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21例房间隔缺损(ASD)介入封堵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ASD介入治疗的术前临床适应症.方法: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导下,应用双盘镍钛记忆合金伞状封堵器闭合房间隔缺损(ASD)21例.结果:手术即刻成功率100%;术后2小时及术后48小时封堵器脱落各1例,急诊在体外循环下行外科开胸手术取出封堵器,并行ASD修补术.21例患者无死亡病例,全部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对ASD患者术前适应症准确评估,可以保证手术的成功率,减少封堵器的脱落率,避免外科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作用。方法:30例继发孔型ASD患者术前均采用彩色多普勒TTE加自然组织谐波功能经胸测量各切面ASD大小,监测封堵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及彩色多普勒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封堵器释放后测量其腰部大小并与术前测ASD最大径比较。结果:用TTE术前检查ASD最大径为7mm~30mm(平均18.5mm),选用封堵器10mm~38mm(平均24mm),释放后封堵器腰径7mm~30mm(平均18.5mm)。TTE测量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除1例封堵器移位改为经胸手术外,其余患者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可以较准确测量ASD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动图(TTE)在经心导管房间隔缺损(ASD)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6例ASD患者应用TTE行术前筛选、术中监测、术后随访。结果:16例患者在TTE监测指导下全部封堵成功,术中及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TTE在术前病例筛选、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以及术中实时监测和术后疗效评价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 316病例均经TTE行术前筛选、ASD残端评估、封堵器型号选择及术中监测,并对封堵成功的病例进行术后的随访观察。结果 307例封堵成功,其中单孔型272例,双孔型33例,三孔型及筛孔型各1例;9例封堵失败,其中单孔型8例,双孔型1例;封堵成功患者19例术后即刻出现少量残余分流,术后半年,残余分流消失。所有成功封堵病例封堵器位置固定,无血栓形成。结论 TTE对ASD封堵术前病例的诊断与筛选,指导封堵器型号的选择,术中监测封堵器的放置、术后随访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不同切面在指导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77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指引下接受心导管封堵术,超声评价缺损大小及位置并结合球囊测量缺损直径而选择相应的封堵器。结果74例患者成功放置了封堵器,缺损大小为(24·36±8·23)mm,选择的封堵器直径为(26·54±10·36)mm,与超声测量值相关性很好(r=0·92,P<0·01)。结论超声可以直接指导房间隔封堵器的选择与封堵。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指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的可行性及作用。方法:32例ASD病人,年龄3~59岁,平均20±15.6岁,术前用GE VIVI7D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经胸测量ASD的大小及周缘。ASD封堵术中监测封堵整个过程,封堵器的牢固性,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术前用TTE测量的ASD最大径4~32mm,平均16.7±6.3mm,选用的封堵器是8~40mm,平均24.48±7.3mm,TTE测量的ASD大小与封堵器大小相关良好(r=0.94,P〈0.001)。所有ASD病人封堵器固定牢固,无脱落。结论:TTE可准确测量ASD的大小,是指导ASD封堵的可行、有效、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经胸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在对房间隔缺损(ASD)诊断和指导封堵器选择以及对封堵术进程独立引导的价值。方法:21例ASD患者术前经二维及RT-3DE诊断明确,用三维成像显示缺损全景,了解缺损形态并测量缺损面积。术中与X线同步进行全程引导,术后评价封堵效果。测得封堵器腰部展开最大径同三维超声测得缺损面积并做相关性研究。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经胸实时RT-3DE能显示缺损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封堵器释放形态。通过三维超声测得ASD面积与封堵器腰部展开最大直径减2 mm作为直径求得的圆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超声同X线图像对鞘管、封堵伞所处位置和封堵伞释放状态的判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胸RT-3DE单独作为指导封堵术的影像学手段是可行的,能避免X线辐射,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经胸超声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经胸超声 (TTE)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1 5例Ⅱ型ASD患者在TTE引导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资料。结果 术前ASD大小为 6~ 2 7mm(1 9.2 4± 6 .0 4 ) ,术中球囊测量大小为 8~ 2 9mm(2 1 .2 4± 7.2 6) ,球囊测量稍大于TTE测量。 1 5例患者除 1例患者释放失败外 ,其余 1 4例患者均 1次性释放成功 ,成功率为 93 .0 6%。术中即时和术后显示 ,封堵器位置固定 ,无松动和摇摆 ,房间隔水平无分流。结论 如果术前正确筛选手术适应症 ,TTE完全可替代TEE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80例为研究组,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112例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封堵成功79例,失败1例,成功率98.8%;对照组封堵成功109例,失败3例,成功率97.3%。研究组术后有3例残留少量心包积液,其余无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发现1例股静脉血栓,1例穿刺处血肿,5例少量心包积液。所有病例随访1年,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右房横径、右室横径及肺动脉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面积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ASD最大径呈正相关(r=0.940,P<0.01),对照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筛选的ASD最大径亦呈正相关(r=0.928,P<0.01),研究组的相关性略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不亚于经导管封堵术,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在中央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运用价值。方法:经胸超声检查筛选病人,并在经胸超声引导下封堵中央孔型房间隔缺损20例,监测封堵全过程;指导左、右心房侧伞的放置,并观察左右心房分流情况。结果:经胸超声测量房间隔缺损大小同术中球囊导管测值大小接近,不影响封堵器大小的选择,选用封堵器的直径通常较经胸超声所测缺损值大4mm,若缺损断端较软,则应适当加大封堵器直径。20例患者均封堵成功,封堵器夹闭牢固,无不良并发症出现。结论:经胸超声能准确估测房间隔缺损大小、位置,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封堵器,能在术中准确引导和监测封堵器的放置,且能即时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筛选及监测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经胸超声检查筛选ASD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封堵中央型ASD69例,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超声检测。术前以二维超声为主,多切面观察缺损部位、大小及与周边情况,剑下双房心切面尤为重要;术中超声监测封堵全过程,指导封堵器位置、大小的确定,残余分流及瓣膜反流的显示;术后即可观察评价封堵疗效。结果经胸超声测量ASD大小与术中球囊导管测值大小接近,选用封堵器直径通常较所测缺损值大约4mm,若缺损断端较软,则应适当加大封堵器直径。66例术中显示无过隔血流;2例封堵器腰部微量残余分流,宽约2mm左右,较术前明显好转;1例封堵器脱落行急诊开胸手术治疗后痊愈。68例病例3个月后复查,肺动脉压及房室腔内径明显改善,残余分流消失。结论经胸超声术前筛选、术中监测、术后即刻疗效评价及随访对ASD封堵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TTE指导62例ASD患者行经导管封堵术。结果:62例患者,60例成功封堵,2例未完成封堵,成功率为96.7%。14(23%)例有少量残余分流,随访至6个月时,残余分流全部消失。结论:TTE对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ASD的术前病例选择,指导选择封堵器型号,术中监测封堵器释放过程,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疑难病杂志》2015,(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介入术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继发性ASD并成功行介入封堵术患者31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术后3 d及3个月复查封堵器的形态和位置,比较介入封堵前后右心功能及肺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 31例患者封堵器均一次性置入成功,封堵器直径大小与TTE判断大小呈线性正相关(r=0.91,P<0.05);术后3 d复查封堵器位置良好,心房水平左向右分流消失,四腔比例恢复正常,术后3个月随访均未见残余分流及相关并发症;术后3 d及3个月的右心功能[(包括左房上下径、右室前后径、右室舒张末容积(RVEDV)、右室收缩末容积(RVESV)、右室每搏输出量(RVSV)]及肺动脉内径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后3 d:t=2.01、4.47、3.24、8.99、5.41、3.97,P<0.05;术后3个月:t=5.59、8.49、6.73、10.24、8.63、5.21,P<0.05),且术后3个月右心功能指标改善均优于术后3 d(t=3.65、3.31、2.09、5.68、5.17、1.58,P<0.05),但肺动脉内径无统计学意义(t=1.58,P>0.05)。结论 TTE有助于对ASD封堵术进行全程监测,及术后随访与疗效评定。 相似文献
17.
18.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对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病例的选择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的价值。方法:封堵术前对2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进行经胸彩色超声测量房间隔的前后径、左右径;房间隔残留端的长度;残留端组织距离房间隔顶部、距离主动脉壁的距离和三尖瓣、二尖瓣、上、下腔静脉口的距离。封堵术中封堵器释放的全过程,主要观察封堵器的房间隔缺损处的位置及张开是否正常、封堵器是否牢固、对瓣膜运动有无阻碍。封堵术后观察心房水平有无残余分流,封堵伞有无脱落,右房、右室、肺动脉内径有无变化,有无二尖瓣、三尖瓣返流。结果:TTE检测27例ASD封堵术患者,TTE测量房间隔缺损平均(14.71±6.42)mm,术后复查患者右房、右室内径缩小,心房水平分流消失。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量值的4~6 mm。结论:TTE检查对于术前选择合适的ASD患者,选择ASD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位置是否合适,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评价疗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经胸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张瑞芳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43(1):169-170
房间隔缺损(ASD) 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评价ASD经济、无创、操作简便,在ASD的介入性治疗中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作者在45例ASD封堵术中应用了TTE,现将TTE在ASD封堵术前病例筛选、术中监测以及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我院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外科经验。方法:29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患者在全麻后行右第四前肋间小切口,经食管超声引导下行右心房封堵房间隔缺损。结果:28例封堵成功,术后复查未见分流,1例封堵失败改体外偱环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安全、可靠,易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