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的外科治疗效果,探讨提高术后早期存活率的措施。方法:为14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施行瓣膜置换术,其中116例二尖瓣置换者保留二尖瓣装置。结果:术后早期死亡率4%(6例);治愈出院142例,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提高Ⅰ级者87例、Ⅱ级者55例。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患者需要合理的综合治疗,注重术前心功能改善,恰当选择手术时机,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合理纠正病变,术后严密监护,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术后早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付华秀  陈露  古秀容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2):1873-1874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经验、监护措施,提高术后护理成功率.方法:对42例患者术中采用中低温(25℃~28℃)体外循环,中度血液稀释,应用4∶1含钾冷血停跳液间断灌注,保护心肌.术后重症监护,使用呼吸机10~72 h,华法令抗凝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1.5~2倍.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晚期死亡1例,死亡率7.2%,并发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包填塞2例,心律失常5例,肺栓塞1例,术后随访1~4年,复查胸片心胸比明显缩小,UCG检查心脏各腔室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心功能改善良好,Ⅰ级31例,Ⅱ级7例,Ⅲ级1例.结论:重视术前心理护理,改善脏器功能,预防呼吸道感染及营养支持,术后严密监护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血气、水电解质变化及抗凝效果,可提高护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刘军  阎兴治  张大国  向道康  舒义竹 《贵州医药》2007,31(11):1001-1002
近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发生率增高,其手术后围术期并发症多,手术危险性极大,死亡率明显增高。我们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共收治重症心脏瓣膜病110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110例,男48例,女62例,年龄15~72岁(43.47±0.29)。术前心功能分级(NYHA)Ⅲ级72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替换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2000年~2003年收治的3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例中死亡3例.死亡率7.9%,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充分术前准备、保留瓣下结构、人工瓣膜合理的选择和匹配及加强术后处理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提高早期生存率的护理措施。方法对7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替换术的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改善心功能,术后加强呼吸道管理、注意心功能与心律失常监护,加强抗凝治疗宣教等。结果死亡6例,其中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5例,心室颤动治疗无效死亡1例,死亡率7.69%。随访53例,平均随访2.5年,死亡5例。结论注重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前护理,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术后严密监护,可提高护理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100例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经验和教训.方法 2002年6月至2006年7月底,共收治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其中心功能(NYHA)Ⅱ级24例,Ⅲ级54例,Ⅳ级22例,其中严重心衰者7例.本组中风湿性病变74例;先天性病变19例,其中合并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2例;主动脉瓣退行性病变7例,其中1例合并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全组合并房颤61例,左房血栓10例,冠心病3例.结果 术后发生低心排14例,其中2例死亡;二次开胸止血4例,脑干气栓1例.出院后半年因瓣周漏而再次手术1例.术后随访心功能Ⅰ级91例,Ⅱ级4例,5例系新近手术恢复中.结论 心脏瓣膜病患者通过外科瓣膜置换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要重视术前准备、确切的心肌保护和正确的缝合方法,同时积极施行右房室瓣成形.心脏复跳前排尽左心气体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32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12月,3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接受心瓣膜置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患者均治愈出院。随访时间2~30个月(11.28士4.54个月)。术后心脏功能均明显改善(1.89±1.37vs3.23±1.53),左心房内径(43.62士7.78 mm vs.58.64士18.39 mm,P<0.001)和右心房内径(40.66士5.67 mm vs.50.65±9.63 mm,P<0.01)较术前明显缩小。结论只要适当把握手术指征和手术时机,注重术前准备及围术期处理,重症瓣膜病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的安全性、手术成功率、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对20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按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均存在多项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高危因素;其中单纯左房室瓣替换94例、单纯主动脉瓣替换10例、左房室瓣替换加主动脉瓣替换90例、右房室瓣替换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赘生物清除加左房室瓣替换3例,并且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本组手术大部分取得良好恢复,并发症发生率25%(50/200),术后早期死亡率7%(14/200)。随访157例中,远期死亡8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的卉度症发生率较高,手术风险相对较高,但术前准备、麻醉平稳、术中对病变的纠治合理和注意并发症的预防等,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重症瓣膜病术前病史长,心功能差,心脏极度扩大,手术风险很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因此,提高体外循环管理技术是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的重要保证.我院自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共实施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47例,现将CPB管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伴恶性心律失常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治经验.方法:2005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28例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伴恶性心律失常(缓慢性和快速性)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及时行临时心脏起搏、营养心肌药物、对症等综合治疗措施,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28例患者中,痊愈13例,好转12例,无变化2例,死亡1例.平均住院14~21 d.随诊0.5~3.0年,除4例X线示有心脏轻度扩大和心脏彩超示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外,其余24例恢复良好.结论:对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合并严重心律失常患者,早期应用大剂量激素冲击、大剂量维生素C和及时、快速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可使患者安全度过危险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吴颖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050-2051
目的探讨危重心脏瓣膜病外科治疗效果,以期提高存活率。方法对危重心脏瓣膜病患者100例给予手术治疗。术前心功能Ⅲ级60例,Ⅳ级40例。结果共死亡4例(4%),死于术后低心排综合征1例,突发室颤抢救无效死亡3例,其96例顺利出院;心功能恢复至Ⅰ级10例、Ⅱ级29例、Ⅲ级14例。术后心胸比率有不同程度缩小;瓣膜病变超声心动图检出情况:主动脉瓣钙化或硬化12例(40.0%),二尖瓣硬化与钙化13例(26%);术后20个月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3.0±7.0)mm低于出院时(64.0±6.2)mm(t=3.789,P〈0.05);术后20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42.5±11.0)%,高于出院时(37.5±6.2)%,(t=3.799,P〈0.05)。结论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注重改善术前心功能,尽量保留瓣下组织,加强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可提高术后存活率。  相似文献   

12.
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疗效,总结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其中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观察组,选择中青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疗效。结果: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结论:对于老年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严防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3.
方恒晓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2):185-186
目的:探讨二尖瓣及主动脉瓣联合瓣膜置换术围术期的处理。方法:对本院2007年1月~2009年3月收治的50例联合瓣膜病患者进行联合瓣膜置换术,加强围术期的处理,降低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结果:全组50例患者中,除2例患者由于低心排和肾功能、呼吸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余患者可见明显的房室缩小,二尖瓣瓣口面积增大,主动脉瓣瓣口峰值跨瓣压差减小,肺动脉收缩压降低,改善了心功能,心功能恢复至Ⅰ级40例,Ⅱ级6例,Ⅲ级2例。结论:加强联合瓣膜置换手术的围术期处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ICU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玉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6):2413-2414
目的:探讨ICU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提高早期生存率及护理措施重要性.方法:对64例患者术后ICU密切呼吸系统的监护,循环系统的监护,电解质的监测,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结果:本组术后并发低心排3例,术后出血1例,严重心律失常5例,肺不张3例,早期死亡2例.结论: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危重期ICU的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经验。方法回顾心脏外科监护病房(ICU)收治的60例瓣膜手术后因急性心脏功能衰竭接受ECMO辅助的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8例,女22例;年龄15-74岁,平均年龄(51±14)岁;采用静脉-动脉(V-A)转流模式。结果43例(71.7%)成功脱离ECMO,35例(58.3%)痊愈出院。平均ECMO辅助时间59h,平均监护室停留时间4d。主要并发症为出血19例、感染7例、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15例、氧合器血浆渗漏18例、肢体缺血3例。结论ECMO是治疗瓣膜手术后急性心脏功能衰竭的一种有效的机械辅助方法,及时安装并积极防治并发症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10年1月收治的3岁以下的先天性心脏病婴幼儿,行手术治疗,其中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畸形纠正术一期31例,采用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7例。结果:术后死亡2例,占5.26%,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严重肺部感染1例。36例婴幼儿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3-38个月,有并发症3例,占7.89%。结论: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疗效有赖于熟练的专业队伍整体诊疗水平的提高,掌握手术适应证,术后严密监护,准确、及时地防治并发症,则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重症心脏瓣膜病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克强 《河北医药》2005,27(3):186-187
目的 通过对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治疗分析,找到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治规律,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对我院自1995年7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3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23例出现并发症,治愈30例,死亡4例。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的诊断标准有五点,但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判断。围手术期必须使用洋地黄、极化液等强心、利尿治疗。开放阻断时要使用洋地黄、速尿并补钾。对术前患有脑梗死者,体外循环转流需要平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90例成人心脏瓣膜置换术早期治疗上的一些体会,探讨提高瓣膜置换术后早期生存率的措施。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行瓣膜置换术的患者90例,术后入住ICU,呼吸机辅助呼吸,连续多项指标监测,常规血管活性药物辅助,维持血压在术前水平,控制心室率80~100次/分。结果二次开胸止血患者5例,大量心包积液患者5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例,肺部感染患者3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4例。术后早期存活患者共85例(存活率94.44%),死亡5例(5/90,5.55%)。结论对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手术,特别是重症患者,提高手术技能、加强术中心肌保护、严密术后治疗的各种环节,及时处理早期并发症是提高患者早期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