗血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各观察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病人干预后专项护理质量评分、渗血控制有效率及专项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分级化评估-护理模式对老年PICC置管后渗血病人施加干预,可显著提高该类并发症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获得病人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方法 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文献研究法,确定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划分,构建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各指标权重。结果 2轮专家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均为0.917,专家熟悉程度为0.852,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250。最终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4个、三级指标33个。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血液病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评估内容较为全面,可提高临床医护人员对患者PICC穿刺点渗血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赛丁格PICC置管减少渗液的最佳扩皮角度。方法选择需行PICC置管的568例患者,按患者住院号末位数的奇偶性分为纵向扩皮组和横向扩皮组。两组均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行上臂中段PICC穿刺,使用扩皮刀沿导丝方向做切口。纵向扩皮组:刀刃向上与皮肤纵向扩2mm切口;横向扩皮组:刀刃与皮肤横向扩2mm切口。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渗液发生情况及首次渗液发生时间、渗液持续时间。结果纵向扩皮组发生渗液2例(0.7%),横向扩皮组发生渗液10例(3.5%),x2=5.22,P=0.02。两组扩皮方法首次渗液时间均在3~7d内,无明显差异。渗液持续时间,纵向扩皮组2例7~14d内停止;横向扩皮组3例7~14d内停止,4例持续时间超过1月,3例因固定不当发生导管外滑不能继续使用。结论纵向扩皮角度可降低穿刺点渗液的发生率,缩短渗液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留置时间最长可达2年左右,操作危险性低,临床广泛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可以避免化疗药物对外周血管的破坏和局部组织的刺激[1],避免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重症静脉炎.PICC在完善患者整体治疗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经过临床的实际经验,我们发现不同的穿刺方法与局部的渗血量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我们对160例患者进行可比性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9.
10.
11.
肾上腺素用于预防PICC穿刺点渗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5月-2008年3月,我们为59例患者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并应用肾上腺素预防穿刺点渗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加压包扎方法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后穿刺点应用的效果,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包扎方法。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本院416例乳腺癌PIC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分别208例。对照组患者PICC置管后应用无菌纱布覆盖并加压包扎穿刺点,24h进行常规换药,试验组PICC置管后应用藻酸盐敷料覆盖穿刺点并加压包扎,在无局部渗血情况下置管后7d换药。比较两组患者置管后24h内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患者舒适度、换药次数及费用与7d内感染情况。结果 对照组205例完成研究,试验组208例完成研究。试验组患者置管后24h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27.88%,对照组38.05%,χ2=4.829,P=0.028),24h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Z=205.235,P<0.001),换药费用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换药费用中位数56.94元,试验组换药费用中位数10.20元,Z=-8.990,P<0.001);试验组患者局部疼痛和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Z=-12.079...  相似文献   

13.
正白血病是一种源于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化疗药物治疗是治疗白血病主要手段之一[1]。近年来,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其创伤小、易操作、保留时间长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白血病病人[2]。PICC是指从周围静脉导入,并将导管尖端置于上腔静脉的方法[3]。它的使用既符合标准的规定,避免了  相似文献   

14.
综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穿刺点止血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护理进展。总结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发生以及止血材料选择、止血方法的改进、穿刺方法的改进等,主要包括PICC置管术后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止血材料的选择、弹力绷带、气囊压迫加压等敷料外压迫止血法以及对穿刺点出血的预防及管理等。认为PICC置管穿刺方法的改进、术后掌握按压的时间和时机,针对性采取适当的止血及压迫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穿刺点的出血。  相似文献   

15.
3种不同冲管方法减少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减少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导管堵塞率的方法。方法根据冲管方式的不同,将600例PICC置管患者分为3组,A组采用静脉点滴方式冲管,B组采用静脉注射方式冲管,C组采用脉冲方式冲管。观察1个月内重力输入肠外营养液的速度。结果导管堵塞率A组为96%,B组为69%,C组为1%;堵塞程度3组比较,X^2=442.091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脉冲式方法冲管可明显减少导管堵塞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首次换药的时间对置管初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706例置管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对置管后的并发症进行统计,观察经两种时间换药后有无引起置管初期并发症增加。[结果]置管后48h内换药对病人置管后并发症的预防和发生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PICC置管后可采取48h内换药,既可减少病人和临床护士的换药压力,也可很好地观察穿刺处切口的愈合情况,了解病人置管后有无初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穿刺点止血的有效方法。方法将86例行PICC置管患者按住院日期随机分为压迫组42例(单号)、碘仿组44例(双号),对照组实行常规加压包扎止血,碘仿组在无菌碘仿纱条止血,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的情况。结果压迫组总出血率为64.29%,碘仿组总出血率为45.45%,两组出血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压迫组渗血时间≤24 h 21例,≥72 h 3例;碘仿组渗血时间≤24 h 33例,≥72 h 0例,两组渗血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自制碘仿纱条包扎,止血效果好,是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卫英 《全科护理》2013,(27):2538-2539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不同换药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100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后的换药方法,比较两组局部感染发生率、皮肤受压破损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局部感染发生率、皮肤受压破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改进后的PICC换药方法能有效地减少局部感染,避免皮肤破损的发生,保证病人安全、舒适。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比较3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为合理选择穿刺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病人选择的穿刺方式,将入组病人分为3组:A组为常规穿刺组;B组为非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C组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组;比较3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组在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置管术后渗血情况低于A组;3组PICC置管期间机械性静脉炎及堵管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比其他两组血栓和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低。[结论]超声引导下MST穿刺术可以解决血管条件差的病人穿刺困难的弊端,但常规穿刺法对血管条件好的病人是最适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改良的PICC穿刺方法对穿刺成功率及患者疼痛情况的影响.方法 将140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穿刺,即安置体位-选血管后消毒-穿刺成功-送导管至所量长度-加压包扎.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穿刺,即安置体位-选血管-在穿刺部位的肘部放置3~4 cm厚的毛巾或治疗巾-消毒皮肤-扎止血带时先将穿刺部位的皮肤露出(肩部)同时扎止血带,穿刺针后接5 ml生理盐水注射器,穿刺时操作者紧握穿刺针,以40~60°快速穿刺,见回血后再进1~2 cm再次抽回血并推注生理盐水,确保穿刺成功-送导管至所量长度-加压包扎.疼痛评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数字评估方法进行评估.结果 2种穿刺方法在成功穿刺率及疼痛方面差异显著.结论 观察组改良穿刺方法成功穿刺率高,穿刺时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