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同凯  杨光福 《河北医学》2011,17(12):1687-1689
后循环缺血(PCI)以前又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国际上已趋向用PCI取代VBI概念。目前国际疾病分类中已不再使用VBI。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的脑缺血性疾病症候群,多见于中老年人,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广大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PCI就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其同义词包括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后循环的TIA与脑梗死、椎基底动脉疾病、椎基底动脉血栓栓塞性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报道法舒地尔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效果良好,我们对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的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于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完成CT灌注成像检查及MIStar软件后处理的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发病后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和转归不良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收集CT灌注成像参数包括灌注缺损(延迟时间> 3 s)体积、缺血核心(相对脑血流量< 30%)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CT灌注成像参数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CT灌注成像参数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 105例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mRS评分≤ 2分者63例,> 2分者4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体重、高脂血症、房颤、溶栓前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缺血半暗带体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年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溶栓前收缩压、基线随机血糖、血红蛋白、入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NT)、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ONT)、灌注缺损体积、缺血核心体积、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前收缩压[O^R=3.992(95% CI:1.496,10.652)]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危险因素(P <0.05);NIHSS评分[O^R=0.840(95% CI:0.711,0.991)]和灌注缺损体积[O^R=1.081(95% CI:1.059,1.104)]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的保护因素(P <0.05)。溶栓前收缩压、NHISS评分和灌注缺损体积及三者联合预测患者临床转归的敏感性分别为76.25%(95% CI:0.633,1.395)、83.75%(95% CI:0.721,1.554)、85.00%(95% CI:0.778,1.656)、86.30%(95% CI:0.812,1.714),特异性分别为81.95%(95% CI:0.713,1.522)、89.66%(95% CI:0.811,1.700)、90.80%(95% CI:0.835,0.953)和92.00%(95% CI:0.854,1.775),以三者联合检测的特异性最高,其中三指标单独检测以灌注缺损体积的特异性最高。同时,ROC曲线分析显示,灌注缺损体积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66(95% CI:0.803,0.928);最佳截断值为109.37 mL。结论 溶栓前收缩压是影响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NIHSS评分、灌注缺损体积是前循环急性急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转归良好的保护因素,但缺血核心体积和缺血半暗带体积与患者临床转归无关。CT灌注成像参数灌注缺损体积评估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不良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超  李勇昂  刘宣  叶军强 《浙江医学》2022,44(21):2305-2308,232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EVT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4例。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与预后不良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EVT后90d时随访收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再灌注成功率、颅内出血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预后良好组年龄小于预后不良组,FPG、NIHSS评分、Tan评分和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VT后90d,预后良好组颅内出血和sICH发生率低于预后不良组,再灌注成功率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PG、NIHSS评分及Tan评分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发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年龄、FPG、NIHSS评分及侧支循环能力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EVT后90d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联合多重影像评估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特征。  方法  联合多重影像评估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44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梗塞责任血管以及梗死机制。  结果  (1)男性发生占比高于女性(74.7% vs 25.3%; P < 0.001)而发病年龄则小于女性[(58.83±12.56)岁 vs (63.37±13.27)岁;P < 0.0001],50~69岁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高峰期(57.87%);(2)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为最常见危险因素(28.65%);(3)动脉粥样硬化(62.9%)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管壁最主要病理改变,也是最常见病因;39.2%的患者存在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4)67.49%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于颅内动脉,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58.33%)高于后循环(3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01);(5)动脉到动脉栓塞、局灶穿枝动脉闭塞,低灌注栓子清除障碍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常见发病机制,其中动脉到动脉栓塞为主要发病机制。  结论  多重影像评估的大样本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年龄、不同性别发病占比、动脉血管病理改变、责任血管发生率以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机制对指导临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急救、二级预防、早期筛查及预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晓岚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42-1644
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以及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2013年2月间于我院神经内科就诊并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进行TOAST病因分型,同期选取行健康体检者8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2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7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LAA 32例(42.11%),CE 5例(6.59%),SVO 26例(34.21%),SOE 4例(5.26%),SUE 9例(11.84%);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伴发上述症状者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伴发心脏病或具有脑卒中家族史而言,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组的发病率也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小血管闭塞是造成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此外,导致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以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方法:对56例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56例完全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首次发病住院、糖尿病、不全前循环梗死、抑郁状态、颈动脉狭窄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论:对存在糖尿病、颈动脉狭窄及卒中后抑郁等危险因素的不全前循环梗死的患者,要高度警惕缺血性脑卒中有进展的可能。在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的同时,应注意患者抑郁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又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由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及其各级分支组成,主要分支供应脑干、小脑、枕叶、颞叶后部和丘脑等。后循环缺血(PCI)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1],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与椎动脉优势(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VAD)现象的相关性以及VAD患者合并PC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TIA患者,根据脑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VAD组和非VAD组,根据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标准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回顾性收集人口统计学、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PCI组有VAD的危险比前循环组高2.363倍,而存在VAD的病例出现PCI的危险是没有该血管变异者的1.639倍。在128例伴有VAD的脑梗死/TIA患者中,后循环组冠心病患者比例(11.0% vs 28.3%,P=0.013)显著小于前循环组,基底动脉弯曲比例(86.6% vs 19.6%,P=0.000)显著高于前循环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PCI的独立危险因素(OR=36.505,95%CI:9.778~71.850,P=0.000)。结论 VAD与PCI存在相关性,基底动脉弯曲可能是VAD患者合并PC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动脉优势(VAD)与后循环梗死发生率的相关性及VAD病人合并后循环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病人286例,分为前循环梗死组(ACI组)178例和后循环梗死组(PCI组)98例,比较2组病人VAD发生率、发生侧及相关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指标;对PCI组进行梗死部位分类,比较VAD与非VAD病人不同分区后循环梗死发生率;分析伴有VAD的后循环梗死病人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ACI组和PCIS组病人年龄、性别及各常见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VAD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AD发生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病人中,VAD病人的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VAD病人(P<0.01和P<0.05)。PCI组中伴VAD病人的两侧椎动脉直径差与NHISS评分呈明显正相关关系(r=0.466,P<0.01)。结论与其他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共存时,VAD可被认为是后循环梗死的一个危险因素;VAD病人更易发生后循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区及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且双侧椎动脉直径差异越大,预后相对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