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年发生率约为总人口的0.04%~0.13%[1].尽管心肺复苏技术不断推广和提高,OHCA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仍陷入昏迷,存活的大部分患者出院时仍有不同程度的脑损伤.亚低温治疗被认为是心脏骤停后脑复苏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细胞代谢率,减少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其疗效得到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证实.  相似文献   

2.
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例心跳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组(10例)和常规组(10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肺功能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肺静态顺应性、平台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比较常规组,动态顺应性、呼吸道阻力、气道峰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降低机体代谢,减轻肺负担,防止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对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肺功能保护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脑功能恢复是持续生命支持的核心,研究显示亚低温治疗可改善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脑功能,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治疗措施。本文就心脏骤停后脑损伤机制、亚低温治疗脑保护机制及治疗策略、常用降温技术、温控监测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核心.心肺复苏辅助装置和团队心肺复苏可改善人工胸外按压的低效能,因此在心搏骤停抢救中使用越来越广泛.现主要对心肺复苏辅助装置的原理、研究进展、应用前景和团队心肺复苏的发展理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心肺复苏期间酸碱失衡的特点以及CO2超射和高碳酸血症的概念,产生机制及其诊职,期望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小燕 《内科》2010,5(5):514-516
心脏骤停(CA)使全身各组织器官立即缺血缺氧,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虽可使大多数CA患者恢复心搏,但复苏后出现的全脑损伤仍是复苏最终成功或完全康复的难题。心搏骤停后脑缺血再灌注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决定了脑复苏应该采用多方面病因、特异性的综合治疗。近年来,对复苏后脑损伤有效保护策略的研究取得了新的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不同脑区内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心肺复苏大鼠动物模型,应用原位杂交方法观察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大鼠大脑顶叶皮层、颞叶皮层、海马神经元内NMDAR1表达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大鼠大脑顶叶皮层、颞叶皮层、海马神经元内NMDAR1受体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亚低温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通过减少NMDAR1的表达,降低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作用,而减轻脑水肿的形成,起到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根据目前国内外的临床研究分析Autopulse心肺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心搏骤停中的应用。方法利用文献检索工具MEDLINE和万方数据分别检索从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共10年内相关的外文和中文文献,以心搏骤停患者为对象,分别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和徒手CPR在院前和院内抢救的复苏效果,以自主循环恢复率和入院存活率作为复苏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符合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同时期对照研究或以过往病例作为对照研究的文献共有11篇。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的分析示,与徒手CPR比较,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和院内抢救都能显着提高率(P0.01)。入院存活率分析示,Autopulse复苏器在院前抢救能显着提高入院存活率(P0.01),但在院内抢救入院存活率却未能提高(P=0.13)。结论 Autopulse复苏器能提高院前及院内抢救心搏骤停的初期复苏成功率,但远期复苏成功率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见显着提高。心肺复苏器的复苏效果仍需要更大型的随机对照试验支持,但目前看来是正面而值得推广应用的。  相似文献   

9.
冯贵宁  黄基强 《内科》2008,3(5):702-704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176例实施CPR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6例患者CPR成功32例(成功率18.2%),CPR的成功与发生地点、复苏开始时间、早期电除颇和及时机械通气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及早CPR、及早电除颤、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时合理复苏药物使用是CPR成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心肺脑复苏研究进展安徽省立医院王爱玲,顾统元综述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刘运德审校成都市心血病研究所心肺复苏始于1958年,本世纪60年代广泛用于临床。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是其三大要素。80年代又把脑复苏推向复苏学前沿。其后钙离子桔抗剂治疗缺氧和心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亚低温治疗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解放军第175医院2013年3月—2017年6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并行心肺复苏成功的患者102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鼓膜温度达标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即刻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出量指数(C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RVI)、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 Pmax)],复苏后即刻及复苏后12、24 h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2周后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鼓膜温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鼓膜温度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即刻MAP、CVP、GEDV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HR、CI低于对照组,SVRI、d Pmax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后即刻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12、24 h 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定向力评分、语言能力评分、延迟记忆能力评分、即刻记忆能力评分、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及MMSE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有利于减轻心搏骤停心肺复苏后患者脑损伤,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肾脏功能的变化。方法收集老年心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同期健康体检身体健康老年者50名作为对照组。对比实验组和对照组血白细胞(WBC)计数、白细胞介素(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血尿素氮(BUN)、肌酐(Scr)水平和尿红细胞、尿蛋白阳性率水平。结果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6 h、1 d、3 d和7 d血WBC计数和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7 d血WBC计数和TNF-α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6 h和1 d时血IL-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3 d和7 d时血IL-1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1 d和3 d时BUN和Scr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和7 d BUN和Scr水平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在心肺复苏后1 d、3 d和7 d时尿红细胞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尿红细胞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心肺复苏后1 d、3 d和7 d尿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心肺复苏后6 h尿蛋白阳性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搏骤停行心肺复苏成功患者心肺复苏后早期即出现肾脏功能损害,在复苏后3 d内肾脏损害比较明显,复苏后1 w时基本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12月诊治的心搏骤停患者86例,均行心肺复苏治疗和PETCO2监测。根据复苏效果分为两组,34例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为观察组,52例患者复苏未成功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变化情况。根据存活时间,将观察组分为两组,19例患者于24h内死亡为A组,15例患者存活大于24h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PETCO2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PETCO2先升高后降低,观察组患者PETCO2持续升高,观察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PETCO2均持续升高,B组患者PETCO2在多个时相点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过程中,PETCO2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心肺复苏预后的有效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院前急救中早期诱导亚低温治疗(MTH)院外心脏骤停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院外心脏骤停患者50例分为MTH组和对照组各25例.MTH组为急诊科医生出诊到现场抢救并转运至医院,同时给予4℃冷林格氏液静脉滴注和冰袋外敷患者颈部两侧、枕部.到达医院后,采用电脑降温毯实施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为急诊科医生院内接诊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较两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达到目标温度的时间、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结果 MTH组到达医院时的肛门温度[(34.8±0.9)℃]较对照组[(36.5±1.7)℃]明显降低(P<0.05),达到目标温度时间[(2.94±1.93)h]较对照组[(4.94±2.12)h]明显缩短(P<0.05),自主循环恢复和存活例数均多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院外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实施诱导亚低温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我们2002—06/2005—01对33例心肺复苏后心入IEU的脑复苏病人随机分为脑复苏治疗组和综合治疗对照组进行观察研究,旨在探讨亚低温技术对脑复苏病人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院外心搏骤停(OHCA)患者心肺复苏(CPR)时间对其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间该院ICU病房收治的82例OHCA患者,均给予基础生命支持、高级生命支持等CPR,根据患者CPR时间分为≤10 min(40例)、11~20 min(11例)、21~30 min(13例)、31~40 min(10例)、>40 min(8例),根据心电图观察患者室颤/无脉性室速(VF/VT)、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心室停搏情况;观察患者CPR结局,同时观察CPR成功患者舒张早期充盈峰速度(E峰)、舒张晚期充盈峰速度(A峰)、E/A值、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PR时间对生存率影响。结果 CPR时间为≤10 min、11~20 min、21~30 min、31~40 min、>40 min的生存率分别为90.0%、72.7%、53.8%、30.0%、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F/VT、PEA、心室停搏在CPR不同时间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峰、E/A、LVEF均随着CPR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越大、PEA、心室停搏、CPR时间越长,生存率越低(P<0.05)。结论 CPR时间越短OHCA患者生存率越高,心功能恢复越好;CPR时间越长OHCA死亡风险越大,心功能越容易衰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18.
<正>2015年10月,美国心脏协会(AHA)发布了《心肺复苏(CPR)与心血管急救指南》~([1])(以下简称指南)。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一涉及拯救生命的专业技术领域。与2010年版本比较,新指南的变更内容虽然不多,但有些观点是颠覆性的,表明5年来CPR研究领域有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各国的心肺复苏指南中 ,肾上腺素都是首选的治疗药物。但临床试验表明 ,无论标准剂量还是大剂量肾上腺素(0 1~ 0 2mg kg)都不能改善生存率[1 4] ,因此有必要寻找新的替代药物。Lindner等[5,6] 发现心脏停搏的应激反应除了儿茶酚胺升高以外 ,还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可的松、肾素和加压素升高。心脏停搏后复苏成功的患者比未成功的患者血清内源性加压素水平明显升高。在心肺复苏的狗模型中也发现心室颤动时加压素急剧升高 ,成功心肺复苏的动物血中加压素水平也比较高[7] 。以上发现促进了对加压素在心肺复苏中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指对于早期心脏呼吸骤停的患者,通过采取人工呼吸、人工循环、电除颤等方法帮助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自主心跳的一种急救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