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1 毫秒
1.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房成形术对心脏形态和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48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二尖瓣置换加左房成形术的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患者分为两组,A组:单纯二尖瓣狭窄(MS)26例;B组:二尖瓣狭窄并二尖瓣关闭不全(MSMI)22例。于手术前和手术后两周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两组心脏左心房收缩末期径(LASD)术后均明显下降(P<0.01);A组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于手术后明显增加(P<0.01),而B组心肌重量指数(LVMI)轻度下降(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心功能(EF)均有提高(P<0.05)。结论:二尖瓣置换加左心房折叠成形术对术前左心功能不全的风心病二尖瓣病变合并巨大左心房患者的心脏缩小和心功能的恢复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前后二尖瓣口面积(MVA)和左心房左心室压力及内径的关系,方法:28例手术成功二尖瓣狭窄患者分成中度狭窄组(15例,A)和重度狭窄组(13例,B),对其术前术后指标进行检验和直线回归统计分析。结果:1周内A组左心房内径和B组左心室变化不明显(P>0.05),A组的左心房内径缩小值,左心房压力下降值,MVA扩大值、扩大率均<B组(P<0.01),左心室内径扩大值>B组(P<0.01),其科指标无差异(P>0.05);术前MVA与术后MVA扩大率,左心房内径变化有显著相关性(P<0.01)影响术后左心房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术前MVA,术前左心房内径和术后MVA扩大率。据术前MVA的大小可估计术后MVA、左心房、左心室压力和内径的变化。结论:PBMV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在重度二尖瓣狭窄患者更明显,有适应征者应积极进行此项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宋仁义 《新医学》2011,42(4):248-250
目的:探讨左心房大小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电复律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96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患者按左心房的直径分为A、B两组,A组(左心房直径小于50 mm)47例,B组(左心房直径大于50 mm)49例。两组患者均采用MAT-I型双腔球囊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术后即刻给予100~300 J电复律,转复为窦性心律后,给予胺碘酮口服1~3个月,术后给予华法林1.5~2.5 mg/d,口服3周,定期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INR保持在2~3。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的电复律成功率、左心房内径及LVEF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A组PBMV术后三次电复律成功率和3个月成功维持窦性心律比例(97.9%,85.1%)高于B组(77.6%,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左心房内径较复律前缩小、LVEF增加(P均〈0.05),A组的左心房内径及LVEF变化较B组明显(P〈0.05)。两组均无患者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栓塞并发症。结论:左心房直径小于50 mm者PBMV术后电复律成功率和心功能改善优于左心房直径小于50mm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在二尖瓣置换术同期行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和左房折叠术(LAP)治疗巨大左心房慢性房颤(AF)的临床效果.方法:46例收缩末期左心房内径(LAD)≥60 mm或左心房客积指数≥55 mL/m2的二尖瓣病变合并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辫置换术与冲洗式单极射频消融术,其中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LAP组)23例,未加行LAP术的23例为对照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观察手术前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心电活动的变化.随访1年.结果:LAP组和对照组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分别占82.6%和56.5%(P<0.01)、心功能改善级别分别为1.71±0.65和0.78±0.63(P<0.01)、手术后LAVl分别为39.88±11.02和51.86±13.09(P<0.01)、LAEF分别为(64.04±6.81)%和(55.69±5.32)%(P<0.01).结论:对合并巨大左心房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慢性AF患者,实施二尖瓣置换术和冲洗式射频消融术同期加行左房折叠术,更能有效消除AF,使窦性心律得以恢复和维持,使左心房、心室收缩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疗效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单纯二尖瓣狭窄左心房内径与二尖瓣口面积、左心房压力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单纯二尖瓣狭窄成功行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有无心房颤动分为窦性心律组(122例)与心房颤动组(120例),分别对2组左心房内径、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力进行相关分析,并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窦性心律组和心房颤动组的左心房内径与瓣口面积、左心房平均压呈直线相关,瓣口面积与左心房平均压亦呈直线相关;窦性心律组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左心房内径=52.147-6.756×瓣口面积+0.158×左心房平均压,方程检验的F值=12.346(P0.01);心房颤动组得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左心房内径=51.609+0.179×左心房平均压,方程检验的F值=4.472(P0.05)。结论:单纯二尖瓣狭窄瓣口面积、左心房压力是影响左心房内径的重要因素,在病程的不同阶段发挥作用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超声技术(TDI)检测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评价左心房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共200例,其中160例为疑诊冠心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或PCI治疗的患者,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冠心病组,并按照Gensini积分分为4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左心房功能常规超声指标测量并利用TDI测量左心房侧壁运动的峰值速度(Va)及左心房收缩起始时间(To)、达峰时间(Tp)、终止时间(Te)。行PCI术患者于术后3 d、1个月复查以上指标。选取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动脉粥样硬化组常规超声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冠心病组左心房内侧横径、面积、容积增大,面积排空分数、容积排空分数下降,二尖瓣血流E/A减低(P〈0.05);②随着Gensini积分的增加,Va值下降(P〈0.05),To、Tp、Te值增加(P〈0.05);③与术前相比,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 d左心房功能有所改善,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个月,左心房内侧横径、面积、容积减小,面积排空分数、容积排空分数增加,Va值上升、To、Tp、Te值减小,E/A增加(P〈0.05)。结论利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可以客观准确地评价冠心病患者左心房功能;左心房功能与冠脉病变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随着冠脉病变程度加重,左心房功能逐渐减低;PCI术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风湿性二尖瓣狭窄(RMS)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后疗效及左心房自发性超声显影(LASEC)的变化,初步探讨PBMV对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5月因风湿性二尖瓣狭窄行PBMV的患者43例[平均年龄(53.3±10.6)岁],且经超声心动图提示有LASEC,纳入病例组,并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IBS)对LASEC进行定量测定,将左心房及右心房平均IBS值相比得到左心房标化IBS值(IBS%)。术后2周复查超声心动图,记录术前及术后2周的IBS%,同时记录二尖瓣口面积(MVA)、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s)、左心房内径(LAD)、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RVEDd)、右心房内径(RAD)、左心房压(LAP)、跨瓣压差(△P)。选择同期住院未行PBMV且存在LASEC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平均年龄(52.1±9.7)岁]17例纳入对照组,经十二导联心电图证实所有研究对象基础心律均为房颤心律,所有研究对象均给予华法林抗凝,INR控制在2~3之间。结果 (1)病例组PBMV术后,MVA明显增大,LVEDd、LAD明显缩小,LAP、△P下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无一例栓塞并发症出现。(2)病例组PBMV术后IBS%值明显减小,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独华法林治疗2周后IBS%值较治疗前有减小趋势,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S%与MVA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55,相关系数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指标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PBMV可明显增大二尖瓣口面积,改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LASEC并非PBMV的禁忌证,PBMV可降低LASEC的IBS%值,对改善血栓前状态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左心房容积追踪(LAVT)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病(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各发展阶段左心房功能变化的价值.方法 90例EH患者按Ganau左心室几何构型划分法分4组,对照组60例.LAVT技术构建双平面(bi-plane)左心房容积-时间曲线,获取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收缩期前容积(LAVp)及最小容积(LAVmin),计算左心房被动排空量(LAVpass)、主动排空量(LAVact)、总排空量(LAVtotal)及左心房被动排空率(LAVpass%)、主动排空率(LAVact %)、总排空率(LAVtotal %),由体表面积校正得左心房容积指数(LAVI).结果 EH各组与对照组比较LAVImax、LAVIp、LAVImin、LAVIact、LAVhotal均增大,LAVIpass%明显减小(P<0.05),LAVIpass、LAVIact%、LAVhota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H患者LAVImax、LAVIp、LAVImin、LAVI total逐渐增大,LAVIpass%逐渐减小,而LAVIact在Ⅰ、Ⅱ、Ⅲ组逐渐增大,在Ⅳ组明显减小(P均<0.01).结论 LAVT技术能准确、快捷地检测出EH患者左心室未发生重构时左心房功能的变化,是无创性评价EH进展过程中左心房功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患者导管消融治疗后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分析导管消融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 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组)在Ensite NvaX三维标测系统下,完全肺静脉电解剖隔离,应用超声心动图于手术前和术后24 h、1周、1个月测量左心房内径及容积、二尖瓣跨瓣压差,多切面测定二尖辩环舒张早期和晚期运动峰值速度,取平均值并计算其比值;以同年龄组非心房颤动志愿者32例为对照(对照组).结果 房颤组均达到完全肺静脉隔离,随访1个月无复发;房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内径及容积均大于对照组(P均<0.01),术后24 h左心房容积较术前扩大(P<0.05),术后1周缩小(P<0.05),术后1个月与时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尖瓣环晚期运动峰值速度房颤组术前较对照组减低(P<0.01),术后24 h较术前减低(P<0.05),1周后增加(P<0.05或P<0.01),1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管消融术是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有效方法 ,术后24 h左心房有所扩张、收缩功能减低,但1周好转,1个月时接近术前,可能与消融对左心房损伤后修复过程有关,提示术后应重视血栓的风险和手术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MS)合并窦性心律患者经皮球囊扩张术(PBMV)前后左房功能的价值。方法:采用RT-3DE对30名正常志愿者和30例MS合并窦性心律患者(PBMV术前、术后)测量并计算左心房最大容积指数(LAVmaxI)、左心房最小容积指数(LAVminI)及左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LAVpreI),左房总射血容量指数(TASVI)、左房被动射血容量指数(PASVI)、左房主动射血容量指数(AASVI),左房整体射血分数(LAEF)、左房被动射血分数(LAEFpassive)、左房主动射血分数(LAEFactive)。分析它们与二尖瓣口面积(MVA)、平均跨瓣压差(MMG)的相关性。结果:①MS患者LAVmaxI、LAVminI、LAVpreAI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BMV术后下降(P<0.05);MS患者PASVI、TASVI明显低于正常组,而AASVI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PBMV术后PASVI增加、AASVI降低(P<0.05),TASVI接近于正常组(P>0.05)。MS患者术前LAEFpassive、LAEFactive、LAEF低于正常对照组,术后明显增加(P<0.05)。②PBMV术前后左房容积及功能参数改变量与MVA、MMG改变量呈一定相关关系(P>0.05)。结论: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MS合并窦性心律患者PBMV术前、术后左心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应用斑点追踪技术研究二尖瓣置换术后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变化规律,探讨二尖瓣置换术对左心室短轴径向运动的影响.方法 35例二尖瓣置换术患者(MVR组)和20例正常人(对照组),经胸采集左心室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和心尖水平二维图像,利用斑点追踪显像技术测算各平面不同节段心肌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RS).结果 MVR组术前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正常组增高(P<0.05);MVR组术后2周二尖瓣水平各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乳头肌水平及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较术前组减低,部分节段较正常组减低(P<0.05);MVR组术后1年二尖瓣水平及乳头肌水平各节段心肌RS均显著增加,显著高于术后2周组(P<0.05),心尖水平大部分节段心肌RS与正常组及术后2周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MVR组术后早期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减低,MVR组术后1年左心室短轴心肌径向应变显著改善;人工机械瓣对二尖瓣环局部的心肌运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特点,探讨有关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的法医病理学鉴定思路及原则.方法 从手术方式、术前心脏状况及术中所见、法医病理检验所见、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对2008年1月-2010年2月4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案例进行综合研究分析.结果 4例均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且术前心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心房颤动对左心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结构和功能重构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左心瓣膜置换术的二尖瓣或双瓣(二尖瓣合并主动脉瓣)病变患者,于术前1周、术后1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随访,93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38例为窦性心律,55例为心房颤动。超声测量并计算左、右心房容积(LAV、RAV)、左、右心室射血分数(LVEF、RVEF),按照测量时间进行分组比较。结果术后窦性心律组(SR组)和心房颤动组(AF组)患者左、右心房容积均较术前减小(P〈0.05);手术前后AF组的左、右心房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均大于sR组(P〈0.05)。结论二尖瓣或双瓣病变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较窦性心律患者重,术后左心功能和双房大小的恢复较窦性心律患者差。  相似文献   

14.
背景:人工腱索移植是二尖瓣成形的难点,瓣环环缩也是二尖瓣成形术式中的关键步骤之一,而目前国内相关此类治疗方法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期疗效的较大样本报道较少。目的:总结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2009年1月至2013年5月间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技术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85例。用Gore-Tex缝线作为人工腱索,马鞍环用SJMTM刚性鞍形成形环。共行人工腱索移植4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21例、人工腱索移植+后叶楔形切除+Sliding技术23例。均行人工瓣环环缩术。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78例,随访率为91.7%(78/85)。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78例中,1例于治疗后13个月死于脑梗死,1例死于交通事故,余76例均存活。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59例,Ⅱ级17例。复查心脏彩超示微量及以下反流67例,轻度反流9例。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直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少(P<0.05或P<0.01),反流速面积/左房面积明显减少(P<0.05或P<0.01),肺动脉平均压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射血分数明显增加(P<0.05或P<0.01)。未出现二尖瓣收缩期前向运动现象(SAM征)。并发症情况:治疗后出现窦性心动过缓1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25例。1例治疗前伴快-慢综合征患者,治疗后安装永久起搏器。1例治疗后1周出现延迟性心包填塞,经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后治愈。无成形环断裂或撕脱、无溶血、左室流出道梗塞、人工腱索断裂或劈裂发生。无再次手术行瓣膜置换患者。结果可见二尖瓣人工腱索移植和马鞍环环缩治疗退行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安全、有效,近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再次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PBMV后二尖瓣再狭窄的病人,再次采用我科小弧度法PBMV治疗,并进行近远期疗效随访。结果 82例病人经再次PBMV治疗后,成功78例,成功率为95.1%。术后病人左心房平均压、二尖瓣口面积、跨瓣压差、肺动脉收缩压明显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35~4.76,P均〈0.05);而左心房内径无明显改变(t=1.54,P〉0.05)。78例病人术后随访(76±23)个月,结果二尖瓣口面积仍明显大于再次PBMV术前,跨瓣压差明显小于再次PBMV术前(t=2.16-3.68,P〈0.05),且与术后即刻结果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t=1.24-1.59,P均〉0.05),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结论对于PBMV后再狭窄的病人,只要病例选择适当,手术操作正确,再次PBMV后即刻及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超声评价二尖瓣置换术 (MVR)切除或保留瓣下结构对术后左心室几何形态的影响。方法 :将 30例患者分为 3组 ,A组为传统 MVR,即完全切除瓣叶及其腱索 12例 ,B组为完全切除前叶及其腱索 ,仅保留后叶及其腱索 10例 ,C组为切除部分前叶但保留前叶腱索和后叶及其腱索 8例 ,应用 HP SONOS 2 5 0 0在术前、术后 10天和术后三个月分别测量 L AD、左室 EDD、ESD、FS、EDL和 ESL。结果 :术前三组间 L AD、EDD、ESD、FS、EDL、ESL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早期 ,三组 L AD和 EDD均较术前明显缩小 (均为 P<0 .0 5 )。三组 ESD缩短 ,但仅 C组与术前比较呈显著性差异 (P<0 .0 5 )。术后三个月 ,三组 EDL及 ESL与术后早期比较无明显变化 ,与术前比较 ,A组呈显著增加 (均为 P<0 .0 5 ) ,B组无明显变化 ,C组保持显著缩短 ,(均为 P<0 .0 5 )。结论 :与传统 MVR比较 ,保留前后叶腱索有利于维护左室几何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三维斑点追踪技术和多普勒超声指标综合评价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左心室收缩功能.方法 随机入组30例器质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男16例,平均(50.72±11.52)岁]和3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男18例,平均(46.86±8.67)岁],分别作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应用脉冲多普勒(PW)采集肺动脉、主动脉及二尖瓣口血流频谱(Philip IE33,s5-1);于心尖四腔心观采集全容积三维图像(Philip IE33,X3-1).测量肺动脉(PA)、主动脉(AO)及二尖瓣口(MV)PW速度时间积分(VTI);左心室等容收缩及等容舒张时间.应用TOM-TEC分析软件4D-LV功能测量左心室17节段三维应变(S),计算基底段(b)、中间段(m)及心尖段(a)三维应变峰值及达峰时间(Sb,Tb,Sm,Tm,Sa,Ta).上述所有指标均用体表面积(BSA)或心动周期进行校正.结果 病例组左心室收缩期三维应变峰值增大(P<0.05),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P<0.05),三维应变达峰时间延迟(P<0.05).结论 左心室收缩期三维应变峰值受二尖瓣特殊容量负荷变化影响,无法客观评价其左心室收缩功能;而收缩期左心室三维应变达峰时间和左心室等容收缩时间不受容量变化干扰,有望用于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前后心功能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 mRNA的变化,以期了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梗的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心梗组、移植组,每组各10只。心梗组和移植组大鼠分别结扎前降支造成心梗模型。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术前4组大鼠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结扎后移植组立即予MSCs多点注射到大鼠心肌梗死区周边,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注射同剂量培养液,对照组不注射。饲养8周后,分别予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测。取梗死周边区心肌行RT-PCR检测bck2和caspase-3mRNA的表达。结果术前4组大鼠心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而MSCs移植后,梗死组大鼠心肌LVESD、LVEDD较其它3组明显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移植组又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明显增高(P〈0.05);而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在上述指标中无显著差异(P〉0.05);梗死组大鼠EF较其它3组明显降低(P〈0.05);而移植组又较对照组、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与假手术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bd-2mRNA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较少,而在梗死组表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移植组表达更多,与梗死组相比有显著性(P〈0.05);caspase-3在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表达较少,在梗死组表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在移植组表达又较梗死组表达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相比,表达增加(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移植MSCs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肌凋亡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