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肾纤维化的分子病理机制探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肾纤维化是指在各种致病因子如炎症、损伤等作用下,间质细胞及细胞间质增多,尤其是基质蛋白合成增加,基质降解受抑制造成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大量堆积导致的肾小球硬化和小管间质的纤维化.它的主要病理形态特点为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内血管硬化.几乎所有慢性进行性肾脏疾病都是纤维化破坏过程的结果,深入研究肾纤维化的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及其中药防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ribrosis)是指由多原因引起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成分在肾间质内过度沉积和肾间质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的增生.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和主要病理基础.有研究表明小管-间质纤维化组织学分级与肾小球硬化的组织学分级相比更能反映肾功能的丧失程度[1].  相似文献   

3.
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及中药防治作用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fibrosis,RIF)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的共同途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细胞外基质的过度积聚。近年来,随着对肾间质纤维化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现代医学抗肾间质纤维化治疗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其治疗效果尚不理想。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在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中显示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现就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以及中药防治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医药抗肾纤维化中对TNF-α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纤维化(包括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是各种肾脏疾病发展到慢性肾衰竭的共同途径,主要病理特征表现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和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过度积聚[1].  相似文献   

5.
冬虫夏草治疗肾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肾纤维化是肾脏对慢性损伤的病理修复反应,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ar matrix, ECM)成分在肾脏过度增生与沉积为特征,是多种慢性肾病的共同病理基础与慢性肾病向终末期肾衰竭进展的重要途径.肾纤维化发生在肾间质和肾小球等部位,分别表现为肾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球硬化.肾纤维化病理机制复杂,但主要在于肾脏ECM生成细胞的活化.肾脏ECM生成细胞包括肾间质成纤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这些细胞在氧自由基、细胞因子、内皮素与血管紧张素等多种因子的刺激下,发生活化或转分化,细胞表型改变,均表现为表达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肌成纤维细胞(myofibroblast, MFB)[1].  相似文献   

6.
肾脏纤维化是以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为特点,是慢性肾脏疾病发展的最终结局.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CN2)在慢性肾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近来的研究发现肾母细胞瘤过度表达基因(CCN3)对CCN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延缓肾脏纤维化的发展.因此,通过作用CCN3调控CCN2来防治肾纤维化可能成为防治肾纤维化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核转录因子κB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肾小管及间质病变的最终结果,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进展过程中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间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extra cellular matrix,ECM)的过度积聚.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作为具有多向性调节作用的核转录因子,调控一系列重要的免疫因子表达,参与肾组织损害及肾间质纤维化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防治肾间质纤维化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2,自引:12,他引:40  
目的 :探讨川芎嗪对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方法 :制作大鼠肾间质纤维化模型 ,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川芎嗪治疗组和实验对照组。观察肾间质病变的程度及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α -smoothmuscleactin ,α -SMA)在肾间质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组肾间质损害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 (P <0 .0 1) ;α -SMA阳性表达细胞也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 :川芎嗪使肌成纤维细胞 (myofibroblast,MyoF)的表达减少 ,说明抑制了肾损伤状态下成纤维细胞的转化 ,对进展性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观察关木通相关肾小管间质肾病(GMT-TIN)肾小管间质内纤维化相关生长因子表达及细胞外基质(ECM)沉积的特点,探讨其纤维化病变发生与发展的有关环节。方法 22例GMT-TIN患者根据病理特点分为急性组8例、慢性轻型组8例和慢性重型组6例,对其纤维化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肾活检组织标本中,肾小管间质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连蛋白(FN)、IV型胶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的表达情况。分析上述指标之间以及与纤维化病变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各组肾小管间质内均检测到高表达的α-SMA、FN和IV型胶原,随病变慢性化加重3者表达均明显增强,并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正相关(P<0.01)。(2)各组肾间质内均出现CTGF及TGF-β1表达,2者间显著正相关(r=O.771,P<0.0001),但在时相上存在一定差异。(3)肾间质内CTGF表达分别与FN及IV型胶原沉积正相关(r=0.6855和0.5964,P<0.01)、与纤维化病变程度正相关(r=0.4941,P<0.05)。结论(1)GMT-TIN肾间质内CTGF的高表达、CTGF与ECM沉积以及纤维化病变的相关性,提示其在GMT-TIN肾间质纤维化病变中起重要作用。(2)CTGF与TGF-β1的相关关系及2者表达时相的差异,进一步支持CTGF可能作为TGF-β1的下游效应因子在纤维化病变  相似文献   

10.
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目的探讨慢性马兜铃酸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组织为标本,作常规Masson染色化病理检查;用天狼星红组织化学(组化)染色检查胶原Ⅰ、Ⅲ表达;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查角蛋白(CK)、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对结果进行定量或半定量分析。结果 肾间质Masson染色纤维化面积及胶原Ⅰ、Ⅲ面积,与肾小管间质α-SMA及Vim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肾小管CK阳性表达面积呈显著负相关(P<0.05);病变过程中健存肾小管TGF-β1表达明显增强。结论慢性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肾小管上皮细胞可转分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参与肾间质纤维化,而这细胞转分化很可能与其自身高表达TGF-β1相关。  相似文献   

11.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与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几乎是所有各种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end-stage renal distase,ESRD)的共同途径.近年来已经认识到无论是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或是肾血管及小管间质性疾病,肾功能的损害程度均与小管间质病变的程度密切相关,而与肾小球病理严重程度并不相关.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是反映肾功能下降严重程度和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指标.肾间质纤维化在人类肾脏疾病转归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肾纤维化以过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在肾间质积聚、肾脏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为特征,是多种慢性肾脏疾病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的主要病理改变和共同通路。肾纤维化是多因素驱动的病理过程,涉及多个复杂的环节。梗阻作为一个独立因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梗阻性肾病致肾纤维化的发病机制及肾纤维化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肾间质纤维化(renal interstitial fibrosis,RIF)是多种慢性肾脏病发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它以过量细胞外基质在肾间质积聚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为特征[1].RIF进程中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外基质合成增多、降解减少和沉积过度,最终导致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4.
肾小管上皮细胞表型转化在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TIF)几乎是所有慢性肾脏疾病进行性发展的共同通路[1],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主要病理基础.TIF以肾小管萎缩及消失、肾间质慢性炎细胞浸润、肾间质纤维化为特征[2].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脏疾病中,肾间质纤维化都可作为肾功能恶化的一个十分准确的预测指标,肾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比肾小球硬化与肾功能的相关性更为密切,故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发生机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  相似文献   

15.
肾脏是一个具有高度代谢活性的器官。肾小管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 TEC)是肾脏进行能量代谢的核心场所, 其主要依赖脂质代谢为生理性水和溶质的重吸收提供能量。近来研究显示, TEC的脂质代谢重编程是肾间质纤维化的重要病理表型。肾间质纤维化过程中往往伴随有TEC的异位脂质蓄积、脂肪酸转运紊乱及氧化功能缺陷等脂质代谢途径障碍, 上述脂质代谢重编程可参与加重肾间质纤维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重塑TEC脂质代谢平衡, 恢复TEC正常脂质代谢功能可能是潜在的肾间质纤维化治疗靶点。本文通过概述生理和纤维化状态下TEC的脂质代谢特征, 阐明TEC脂质代谢参与调控肾间质纤维化的最新分子机制, 总结目前逆转TEC脂质代谢紊乱的干预手段, 为今后临床从TEC脂质代谢角度防治肾间质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及策略。  相似文献   

16.
大黄素抗肾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肾间质纤维化几乎是所有原发或继发肾脏疾病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的共同途径.大黄素为大黄的有效成分之一,其药理作用广泛.近年研究表明大黄素有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本文就大黄素药理作用机制及其抗间质纤维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维甲酸抑制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肾间质纤维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维甲酸对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UUO模型前2d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每天给予10mg/kg全反式维甲酸或溶媒皮下注射。观察模型第3、7和12天肾小管损害百分比、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肾间质巨噬细胞数、肾间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的表达。结果维甲酸显著减轻肾小管损害和肾间质纤维化(P<0.01)。治疗组肾间质巨噬细胞数和肾间质α-SM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维甲酸显著抑制胶原Ⅲ和MCP-1mRNA表达(P<0.01)。结论维甲酸减少大鼠UUO模型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降低胶原Ⅲ和MCP-1mRNA表达、抑制α-SMA蛋白的表达,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中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各种肾脏病进行性肾功能恶化主要取决于肾间质纤维化(RIF)的严重程度,因此,RIF已越来越受人们重视.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早期表现可为肾小管-间质局部炎症,随后出现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大量分泌,可直接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RTEC)及肾间质成纤维细胞(RIFS)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变、RTEC凋亡过多、RIFS大量增殖及凋亡减少,从而导致肾间质内细胞外基质成分(ECM)过度积聚,最终形成RIF.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认为慢性缺血作为一种独立的因素可以导致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慢性肾缺血”是肾纤维化的第一个信号,缺血作为一种独立因素导致肾小管-间质损伤乃至。肾间质纤维化已为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降浊中药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及对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侧输尿管结扎组及益气活血降浊中药组.分别于术后3、6、14 d摘取肾脏,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Ⅰ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分布及表达变化;Masson染色观察肾间质病变程度.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结扎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Ⅰ型胶原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增强;肾间质病变逐渐加重,病变面积增加明显,并随天数增加而显著升高.中药组与结扎组相比,各项指标明显降低,肾间质病变面积明显缩小.结论:在肾间质纤维化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有着明显的上升,并同时伴有Ⅰ型胶原及α-SMA的升高,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增加.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肾间质纤维化形成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益气活血降浊中药能够下调其mRNA 的表达水平,对肾间质纤维化有着一定程度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