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分裂样精神病120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SFP)的结局及其作为诊断亚型的临床应用价值,作者对120例SFP患者进行5~7年随访,并将维持原诊断组与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组的临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维持SFP诊断者31例(25.83%),改诊为精神分裂症者70例(58.33%),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者15例(12.5%),改诊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4例(3.33%);继续维持SFP诊断组与改诊业为精神分裂症组比较有如下特点、起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AP)的人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按CC-MD-2-R标准纳入50例首次住院诊断为SAP的病人,经5年随访观察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19例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MA),10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SCH),21例持原诊断。以上三组对照研究发现,在病前性格及发病诱因方向,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在近期疗效、缓解时间及5年后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看,MA最好,SAP次之,SCH最差。结论 SAP是一个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好的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3.
分裂样精神病6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简称SFP)诊断归属及临床特征。方法:对经过6年随访仍维持SFP诊断的4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改诊为精神下(简称SP)65例作比较。结果:115例患者中维持SFP诊断43例(37.4%),改诊为SP65例(56.5%),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7例(6.1%)。SFP患者与改诊为SP患者比较,具有病前性格多外向,多社会心理因素诱发,检查合作程度高,阳性症状多,阴性症状少,  相似文献   

4.
分裂样精神病2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简称SFP)的临床特征及转归。方法 对首次入院诊断SFP的89例患者进行2年随访,分别按照CCMD-2-R及DSM-IV二种诊断标准作比较。结果 从诊断标准看,根据CCMD-2-R,改诊SP的54例(60.7%),维持SFP的31例(34.8%),根据DSM-IV,改诊SP的48例(53.9%),维持SFP的37例(41.6%),两种标准间无显著差异。从临床特征看,SFP患者与改诊SP患者比较,临床不具思维化声,维持治疗期疗效好,阴性症状改善明显等特点。结论 SFP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单元有其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产后精神病的临床特点及产后精神病是否为独立的疾病单元。方法 对42例产后精神病作回顾性研究,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对42例产后精神病进行重新诊断分类并对其中23例进行随访调查。结果 42例产后精神病中30例在产后二周内起病,39例呈急性起病,28例有躯体或心理因素作为起病诱因。根据CCMD-2-R诊断为精神分裂症19例,器质性精神障碍13例,抑郁症5例,神经症5例;27例临床短期疗效达痊愈;随访到23例患者7例未再出现精神异常,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0例,情感障碍4例,分裂情感性精神病1例,周期性精神病1例。结论 产后精神病以急性起病,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变性和混乱为特点;按国内现有诊断标准本组42例产后精神病均可归类,未发现区别于其它精神障碍的特有症状,提示产后精神病并非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6.
分裂样精神病106例随访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分裂样精神病诊断及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06例首次住院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的患者进行1~6年随访,将资料作分析研究。结果106例患者中维持分裂样精神病诊断30例(283%),改诊为精神分裂症72例(68%),情感性精神病4例(37%)。分裂样精神病改诊为精神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病与其病前性格、社会功能恢复状况、思维形式及情感障碍等因素有关,而与家族遗传史、起病形式以及精神症状中幻觉、妄想、行为障碍关系不大,治疗效果两者差异亦较大。结论分裂样精神病作为过渡诊断仍有保留之必要  相似文献   

7.
关于分裂样精神病(简称SFP)的临床研究,国内外已有诸多报道,但其结果不一。本文作者就SFP的阴、阳性症状与精神分裂症作一比较分析,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为2003年6月~2005年6月我院出院病例中符合CCMD-3C SFP诊断标准138例,经2~4年的随访观察,维持SFP诊断98例,其中,男40例,女58例;年龄为17~40岁,平均(25.1±6.2)岁;  相似文献   

8.
分裂样精神病前驱症状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探讨前驱症状对分裂样精神病和精神分裂症的诊断价值。对30例首次诊断分裂样精神病,复发后改诊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改诊组)与50例维持诊断分裂样精神病的病人(维持组)的前驱症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前驱症状的发生率,尤其是不恰当行为,工作学习能力下降。孤僻退缩、讲话离题模糊,不寻常感觉,及怪异想法等的发生率在改诊组显著高于维持组,预示真正的分裂样精神病与精神分裂症的前驱症状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9.
对86例分裂样精神病(SFP)进行了1.5~5.5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58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67.4%),21例(24.4%)继续维持SFP诊断,6例(6.9%)诊为情感性障碍,1例诊为脑基底节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继续维持SFP诊断的病例与精神分裂症比较有如下特点:起病急,病情短,接触良好,阳性症状多,阴性症状少,情感淡漠少,联想障碍和原发性妄想及被动体验少,症状缓解快,社会功能好。作者认为,SFP虽多数会转化为精神分裂症,但仍有一部分会长期维持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AP)人的转归及预后。方法 按CC-MD-2-R标准纳入50例首次住院诊断为SAP的病人,经5年随访观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19例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MA),10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SCH),21例维持原诊断。以上三组对照研究发现,在病前性格及发病诱因方面,三者之间差异显著。在近期疗效、缓解时间及5年后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看,MA最好,SAP次之,SCH最差。结论 SAP是一个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好的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1.
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标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探讨分裂样精神病 (以下简称SFP)与精神分裂症 (以下简称SP)的关系。  方法 对经过二年随访仍维持SFP诊断的 68例病例的临床资料分析 ,并与SP对照。  结果 SFP多由心理社会因素诱发 ( 60 3 % )而急性起病 ( 76 5% ) ,情感交流好 ,对检查合作程度好 ,阳性症状重 ,阴性症状轻 ,破裂性思维、思维贫乏、原发性妄想、情感障碍、意志减退及被动体验少见 ,病程短 ,预后佳。  结论 SFP可作为一个独立疾病单元 ,建议其诊断标准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首诊分裂情感性精神病50例随访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首疹为分裂情感性精神病(SAP)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方法:对50例首次住院诊断为SAP的患者,经5年随访观察进行对照研究。结果:50例SAP患者中,19例改诊为情感性障碍(Ma),10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Sc),21例维持原诊断,以上3组在病前性格及发病诱因方面有显著差异。在近期疗效、缓解时间及5年后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看,Ma最好,SAP次之,Sc最差。结论:SAP是一个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地的独立的疾病单元。  相似文献   

13.
探讨气功是否为精神障碍的直接因素。方法:对1989年至1997年诊断为气功所致精神障碍的21例患者进行了3年随访再诊断。结果:9例维持原诊断,7例改诊为癔病,4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例改诊为情感性精神障碍。结论:气功是导致精神障碍的诱因或是直接病因尚难确定。  相似文献   

14.
应用CCMD-2诊断标准对周期性精神病再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CCMD-2诊断标准,对本院近20年来诊断为周期性精神病39例,进行回顾性诊断及门诊随访。维持原诊断16例,门诊随访无再复发,剔除23例。综合16例周期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及转归,作者时CCMD-2周期性精神病的诊断标准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神经衰弱的病程、转归、结局。方法用临床定式检查(SCID)和按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CCMD-2)确诊为神经衰弱病人68例,然后让其回归社会呈自然流动和生活状态。10年后用上述方法和诊断工具进行追踪调查。结果实际随访43例。以神经衰弱临床相结局或仍保持神经衰弱症状者共32例(74.4%),其中5僦改诊为精神分裂症(11.6%),2例改诊为焦虑症(4.7%),2例改诊为抑郁症(4.7%),另外2例死亡(1例疑为抑郁症自杀,1例死于躯体疾病)。神经衰弱的痊愈率为84.4%,未愈率为15.6%。病程在3年以内者为75.0%,3~5年者为9.4%,超过5年者为15.6%。结论经过上述标准化诊断的神经衰弱,大部分仍以其临床相结局,有别于其他精神障碍,并提示神经衰弱大多数预后良好,病程多在3年内,它为一独立疾病实体,建议继续保留神经衰弱的诊断名称。  相似文献   

16.
83例分裂样精神病病人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分裂样精神病的诊断及转归。方法 对 1990~ 1992年首次发病住本院治疗的分裂样精神病人进行了随访。结果 共随访了 83例 ,随访间隔首次住院时间为 7.14± 0 .6 8年。发现 36例改诊为精神分裂症(43 .4% )、4例改诊为情感性精神病 (4.8% )。结果提示难以对首次发病的分裂样精神病人进行转归预测 :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猜疑症状较情感性精神病人严重 ,分裂样病人的复发及再住院次数少于前两类病人 :首次发病的病期少于 1个月者较病期超过 1个月者起病快 ,再住院次数少、装相作态症状明显。结论 作者认为分裂样精神病作为一种提示良好预后的精神分裂症亚型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7.
周期性精神病的诊断随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例门诊或入院诊断时误诊为其它精神障碍的周期性精神病和5例误诊为周期性精神病,经2-12年随访改诊为快速循环型情感障碍和分裂情感障碍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以8例门诊、入院、出院及随访诊断无误的典型周期性精神病临床资料作对比,发现精神症状在周性精神诊断中并无特异性,主要与其先兆症状,意识障碍,和躯体症状有关,还发现确诊前需2个以上周期发作,性激素有肯定疗效等特点,但易与快速循环型情感障碍等混淆。  相似文献   

18.
101例首次住院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5年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功所致精神病性障碍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门诊检查和访问家属的形式,对101例气功所致精神障碍患者5年以后的状况进行随访.结果:67例(66.34%)稳定,34例复发(33.66%),其中3例残废,80例(79.2%)维持出院论断,18例(17.8%)改诊为其他精神疾病,72例(71.29%)停止精神科治疗,92例(91.1%)缓解期社会功能政党,9例(8.9%)减退,结论:使用CCMD论断的气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怕短期结局比较稳定,停止治疗和继续练功可能导致疾病复发,改诊的原因比较复杂,可能与论断标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探讨短暂精神病性障碍诊断标准的理解和临床应用。方法:对15例依据CCMD-2R诊断为短暂精神病性障碍的住院病人采用书信、电话和上门随访三种方式进行追踪随访,了解病人出院后的用药情况、目前精神状态、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等,收集整理资料后依据CCMD-2R进行再次诊断。结果:15例均收回调查资料,再次诊断后均修改了诊断,其中精神分裂症12例,癔症2例,躁狂症1例。修改后的诊断同入院时住院医师的初步诊断相一致10例,包括初步诊断为分裂样精神病,后随病程增加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例。结论:急性短暂精神病性障碍修改诊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师对诊断标准理解掌握得不透,过去看重病情的时限标准和预后,没有对横断面上的症状与纵向的病程进行全面的分析。(2)只重视入院后的确定诊断,没有进一步追踪病情变化和预后。(3)对此类疾病的诊断标准把握过宽。  相似文献   

20.
108例首发癔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3年随访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癔症首发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有关诊断问题。方法收集108例首发癔症住院患者发病前各项资料及连续3年进行随访,分析患者病前性格及发病后症状变化特征。结果对108例首发癔症患者3年随访,维持癔症诊断80例(74.1%),改诊为双相情感障碍9例(8.3%),精神分裂症7例(6.5%),应激相关障碍5例(4.6%),癫、内分泌所致精神障碍和多发性硬化症各2例,病毒性脑炎1例;误诊率为25.9%。误诊主要见于癔症性精神障碍(36.7%)。维持癔症诊断和改诊患者在主要临床症状表现频度、病前癔症人格、临床症状易受暗示性、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0.001);但改诊患者在早期以类癔症样发作时,临床上很难与癔症相鉴别,故对诊断为癔症的病人应进行随访,以免误诊。结论癔症以情感爆发、类抽搐样发作、意识朦胧、附体体验、身份障碍、症状易受暗示、多变等为临床表现特征。多发于女性、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性格缺陷者,发病均有心理应激。癔症的症状虽然变化多端,缺乏特异性,误诊率较高,但癔症是一个疾病单元,CCMD3仍保留癔症作为一种精神疾病是适合我国情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