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狗全身500拉德照射后小肠运动变化与套迭产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急性放射损伤中,肠道的损伤相当广泛。它除了有组织学改变外,各种功能变化也很突出,并可由此而引起一系列严重症状和并发症。小肠的功能是复杂而多方面的,本文主要观察并分析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损伤时小肠运动的改变及与套迭的关系。多年来,我们在实验狗中观察到照后有一定数量的动物因并发肠套迭而死亡,在小  相似文献   

2.
小肠是辐射敏感器官之一,急性辐射损伤时小肠运动功能出现明显紊乱,其变化程度与照射剂量有关。射线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障碍前人已有报导。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急性放射病时由于肠套叠而引起的死亡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不难看出,急性放射病时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对病程的发展和结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关于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的机理,国内外学者曾做过一些研究。他们认为,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在急性放射病实验治疗动物中观察到治疗组动物肠套叠发生率高于同剂量单纯照射动物。本实验观察了这种现象与应用抗菌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照后早期腹腔注射青链霉素后小肠组织中Ach和5-HT含量改变与单纯照射组差别不大。早期口服新链霉素后小肠Ach含量变化也不大,但5-HT却有明显的再增高现象,这就有可能加重照后肠运动紊乱。因此,照后最好适当控制口服某些抗菌素并注意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4.
前文曾报导大剂量辐射损伤时,小鼠小肠组织中胆碱酯酶活性明显降低,乙酰胆碱大量蓄积并引起严重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我们的实验还表明,辐射引起的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以及小肠运动功能变化随射线种类、照射剂量和照射后的时间而异。这种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程度与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改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所开展了对急性放射病时肠运动功能的研究工作。我们曾用大鼠离体肠管的方法对重度急性放射病时的肠运动功能作了研究。本实验进一步用狗作慢性实验,以小肠肌电活动为指标,观察照射前后小肠各部位肌电活动的变化。在禁食狗观察到一类小肠肌电所谓“消化间期移行性肌电复合波”(Interdigestive Migrating Myoelectric Complex,即IDMEC),可对小肠运动在时间和空间上作较全面的了解。本实验希望通过对IDMEC的观察来进一步认识照后小肠运动变化的特点,并分析与肠套迭发生的关系。材料和方法实验动物健康杂种狗5只(雄性4只,  相似文献   

6.
前文曾报道电离辐射后动物肠道运动功能发生明显紊乱可能与ACh含量变化有关。我们同时观察到这种运动功能的紊乱与小肠组织中ACh含量的增高在程度上并不完全一致。这提示除了ACh含量增高外可能还存在其它影响肠道平滑肌运动的因素。Kagnoff在讨论照后动物小肠运动功能变化机理时曾提出:小肠平滑肌M受体可能发生某些变化的设想。但是,至今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因此研究平滑肌M受体对探讨照射后小肠运动功能紊乱的产生机制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观察丙线照射后豚鼠离体回肠对ACh作用的收缩反应及其平滑肌M受体的变化情  相似文献   

7.
我们以往工作观察到大鼠全身照射800拉德后早期腹泻发生率很高,与此同时小肠运动显著增强,自发活动与对乙酰胆碱和烟碱的反应明显增高,提示此时可能有肠道植物神经功能的变化。为进一步了解照后肠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的机制,我们对照后肠道副交感神经功能作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8.
电离辐射后动物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硷(Ach)含量增高可能是引起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原因之一。研究照射后肠道组织中ACh含量变化对于阐明肠道运动功能紊乱原因及其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正常情况下,小肠组织中胆硷乙酰转移酶(ChAT)和胆硷酯酶(ChE)活性是维持ACh含量恒定的主要因素。Conard曾报道X线600rad照射后的大鼠小肠组织中ChE活性降低到40%。我们也观察到丙线照射后小鼠小肠组织中ChE活性降低到40—50%,而ACh含量却大幅度增高,但是ChE活性降低和ACh含量增高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观察γ线照后肠套叠发生与肠运动的关系.实验分正常组、单照组、单烧组、放烧复合伤组.结果观察到各组照后小肠收缩频率无明显改变.6Gy单照组、单烧组和复合伤组在照后不同时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运动紊乱,除单烧组在伤后第2天有1例套叠外其余各组均未见肠套叠.10Gy照后各组肠运动严重紊乱,强收缩发生率增多,各组肠套叠发生有所增高,单照组为17.3%、复合伤组为25.0%,套叠多发生在照后4~8天,发生部位多在空肠,绝大多数出现套叠的小肠同时伴有运动增强现象.我们认为复合烧伤可以加重肠运动紊乱,使套叠发生率增多.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电镜方法对25Gy ̄(60)Coγ射线照射后大鼠小肠亮脑啡肽(L─ENK)神经的分布做了观察。发现:受照后24hL─ENK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终末轻度水肿,照后48h和72h可见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终末膜结构不清,阳性标记颗粒有聚集现象。这些结构的改变,可使神经递质的运输、储存和释放等环节发生障碍。提示这些改变为受照后肠道运动功能紊乱的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们曾报导了不同剂量~(60)Co——丙线照射对小鼠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观察不同剂量中子-丙线混合照射后小鼠小肠组织中乙酰胆碱和胆碱酯酶的动态变化,并和丙线照射引起的变化进行比较。以了解中子照射对小鼠小肠损伤规律及相对生物效应,研究分析中子损伤所引起的小肠运动功能紊乱及肠套叠易于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562例急性放射病与放射复合烧伤、冲击伤死亡狗共发生肠套迭23例(4.09%),全部出现在骨髓型和肠型病例,未见于脑型与射线下死亡者。治疗组动物的肠套迭发生率达6.36%(14/220例),而效应组为2.63%(9/342例);单纯放射病时肠套迭的发生率为0.61%(1/164例),复合烧伤或复合烧伤、冲击伤时为4.49%(8/178例);骨髓型放射病时肠套迭的发生率为7.11%(17/239例),较肠型者2.34%(6/256例)显著增高。肠套迭最早见于照后23.5小时,最迟23.9天死亡狗,平均11.96±5.64天,以照后第二、三周发生率较高。肠套迭病例的照射剂量在137—4965拉德之间,其中265—1500拉德最多见。狗单纯放射病时并发肠套迭的照射阈剂量为660拉德,放烧复合伤时为265拉德,放烧冲复合伤时为137拉德。23例肠套迭中见单套迭(20例)和多套迭两种,后者包括双套迭(2例)和三套迭(1例)。小肠套迭(空空肠套迭和回回肠套迭)约占61%,回结肠套迭约占17%,十二指肠胃套迭约9%,多发型约13%。依据肠套迭病理变化,可分为单纯型(5例)、水肿型(1例)和坏死型(17例)。三型可能是肠套迭局部病变由轻到重依次发展的过程。肠套迭局部粘膜坏死、静脉淤滞、水肿、纤维素渗出、出血,并发细菌感染。其特点是上述病变较临床上肠套迭更多见,更严重;病变部位缺乏炎细胞反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小鼠经6、10和15Gy γ线全身照射后不同时间小肠和大肠中5-HT 含量平行测定的结果,并分析了与肠运动及肠套叠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6Gy 照后,大小肠5-HT 含量无明显改变,10和15Gy 照后前三天肠道5-HT 明显增高。从套叠发生情况看,6Gy 照射组未见小肠套叠,大肠套叠发生数为4/62(6.5%),10Gy 照后小肠套叠数为7/49(14.3%),而大肠为2/73(2.7%),发生时间均在照后一周左右。可以认为小肠套叠发生机率明显高于大肠,而肠道5-HT 含量的增高可能是形成套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小鼠经6Gy、15Gy和100Gy全身一次γ线照射后用荧光法测定小肠组织胺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小肠组织胺含量因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不同而变化:6Gy照后每克小肠组织胺含量轻度下降;15Gy和100Gy照后小肠组织胺含量逐渐增加;在照后第三天各组小肠组织胺含量分别为正常的84.0%、149.7%和151.9%.实验同时观察到15Gy照前用WR-2721预防与单纯同剂量照射组相比小肠组织胺增加程度明显缓和.文章中对上述小肠组织胺含量改变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放射损伤后肠粘膜和血浆中二胺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观察了电离辐射后小肠粘膜及血浆中二肢氧化酶(DAO)活性的变化.动物受6Gyγ射线照射后1天,小肠粘膜DAO活性即开始下降,3天降至最低,5天开始回升,15~25天酶的活性高于正常值,血浆中DAO活性的变化与小肠中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不同剂量照射后第3天,随着剂量的增大,小肠和血浆中DAO活性呈线性下降.通过肠上皮细胞量与DAO活性两者关系的研究表明:照后上皮细胞数的变比与DAO活性的改变基本一致.因此,认为血浆中DAO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反映小肠粘膜放射损伤与修复的一个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小肠在哺乳动物胃肠道中的功能,主要是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其吸收能力则与其长度和粘膜表面积有一定的关系。因此曾有一些学者对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的小肠长度进行过一些测量。也有些人做过一些测量粘膜表面积的尝试。哺乳动物受一定剂量的电离辐射全身或腹部局部照射,甚至照射置于腹腔外的肠道之后,就会发生肠型急性放射病。在这种类型的放射病中,胃肠道,特别是小肠,遭受到严重的辐射损伤。数十年来许多学者对小肠的辐射损伤及修复,不论在形态还是功能  相似文献   

17.
肠粘膜上皮是对射线敏感组织之一,当射线的剂量超过一定范围,小鼠约在1000拉德以上时,小肠上皮可以发生明显而广泛的损伤和破坏,产生以肠道损伤为主的肠型急性放射病。动物常常在照后3—5天死亡,所以小鼠多以LD50/5作为肠型死亡的标尺。肠型放射病的死亡原因是由于小肠粘膜损  相似文献   

18.
用荧光法测定小鼠经3种射线、不同照射方式照射后不同时间小肠组织胺含量.结果表明:4Gy中子照射后小肠组织胺含量增加的程度远比同剂量γ线明显;15Gyγ线照射后第3天小肠组织胺含量增加程度略高于同剂量X线.同种射线相同剂量不同照射方式引起小肠组织胺含量变化也不一致.15Gyγ线一次全身照射后第3天小肠组织胺含量增至正常值的149.7%;而15Gyγ线分5次连续5天照射后第3天则为正常值的104.3%;15GyX线全身一次照射组、照射腹部组和屏蔽腹部组照射后第3天小肠组织胺含量分别为正常值的131.8%、123.1%和111.6%.本文并对上述改变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大剂量60 Coγ射线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的病理形态学改变。方法 小鼠经 6、9、12、15及 2 0Gyγ射线照射 ,于照后 8个不同时间点活杀取材进行光镜及电镜观察。 结果照射后脾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高峰与照射剂量和照后时间有关 ,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照射后脾脏淋巴细胞凋亡的病理形态变化有明显的分期 ,而在不同剂量组中细胞的死亡方式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以相对半定量的全小肠嗜银染色计数嗜银细胞的方法对60Coγ线不同剂量及不同时间全身一次性照射后小鼠全小肠嗜银细胞的变化进行了观察,发现1~7Gy照射后72小时,嗜银细胞数量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逐渐增多,7Gy达峰值,8 Gy后则随剂量的增加呈指数减少,至160Gy仅为对照的11%.变化最显著的区域在10~30Gy.照射后不同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8.10Gy照后1天嗜银细胞减少60%,2天开始回升,4~7天出现超常,2周时恢复正常.15、20Gy照后1天减少显著,2天略见回升,8~5天又复减少.30Gy照后嗜银细胞呈进行性减少直至动物死亡.这一实验结果提示小肠嗜银细胞与电离辐射的量效关系有独特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