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回顾性心电门控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心率与最佳重建时相的关系,并评价心率对最佳重建时相下图像质量及可诊断率的影响。方法:104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GE Optima 680)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回顾性重建R-R间期10%~90%期相,间隔5%。按心率分为3组(A组≤65次/分,B组65~80次/分,C组≥80次/分)。由两位医师独立对冠状动脉三大主要分支图像质量按5个等级进行评分。结果:心率≤65次/分,右冠状动脉(RCA)、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和左冠状动脉回旋支(LCX)的最佳重建时相为65%~75% R-R间期;65<心率<80次/分,RCA、LAD和LCX的最佳重建时相分别为45% R-R间期、75% R-R间期、45%或75% R-R间期;心率≥80次/分,RCA、LAD和LCX最佳重建时相为45%或50%或55% R-R间期。除A、B组间LAD和LCX的可诊断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任意两组间的可诊断率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不同心率水平,回顾性心电门控64排螺旋CT冠脉血管成像RCA、LCX和LAD有不同的最佳重建时相。随着心率的增加,最佳重建时相下的图像质量及可诊断率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同心率及不同重建时相对64层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收集90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CTA检查资料。按扫描时平均心率分组,对心动周期的R-R相位30%~90%间期,每间隔5%重建后进行血管分析及评分,获得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并评价不同心率时的图像质量。结果: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两者呈负相关。心率7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间窗为R-R间期的70%~75%;心率70~79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60%~70%;心率80次/min时,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R间期的40%~50%。左前降支在70%和75%R-R重建时相显示最佳,左回旋支在70%R-R时相显示最佳,而右冠状动脉在50%R-R时相显示最佳。结论 :选择最佳重建时相、合理控制心率能够减轻运动伪影,明显提高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其中准确选择回顾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是保证图像质量、准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最佳重建时相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最佳重建时相。方法:对40例临床诊断或拟诊冠心病的患者行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利用原始数据分别在每个R波前300ms、400ms、500ms、600ms处进行图像重建,得出不同重建时相的横断面图像,然后在工作站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技术(VRT)等方法的重建,评价不同重建时相冠状动脉各主要分支的图像质量等级及显示的节段数。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在各个时相均显示良好,左前降支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及500ms处,左回旋支及右冠状动脉最佳重建时相为R波前400ms处。结论:选择最佳时相进行图像重建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心脏运动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行64层螺旋CT扫描患者596例,按照心率分为四组,A组:<60次/分;B组:61~70次/分;C组:71~80次/分;D组:>80次/分。再将每组病例按照心率波动范围分为四个亚组,1亚组:1~5次/分;2亚组:6~10次/分;3亚组:11~15次/分;4亚组>15次/分。另选取心率50~65次/分,无明显心率波动(<2次/分)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将实验组各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图像质量比较,判断二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将实验组各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心率及心率波动范围之间的关系进行线性趋势χ2分析,如果两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A3、A4、B3、B4、C3、C4、D1、D2、D3、D4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随着心率及心率波动范围的增大,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会显著下降;心率波动对冠状动脉图像质量的影响大于心率对其的影响。结论心率<80次/分,且心率波动<10次/分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好;心率波动在11~15次/分时,绝大多数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可达到诊断水平;心率>80次/分或心率波动>15次/分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较差,不宜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拟诊为冠心病或已确诊的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所有原始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结果:心率小于70次/min且平稳时冠状动脉成像质量最佳,可较准确显示冠状动脉通畅情况、冠状动脉斑块、狭窄程度及管壁病变。对于搭桥血管及支架植入是否通畅及是否再狭窄显示良好。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无创、快速,对冠状动脉病变的筛选,桥血管及内支架术后疗效随访等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63,自引:11,他引:63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和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对120例临床可疑冠心病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增强扫描,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组图像,其中60例患者有常规X线冠状动脉成像作对照。结果 以VRT重组像评价图像质量,92例(77%)为1级,22例(18%)为2级,6例(5%)为3级。MPR、MIP及VRT重组像能显示冠状动脉的所有1级、大部分2、3级以及部分4级分支。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3%,特异性为98%。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朱应礼  徐益明  朱昭环   《放射学实践》2009,24(4):396-39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53例冠心病患者同期均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CCA),以CCA的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改良分段法,分析745个冠状动脉节段MSCT图像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得出有意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率≥500%)MSCT诊断的正确性,并分析钙化对其影响。结果:587个冠状动脉节段图像可以满足诊断要求,158个节段因运动伪影(27个节段)或管壁严重钙化(131个节段)无法进行血管评价。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度为93.4%、特异度为97.9%、阳性预测值为93.9%、阴性预测值为97.7%。钙化积分≥1000的患者,M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4%、82%、68%、96%。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快速、安全、无创的检查方法,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搜集35例患者64SCTCA的完整资料,并以近期实施的选择性X线冠状动脉成像(SCA)结果为金标准进行对比,对64SCTCA显示的冠状动脉主支及主要分支情况进行分级评估。结果:35例病例可用于评估的冠状动脉共计368支,成功率达95.6%。其中SCA共显示74个节段冠脉有中、重度狭窄(≥50%)。MSCTCA诊断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为86.5%,特异性为97.3%,阳性预测值88.9%,阴性预测值96.6%。经配对χ2检验,P>0.05,证明两种检查方法在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成像方法,对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用于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SCA前的筛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心率对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心率对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的影响,以及运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心电图(ECG)编辑等技术的价值。方法:353例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75%R-R间期重建图像上存在伪影的202例,进行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根据心率及心率变化分组,评价不同心率、不同心率波动时和采用3种重建方法时的图像质量。结果:本组中心率≤65bpm组图像合格率为98.3%,66~70bpm组为94.2%,>70bpm组为69.2%。心率>70bpm组和/或心率变化大于10%时图像质量均显著下降(P<0.01)。59.3%(35/59)不可评价图像经多时相重建和/或多点重建和/或ECG编辑再重建后成为可评价图像。结论: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心率低于70bpm且波动小于10%能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心率>70bpm和/或波动>10%者,应用多时相重建、多点重建和ECG编辑再重建能明显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状动脉造影对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的准确性。方法连续30例临床怀疑冠心病的患者(男21例,女9例,平均年龄54.6岁)行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同期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64SCT原始数据均行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横断面重建。对2种方法评价冠状动脉结果进行对照研究,探讨64SCT冠状动脉成像检出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结果30例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396节段冠状动脉(直径≥2mm)图像中,64SCT提供优良图像可供分析为385节段,可评估率为97.2%。与SCA对照分析,评价冠状动脉狭窄(≥50%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22%、94.56%、89.44%和96.88%。对冠状动脉≥50%狭窄的检出准确率为95.90%。结论64SCT对检出冠状动脉狭窄有较高的准确性,作为无创性检查方法,可用于冠心病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患者心率、心率变化对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分析86例64排CT冠脉造影的患者,在20%~80%R-R间期、间隔5%重组原始数据,分别选择冠状动脉各主干最佳重建时相,评估冠脉各节段的图像质量。计算患者平均心率和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采用Person相关检验比较平均心率、心率变化与图像质量的相关性。结果:82例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3±12.9,心率变化为3.2±2.1,52(63.4%)例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4.9±13.8,心率变化为2.6±1.4;30(36.6%)例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的平均心率为65.8±12.3,心率变化为4.6±2.1,二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82例患者共有1198冠脉节段被评估,1167(97.4%)节段可用于诊断。患者平均心率与冠脉总体及RCA、LM和LAD、LCX图像质量无明显相关性(r=0.22,0.15,0.16,0.24,P=0.05)。扫描期间心率变化与冠脉总体图像质量有显著相关性(r=0.75,P=0.001),与RCA、LCX、LAD和LM图像质量均有相关性(P<0.001),相关程度依次为RCA(r=0.77)、LCX(r=0.69)、LAD和LM(r=0.68)。结论:在心率较快的条件下,64排CT冠脉图像质量明显提高,扫描过程中心率变化可显著影响冠脉图像质量,服用β受体阻滞剂可明显降低心率变化幅度,从而提高冠脉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3例病人[心率(HR)为65~75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ms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分制:5分为优,1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共有822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ms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模拟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CT 成像(CCTA),探讨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可行性.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63 例病人[心率(HR)为65~75 次/min,心率变异性(HRv)<5次/min,钙化积分<400 分]行回顾性心电门控CCTA,扫描结束后以R-R 间期60%的相位为中心,按400 ms 占据曝光平均心率R-R 间期的比例以5%的间隔重建期相,以冠状动脉节段为单位,对所有重建的图像进行评分(5 分制:5分为优,1 分为差),以统计描述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所占比例评价前瞻性心电门控CCTA 在中等心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共有822 个冠状动脉节段参与评分,平均得分4.15±0.72,可用于诊断的冠状动脉节段数目比例为97.76%.结论 中等心率下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可通过预设60%采集期相,重叠时间设置为200 ms 可以重建出满足诊断的图像,且理论上可以大幅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经64层螺旋CT颈部动脉造影检查病例,使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后处理使用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窥镜(CTVE)等技术重建,分析其发育变异、斑块性质、狭窄程度等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65例130条颈动脉中,34条无异常,颈内动脉瘤8条,粥样斑块并狭窄88条。88条狭窄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9条(67.0%),中度狭窄22条(25.0%),重度狭窄5条(5.7%),闭塞2(2.3%)条;130条椎动脉中,正常52条,先天性变异27条,粥样斑块并狭窄46条,椎动脉受增生骨质压迫5条。51条狭窄的椎动脉中,轻度狭窄40条(78.4%),中度狭窄8条(15.7%),重度狭窄3条(5.9%)。结论:应用64层螺旋CT颈部CTA检查,可同时完成颈动脉与椎动脉血管成像,准确显示血管病变的类型、程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C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7例临床疑诊冠心病的患者行双源CTA,利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组(MIP)及容积重组(VRT)技术显示冠状动脉,评价其成像效果。同时对其中ll例患者行选择性冠脉造影检查(CAG),并与CT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57例(631条冠脉)中483条(76.54%)可用于影像学评价,仅考虑可评价的病变血管,CTA检出中、重度狭窄血管42条,与CAG相符27条,CTA的敏感度为84.30%,特异度为92.04%,阳性预测值为79.17%,阴性预测值为91.66%。结论: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价(动脉腔径狭窄≥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可以作为一种常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中影响成像质量的各种因素。方法:对89例怀疑冠心病或冠心病复查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回顾性分析成像质量,探讨心率及心率波动对冠脉成像质量的影响,pitch值与心率的关系,替代(override)功能的应用价值,从而优化扫描参数。结果:①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脉成像质量成负相关;②心率与扫描/重建方式及pitch值存在相互对应关系;③心率替代功能的合理使用可以提高CT冠状动脉的成像质量。结论:通过控制心率及心率波动,选择心率替代功能,采取适当的扇区扫描/重建模式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冠状动脉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80例健康体检者行16层螺旋CT回顾性心电门控条件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每位患者的4条冠状动脉分支(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分别用于图像质量分析。心率≤60次/min者,有82.1%(46/56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61~70次/min者,有63.4%(104/164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71~80次/min者,有41.20h,(28/68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心率80次/min以上者有31.2%(10/32支)的图像可用于诊断。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在60%~70%的重建相位窗时图像质量最佳,左冠状动脉回旋支在50%~60%时最佳,右冠状动脉重建相位窗为50%~70%较满意。结论心率及重建相位窗对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图像质量有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320排容积CT(320-DV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前瞻性心电门控最佳重建时相,初步评价其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对77例行DVCT心功能扫描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0±13)次/min( bpm),范围46~ 102 bpm]做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分析最佳重建时相与心率的关系.利用不同心率最佳重建时相作为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曝光时相,对53例需接受冠状动脉导管造影的患者[平均扫描心率(75±11) bpm,范围57~114 bpm]同时行冠状动脉CT成像,评价曝光时相对图像质量、曝光剂量及诊断准确性的影响.图像质量评分随机区组多样本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双变量统计行直线回归分析及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随着心率的增加,收缩期比例逐渐增高(r=0.78,P<0.01).收缩期与舒张期最佳重建图像质量随着心率的增加明显下降(r分别为0.38、0.82,P均<0.01).根据回归方程分析,最佳重建时相按心率分组如下:心率< 70 bpm,65%~80%;70~80 bpm,70% ~85%;81 ~90 bpm,70%~90%;>90 bpm,35% ~ 50%.利用上述最佳重建时相行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结果表明,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较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明显降低辐射剂量[分别为(6.1±3.8)和(12.4±7.0) mSv,t=6.5,P<0.01],对诊断准确性并无明显影响.但是随着心率的增加,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辐射剂量仍会明显增加(r=0.64,P<0.01).结论DVCT可在更宽心率范围内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扫描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准确诊断;但在高心率条件下需要多个心动周期扫描,辐射剂量明显增加,建议尽可能降低患者心率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9.
曹茂盛  陈爱华  孟瑜  张红敏   《放射学实践》2012,27(3):309-312
目的:探讨64排128层螺旋CT对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埋藏式走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冠脉起源异常患者的64排128层CT冠脉血管成像及冠脉血管造影(CAG)资料。CT检查资料采用容积再现(VR)、曲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冠状动脉的起源及走行,并与CAG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MSCTA显示25例患者均为冠状动脉起源于相反主动脉窦开口,16例(16/25)为右冠状动脉起自左冠状窦,其中6例为右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9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窦,其中2例为左冠状动脉走行于主动脉与肺动脉-右室流出道之间,呈埋藏式走行。8例埋藏式走行的冠状动脉中7例冠脉与主动脉间夹角<45°,7例管腔狭窄>50%。25例患者中CAG仅正确诊断冠脉起源异常22例,漏诊2例、误诊1例,8例冠脉埋藏式走行均未能提示。结论:64排128层CTA对冠脉起源异常及冠脉埋藏式走行的诊断准确性高,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