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液病与DIC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指因某种原因造成血管内大量凝血酶形成引起的病理过程。松田氏将其原因分类如下。①(?)以恶性肿瘤或急性白血病等为原发疾病的DIC。恶性肿瘤细胞或白血病细胞可释放或暴露组织凝血活酶(thromboplastin)到血液中,并在因子Ⅶ的参与下,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以生成凝血酶。  相似文献   

2.
肺与DIC     
在探讨肺与DIC 的关系时,必须从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肺部疾病引起的DIC,二是肺外其他器官的疾病引起的DIC 对肺有何影响,特别是在肺微循环系统有血栓形成时,表现的病理变化。肺有各种功能(后述),由于肺原发疾病已经使肺功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所以发生DIC 时,肺的各种功能障碍进一  相似文献   

3.
脑与DIC     
DIC 的临床改变大体可分为:引起DIC 原发病的症状、DIC 导致的血栓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症状以及DIC时消耗性凝血障碍导致出血倾向所引起的症状。从一开始认识DIC,出血倾向就很为人们所重视。在DIC 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时候,器官症状被忽略,没想到它是一种濒死现象。现在,考虑到DIC 的存在,许多症状都可以进行解释了。当然,合并DIC 的病例,其症状是DIC 引起的,还是原发病引起的,在许多情况下是难以区分的。要解决这一问题,需从病理组织学和临床这两个方面去探讨。  相似文献   

4.
补体与DIC     
补体参与DIC 发展过程已受到人们的重视。近来补体测定的方法,已在临床上普及,想从临床方面对DIC 与补体间有争议问题进行研究的人也多起来。本文想在补体与DIC 相关的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再补以作者有关经验,归纳出从补体角度观察DIC 的观点。一、DIC 和补体对补体和DIC 的关系,很早以前就从实验中发现,家兔全血加入抗原抗体复合物时,凝血时间明显缩短;而C_6缺陷的家兔,就不出现这种现象。不含血  相似文献   

5.
妊娠与DIC     
一、产科DIC 发病背景1.血液凝固性亢进从血栓弹性计可以看出,孕妇有r 和K 短缩,ma 增大,有特征性的血液凝固性亢进。2.凝血因子增加妊娠期除凝血因子Ⅷ外,几乎所有的凝血因子均增加。凝血因子增加的比例:抗凝血酶Ⅲ几乎没有增加,凝血系统处于优势状态。另外,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C)也增加。  相似文献   

6.
肝脏与DIC     
肝脏与血液凝固及纤溶系统有密切关系。因为在肝细胞内(除第Ⅷ因子外)几乎产生所有的凝血因子,所以重症肝炎及肝硬化等严重的肝疾病,因凝血因子产生减少而导致出血倾向。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及脾肿大而出现血小板减少,并且随着肝纤维组织增生,纤溶活性亢进,这两者加剧了出血倾向。  相似文献   

7.
皮肤与DIC     
作者曾总结发表过所经治皮肤科领域的DIC 或称消耗性凝血障碍的病例。本文补充后来的病例,并在新的临床知识的基础上对过去的病例进行重新探讨。一般临床上所见到的DIC 病例,常为全身性病变,而在皮肤上也出现一些疑似DIC 的异常现象。DIC 的皮肤症状,主要有紫癜、血疤、皮下血肿、注射或外伤等部位出血的出血倾向,尤为重要的是因血栓形成导致的皮肤硬化、坏疽、溃疡和外周性青紫等。这些皮肤症状往往是早期发现DIC 的线索。  相似文献   

8.
恶性肿瘤为DIC 的基础疾病中发病率较高者。根据厚生省DIC 研究班的临床统计,DIC 发病时有恶性肿瘤者为45.2%,另据田中对尸检病例的病理学研究,88例确诊为DIC 的患者中,有40例(45.5%)的基础疾病是癌。  相似文献   

9.
胰脏与DIC     
胰腺能合成多种酶,并可以大量贮存这些酶,因此说胰也是酶的储存库。临床上与疾病有关的酶可能是蛋白、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分解酶。在生理条件下,这些酶泌入消化道后,对人的日常生活是极其有用的。如一旦变为活化型而大量入血时,就可引起全身各脏器功能障碍。对DIC 来说,在正常生理状态下,由于血液中各种成分的调节作用,可使有形的血细胞成分保持为流动的液体状态而发挥有益作用。但因某种触发因素引起血管内成分凝固,也可发挥不良作用。由此可见,胰腺与血液凝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肾脏与DIC     
泌尿科DIC 的历史,是从1953年Tagnon 等人的报的告开始。他们发现前列腺癌骨转移病例出现出血倾向,与循环血液中纤溶活性或血癌细胞的纤溶性有密切关系。此后,在泌尿科领域主要注意前列腺癌,而对肾的报道则极少。本文以肾与纤溶系统相关的基础研究为主,对肾癌并发DIC 的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管与DIC     
一、DIC 的概念及其与血管的关系所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即是通过数种机制,使血管内凝血系统活化,在全身的细小血管内形成许多微血栓。由于这一系列的凝血过程,消耗了凝血因子,使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等低下,同时,继发的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导致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第Ⅴ因子、第Ⅷ因子、第ⅩⅢ因子等凝血因子分解而引起凝固障碍,最后加  相似文献   

12.
新生儿与DI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期患感染的机会多,且病情往往较重,可发展为DIC。此外,新生儿期常常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其中包括早产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成熟儿大呼吸综合征(MAS)等,严重时也可发展成DIC。由此可以说明,新生儿DIC 的发生率比小儿其他时期高。DIC 是新生儿期的一个重要问题。已发展成DIC 时,必须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采取改善血凝固学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有关心血管疾病与DIC 的问题,一是DIC 时在心血管系统出现什么样的变化;二是心血管疾病合并DIC 是在什么样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一、DIC 时心血管系统的变化DIC 主要是纤维蛋白原性血栓所致的微血栓多发性地形成于全身各脏器的微血管内。DIC 时在心脏方面的病变报道较少,但在尸检时发现纤维蛋白性微血栓的发生率,心脏为27%或36.7%,虽无肺、肾的发病率高,但也较多。心脏与肾、脑,垂体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DIC     
一、术后并发症和DIC 大手术、高龄者、恶性肿瘤(癌症活动期)、合并重症糖尿病和肝硬化、使用抗癌剂和类固醇药物的病例,术后易发生合并症。此外,非适应症的过大手术,术中、术后的不慎及意外事故,或者是技术不熟练等,均可以成为发病的诱因。然而,合并症发生率最高的还是在紧急手术的时候。此时,患者机体防御能力低下,术后合并感染等的机会非常多。  相似文献   

15.
凝血系统与DIC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生DIC 最本质的原因是凝血系统的作用。无论是急性或慢性,全身性还是局部性,其病理变化都是在血管内生成凝血酶,继而纤维蛋白原转变成纤维蛋白,形成微血栓。现在,由于知识的积累,加深了对凝血机制基本病理变化的理解。一般认为仅在DIC 末期,才出现凝血因子显著减少。实际上,在血栓形成期,凝血因子还未被充分消耗的代偿期,就可以检查出高凝状态。众所周知,DIC 不是原发的,都有原发病或病理  相似文献   

16.
血流异常对于DIC 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DIC 发病时可以引起全身微循环障碍,对此似无异议。但是,DIC 的发生与血液流变学因素之间关系方面的报告则甚少。特别是理工科研究者们,对于微小血栓形成等许多理论问题,至今仍未提出可靠的依据。本文只就DIC 的病因、病理与血液流变学因素的关系,从现象方面进行探讨。一、DIC 的病理所谓DIC,是指在各种原发疾病的前提下,由于某些促凝物质侵入血管或在血管内产生,因而引起全  相似文献   

17.
在DIC 中所观察到的纤维蛋白溶解现象(纤溶),其中心是与凝血系统功能相对应的所谓继发纤溶。在DIC 中由于病理改变不同,也可能混有原发纤溶,但主要是清除全身性微血栓所引起的反应性纤溶。纤溶现象的生理作用在于清除血管内产生的血栓及其以后的血流恢复。这种血栓溶解的主要酶——纤维蛋白溶酶的生成和抑制,有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及各种蛋白酶抑制物错综复杂地参与。本文围绕DIC,以有关纤溶的各种因子反应为基础进行概括的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DICDI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总是在某种原发疾病的发展过程中,或伴随原发疾病的合并症而发生。因此,首先应想到若无原发疾病,DIC 就不会发生。DIC 可有如下病理变化:①正常凝血—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在全身或大范围的血液循环中形成微血栓;②凝血酶参与DIC 的形成,继发性纤溶活性增强又能作用于血栓;③全身性微血栓形成时,由于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减少,以及FDP 的增多等,就能导致显著的出血倾向;④DIC 的末期症状是重要器官  相似文献   

19.
激肽系统与DIC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阐述激肽系统与DIC 的关系,同时也阐述激肽系统的生理、生化等内容。一、激肽系统的内容激肽系统是指激肽释放酶特异性地分解激肽原,游离出生理活性肽者。该系统受激肽释放酶—抑制物或激肽分解酶(激肽激酶Ⅰ及Ⅱ)的调节。激肽释放酶分为血浆激肽释放酶和腺激肽释放酶。这两种酶在其酶化学和免疫化学上是完全不同的物质.并且对  相似文献   

20.
DIC的诊断     
DIC 是在某种原发疾病时,由于高凝状态血栓形成,结果使血小板、凝血和纤溶系统有关因子消耗,转为低凝状态而引起出血倾向,继而由子微血栓导致各个脏器循环障碍。由于有原发疾病所致的凝血异常和同时出现的凝血因子消耗所致的凝血障碍,其检查结果也不一样,所以DIC 的检查诊断困难很多。另外,即使在低凝状态,由于出现凝血活性物质,有时也易于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