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 ,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的引物 ,用PCR法对 5 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 .8% (16例 ) ,明显高于胆囊粘膜中的 15 .4% (8例 )和胆石中的 13.5 % (7例 )。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2.
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及胆汁和结石中幽门螺杆菌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红 《广西医学》2007,29(3):339-340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的引物,用PCR法对5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 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8%(16例),明显高于胆囊黏膜中的15.4%(8例)和胆石中的13.5%(7例). 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徐庆  顾国平  张立红 《中外医疗》2011,30(25):168-168
目的探讨胆道幽门螺杆菌是否形成胆囊结石的重要因素。方法在我院选取2008年6月至2010年8月的胆结石患者50例作为实验组,另外选取非胆结石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结石、胆囊黏膜中的幽门螺杆菌以及结石进行检测。结果实验组中胆汁与结石幽门螺杆菌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胆囊黏膜的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单纯的幽门螺杆菌并不能促成胆囊结石的形成,但是不能排除它是形成胆囊结石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链免疫法(ELASA)对胆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标本进行检测,对血清学及胆汁IgG均阳性患者的胆汁,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0例患者血清学阳性35例(70.0%),胆汁阳性29例(58.0%)。血清学及胆汁均阳性24例(480%)。血清学及胆汁均阳性24例中,Cag A检出17例(70.8%),Vac A检出11例(45.8%)。Ure B及Ure A分别为18例(75.0%)和16例(66.7%)。同时检出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Vac A)相关亚单位37kD、35kD糖蛋白。结论 胆汁中存在多种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蛋白,并可能参与胆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和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寻找Hp在胆道中存在的证据,同时对胆道中HpDNA的检测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方法:参照文献对12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粘膜和胆石进行Hp培养,并以Ure A和cagA作引物进行扩增,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120例样本检测均为阴性结果,培养无Hp生长,使用PCR方法未检测到Hp DNA及Hp CagA抗体.结论:(1)运用PCR方法在胆汁和胆石中检测HpDNA尚受到多种因素制约.(2)Hp可能经Oddi's括约肌逆行的进入胆道但与胆囊结石并无明确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众多因素参与了胆囊结石的形成过程,如胆汁胆固醇成核异常、胆汁胆固醇过饱和以及成石基因、胆囊动力功能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方面,本文对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及可能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脱氧核糖核酸(DNA),探讨细菌在胆结石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胆汁中5种需氧菌和4种厌氧菌DNA进行检测。结果检测70例,存在需氧菌56例(80%)和厌氧菌DNA23例(32.86%)。两类细菌DNA同时存在者为20例(28.57%)。首次从21例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DNA。结论胆结石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8.
对13例正常人、28例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上皮细胞的组织学变化进行对照观察,同时测定胆汁中氨基已糖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病理性胆囊粘膜上皮细胞呈明显增生性改变,胞质内PAS、AB染色增强,上皮间有大量杯状细胞,胆汁中氨基已糖含量为正常人的2.6倍。提示胆囊粘膜上皮细胞的变化可导致胆汁中糖蛋白含量增高,二者在胆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细菌L型与胆囊结石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细菌L型在胆囊结石、胆囊炎发病中的意义。方法:应用高渗培养抚育地胆囊结石、胆囊炎病例130份的胆囊胆汁标本进行了普通菌及L型菌联合培养。另外对其中胆囊切除标本行革兰染色,于光镜油镜下观察。结果:胆囊疾病组细菌L型总检出率为59.23%,对照组为5.0%;各种类型胆囊结石胆汁中以胆色素类结石检出率最高,为88.89%,其次为混合性胆石(80.0%),胆固醇类胆石(54.84%)和黑色结石(50.  相似文献   

10.
幽门螺杆菌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PCR的方法检测胆汁及肝内胆管黏膜组织中的Hp-DNA,采用Western-blotting方法对胆汁中的Hp感染相关蛋白进行检测。结果肝内胆管结石患者39例为实验组,胰头癌及肝血管瘤1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39患者胆汁Hp—DNA PCR阳性26例(66.67%),胆管黏膜组织21例中PCR阳性11例(52.38%)。其中胆汁及胆管黏膜均阳性者9例。26例胆汁Hp-DNA阳性患者中,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检出17例(65.38%),细胞空泡毒素(Vac A)检出14例(53.85%)。尿素酶(Ure B)及尿素酶(Ure A)分别为19例(73.08%)和12例(46.15%)。同时检出Hp Vac A相关亚单位37ku、35ku糖蛋白。而对照组胆汁中Hp-DNA仅1例阳性,对照组及Hp-DNA阴性患者胆汁未检出Hp感染相关蛋白。结论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多种Hp感染相关蛋白,并可能参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30例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和30例对照病人进行了胆囊胆汁葡萄糖测定,胆囊炎胆囊结石组葡萄糖含量平均为9.36mmol/L,标准差3.51mmol/L。对照组均值为6.4mmol/L,标准差为3.71mmol/L。P<0.01。胆囊炎胆囊结石病人胆汁中葡萄糖比对照组高。作者认为胆囊胆汁葡萄糖的增高可能在胆石形成过程中起一定作用,降低胆囊胆汁葡萄糖含量也可能对防治胆石的形成有一定的极积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DNA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胆囊结石患者胆汁细菌DNA,探讨胆结石形成与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70例胆囊结石患者胆汁中5种细菌DNA进行研究。结果5种细菌中细菌DNA存在56例,其中单菌DNA29例,双菌DNA19例,多菌DNA8例;首次在胆汁中检测出幽门螺杆菌。结论胆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多种细菌DNA;胆结石核心形成可能与细菌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方法, 对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观察组)32例和对照就诊者(对照组)30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检测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采用酶学比色法检测胆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 Glucuronidase,βG)含量。结果 利用比较平均循环数值(Ct) 法测定胆汁及胆石中Hp DNA 的表达水平, 观察组胆汁Hp DNA Ct 值为16.78 ± 9.28 ,对照组Ct 值3.75 ± 7.71 ,两组之间比较Hp DNA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分组两两比较胆红素结石组(16例),胆固醇结石组(5例),混合性结石组(11例)间胆汁及胆石中Hp D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有Hp感染者与无Hp感染者外源性β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然而内源性βG升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及胆石中存在Hp表达,但Hp表达与结石类型无明显相关。Hp可能通过内源性βG途径参与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检测石蜡切片中幽门螺杆菌的PCR方法,明确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中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方法:利用幽门螺杆菌保守的16SrRNA基因设计一对引物,通过PCR方法检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理石蜡切片中的幽门螺杆菌,其中实验组复发性口腔溃疡者病理标本50例,对照组口腔外科手术标本20例。结果:PCR方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病理标本幽门螺杆菌DNA阳性率为42%(21/50),对照组标本阳性率为5%(1/20)。结论:PCR方法能敏感检测口腔石蜡病理切片中的幽门螺杆菌。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中存在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15.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致病的相关性。方法对216例经内镜检查和病理证实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并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 21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病因有胃切除术史86例,胆结石、胆囊炎者63例,糖尿病史者24例,消化性溃疡8例,肝炎、肝硬化7例,消化道肿瘤7例,胰腺炎3例,不明原因者1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不高(26.9%)。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与胃切除术、胆囊疾病、糖尿病、消化性溃疡、胰腺炎、肝炎、肝硬化、消化道肿瘤相关。就胃炎而言,胆汁反流和Hp感染是2个独立的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6.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为临床预防和阻断胃癌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内窥镜和病理活组织(H-E)诊断消化性溃疡129例、慢性胃炎315例、胃癌97例。所有病例的胃窦粘膜活组织经Warthin-Starry银染、粘膜涂片Gram染色、尿毒酶快速检测和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中慢性活动性胃炎20例、胃癌20例经免疫组织化学(LSAB)测定增殖细胞核抗原(P<0.05)。(2)在轻度、中度、重度慢性胃炎病例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逐步增高,分别为40.5%、72.7%、86.7%(P<0.05)。(3)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胃癌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0.5%、60.9%、57.7%,无显著性差异(P>0.05)。(4)胃癌组p53蛋白阳性率为80.0%, 活动性胃炎组为阴性(P<0.05)。(5)活动性胃炎中PCNA阳性表达率为85.0%,胃癌组PCNA阳性率高达95.0%。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热休克蛋白HSP60的变化及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以探讨HsP印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发生之间的关系及其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HSP60的表达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测定。结果30例胃癌患者HSP60表达(76.67%)显著高于3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30%)(P〈0.01)与30例消化性溃疡患者(36.67%)(P〈0.01)。与30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及不典型增生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幽门螺杆菌阳性菌株HSP60表达(55.77%)显著高于幽门螺杆菌阴性菌株(26.09%)(P〈0.005)。结论HSP60的过度表达与胃癌、幽门螺杆菌密切相关,HSP60的过度表达可能发生在胃癌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从而推断可以通过对HSP60表达的检测,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现状及趋势进行预测,把握胃癌分化的程度的判定,对治疗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报告87例胃部分切除术后胃镜、病理组织学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结果分析并与非手术治疗的慢性胃炎203例对照。结果,胃镜检出残胃炎74例(85.06%);见有胆汁反流者31例(35.63%),对照组仅为19例(9.36%),差异有显著性(P<0.01);残胃炎组织学特点为炎症轻微、粘膜水肿、表面上皮增生反应强烈和易有腺体扩张;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残胃组为26.44%,对照组为45.32%,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分析认为,十二指肠液在残胃炎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而HP感染与残胃炎关系不大;残胃的低HP阳性率可能与胆汁反流抑制HP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19.
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四氯化碳灌胃方法制成豚鼠肝硬变模型。通过观察豚鼠胆囊结石形成,扫描电镜观察胆石细微结构,并结合豚鼠肝脏及胆囊超微结构变化及胆囊胆汁结合胆汁酸簿层色谱扫描定量测定,以探讨肝硬变状态下胆石发生机理。结果显示各组动物胆石发生率:对照组5%,慢性肝损害组3.5%,肝硬变组83.3%。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在原发性胆总管结石(primary choledocholithiasis)患者胆汁中的表达。方法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实验组)32例和对照就诊者(对照组)30例行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胆汁中HpDNA表达。结果利用比较平均循环数值(ct)法测定HpDNA的表达水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组胆汁Hp DNA Ct值为16.78±9.28,对照组胆汁为3.75±7.71,两组之间比较Hp—DNA表达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原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胆汁中存在Hp表达,其高表达提示Hp可能参与了原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