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殿君 《中外医疗》2010,29(1):70-70
目的探讨可调整缝线的应用和术后眼球按摩在小梁切除术中规避并发症与形成功能滤过泡的作用。方法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缝合法加术后规律性眼球按摩治疗20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46例急性闭角型青光眼;5例开角型青光眼,术后进行半年至1年随访。结果术后57d出院,眼压平均值11.42mmHg,6个月~1年眼压均在15~19mmHg之间。结论单纯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眼球规律性按摩可有效地形成功能滤泡,降低眼压,规避术中及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治疗青光眼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周卫为  张庆平 《广西医学》2005,27(3):355-356
目的 观察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疗效。方法 将5 0例(5 5眼)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术后视力、眼压、前房、滤过泡及并发症的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6 . 9% ,对照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8 4 6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 ;出院时两组眼压、滤过泡及视力的差异无显著性(P >0 . 0 5 )。术后6个月,治疗组中眼压控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均占93 10 % ,对照组中眼压控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者均占6 5 . 38%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 ;治疗组中视力不变与提高者占89. 6 6 % ,对照组中视力不变与提高者占6 1 .5 4 %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P <0 . 0 5 )。结论 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可使术后前房迅速形成,减少浅前房发生率,形成功能性滤过泡,达到理想眼压、保持或提高视力,从而提高青光眼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72例(72眼)青光眼患者为研究对象,将72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丝裂霉素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患者术前及出院时平均眼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半年观察组患者平均眼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丝裂霉素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建议在临床上实施推广.  相似文献   

4.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调整缝线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探讨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的预防。方法 对42例49眼原发性青光眼随机分两组,治疗组20例25眼采用小梁切除术巩膜瓣调整缝线,术后分别对前房,眼压,滤过强制情况进行观察。结论 术中应用巩膜瓣调整缝线可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减少低眼压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2月-2010年6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常规治疗组(80例),观察两组疗效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浅前房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主动测节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滤过量,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刘艳艳 《中外医疗》2012,31(10):95-95
目的探讨丝裂霉素c与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联合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2组并发症,浅前房分度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可主动调节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滤过量,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对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青光眼患者82例,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可调整缝线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2.67%)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5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5.42±3.69)mmHg,对照组患者的平均眼压为(34.08±3.19)mmHg,实验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7%)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小梁切除术联合可调整缝线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较仅应用复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可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
李毅宏  李柏坚 《西部医学》2006,18(6):701-702
目的观察巩膜调整缝线在应用丝裂霉素c的小梁切除术中对减少术后浅前房和控制眼压方面的作用。方法将43例(47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22例(2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巩膜可调整缝线;对照组21例(23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其术后浅前房、滤过泡及眼压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较对照组少,但差异无显著性(精确概率法,P=0.072),有待进一步观察;眼压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巩膜可调整缝线在应用了丝裂霉素c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术后浅前房和低眼压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不足的眼球按摩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光眼是眼科常见病,小梁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抗青光眼手术,但部分病例术后早期滤过不足,导致手术失败。作者采用按摩眼球的方法处理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滤过不足,有效率100%。该法操作简便,病人无痛苦,经长期随访观察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对80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梯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mmHg时,拆除巩膜瓣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天,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能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和可调整缝线的效果.方法 将68例71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随机分组.实验组37眼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联合巩膜瓣单条可调整缝线,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眼行常规小梁切除术.结果 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增减一行,实验组的眼压控制有效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P<0.05),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P<0.01),无明显并发症,眼压控制良好.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应用MMC及可调整缝线可减少手术并发症,防止滤过道粘连阻塞,有效地控制眼压水平,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复合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52例(55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8.7月.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6 d,平均8.21天.拆线前眼压12.12...  相似文献   

14.
杨志强 《中原医刊》2007,34(9):28-29
目的总结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可调整缝线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0年至2004年本院27例(27眼)的各种类型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MMC)和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的病例作为治疗组,对其术后疗效进行观察及随访。对照组34例(34眼)常规行小梁切除术。结果两组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视野无明显差异。治疗组的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过泡比例均较对照组高,浅前房的出现比例比对照组少。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可调整缝线能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青光眼最常用的术式。但滤过术后早期低眼压性浅前房仍是较常见的并发症。为预防和减少这一并发症 ,近二年来我科采用Kolker等[1] 介绍的可拆除缝线技术小梁切除术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 36例39眼 ,经临床观察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 39眼 ,年龄 2 9~ 6 8岁 ,平均48 5岁 ;女 2 5例 2 6眼 ,男 1 1例 1 3眼 ,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30例 31眼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4例 5眼 ,继发性青光眼 2例 3眼。术前眼压药物治疗可控制 2 8眼 ,药物不能控制眼压的 1 1眼。1 2 手术方法在手术显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透明质酸钠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作用,寻找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有效方法。方法:对原发性青光眼首次接受小梁切除术110例(119眼)随机分为两组:A组58例(62眼)即常规小梁切除术,术中前房及巩膜瓣下注入少量透明质酸钠。B组52例(57眼)常规小梁切除术再行巩膜瓣两侧可调整缝线,水密缝合。比较两组术后自觉症状、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前房积血等。结果:①术后眼异物感、畏光、流泪等自觉症状。A组5眼、B组30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浅前房。A组4眼(6.45%)、B组3眼(5.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眼压情况。术后5 d内一过性眼压增高,A组12眼(19.39%)、B组5眼(8.7%),经用药及按摩眼球后眼压恢复正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2,P<0.05)。术后1周平均眼压A组11.8 mm Hg(1 mm Hg=0.1333 kPa)、B组12.2 mm Hg,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8,P>0.05)。④随访6个月,滤过泡形态。A组:Ⅰ型6眼、Ⅱ型51眼、Ⅲ型3眼、Ⅳ型1眼;功能型滤过泡57眼(91.93%)。B组:Ⅰ型5眼、Ⅱ型48眼、Ⅲ型2眼、Ⅳ型2眼;功能型滤过泡53眼(92.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术后其他并发症:前房积血,A组1眼(1.6%)、B组5眼(8.7%),1周内吸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36,P<0.05),无脉络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持续性低眼压发生。结论:小梁切除术中使用透明质酸钠与可调整缝线均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但前者自觉症状轻微,手术简便,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可调节缝线在小梁切除手术治疗青光眼中的作用。方法将1999年1月 ̄2004年12月间住院的88例(102只眼)青光眼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6例54只眼(A组)在常规手术基础上加用可调节缝线,42例48只眼(B组)行常规小梁切除手术。观察两组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的变化、滤过泡形成情况,计算手术的成功率、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及住院天数。结果术后6个月A组有51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94.44%;B组有39眼眼压﹤2.793kPa,成功率81.35%,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49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90.74%;B组38眼形成功能型滤过泡,占79.17%,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A组发生浅前房3眼,占5.56%;前房出血1眼,占1.85%;黄斑水肿1眼,占1.85%。B组发生浅前房14眼,占29.17%;前房出血8眼,占17.66%;黄斑水肿6眼,占12.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常规小梁切除术相比,可调节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的并发症,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更多地改善患者视力、视野,缩短住院时间,且具有操作简便,易掌握,易开展、安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苏小龙  赵奋图 《黑龙江医学》2009,33(11):838-840
目的研究可调整缝线在青光眼滤过术中的作用及常规小梁切除术与可调整缝线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作随访观察。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76例87只眼,分为治疗组A和对照组B。所有的对照组均行常规小梁切除术,所有治疗组在常规小梁切除术的基础上加可调整缝线。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视野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结果所有治疗组和所有对照组的术后6个月浅前房发生率、眼压控制率、功能性滤泡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视野没有明显差异。结论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可明显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有远期较好的眼压控制率及功能性滤泡形成率,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53例(53只眼)。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组患者采用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术毕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眼压无明显差异(P>0.05);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眼压得以明显控制(P<0.05),而治疗组患者优于对照组(P<0.05);另外,治疗组患者的浅前房发生率为5.7%,低于对照组的22.6%(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为9.4%,低于对照组的26.4%(P<0.05);治疗组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4%(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给予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配合丝裂霉素C治疗的疗效优于常规小梁切除术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可调整巩膜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成伟 《黑龙江医学》2004,28(2):148-149
目的 探讨可调整巩膜缝线对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及防止并发症的意义。方法 用 1 0 - 0尼龙线缝合巩膜瓣两角各 1针 ,两侧做 1对可调整巩膜瓣缝线 ,外露端距角膜缘 6mm于球结膜穿出 ,单道活结。结果 前房深度 :术后第 1d未见浅前房发生 ,第 4d拆除可调整缝线 ,前房出现浅Ⅰ级 ,经处理前房恢复正常 ,1 4d拆线 ,无浅前房发生。眼压 <2 73kPa 30眼 ,>2 73kPa 3眼。结论 采用可调整缝线在小梁手术中可主动调节滤过功能 ,控制眼压 ,防止浅前房发生 ,并能减少因眼压性浅前房引起一系列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