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于2006至2009年间对中俄黑龙江、内蒙古双边11个口岸地区的鼠形动物进行本底调查。方法 5 m夹夜法、弓形夹法及电弧捕鼠器捕捉法。结果编著中俄双边11个口岸鼠形动物名录。结论该名录为中俄口岸公共卫生及鼠传疾病的防治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在黑龙江省抚远口岸开展鼠类监测,掌握该口岸鼠类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及携带病原体情况,为抚远口岸鼠类防制及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1年4-10月,在抚远口岸针阔混交林、货场硬化地,采用夹夜法开展鼠密度监测。用PCR法检测鼠类样本鼠疫耶尔森菌、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巴尔通体等11种病原体。结果共捕获鼠类161只,隶属于1目3科6属7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占49.69%。共检出6种病原体,阳性率76.40%;其中斑点热群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24.84%;其次为汉坦病毒(21.12%)和巴尔通体(18.63%)。鼠类病原体复合感染较多,共35只,占阳性数的28.46%。结论 抚远口岸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巴尔通体、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等病原体,应加强鼠类及鼠传疾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连云港口岸2014-2015年度鼠类监测结果的分析,掌握该口岸鼠类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携带病原体等情况,为口岸鼠类防制及鼠传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夹夜法、笼捕法,每月连续监测三天,并对捕获的鼠类和其体表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及病原学检测.结果 全年共捕获鼠类59只,经实验室鉴定隶属1科2属2种,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鼠类的69.49%,其次为小家鼠,占30.51%,鼠体表寄生虫检查均为阴性.解剖鼠肺、肝样品59份,检出汉坦病毒Ⅱ型阳性5例,阳性率为8.47%.结论 连云港口岸鼠类存在汉坦病毒自然感染情况,应当加强鼠类监测与防制,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扬州口岸鼠类种群及密度分布情况,为口岸卫生监督、传染病监测及鼠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爱卫会规定的四害密度监测方法,于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对扬州口岸地区进行全年的密度及种群调查。结果:啮齿目有1科2属2种,食虫目1科1属1种,分别为黑线姬鼠、小家鼠、臭鼩Qing;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结论:本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扬州口岸常见鼠的种群及密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满洲里和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采集满洲里地区鼠类脏器和血样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肝、脾组织中的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和莫氏立克次体核酸;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的汉坦病毒核酸;分别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汉坦病毒和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莫氏立克次体抗体。〔结果〕2009年8月,在中方满洲里口岸地区捕鼠7种53只,总捕鼠率6.63%,优势鼠种为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黑线毛足鼠;在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捕鼠10种158只,总捕鼠率19.75%,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优势鼠种。满洲里口岸鼠脏器样本中未检测到病原核酸,血标本中3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构成不同,中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七个口岸蜱类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摸清边境口岸蜱的种类,为预防蜱传疾病由国境传入传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对7个口岸不同生境的蜱进行调查。结果 经180人工小时的调查,获蜱6554只,隶属1科3属4种。不同生境4种蜱均有分布,但优势种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中俄西部边境(中国内蒙古满洲里—俄罗斯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鼠类及其携带蚤类情况,为进一步掌握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的演变规律提供数据。方法 2008—2012年,每年8、9月对满洲里和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对捕获的各种鼠类进行疏蚤,对鼠类及其携带的蚤分类鉴定,并进行病原检测。结果中方满洲里地区捕获鼠类249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6科8属8种,蚤类3科8属13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优势蚤类为方形黄鼠蚤、光亮额蚤。达乌尔黄鼠的染蚤率(98.46%)及染蚤指数(12.66)最高,其次是五趾跳鼠(12.50、90.00%)。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地区捕获鼠类324只,经鉴定隶属于2目6科8属9种,蚤类3科11属13种。优势鼠种为达乌尔黄鼠。优势蚤类为方形黄鼠蚤、光亮额蚤。达乌尔黄鼠的染蚤指数最高(5.86),其次是黑线仓鼠(2.05)。五趾跳鼠的染蚤率最高(100%),其次是达乌尔黄鼠(71.43%)。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地区鼠类及携带蚤类构成不同,鼠类染蚤指数及染蚤率均有所不同,中俄双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富锦口岸鼠类综合调查情况,共捕获鼠四种,其中以黑线姬鼠和小家鼠为主,通过调查为本口岸的疾病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防城口岸鼠类种群、密度及鼠疫监测情况。本次调查共捕获鼠类301只.隶属2目2科4属7种,以褐家鼠和黄胸鼠为优势种,全年平均鼠密度为8.48%,夏秋两季为鼠密度高峰期.  相似文献   

10.
斗门口岸鼠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98年对斗门口岸鼠类进行了调查,用夹夜法共捕获鼠类58只,经鉴定为2目2科4属5种,鼠种为臭鼩鼱、褐家鼠、小家鼠、板齿鼠、黄胸鼠,优势鼠种依次为臭鼩鼱、褐家鼠和小家鼠。年均鼠密度为1.79%。1、8、12月份鼠密度较高,是灭鼠有利时机。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鼠的种类组成和生态习性。方法采用笼日法和夹日法捕鼠。结果在黑龙江省中俄边境5个市(县)共捕鼠3461只,计3科8属11种,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8.3%),室内优势种为小家鼠(75.9%),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43.4%)。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的主要鼠种组成有所不同。灌丛和阔叶林生境的鼠类均出现2次高峰。野外的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均出现2次高峰;室内的小家鼠和褐家鼠均出现1次高峰。结论为黑龙江省中俄边境地区深入开展鼠类的生态和防治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浙江省鼠类自然感染汉坦病毒(HV)情况和病毒型别,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鼠类肺组织和血清标本,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血清IgG抗体,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鼠肺Hv抗原。HV抗原阳性鼠肺接种Vero—E6细胞分离病毒,用HV单克隆荧光抗体鉴定分离株的型别。结果共捕获鼠形动物1129只,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鼠肺HV抗原阳性率为3.0%,鼠血标本IgG抗体阳性57份,阳性率8.0%。分离到6株汉滩(HTN)型病毒,其中来自黑线姬鼠5株,褐家鼠1株。结论浙江省存在以黑线姬鼠为主要传染源的HFRS疫源地,HV主要流行型别为HTN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3个监测点2006-2008年鼠、蚊、蝇和蜚蠊等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密度,为病媒生物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和蜚蠊监测分别采用夹夜法和粘蟑纸法,全年监测;成蚊和蝇类监测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和笼诱法,5-10月监测。结果2006-2008年鼠密度分别为2.02%、2.17%和2.36%,农村自然村鼠密度最高,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成蚊密度3年分别为18.03、7.36和2.58只﹙/灯·h),牲畜棚密度最高,以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蝇密度3年分别为24.90、14.91和8.69只﹙/笼·d),农贸市场密度最高,以蝇科和丽蝇科蝇种为优势种;德国小蠊密度3年分别为3.05、3.71和1.91只/张,侵害率分别为23.35%、26.05%和23.75%,均以农贸市场最高。结论通过3年监测掌握了黑龙江省监测点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密度动态,监测工作应继续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中俄边境地区鼠及蜱的种类、分布,鼠体幼、若蜱寄生情况,蜱携带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鼠夹法捕鼠,布旗法捕蜱,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蜱中肠带菌率。结果黑龙江中俄边境口岸莱姆病主要贮存宿主鼠的种类为1目3科8属10种,姬鼠属为优势属.黑线姬鼠为优势种。不同鼠体幼、若蜱寄生情况不同,其中大林姬鼠和黑线姬鼠幼、若蜱寄生率较高,分别为41.8%和40.8%。幼、若蜱寄生指数以花鼠最高,黑线姬鼠次之,分别为8.4和4.3。黑龙江中俄边境地区蜱的种类为1科3属4种。不同生态环境蜱的分布不同,各口岸蜱的优势种不同,全沟硬蜱带莱姆病螺旋体率较高,平均为21.7%。森林硬蜱和嗜群血蜱的带菌率较低,平均为2.4%和3.3%,日本血蜱中没有检出阳性者。结论中俄边境地区有5种鼠,即黑线姬鼠、大林姬鼠、棕背鼠平、褐家鼠、小家鼠为中国莱姆病螺旋体的动物宿主。中俄边境地区莱姆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全沟硬蜱。为莱姆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江苏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09年江苏口岸800838名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描述,并使用χ2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对象以劳务人员为主(56.16%),年度职业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染病检出率分析表明近2年较2007年以前有增加的趋势,疟疾以2008年最高,艾滋病病毒(HIV)感染2006年后不断增加,梅毒、开放性肺结核、病毒性肝炎总体呈增长趋势,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呈波浪形趋势。病例构成比分析表明,疟疾以2008年最高,病毒性肝炎以2007年最高,HIV感染、梅毒近3年持续增长,开放性肺结核呈波浪形趋势。不同年度病例年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呈年轻化;国籍(地区)分布越来越广,特别是非洲和东南亚国家(地区)。结论口岸传染病防控应关注劳务人员等重点人群,关注HIV感染等近年来上升趋势明显的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2009—2012年广东口岸输入性流感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出入境口岸流感的监测及其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广东25个口岸有发热症状的入境人员的鼻咽拭子,采用实时荧光RT-PCR法对样本进行流感病毒的检测及分型.通过Excel、SPSS18.0对不同型别的流感阳性病例的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2年广东口岸共发现5723名发热病例,其中985例为输入性流感病例,检出率为17.21%。共呈现5个流行高峰,分别为2009年6—8月,以季节性甲型流感为主;2009年10-12月,以甲型H1N1流感(2009)为主;2010年7-9月,以季节性甲型流感为主;2010年12月-2011年2月,以甲型H1N1流感(2009)为主;2011年12月-2012年2月,以季节性乙型流感为主。甲型H1N1流感(2009)在19岁以下人群检出率较高,季节性甲型流感以5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最高,季节性乙型流感则以19岁以下及50岁以上人群检出率较高。结论2009年5月至2012年2月期间,广东口岸入境流感病例中同时有甲型H1N1流感(2009)、季节性甲型流感以及季节性乙型流感的流行,并呈现相互交替的流行特征。不同流感类型在各年龄层分布不同.与性别无关。  相似文献   

17.
2006年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掌握黑龙江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人间和动物间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全省HFRS疫情资料,并在固定监测点及面上常规调查中采集人血清、鼠肺和鼠血做汉坦病毒(HV)抗体和抗原检测。结果2006年黑龙江省共报告HFRS病例3870例,死亡33例,年平均发病率10.13/10万,死亡率为0.09/10万,病死率为0.85%,与2005年相比,病例数下降7.68%,主要发病地区为佳木斯、双鸭山、牡丹江、黑河和鸡西市。在固定监测点捕获小兽10种2554只,采集鼠肺、鼠血各2461份,患者或疑似患者血清598份,健康人血清527份,其中小兽密度为11.19%,野外和村内优势鼠种分别为黑线姬鼠和褐家鼠,患者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3.88%,健康人群隐性感染率较低;鼠带病毒率为7.68%,鼠血清抗体阳性率为10.73%。结论进一步证实黑龙江省是以姬鼠型为主的混合型疫区,人间疫情有下降趋势,但小兽密度和鼠带病毒率仍然较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和防治,尤其应扩大易感人群的免疫接种范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6年度流感病毒的流行趋势及主导毒株的交替规律。方法:在流感流行季节,采集咽拭子标本用MDCK细胞培养分离流感病毒,经血凝抑制试验鉴定病毒型别。结果:2001年11月-2006年3月共分离到流感病毒281株,血清学鉴定结果A(H1N1)亚型58株,占20.64%,A(H3N2)亚型162株,占57.65%,B型61株,占21.71%。在2001—2002、2003—2004年流行期,以A(H3N2)亚型流感病毒占优势,2002—2003、2004—2005年流行期,为A(H3N2)亚型和B型同时流行,2005—2006年流行期,A(H1N1)、A(H3N2)亚型和B型同时流行。我省流感病毒流行高峰期一般在12月到次年的1月之间。结论:通过不同年份流感实验室监测结果的分析,对了解河北省流感流行特点、毒株亚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国内发现的新型沙粒病毒(温州病毒)在温州地区啮齿类动物中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PCR方法分别对采集自温州(48份)及龙泉(156份)的啮齿动物样本筛查沙粒病毒。结果 在温州地区采集的5份啮齿动物样本中再次检测到温州病毒,阳性率为10.41%;但在龙泉地区采集的156份样本中均未发现温州病毒。分析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发现其中4株病毒与已知的温州病毒有很高的同源性;而编号为Wencheng-Rn-288病毒株的S和L节段与已知病毒同源性分别为87.5%和91.6%,在进化树上为一独立分支,为温州病毒的新亚型。结论 温州病毒在温州地区啮齿动物中有较高的流行率,且呈多样性。鉴于在柬埔寨已发现温州病毒能引起人呼吸道疾病,因此我国应加强温州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三峡库区宜昌段水利工程梯级开发过程中的鼠类变动趋势,及时采取对策,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环境的医学评估提供重要的背景资料。方法自1959年以来连续在三峡库区宜昌段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种群及密度。结果三峡库区宜昌段不同时期鼠密度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室外鼠密度高于室内。1971-1980年鼠密度达到最高值(12.98%)。2001-2009年,三峡工程完成二、三期建设,全线竣工,该时段鼠密度降至历史最低点(1.16%),库区4次卫生清底、库区各县(市)积极灭鼠效果显著。室内外鼠种构成均有很大变化,可能与生态环境的改变、生物种群的迁移扩散和种间竞争有关。结论库区鼠密度受库区卫生清底影响较大,目前已降至历史最低点,库区水利工程兴建对其未呈现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