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预构皮瓣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整形医师的重视 ,它为面颈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器官再造提供了新的手段 ,其基本概念是将知名血管束植入到皮瓣下方 ,待血管发芽与皮瓣原有血管血运沟通后再行移植。预构皮瓣血运重建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 FGF)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 ,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有丝分裂 ,是有效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1 ] 。内源性 b FGF的降低还可导致组织损伤的加重和修复的延迟 [2 ]。将 b FGF应用于皮瓣的预构 ,有可能促进皮瓣与植入血管束之间血运的早期沟通 ,从而有利于皮瓣的成活和缩短皮瓣预构的时…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成果。方法 广泛查阅有关预构皮瓣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综述及研究成果,提出尚需解决的问题。结果 实验研究已证明,预构皮瓣的血管化过程主要是植入血管与皮瓣原血管间的直接沟通,其次是植入血管新生形成完整的血管网并支配整个皮瓣,3~4周血管成熟,可进行皮瓣转移。临床应用方面将颞浅动静脉、胃网膜血管、旋股外侧血管及胸背血管等预构皮瓣带蒡移位或游离移植,均攻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提示:行预构轴型皮瓣移转的合适时机在术后的3~4周;大管径较小管径血管束及血管束植入受区较丰富的血管网层次其预构皮瓣的面积大;所预构的皮瓣范围,包括以血管束为轴的受区邻近区域和发自该区域走向皮瓣中远部的小动脉所支配的区域,呈不规整形态;植入血管束同时皮下埋入扩张器,于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移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大鼠预构皮瓣模型,探讨基因治疗技术产生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血管新生和皮瓣存活的可能性,为临床上寻找加速预构皮瓣成熟的新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0只SD大鼠每只腹部两侧各构建一个预构皮瓣,共构建40个皮瓣,每只大鼠两侧皮瓣按随机原则进行不同的处理,分别归于实验组或对照组,每组各20个皮瓣。于大鼠腹部两侧各标记3cm×2cm矩形预构区,短边平行于腹股沟韧带,自尾侧短边中点向后纵向切开后肢皮肤,剥离出长约2cm的股动静血管束,远端结扎切断。在两侧预构区域的中轴线上,于真皮与肉膜层间各制作一皮下隧道,实验组的隧道壁皮下组织内注射携带有VEGF基因的腺病毒,同法向所有对照组的隧道壁软组织内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将已剥离好的血管束向颅侧翻转置入相应皮下隧道内。所有已植入股血管的预购区域2周后均被制成以植入血管束为蒂的岛状皮瓣,从两组中各取一个皮瓣进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有无VEGF生成,其余岛状皮瓣均缝回原处。形成岛状皮瓣后第七天观察皮瓣存活及血管新生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皮瓣平均存活率分别为(90.48±1.89)%、(69.75±2.3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管放射显影图上,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见广泛白色显影,尤以血管两端明显,而对照组新生血管显影仅局限于植入血管周围;组织学切片显示实验组植入血管周围新生血管丰富,以毛细血管为主,并见肉芽成份,对照组新生血管相对较少,两组间新生小血管管腔大小则无明显差异;免疫组化检测显示仅实验组皮瓣中有VEGF表达。结论:腺病毒-VEGF基因重组体能通过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增加预构皮瓣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动态观察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确定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的时间,为何时转移皮瓣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北京小型香猪为实验动物,转移胃网膜左血管预构左胸腹部皮瓣,以76%泛影葡胺连续数周做X线血管造影,观察血管在皮瓣内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皮瓣在术后1周少量血管化,术后2周部分血管化,术后3周完全血管化,术后4周结果与术后3周无明显差异。结论:预构皮瓣再血管化成熟时间为血管转移术后3周,血管柬植入皮瓣3周后即可以植入血管束为蒂安全转移皮瓣。预构皮瓣再血管化现象是从植入血管束的远端开始,血管束的主干始终不发生再血管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预构皮瓣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预构皮瓣的概念 预构皮瓣(Prefabricated Skin Flap)广义的概念是:在皮瓣形成或/和转移之前,按一定的设计,通过手术预先将皮瓣进行加工和改造,使其满足一定的功能和外观要求,便于器官组织的修复和再造,更好的恢复器官组织功能和形态.预构(Prefabrication)一词最早由Bakamjian和Holbrook于1973年用带蒂皮管转移重建食道时描述.1994年Prifag提出:将血管植入形成的轴型皮瓣称为预构皮瓣(Prifabricated);而将皮瓣中加入软骨、骨等称为预置(Prelamination).我国学者同意Prifag的观点:预构皮瓣是通过将知名血管或含有知名血管的筋膜、肌肉等组织移植于本来没有知名血管的部位的某一层次,或将游离皮片移植于含有血管束并有丰富血运的筋膜、大网膜等组织上,通过重新血管化形成的轴型皮瓣.  相似文献   

8.
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的血供范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研究不同因素对血管束移植预构轴型皮瓣范围的影响,将血管束移植入3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对术后不同时间,植入不同管径血管束,植入皮下不同层次以及同时埋入皮肤扩张器的预构轴型皮瓣,进行了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预构软骨皮瓣血管化过程中软骨细胞的生长代谢情况.方法 4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个组,将其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带软骨膜软骨,植于额顶部皮瓣下,并应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在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5周、6周,观察软骨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术后3天至2周,移植软骨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地退行性改变;3周以后,酶活性开始升高,并有新生软骨细胞出现;5、6周,酶活性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血管束植入后5、6周,可以启动预构软骨组织瓣进行游离或带蒂移植.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扩张血管束移植预构皮瓣存活范围,将股动静脉血管束移植入8只雄性兔的腹部皮下肉膜内,一侧皮下同时置入皮肤扩张器,对侧置入硅胶薄膜,术后2周开始扩张,术后4周进行预构皮瓣活体血管染色和移植存活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扩张的预构皮瓣血管染色范围和移植后存活范围均大于未扩张的预构皮瓣。认为,扩张的机械性刺激及促进血管束的血管进一步改建可能是增加扩张预构皮瓣范围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皮瓣的"预构"(prefabrication)这一名词是我在1982年发表于美国整形与重建外科杂志上一封致编者的信中首次提出.原文标题为Microvascular transplantation of prefabricated free thigh flap[1].是报道1980年曾为1例大面积烧伤后颈部挛缩患者,用旋股外侧动静脉血管束先期植入右大腿内侧皮瓣内,6周后二期再作为游离皮瓣的血管蒂,吻合血管移植成功.在此之前,Washio(1971)报道将犬的一段肠管保留肠系膜血供,剖开后切除粘膜移位于皮下,待两者愈合后切取成游离组织瓣做吻合血管移植[2].这是文献中最早尝试皮瓣预构的动物实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预构软骨皮瓣血管化过程中软骨细胞的生长代谢情况.方法 42只新西兰白兔分为7个组,将其左耳中央动静脉束及带软骨膜软骨,植于额顶部皮瓣下,并应用酶组织化学技术,分别在术后3天、1周、2周、3周、4周、5周、6周,观察软骨细胞琥珀酸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术后3天至2周,移植软骨琥珀酸脱氢酶活性降低,细胞出现不同程度地退行性改变;3周以后,酶活性开始升高,并有新生软骨细胞出现;5、6周,酶活性基本恢复正常.结论 血管束植入后5、6周,可以启动预构软骨组织瓣进行游离或带蒂移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VEGF重组蛋白促进大鼠预构皮瓣血管新生、提高皮瓣存活面积的可行性。方法建立大鼠腹部预构皮瓣模型;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局部应用VEGF165(组Ⅰ)、PBS(组Ⅱ);4周后形成以植入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原位缝合;术后7d对皮瓣存活、血管新生情况进行检测。结果组Ⅰ、组Ⅱ的皮瓣存活率分别为66.13%±9.9%,55.59%±13.06%(P〈0.05);组Ⅰ与组Ⅱ比较,微血管显影血管网更丰富,范围更广,分支更粗,内含墨汁的血管在皮瓣的表皮真皮、皮下层均有分布;微血管计数组Ⅰ、组Ⅱ分别为25.83±6.33条/mm^2,26.5±5.61条/mm^2(p〉0.05)。结论VEGF可以促进预构皮瓣的血管新生,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组织扩张对预构轴型皮瓣血供范围的影响 ,为临床上获取更大面积的预构轴型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在同一只兔子腹部的左右侧分别设计、完成以股动、静脉为轴型血管的预构皮瓣 ,右侧腹部仅预构皮瓣未埋置扩张器 (未扩张组 ) ,左侧预构皮瓣下埋置扩张器进行扩张 (扩张组 ) ,分别于预构术后 1、3、5、7、10、14、2 1、2 8、5 6天对扩张组与未扩张组预构皮瓣血供范围进行相关检测。结果 预构皮瓣经扩张后其轴型血管供血范围明显大于未经扩张的预构皮瓣 (P <0 .0 5 )。结论 扩张术可加速皮瓣预构进程 ,增加预构轴型皮瓣的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促进预构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研究使用重组人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对预构皮瓣存活的作用 ,探讨VEGF能否促进正常血供组织的血管化。方法 取大鼠自体尾动脉 8cm移植 ,两端分别与股动、静脉吻合 ,成环状植入下腹部皮下组织 ,对照组局部应用 0 9%NaCl和16 %聚乙烯乙醇 ,实验组将VEGF分别溶于 0 9%NaCl和 16 %聚乙烯乙醇局部应用。分别于术后 3,4 ,5周以植入的尾动脉为血管蒂于下腹部形成 3cm× 4cm大小皮瓣 ,游离掀起皮瓣后缝回原处 ,7d后运用面积仪测出存活皮瓣面积的百分比。结果 第 5周后的皮瓣存活率VEGF组 (75 0 0 % ,5 8 4 1% )明显优于实验组 (10 % ,2 5 % )。结论 VEGF有利于预构皮瓣的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组织扩张对预构轴型皮瓣血供范围的影响,为临床上获取更大面积的预构轴型皮瓣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在同一只兔子腹部的左右侧分别设计、完成以股动、静脉为轴型血管的预构皮瓣,右侧腹部仅预构皮瓣未埋置扩张器(未扩张组),左侧预构皮瓣下埋置扩张器进行扩张(扩张组),分别于预构术后1、3、5、7、10、14、21、28、56天对扩张组与未扩张组预构皮瓣血供范围进行相关检测.结果预构皮瓣经扩张后其轴型血管供血范围明显大于未经扩张的预构皮瓣(P<0.05).结论扩张术可加速皮瓣预构进程,增加预构轴型皮瓣的存活面积.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介绍应用颈区双蒂预构皮瓣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双侧颞浅血管束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形成颈区左右侧双蒂皮瓣,转移修复面部瘢痕畸形13例26侧,均为男性,年龄19~26岁。治疗时长平均为4月余。患者共同特点为:全颜面烧伤或烫伤后瘢痕挛缩畸形,面中部较严重,包括:睑外翻、鼻部分缺损畸形、口周瘢痕畸形等,颈部皮肤完好。治疗分两期,Ⅰ期: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皮瓣,颈区皮肤扩张器植入术,扩张器注水3月余;Ⅱ期: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矫正,颈区双蒂预构扩张皮瓣转移术。设计预构扩张皮瓣最大单侧面积为:12cm×8cm。结果:26侧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血供良好,供区可直接缝合,面部瘢痕挛缩得到松解。12个月后,随访5例10侧,修复效果良好,患者满意。结论:同期应用双侧颞浅血管预构颈区扩张皮瓣可同期修复双侧面部瘢痕挛缩畸形,是一种可靠的治疗面部瘢痕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动物模型上探索岛状筋膜瓣诱导预制扩张皮瓣的存活和血供建立时限 ,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大白鼠的侧胸腹形成以侧胸血管为蒂的岛状筋膜瓣 (1.5cm× 2 .0cm) ,经皮下转移至背部 ,其下埋置扩张器 ,扩张完毕后 ,形成以筋膜瓣血管蒂为载体的预构扩张皮瓣 ,观察皮瓣的成活 ,并行微血管照影 ,了解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微血管构建情况。结果 岛状筋膜瓣的血管与皮肤血管网在 3周后即建立了良好的吻合 ,预构皮瓣建立了丰富的血供 ,且扩展可促进微血管的再生 ,预构皮瓣的长宽可比筋膜瓣大 2 .5~ 4.0倍。结论 皮肤扩张的同时应用岛状筋膜瓣预构的轴型皮瓣能建立起丰富的血管网 ,以筋膜瓣血管为蒂移植安全 ,较传统扩张或随意皮瓣应用更灵活 ,可将岛状或游离皮瓣作远位移植 ,且皮瓣更薄  相似文献   

1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预构皮瓣血管化及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对预构皮拉血管化的作用及成活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耳中央动、静脉通过皮下隧道植入颈部皮瓣下方,实验组滴入9цg bFGF,对照组滴入0.2ml生理盐水。于术后1,2,3周观察血管芽与皮瓣血管沟通及皮瓣成活范围。结果:预构皮瓣术后1,2周,实验组血管芽及皮瓣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局部应用bFGF对预构皮瓣的血管芽发生有促进作用,有利于预构皮瓣的成活。  相似文献   

20.
颈部预构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应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的手术效果,推广该术式在临床上的使用。方法:自1998年5月至2006年9月,对18例面部大面积瘢痕、血管瘤、黑痣的病人采用颞浅血管束预构颈部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结果:18例中有1例出现皮瓣远端小范围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随访发现皮瓣挛缩下睑外翻,经手术矫治痊愈,其余16例皮瓣完全成活,皮瓣色泽、质地与面部皮肤相似,外观良好。结论:应用颞浅血管束转移预构颈部扩张皮瓣修复面部缺损方案可行,效果良好,是修复大面积面部皮肤缺损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