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并观察临床疗效。方法 70例矢状窦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随机分为开放组和显微组各35例,开放组常规开颅手术,显微组全身麻醉,在显微镜下进行微创肿瘤切除术,其中肿瘤位于前1/3者取仰卧位,采用冠状皮瓣皮肤切口,中、后1/3者采用俯卧位,采用过中线的L形皮肤切口,骨瓣均过中线。对于侵犯矢状窦的肿瘤,位于前1/3者给予结扎并一并结除,位于中、后1/3者,且矢状窦完全闭塞,也给予结扎并切除,但矢状窦未完全闭塞者,则给予修补或重建。观察两组手术情况、手术肿瘤切除Simpson分级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年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显微组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开放组。两组术前临床症状无显著差异,但显微组术后癫痫、四肢运动或感觉障碍、精神障碍等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开放组。显微组肿瘤SimpsonⅠ级切除率(71.43%)明显高于开放组(42.86%)。显微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71%)及随访期间复发率(0)明显低于开放组(22.86%、14.29%)(P<0.05)。结论采用显微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旁及大脑镰旁脑膜瘤时,术前完善影像学检查,术中应熟练运用手术技巧,保护中央沟静脉,妥善处理受累上矢状窦,可取得显著的疗效,而且可明显降低老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技术及新的手术理念在矢状窦旁脑膜瘤治疗中如何预防复发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方法 总结归纳22 例矢状窦旁脑膜瘤病人显微手术切除治疗过程及效果. 结果 本组Ⅰ级切除9例, Ⅱ级切除13例.行上矢状窦前1/3结扎切除肿瘤2例,无手术死亡. 结论 新技术新理念的应用和术前充分估计是防止术后并发症和脑膜瘤复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V)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9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行3D CE-MRV检查,观察脑膜瘤与上矢状窦的位置关系,根据上矢状窦及邻近主要回流静脉受累的程度,制定手术计划,并与术中记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例脑膜瘤位于上矢状窦旁前1/3,14例位于上矢状窦旁中后1/3,3例位于窦汇区。12例瘤体基底部或蒂部附着于上矢状窦壁外缘;4例瘤体侵蚀上矢状窦壁;3例瘤体长入上矢状窦内,窦腔完全闭塞。3D CE-MRV所示与手术结果完全相符,实施Ⅰ级切除14例,Ⅱ级切除4例,Ⅲ级切除1例,术中出血量最少70 ml、手术时间最短47 min、术后无并发症。结论 3D CE-MRV检查能够准确直观显示上矢状窦受侵的解剖结构,对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前制定手术计划,降低手术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1/3段上矢状窦脑膜瘤的治疗策略及结果。方法35例中1/3段矢状窦脑膜瘤患者行显微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经DSA或MRA+MRV检查以确定上矢状窦的闭塞程度和静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经SimpsonⅠ或Ⅱ级切除,7例术前术中确定为上矢状窦完全闭塞者予以肿瘤和受侵犯矢状窦完全切除。术后1例死于麻醉原因,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有3例肿瘤复发。结论术前血管影像检查对手术方案的制订非常重要,如上矢状窦未完全闭塞,应尽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并保持矢状窦完整通畅;如上矢状窦已完全闭塞,则连同肿瘤一起切除,无需矢状窦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窦镰旁脑膜瘤术前影像评估的价值和手术策略要点。方法对CT、MRI扫描诊断为窦镰旁脑膜瘤的23例老年患者充分了解肿瘤的血供、矢状窦的通畅程度及瘤周静脉回流情况,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妥善处理受累的矢状窦。结果 23例肿瘤患者术前影像评估与术中所见高度一致。按Simpson切除分级:Ⅰ级切除15例,Ⅱ级切除6例,Ⅲ级切除2例,无手术死亡,随访6个月至2年无肿瘤复发。结论充分的术前影像学评估和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可提高窦镰旁脑膜瘤全切除率,降低复发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6.
多发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附3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音  赵刚  刘兴吉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26-2128
目的总结我科自1996~2006年间多发性脑膜瘤患者36例手术治疗经验,探讨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特点,并指导今后多发性脑膜瘤的临床治疗。方法对36例多发性脑膜瘤患者病例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并查阅相关文献。结果36位患者共切除各部位脑膜瘤140枚,部位涉及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鞍结节、蝶骨嵴、桥小脑角等部位,其中行一期手术全切33位,最多一次共切除16枚肿瘤,2例因瘤体分别位于两侧幕上幕下相距较远未行一期全切,分期切除,1例因瘤体与脑干黏连紧密行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多发性脑膜瘤发病率相对较低,但治疗棘手,仍以显微外科手术为主,力求在不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影响病人生活质量和加重病人经济负担情况下将肿瘤一次性全切。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90~1991年用Nd:YAG激光切除脑膜瘤7例,手术效果较好。1.一般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6~46岁。病程1个月至4年。CT扫描:位于左额顶部、右额颞顶、大脑镰旁、矢状窦旁、蝶骨嵴各1例,左颞叶2例。肿瘤直径5cm~9cm。术后病理报告为脑膜瘤5例,恶性脑膜瘤2例。瘤内激光加电切除4例,单纯激光切除3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中枢神经系统孤立性纤维瘤(cSFT)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矢状窦旁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磁共振成像(MRI)、病理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并作文献复习.患者因进行性左下肢乏力1年余人院,MRI显示右侧额顶部大脑镰旁巨大占位,与硬脑膜相连,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稍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并侵犯上矢状窦.结果 对患者右侧额顶部马蹄形切口,骨窗跨过中线,术中见肿瘤与脑组织边界清楚,血供非常丰富,与硬脑膜、上矢状窦及大脑镰黏连紧密,并侵犯上矢状窦,大小约6.0 cm ×6.0 cm ×6.0 cm,不规则,呈灰红色,质韧.分块完全切除肿瘤,术后未见并发症.病理显示肿瘤由梭形和短梭形细胞弥漫增生构成,呈分叶状,部分区域细胞密集,部分区域细胞稀疏,稀疏区见较多胶原纤维,其内血管有玻璃样变性,密集区灶性区域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少见,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100(-),EMA(-);随访1年,左下肢肌力基本恢复,未见复发.结论 MRI影像上cSFT很难与颅内脑膜瘤鉴别;免疫组化对cSFT的诊断有极其重要意义,cSFT呈vimentin、CD34、CD99及bcl-2阳性,而S100、EMA阴性;手术完全切除是治疗cSFT的最佳方案,是否全切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应做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方法技巧。方法对该院过去3年内手术治疗的51例老年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显微外科组30例、常规开颅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切除效果、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显微外科组手术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野出血率、术中输血量均显著低于常规开颅组(P0.05);两组术后症状改善率、致残率、死亡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分布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微外科组手术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常规开颅组(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矢状窦镰旁脑膜瘤具有手术效果可靠、安全性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膜瘤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肿瘤分别位于碟骨脊、矢状窦旁,大脑凸面,最大直径5.4 cm~8.5 cm,均由多支颈内、外动脉分支供血.术前均经选择性血管内途径,应用聚乙烯醇(PVA)颗粒、明胶海绵材料进行栓塞治疗后3 d~7 d行开颅手术切除肿瘤.结果脑膜瘤主要由脑膜中动脉、颌内动脉、咽升动脉、枕动脉供血,肿瘤完全栓塞4例,部分栓塞6例.术中出血量300 mL~1 500 mL.术后复查MR示肿瘤完全消失,临床症状消退,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颅内脑膜瘤供血丰富,手术切除前应栓塞治疗,可减少术中出血,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增加手术全切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脑膜瘤是老年人颅内常见的原发肿瘤,多数为良性,少数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起源于蛛网膜内皮细胞[1].常见于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和大脑镰旁等.颅外脑膜瘤通常是颅内脑膜瘤的延伸(继发性颅外脑膜瘤)[2].当大脑凸面脑膜瘤侵蚀局部硬膜、颅骨后,可使骨板受压变薄、甚至穿破骨板侵蚀至帽状腱膜下构成所谓颅内外交通的状态,临床上可见到头皮下肿块.我科自1999年1月至2008年7月共收治的老年凸面颅内外交通的脑膜瘤患者9例,现对临床特点、成因及手术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的经验。方法对20例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作回顾性分析。手术入路均为翼点入路,其中蝾骨嵴内1/3者7例。外1/3者13例,术中采取在硬膜外和在硬膜下先处理蝶骨嵴脑膜瘤基底部,阻断肿瘤基底部的血供,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行肿瘤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大部分切除4例,1例术后死亡,术后轻瘫4例,余恢复良好。结论采用翼点入路,熟练掌握术区显微解剖,先处理好肿瘤基底部,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可提高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的切除率,减少术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3.
脑膜瘤CT诊断(附5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发病率占颅内肿瘤的10%~20%,中年女性多见。脑膜瘤起源于中胚层结缔组织,发生在蛛网膜颗粒。好发部位包括上矢状窦旁、大脑镰旁、大脑凸面、幕切迹、前中后颅凹底和桥小脑角处。脑室内及三脑室后亦可发生。肿瘤多为单发,偶见多发。CT平扫见脑膜瘤多为椭圆形稍高密度影,肿瘤以广基与颅板或脑膜密切相连,瘤旁水肿或多或少,有明显的占位表现,脑室内脑膜瘤一般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采用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12例岩斜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包括脑膜瘤7例、神经鞘瘤3例、胆脂瘤2例。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发生近期记忆障碍1例,肢体偏瘫1例,感觉性失语1例,治疗随访3个月后均痊愈。结论经颞下-小脑幕入路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极佳入路,损伤小,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脑梗死是脑肿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老年人具有易发生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更易并发。1993~1998年我院手术治疗老年人脑膜瘤19例,术后并发脑梗死5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全组5例,男1例,女4例,年龄60~67岁。脑梗死均位于手术同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3例,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1例,颈内动脉供血区1例(为桥小脑角脑膜瘤术后)。原脑膜瘤部位:大脑凸面2例,矢状窦旁1例,中颅凹底1例,桥小脑角1例。肿瘤性质:内皮型3例,砂粒型1例,混合型1例。12 辅助检查 术前CT或MR…  相似文献   

16.
脑膜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 ,多属良性 ,正确诊断脑膜瘤对其治疗方案的选择与制定有着重要意义。我院经治的脑膜瘤病例中有 2 0例术前术中被误诊 ,现就其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2 0例 :男 8例 ,女 1 2例 ,年龄 2 3— 78岁 ,平均 61 .2岁。肿瘤部位 :矢状窦旁 5例 ,大脑镰旁 4例 ,蝶骨嵴 2例 ,嗅沟前颅底 3例 ,大脑凸面 2例 ,枕叶 1例 ,鞍结节旁1例 ,桥小脑角 1例 ,侧脑室 1例。病程最短 8天 ,最长 8年。1 .2 临床主要表现 :精神症状 1 1例 ,智力障碍 ,记忆力减退 8例 ,视力视野改变 3例 ,嗅觉改变4例 ,语言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老年岩斜肿瘤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在全麻下行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岩斜区肿瘤患者2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例患者均在显微镜下手术,全切除22例,其中脑膜瘤8例,听神经瘤6例,胆脂瘤5例,三叉神经瘤3例;次全切除4例,其中脑膜瘤2例,听神经瘤1例,胆脂瘤1例;大部分切除1例,为胆脂瘤;死亡1例,死于后组颅神经麻痹引起的肺炎.术后并发症:失语5例,均为一过性,全部在1个月内恢复;颅内血肿4例,其中3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肺部感染4例,其中1例高龄老人死亡;脑脊液耳漏2例,经腰穿引流、抗感染治疗后好转;皮下积液1例,2 w后自愈.术后脑神经症状和体征8例缓解,6例同术前,13例较术前加重,其中偏瘫2例,周围性面瘫8例,动眼神经功能障碍1例,后组颅神经麻痹2例.结论 显微外科下经岩骨乙状窦前人路治疗老年岩斜区肿瘤手术视野清楚,对颞叶和小脑牵拉轻,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减轻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连祥  王军  王运杰 《山东医药》2010,50(26):77-78
目的观察侧脑室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侧脑室脑膜瘤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术中发现肿瘤位于一侧侧脑室三角区24例、一侧侧脑室额角3例、一侧侧脑室颞角2例、占据一侧侧脑室1例;其中肿瘤全切26例、次全切3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中去骨瓣减压4例。术前有颅内压增高的21例术后早期颅内高压缓解16例、加重4例,死亡1例。随访3个月-6 a,6例肢体活动障碍者5例改善、1例加重,3例偏盲者2例改善、1例无变化。肿瘤全切病例中,1例术后复发,行二次手术。结论侧脑室内脑膜瘤多位于一侧脑室三角区,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岩斜区脑膜瘤采用不同手术入路的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手术效果,同时对不同手术入路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进行比较。 结果76例岩斜区脑膜瘤,肿瘤全切除42例(55.3%),次全切除28例(36.8%),部分切除6例(7.9%)。术后病理提示世界卫生组织(WHO)Ⅰ级脑膜瘤71例(93.4%),WHOⅡ级脑膜瘤5例(6.6%)。术后颅神经受损26例,脑干受损2例,脑脊液漏4例,颅内感染5例。术前平均卡氏功能状态(KPS)评分为(73.6±8.7)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为(79.7±8.8)分,术后6个月平均KPS评分高于术前(P<0.05)。对不同入路而言,颞下组全切率高于乙状窦后组(P<0.05),但术中出血量多于乙状窦后组(P<0.05)。 结论岩斜区脑膜瘤大多为良性肿瘤,且多数岩斜脑膜瘤可以获得全切除或次全切除。颞下入路全切率高,但术中出血多于乙状窦后入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显微手术治疗脑侧裂区胶质瘤的经验。方法对43例侧裂区脑胶质瘤患者均采用显微手术治疗,术中在保护重要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结果手术肿瘤全切除30例,次全切除9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随访37例,能正常工作及生活21例,生活能自理6例,偏瘫生活不能自理2例,复发5例,死亡3例。结论熟悉侧裂区的局部解剖和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术中注意对侧裂区动静脉血管及肿瘤周围重要功能区的保护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