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失语症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综述失语症的类型及其康复治疗现状,为促进失语症患者言语功能的恢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1994-01/2006-04有关失语症和言语治疗的文献,检索词“失语症、言语治疗、康复”,并限定文章的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手工检索相关书籍。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采用Schuell刺激法、旋律语调治疗、实用交流训练等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命名、阅读、听理解、复述变化比较的相关文献,删除明显不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实验。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调查设计是否严密,实施过程是否严格,统计学处理是否合理。资料提炼:共检索45篇关于失语症的康复治疗文献,30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5篇为重复研究。资料综合:根据国内外通用的解剖-临床相关基础分类,失语症的类型主要有8种:Broca失语、Wernicke失语、传导性失语、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经皮质感觉性失语、经皮质混合性失语、完全性失语、命名性失语。失语症康复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语言治疗技术、功能性交流治疗、认知神经康复治疗、社交心理治疗、计算机辅助治疗等。结论:失语症类型多样,应针对言语功能障碍选择适宜的言语康复治疗方法,或采用综合的治疗措施,这有利于提高失语症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5.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为探讨康复训练对失语的治疗作用,对86例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进行诊断分型,并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检查法和Schuell刺激法进行语言训练。结果:脑卒中失语症患者语言训练疗效明显,其中皮质下失语、Brocea失语、命名性失语,运动性失语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失语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孔莉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0,20(4):154-157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的反应。对失语症的科学研究已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近10年来,神经科学家、语言康复学家和语言病理学家对失语症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失语症的恢复机制和治疗研究两个方面加以综述。失语症的恢复机制包括病损侧(多为左侧)大脑半球语言网络的重建和对侧大脑半球相应语言网络的激活两个方面,在这两者之间,前者起主要作用。失语症的治疗进展包括新的语言治疗技术、语言认知神经康复、家庭治疗、社交心理治疗、计算机辅助治疗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7.
8.
近年来,工作记忆与语言理解之间的关系受到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从工作记忆的理论模型、评估方法及脑区定位等方面,综述工作记忆在临床失语症语言理解障碍诊治中的作用,并对工作记忆与理解障碍康复进程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失语症(aphasia)是脑卒中后常见的获得性语言功能障碍,脑卒中后患者脑部语言区域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导致患者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语言交流障碍,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增加社会负担,限制患者的职业及娱乐活动,导致患者社会孤独感、生活不能自理、活动限制、角色转换及尊严丧失,对患者再就业、重返社会、回归家庭等造成不良影响[1].因此, 相似文献
10.
11.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合并症之一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SHS),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reflex sympathetic dystrophy,RSD)的范畴。SHS一般发生于卒中后2d~7个月,大多数在3~16周,以偏瘫患侧肩胛周围进行性疼痛和运动受限为首发症状,伴手背及手指肿胀而呈上下一般粗细,手背皮肤皱纹消失,有光亮感,压较之微凹.继之皮肤逐渐变薄,手掌皮肤色泽变红(偶为苍白等),有时下肢亦有类似表现。晚期自股间肌开始,手部及肩胛周围肌肉逐渐萎缩,屈肌的肌腱增厚缩短,指关节脱钙畸型”)。我国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很高。 相似文献
12.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的标志,并非仅指心搏和呼吸的恢复,智能和工作生活能力也要恢复,而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故脑复苏就成为复苏成功的关键,现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脑复苏治疗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进展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展性脑卒中已成为临床难题之一,感染、血压过低、血糖升高、发热都可加重脑卒中的进展,临床表现、影像学、生化标志物等有助于预测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治疗包括抗凝、降纤、降温、降糖、扩容、治疗脑水肿、神经保护剂、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4.
镜像运动作为一种异常运动现象,可见于脑卒中及帕金森氏病,它的存在对于康复预后有何种影响尚有争论。近年来已有人利用镜像运动的研究成果对卒中后患者进行双侧运动训练并已取得初步效果。 相似文献
15.
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茹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7):637-639
帕金森病(PD)是人类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其病理特征主要是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选择性变性死亡。PD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有对PD的治疗都是控制症状,暂不能根治。多巴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arkin基因、PINK1基因和α-突触核蛋白等均与PD有关。细胞凋亡可能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线粒体功能障碍可能是PD的发病机制之一。PD患者的辅酶Q10水平低于正常人,补充辅酶Q10有利于PD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临床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脑卒中是继心肌梗死、癌症之后第三大死亡原因,约85%的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脑血管闭塞导致脑灌注急剧下降,数分钟内出现缺血性梗死,缺血中心产生不可逆损害,周围有一可变的低灌注区,有存活的细胞(即缺血半暗带)。根据此理论,应用溶栓剂溶解血栓,通过脑血管的再通重建脑血流,可挽救缺血的脑组织。从这一意义上而言,溶栓治疗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最根本性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18.
腺苷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NS)的重要信号分子,它以磷酸化形式(腺苷三磷酸,ATP)与神经递质一起包装在突触囊泡中被释放。弥散于突触间隙的腺苷与其A1、A2、A3三类受体结合,启动G蛋白介导的信号通路,产生广泛、灵活而多变的生物效应。近年发现,腺苷具有一定的抗抑郁疗效,但机理尚未阐明。本文就腺苷及其受体在抗抑郁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自杀不是疾病,是心理、社会和神经生物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行为。近20年来,日益增多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有着强烈的神经生物学因素。本文分析和归类了诱发自杀的神经生物因素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