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 ,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的引物 ,用PCR法对 5 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粘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 .8% (16例 ) ,明显高于胆囊粘膜中的 15 .4% (8例 )和胆石中的 13.5 % (7例 )。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2.
胆结石患者胆囊黏膜及胆汁和结石中幽门螺杆菌DNA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红 《广西医学》2007,29(3):339-340
目的 检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选用一对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特异性尿素酶A基因的引物,用PCR法对52例单纯胆囊结石患者的胆囊黏膜、胆汁和胆石中的幽门螺杆菌DNA进行检测. 结果 胆汁中幽门螺杆菌DNA的阳性率为30.8%(16例),明显高于胆囊黏膜中的15.4%(8例)和胆石中的13.5%(7例). 结论 提示幽门螺杆菌是胆石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病原菌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石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链免疫法(ELASA)对胆结石患者血清及胆汁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标本进行检测,对血清学及胆汁IgG均阳性患者的胆汁,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蛋白检测。结果 50例患者血清学阳性35例(70.0%),胆汁阳性29例(58.0%)。血清学及胆汁均阳性24例(480%)。血清学及胆汁均阳性24例中,Cag A检出17例(70.8%),Vac A检出11例(45.8%)。Ure B及Ure A分别为18例(75.0%)和16例(66.7%)。同时检出幽门螺杆菌细胞空泡毒素(Vac A)相关亚单位37kD、35kD糖蛋白。结论 胆汁中存在多种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蛋白,并可能参与胆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慢性牙周炎症组织中是否有幽门螺旋杆菌的存在及其意义,选择6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局麻下在炎症明显处取样本,利用PCR技术检测幽门螺旋杆菌DNA。结果:实验组62例中HP-DNA阳性21例,占33.87%,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慢性牙周炎的发生,发展及迁延不愈与HP在口腔内定居及感染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PCR检测胃黏膜和唾液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别检测48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中的幽门螺杆菌(Hp)。结果对于胃黏膜Hp而言,组织学检查和PCR具有高度一致性。在胃黏膜Hp阳性的36例患者中,唾液标本的检出率为72.2%(26/36)。在胃黏膜Hp阴性的12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唾液Hp呈阳性(16.7%)。提示口腔感染可能是Hp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PCR检测唾液Hp是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Hp诊断方法,适用于Hp感染流行病学的调查。  相似文献   

6.
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口腔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RAU)的发病与口腔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联.方法 以RAU患者唾液为模板,设计引物,用PCR,检测82例RAU患者口腔中Hp阳性率情况.结果 82例RAU患者和74例健康人群,Hp阳性率分别为43.9%和16.2%(P<0.001);82例RAU患者中,伴有胃肠道疾病的22例,占26.82%;74例健康人群中,伴有胃肠道疾病的7例,占10.45%.比较RAU与非RAU患者中,胃肠道疾病的发病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Hp感染与RAU的发病之间有某种潜在的关联.RAU患者较健康人群胃肠道疾病患病率高.  相似文献   

7.
8.
9.
10.
聚合酶链反应法快速检测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患者口腔与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Hu W  Cao C  Meng H  Zhang J  Ma D  Zhang L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5):1037-1041
目的 研究胃炎患者口腔内是否存在幽门螺杆菌(Hp),并分析口腔内Hp与胃内Hp的基因型的异同。方法 依据Hp特异的尿素酶C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和鉴定32例慢性胃炎患者不同牙齿的龈上和龈下菌斑(每人检查6个牙12份菌斑)中的Hp,并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菌斑和胃内Hp的基因型异同。结果 32例患者中有27例口腔内至少一份牙菌斑中检出Hp,共计384份菌斑有113份(29.4%)检测出Hp,龈下菌斑中Hp检出率(37%),显著高于龈上菌斑(21.9%)(P<0.01)。同一家庭4例患者中有3例菌斑与胃内Hp的SSCP带型相同,4例患者菌斑中至少有一种相同SSCP带型的Hp。结论 口腔Hp可能是胃Hp感染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83例胃粘膜活检标本革兰氏染色和Hp-PCR检测,结果显示革兰氏染色法诊断Hp感染敏感性81%,特异性100%,两种方法检测一致率87.9%,表明革兰氏染色法是一项快速检测胃粘膜Hp感染的可靠的细菌学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HP)以探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4例上消化道症状进行了胃镜检查者取胃粘膜组织44份,唾液38份。结果:其阳性率分别为72.73%和28.28%。胃粘膜患者,其中有胃粘膜阳性30例中有11例唾液P阳性。结论;用PCR检查临床标梧的HP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上这口腔中确定存在HP。  相似文献   

14.
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探讨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与牙周炎的关系。方法依据Hp特异的尿素酶C和cag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PCR方法。检测37例牙周炎患者口腔中的Hp,同时设立牙周健康对照组,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尿素酶C基因在牙周炎组的阳性率为64.8%,健康组为38.5%;尿素酶C基因和cagA基因共同阳性率在牙周炎组为32.4%,健康组为7.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型牙周炎患者口腔Hp阳性率低于中、重型患者。龈下菌班Hp阳性率高于龈上菌班。结论口腔是Hp的一个重要聚积地,Hp与牙周炎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口腔扁平苔癣病人幽门螺杆菌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①目的 初步探讨口腔扁平苔癣 (OLP)与幽门螺杆菌 (HP)的相关性。②方法 应用PCR技术检测30例OLP病人口腔多部位黏膜脱落细胞、牙结石及 19例病变组织中的HP DNA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对 19例OLP病人病变组织做普通病理切片行苏木精 伊红染色及银染色 ,以观察HP入侵情况。③结果  15 0个黏膜脱落细胞样本中有 2 0个HP DNA阳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 =5 .13,P <0 .0 5 ) ;口腔各部位黏膜脱落细胞HP DNA阳性率以颊部最高 ,糜烂型与非糜烂型OLP病人HP DNA的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 (χ2 =0 .2 0 ,P >0 .0 5 )。19例病变组织中有 12例HP DNA阳性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P =0 .0 0 0 2 )。银染色切片可见到HP菌体。④结论 HP可在口腔黏膜上定居 ,OLP病变组织中有HP侵入 ,HP与某些OLP的发病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18.
PCR检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与其它三种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建立了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检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方法,并与临床常用的快速脲素酶试验、涂片镜检、细菌培养3种方法进行比较。从100例十二脂肠溃疡患者的164份胃粘膜标本中,Hp的检出率分别是:PCR63%、快速脲素酶试验62%、涂片镜检59%.细菌培养55%。4种方法检出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若以细胞培养结果为标准,PCR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7%和97.2%。  相似文献   

19.
梁仲惠  黄少雄 《医学文选》1995,16(6):540-541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常用检测HP的方法如细菌涂片、培养、尿素酶水解试验、血清学试验、C~(14)呼吸试验等均有所欠缺,我们用聚合酶反应(PCR)技术检测了35例因上腹不适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活栓标本及粪便中的HP,探讨二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均为住院病人,行胃镜检查时于距幽门5cm  相似文献   

20.
评价PCR方法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价值,并与ELISA,银染法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进行比较。建立牧场划性扩增幽门螺杆菌尿素酶DNA的PCR诊断方法。结果;共检测临床标本56例,PCR,ELISA,银染及快速尿毒酶试验的阳性检出分别为44,41,30,37例,其敏感性达到了10^4/L。结果:PCR方法在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