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感知音乐音调的能力。方法使用慕尼黑音乐经验问卷(Munich music questionnaire,MUMU)评估12例听力正常受试者(听力正常组,男5例,女7例)与12例人工耳蜗使用者(人工耳蜗组,男5例,女7例)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的匹配程度。使用Fitzgerald等开发的人工耳蜗音乐评估软件(MuSIC)中的音调辨差阈值测试、旋律辨别与和弦辨别测试评估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乐音调感知能力。结果听力正常组与人工耳蜗组的年龄与音乐经验相匹配。人工耳蜗组F3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16.2个1/4音,C4调的音调辨差阈值平均为6.2个1/4音,均显著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人工耳蜗组的旋律辨别测试平均正确率为69.8%,和弦辨别测试的平均正确率为72.4%,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耳蜗组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使用时间与其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均与其音调辨差阈值显著相关(P<0.05)。结论语后聋成人人工耳蜗使用者的音调辨差阈值显著高于听力正常人,但个体差异较大,其音乐音调感知能力与人工耳蜗植入前助听器佩戴时间以及植入后聆听音乐的经验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后声调识别的特点,为编制适用于汉语的人工耳蜗言语编码策略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3名语前聋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2~18岁,均使用人工耳蜗1年以上。按人工耳蜗植入时年龄分为6岁以下和6岁以上两组,分别测试患者对一声与二声、一声与三声、一声与四声、二声与三声、二声与四声、三声与四声6种声调组合的识别能力。结果6岁以上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测试得分最低,与其余5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除二声与四声组合外,与其余4种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一声与二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低,三声与四声分辨的测试得分最高。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得分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岁以下组患者6种不同声调组合测试的得分均高于6岁以上组。结论语前聋患者最易区分三声与四声之间的差别,而一声与二声之间的差异最难分辨。语前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越早,使用人工耳蜗时间越长,其声调识别能力越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的皮层听觉诱发电位(cortical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CAEP)P1波潜伏期的发展规律,评估不同年龄段植入人工耳蜗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的发育。方法以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50例(植入年龄15~66月,平均38.7±15.2月,其中小于42月龄者27例,大于42月龄者23例)和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听力儿童5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500、1000、2000、4000 Hz四种频率的短纯音(tone burst,TB)刺激声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皮层听觉诱发电位测试,并对人工耳蜗植入语前聋儿童进行婴幼儿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或有意义听觉整合量表(infant-toddler mean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meamingful auditory integration scale,IT-MAIS/MAIS)评分,比较两组P1波潜伏期,对P1波潜伏期和IT-MAIS/MAI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正常听力儿童四种不同频率短纯音刺激记录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年龄均呈负相关(P<0.01);42月龄前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P1波潜伏期与正常听力儿童无统计学差异(P>0.05);42月龄以后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P1波潜伏期较正常儿童显著延长,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人工耳蜗植入儿童的CAEP P1波潜伏期与IT-MAIS/MAIS量表评分均呈负相关(P<0.01),不同频率TB刺激声下的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于42月龄植入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中枢听觉系统发育较正常听力儿童延迟。  相似文献   

4.
人工耳蜗植入是当今双侧重度和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患者重获听力的最佳途径.通过耳蜗电极刺激螺旋神经节所产生的“声音”与自然声音有较大区别,其声音类似于电子琴或金属撞击声.耳蜗植入术后的康复工作在整个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本文结合一例人工耳蜗植入病例谈谈言语康复的情况.1 资料和方法患者,女性,36岁.自幼双耳听力较差,其父亲和两个姐妹有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聋.植入手术前2年因接受庆大霉素治疗而致双耳重度聋.助听器对她来说只有声感而无语感.患者讲话口齿虽较清楚,但语速较慢.平时借唇读及笔谈与他人交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导人工耳蜗植入对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例深度耳聋患者行MiniSystem22导和Nucleus24导人工耳蜗植入术,其中语前聋6例,语后聋5例。术后1~1.5个月开机调试。结果:11例患者全部恢复了听力;语后聋患者不需要经过唇读或简单的语言训练就能进行对话和打电话,患者能回到有声世界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对语前聋患者进行评议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结论:深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植入22导及24导人工耳蜗后效果良好,尤其对语后聋和年龄较小的儿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6.
人工耳蜗是帮助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改善听力和言语交流能力的一种模拟耳蜗功能的声电换能助听装置。1972年Haose成功地将第一例单道人工耳蜗植入人体,引起国际上的极大  相似文献   

7.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现代人工耳蜗植入已成为治疗极重度聋的重要手段,但患者术后效果差异较大.研究表明声电联合刺激模式对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大有益处,这就使人工耳蜗植入后耳蜗残余听力的保留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就人工耳蜗植入对残余听力可能的损害机制,一些保留人工耳蜗术后听力的现有方案及其效果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人工耳蜗植入后聋儿听力培建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语前聋儿音植入人工耳蜗后的听力培建历程作出评价。方法:应用(婴幼儿)听觉意义整合量表(MAIS或IT-MAIS)对22名植入Nucleus24型人工耳蜗的语前聋儿童的听力培建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得分与使用时间作曲线拟合。结果:患儿蝗MAIS得分在术后3-6个月即可达到较高水平,大龄聋儿畸快于低龄聋儿;问卷涉及的“对耳蜗装置的接纳、对声音的察知、声音意义的建立”这三个导面,得分依次递减。结论:人工耳蜗是(极)重芳语前聋儿童培建听力的可靠手段,培建的过程遵循听觉发展的一般规律,大龄儿童快于低龄儿童。MAIS问卷对于评价听力培建效果、指导家庭康复训练都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