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保君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491-249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10例,空肠4例,回肠2例,结肠1例,CT扫描表现为:肿块向腔外或腔内生长,较大肿块内可见囊变坏死区,增强扫描肿块均匀等密度者呈均匀明显强化,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结论 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大,但其CT表现缺乏特异性,与平滑肌肿瘤及神经源性肿瘤鉴别有一定限度,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0月-2008年12月共12例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的胃肠间质瘤的16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胃肠间质瘤的螺旋CT扫描常见表现特征为:①肿块多腔外生长,呈密实性,较大肿块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②肿块增强动脉期呈散在斑片样中等强化,静脉期呈均匀明显强化;③肿块范围超过5 cm,且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时考虑肿瘤恶变.结论 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辉  王健  王秀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0):7468-7469
目的分析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CT检查资料的GIST 19例。结果 19例CT特点:主要向腔外生长的黏膜下富血供肿瘤,很少发生肠梗阻,可有囊变、坏死、出血、钙化。增强后良性者多强化均匀,边界清楚,恶性者呈中度以上不均匀强化,可有邻近结构侵犯和远处转移。结论 GIST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点,多层螺旋CT及其重建功能对病变定位、定性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良性10例,恶性5例,交界性1例。位于胃部10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2例,回肠2例;肿瘤位于腔内5例,腔外11例,均为单发肿瘤。CT表现:良性GIST(含交界性1例)肿瘤最大径均小于4cm;恶性GIST肿瘤最大径均大于5cm。(1)平扫:良性GIST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密度较均匀;恶性GIST呈分叶状,部分边缘不清,瘤内密度不均,呈囊实性改变;1列回肠恶性GIST显示肿瘤细蒂与肠管壁相连,2例见点状及小斑片钙化。(2)增强:良性GIST多呈均匀性强化;恶性GIST呈不均匀性强化,实性部分强化,瘤内见不规则无强化坏死区,瘤内可见不规则扭曲异常强化血管影。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CT检查有助于肿瘤的定位及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和MRI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GIST的CT和MRI表现.结果:发生于胃6例,小肠3例.CT表现为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多数有坏死、囊变,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较为复杂.结论:GI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易正湘  贺李毅  郭一清  毛志群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7):1295-1297,1300
【目的】分析早期胃间质瘤(GIST)的16层螺旋CT表现,提高对GIST的早期影像诊断率。【方法】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直径小于5cm的GIST多排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肿瘤部位、形态、增强特点与病理诊断对照总结(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容积再现和最大密度投影等)。【结果】17例GIST患者中,局限于胃壁1例;向胃腔外生长5例;向胃腔内生长11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多不均匀,恶性程度较高肿瘤强化不规则,边缘强化更明显。【结论】多排螺旋CT对早期GIST有较高检出率,特别是多排螺旋CT多方位重建图像能更详尽展现病变形态、密度、累及范围及与周围器官关系;动态增强扫描反映肿瘤血供情况和强化规律,对病变定性诊断提供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螺旋CT平扫,其中10例加双期增强扫描。结果肿瘤位于胃部7例,大网膜3例,空回肠2例;单发11例,多发1例。良性间质瘤2例,肿瘤直径≤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均匀中度强化。恶性间质瘤10例,肿瘤直径≥7cm,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及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瘤旁常伴成簇状或线状排列的小血管;侵犯周围组织。CT定位准确度为75.0%,良恶性准确度为66.7%。结论多排螺旋CT平扫加增强动态扫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多平面重组后处理功能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利于良恶性的判断,对临床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多层螺旋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质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9例,食管和小肠系膜及直肠各1例.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间质瘤14例.胃肠道间质瘤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软组织肿块,其中腔内3例,腔外11例,腔内腔外混合5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3例;混杂密度16例.增强扫描病灶呈中度到明显强化或呈中心坏死、囊变,周边强化.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9.
易文中  李维金  曹阳  易刚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041-2044
[目的]评价口服大剂量5%等渗甘露醇螺旋CT小肠造影(spiral CT enterography,SCTE)在小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36例小肠肿瘤患者每人口服约1 000~1 500 mL 5%等渗甘露醇后,肌注20 mg山莨菪碱注射液,10~15 min后行螺旋CT三维扫描,分析不同小肠肿瘤的SCTE表现,并比较42例传统CT扫描与SCTE的诊断结果.[结果]36例SCTE患者除2例回盲部充盈欠佳外,余病例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肠腔充盈良好,对肿瘤的显示、衬托满意.SCTE检查与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4.4%(34/36),高于传统CT扫描78.57%(33/42)(χ2=4.03,P<0.05).[结论]SCTE是一种简便、安全、非侵袭性、有效评价小肠肿瘤的方法,能明显提高肿瘤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和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胃肠道间质瘤的超声和CT表现。结果:超声表现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物内部和边缘部见彩色血流,点条状或环形分布。CT平扫表现为肿瘤内密度均匀或欠均匀。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轻度、中度或显著强化。结论:GIST的CT和超声表现没有特异性,但两者联合应用对其定位准确,对肿瘤良、恶性的判别及预后的估计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