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5 毫秒
1.
为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丝虫病的流行动态和残存微丝蚴血症者的传播作用 ,从 1989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丝虫病横向监测和纵向监测。 1989~ 1996年 ,全省共监测 12 37871人 ,查出微丝蚴血症者 140例 ,其中 ,1989~ 1993年的年微丝蚴率分别为 0 .0 5 %、0 .0 2 %、0 .0 1%、0 .0 1%和 0 .0 0 4% ,从 1994年以后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8995 7只 ,从 1993年以后 ,未发现蚊媒人体幼丝虫。结果提示 ,湖北省的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达到消除丝虫病地区继续监测的措施及效果。 方法 选择湖南省边远、贫困地区、防治监测中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地区和外来流动人口聚集区搜索残存传染源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追踪观察并进行蚊媒监测。采用常规厚血膜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个体解剖方法检查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结果 复查经治疗转阴 2 0~ 2 6年后的原微丝蚴血症者 611例和防治监测工作中存在薄弱环节地区血检 13 171人以及流动人口 3 63 1人 ,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致倦库蚊 3 0 5 0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结论 湖南省消除丝虫病后的成果巩固 ,但全国和全球尚未消灭丝虫病 ,监测措施仍不能终止 ,其方法需要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巩固基本消除丝虫病的成果,了解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的流行动态和传播规律,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65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开展病原学、蚊媒、血清学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65个县(市)连续13~23年的横向监测显示,已连续7~23年未发现微丝蚴阳性者,蚊媒监测9-23年无人体幼丝虫感染。65个县(市)中有41个县(市)基本消除丝虫病后10年内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43.65%和5.08%,10年后再监测的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15.96%和1.25%;24个县(市)基本消除后10年以上病原学监测乡和人口覆盖率分别为39.14%和3.94%。11个纵向监测点观察13~20年,发现的14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未采取治疗措施的情况下,均于次年转阴。血清学(IFAT)监测人群抗体水平已和非流行区人群相近。结论浙江省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已实现全省消除丝虫病。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7~1991年横向监测46个县(市)的408个村,血检287864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4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01%,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04%、0.003%、0、0.002%和0.001%。解剖致倦库蚊26852只,仅1988年发现阳性蚊13只;解剖中华按蚊5771只,未发现幼丝虫。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3.76%,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4个纵向监测点的观察结果表明,低密度微丝蚴血症者能自然转阴。6个县(市)的晚期丝虫病患病率调查结果显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不再出现新的象皮肿病人,鞘膜积液的新发病例显著减少,但仍继续出现新的乳糜尿病人。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9~1994年横向监测69个县(市)的1096个村,血检1115302人,查出微丝蚴血症者143人,平均微丝蚴率为0.013%,各年微丝蚴率依次为0.028%、0.025%、0.008%、0.006%、0.004%、0.002%。解剖致倦库蚊26725只,未发现幼丝虫,解剖中华按蚊32960只,仅1989年发现阳性蚊2只,1992年发现阳性蚊1只。血清学监测流行区人群平均抗体阳性率为2.08%~2.70%,与非流行区抗体水平相近,表明湖北省已有效地阻止了丝虫病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远期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采用海群生对象治疗加流行村全民服药和对象治疗加食用海群生药盐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的纵向和横向监测结果。两种不同措施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已监测9-11年,人群微丝蚴率均在逐年下降,前6年仍可检出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以后连续5年未再发现微丝蚴阳性,蚊媒调查亦未发现幼丝虫自然感染,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为1.4-5.5%,降至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证明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认为基本消灭班氏丝虫病后监测年限以10年左右为宜,并需连续3年以上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和感染蚊,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降至当地非流行区水平,可以确认丝虫病已达到消除。  相似文献   

7.
目的消除丝虫病残存传染源。方法1995~2002年应用厚血膜法和蚊媒解剖法,对全省69个原丝虫病流行县市实施纵、横向病原学和蚊媒监测。2003年依照卫生部消除丝虫病审评办法,对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进行了消除丝虫病达标审评。结果全省69个县市实施消除丝虫病监测,总监测乡镇数覆盖原丝虫病流行乡镇38.58%(以县为单位30%~100%),总监测人口覆盖流行区人口3.92%(以县为单位在3%~21.76%之间)。全省390个蚊媒监测点共捕获、剖检媒介蚊虫245878只,其中淡色库蚊213746只、中华按蚊32132只;各流行县市均达到了部颁消除丝虫病蚊媒监测标准。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和幼丝虫阳性蚊。结论通过对全省69各流行县市的丝虫病达标监测和审评,证实河南省已经消除丝虫病传染源,达到了卫生部颁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自1986年湖南省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后该病残存传染源消长规律及传播作用。方法:应用常规方法进行病原学、蚊媒和血清学纵向、横向监测以及流动人口监测,对薄弱环节采取适当的巩固措施。结果:在55个县(市)的横向监测中,末次检出微丝蚴阳性者系于1993年,蚊媒监测已有12年未查见人体幼丝虫感染蚊。血清学(IFAT)监测,平均人群抗体阳性率从1987年的13.15%至1996年降为1.06%,与非流行区人群水平相似。5个县(市)6个纵向监测点连续10-17年的观察结果,检获的11例残存微丝蚴血症者,有10例均在1-10年内阴转,另1例至14年未阴转。蚊媒监测,2个马来丝虫病监测点均未查见幼丝虫,4个班氏丝虫病监测点于第1-3年查见幼丝虫,其自然感染率为0.38%-1.98%,第4年以后均为阴性。结论:湖南省基本消灭丝虫病后残存传染源逐年减少,丝虫病传播已被阻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本消除丝虫病后残存微丝蚴血症者在不采取任何病原防治措施下的传播作用。方法选择柘城县张庄村为观察点,病原学监测和蚊媒监测采取常规方法,血清学检测采用IFAT、ELISA、Dot-ELISA(查抗体)和ICT(查循环抗原)方法,同时进行居民防蚊情况调查。结果1990年残存微丝蚴血症者39人,人群微丝蚴率2.01%(39/2040),2000年微丝蚴血症者全部转阴,人群微丝蚴率降为0;1990、1991和1994年检测人群丝虫抗体阳性率和抗体阳性者的几何平均滴度均逐渐下降,1998年检测92名12岁以下儿童血中丝虫循环抗原均为阴性;淡色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逐年下降,自1997年未再发现感染蚊;1990~2002年当地居民经济收人逐渐增加,普遍采取防蚊措施。结论基本消除丝虫病后,随居民经济和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防病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防蚊措施的加强,即使未采取任何干预措施,残存微丝蚴血症者也不能引发丝虫病流行,丝虫病传播已经被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广东省阳山县丝虫病流行情况,总结消除丝虫病的策略及经验,巩固丝虫病的防治成果。方法采取以消灭传染源为主导,反复查治,重点人群服药治疗,全民普服海群生药盐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控制丝虫病的流行。基本消除丝虫病后继续开展流行病学监测,清除残存传染源,阻断其传播。结果经过反复查治,阳山县微丝蚴率从防治前的4.35%降至0.12%,1980年达到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1996年经广东省卫生厅组织评审,确认全县范围已阻断丝虫病传播,达到了消除丝虫病标准。基本消除和消除丝虫病后进行的病原及蚊媒监测,均未发现新的微丝蚴血症者及蚊媒幼丝虫感染。结论阳山县防治丝虫病各项技术措施可行,防治效果和消除丝虫病的远期效果巩固。  相似文献   

12.
广西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监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监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远期效果及流行动态,为消灭丝虫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常规进行血检微丝蚴、蚊媒个体解剖检查幼丝虫和IFAT检测人群丝虫抗体水平。结果:病原学监测11—20年,微丝蚴率由基本消灭后第1年的0.021%,逐年下降至第9年的0.001%,第10—20年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10年内监测覆盖率分别占乡、村和流行区人口的71.4%、29.9%和14.6%,11年以后覆盖率分别为37.0%、8.5%和3.8%,未发现微丝蚴血症者。蚊媒监测,每县、市3个以上村,共解剖人房致倦库蚊711823只、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13007只,未发现人体幼丝虫感染。IFAT检测259934人(次),年平均抗体阳性率为1.69—3.90%,与非丝虫病流行区抗体水平2.47%相近。结论:广西丝虫病的传播已被阻断,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全省各丝虫病流行县(市、区)基本消除丝虫病10年内和10年后有效监测覆盖流行乡(镇)29.52%和25.79%,覆盖全省流行区人口的3.74%,均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所有保留观察对象未加干预措施全部阴转;血检流动人口8 248人,亦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解剖中华按蚊51 138只,致倦库蚊103 261只,均未检出幼丝虫;抽取249个乡(镇)的708个流行村,调查703 498人,查出慢性丝虫病患者667例;复查原微丝蚴血症者2 928例,未检出阳性。结果表明:江西省已达到卫生部消除丝虫病标准。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适宜在消灭丝虫病地区应用的简易、经济、实用的病原学监测方法,对单克隆抗体(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和快速免疫色谱技术(ICT)检测血清和血浆中的班氏丝虫抗原诊断丝虫病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检测班氏微丝蚴血症者59例,丝虫特异IgG4阳性57例,阳性率96.61%;ICT丝虫抗原阳性56例,阳性率为94.92%。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分别检测非流行区健康者40人,囊虫病患者30例及25例华支睾吸虫病患者血清,两种方法均呈阴性,未出现交叉反应,特异性为100%。现场研究两种方法分别检测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出生儿童302人,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372人,晚期丝虫病患者55例(乳糜尿41例,象皮肿14例),原微丝蚴血症转阴者60例。结果仅消灭丝虫病地区人群中1例(以往血检阴性)丝虫特异IgG4强阳性,ICT丝虫抗原弱阳性,但反复镜检未发现微丝蚴。其余均为阴性。研究表明,两种方法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病原学的监测。McAb-ELISA检测丝虫特异IgG4可大面积用于消灭丝虫病地区的病原学监测。而ICT检测班氏丝虫抗原更适用于个案病例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于1983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后.1984~1986年流行病学监测结果,在18个纵向和13个横向监测村内,微丝蚴率及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较1980年分别下降32.1和66.7%。微丝蚴血症陆续转阴率为34.2%,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阳性率34.2%,皮试阳性率38.6%,纵、横向监测均未发现新感染的病人。疑似丝虫病者1.7%。纵向观察,淡色库蚊自然感染率为0.06%,其中4只蚊含Ⅲ期幼虫5条。横向观察解剖蚊媒3875只,其中外来人员蚊帐内1只蚊含Ⅰ期幼虫1条,在当地人群住室采集的蚊虫中未发现感染蚊.结果表明,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除控制外来传染源和保留少数监测点外,不需要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邹城市消除丝虫病措施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邹城市曾是班氏丝虫病高度流行区,淡色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1958-1960年及1970-1973年进行丝虫病普查普治,于1981年达到卫生部基本消除丝虫病标准.之后继续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包括:定期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及重点人群进行血检监测,丝虫病流行季节对原丝虫病流行村进行蚊媒监测)。1989年以后对原微丝蚴血症者与原血检阴性者进行免疫学监测,对慢性丝虫病患者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居民抗体水平已恢复正常,无新病例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及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方法 ]应用常规厚血膜法对残存微丝蚴血症进行追踪观察和定期对全民进行普查 ,在流行季节解剖致倦库蚊观察幼丝虫的感染率和感染度 ,以及应用 IFAT进行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测定。 [结果 ]2例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持续时间长达 12年以上。致倦库蚊幼丝虫自然感染率及感染度呈逐年下降趋势 ,于第 16年的人群血检中发现 1例丝虫新感染者。 [结论 ]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班氏微丝蚴血症持续时间可超过 12年。基本消灭丝虫病地区个别残存中等密度和较高密度微丝蚴血症者仍具有传播丝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滕州市消灭丝虫病的技术措施。 方法 将滕州市 4 0余年丝虫病防治研究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普查普治、全民食用乙胺嗪药盐 ,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的标准。之后 ,对原微丝蚴血症者开展复查复治 ,于 1995年达到了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结论 确立以消灭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 ,落实监测方案 ,可达到消灭丝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广西消灭丝虫病后重点监测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达到消灭丝虫病后继续监测的措施。 [方法 ]1996~ 1998年选择可能存在薄弱环节的 6个不同类型地区进行重点监测。病原学采取整群单耳双片法检查微丝蚴 ,昆虫学以个体解剖方法检测蚊媒感染幼丝虫情况 ,血清学应用成虫冰冻切片IFAT检测流行区人群抗丝虫抗体水平。 [结果 ]血检 2 7938人 ,未检出微丝蚴血症者 ;解剖蚊媒 44 5 4只 ,未检出幼丝虫感染蚊 ;IFAT检测 3 6 0 6人 ,人群抗体检测平均阳性率为1 35 % (0 39%~ 4 97% )。 [结论 ]我区消灭丝虫病后成果巩固 ,未出现丝虫感染再现迹象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于1979~1983年在秀山县试点取得一个县净化丝虫病的成功经验,并于1982年开始逐步在全省丝虫病流行区推广。30个流行县(市、区)在基本消灭丝虫病后三年内实施巩固措施,经过11—14年病原学、媒介和血清学监测已连续8~14年来检出微丝蚴血症者,9~14年未发现感染人体幼丝虫的蚊媒,纵向监测点人群抗体阳性率接近非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达到卫生部颁布的消灭丝虫病标准,证实基本消灭丝虫病后的巩固和监测措施适合四川省实际情况。分析认为基本消灭丝虫病后实施巩固措施和进行足够范围的人群横向监测和重点人群监测可较迅速彻底地检出和消除残存传染源,尽快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