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转性斜视是由两桔抗肌的力量不平衡所引起的一种眼位的异常状态。为使眼球基本恢复正常位置,施行斜视矫正术是一个极重要的治疗方法。而手术量的估计又是斜视矫正的关键。今将本人近十余年来所作35例斜视矫正术的情况报告如下。l临床资料l.1一般资料本文共35例,男性29例,女性6例。患者最大年龄31岁,最小年龄15岁。双眼视力正常者8例,屈光不正15例。共转性内斜视27例,其中斜视20O以内者19例,斜视Zrp以上者8例;共转性外斜8例,其中斜视ZOo以内者6例,斜视20O以上者2例;所有共转性斜视度均无超过30嗜。12手术基本方法在术前作牵…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共同性外斜视患儿眼外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膜联蛋白A1(AnxA1)表达及与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共同性外斜视患儿53例(82眼)作为斜视组,同期行眼球摘除或角膜移植获得内直肌的正常眼位患儿30例(30眼)作为对照组,2组眼外肌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3.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颖宾 《临床医学》2009,29(10):98-99
目的分析几种共同性外斜视的手术效果。方法对57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57例术后眼位:43例正位,内斜4例,外斜10例。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4.
共同性外斜视是临床上常见的斜视类型之一.对视功能危害较大,主要的治疗方法为手术矫正,外斜视手术的术前检查及手术设计非常重要,否则易欠矫或过矫。现将近3a来共同性外斜手术3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湖南省人民医院(410002)娄小波间歇性外斜视是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斜视之间的外斜视。其手术时期的选择有争议。作者对视近仍出现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手术治疗,追踪观察半年以上的33例,现报告如下。1材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男20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选择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8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观察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恢复率及重建情况。结果:手术年龄、手术前患者有无融合功能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有显著性;斜视类型、斜视度大小与术后双眼视觉重建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建议5岁左右可以配合眼位检查,融合功能未完全破坏,此时手术为合适时机,术后易于重建双眼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许新民 《临床医学》2010,30(11):95-9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时机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按年龄分为A组(4~13岁)、B组(14~17岁)、C组(≥18岁)。患者术后随访1年,观察三组术后眼位、双眼视功能恢复、立体视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后立体视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有融合功能者,术后正位率较高;无融合功能者正位率较低;年龄越小,立体视功能恢复率较高。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前融合功能对术后眼位影响较大,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毛晓珺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9):1566-1567
[目的]探讨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和疗效.[方法]对46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眼位,视网膜对应恢复情况.[结果]手术眼位正位率A组78.9%;B组51.8%.同视机检查正常视网膜对应A组78.9%;B组70.3%.[结论]儿童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对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和眼球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患者57例(57眼),根据术式的不同分为超常量手术组29例和常量手术组28例。常量手术组行单眼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超常量手术组行单眼超常量外直肌后徙(>8 mm)联合内直肌缩短(>6 mm)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眼位矫正和眼球活动情况。结果:术后超常量手术组的术眼正位率为82.76%,高于对照组的5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79.31%,常量手术组的眼球正常运动率为85.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眼直肌超常量手术治疗大角度知觉性外斜视,可有效矫正眼位,且眼球活动良好。  相似文献   

10.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正常人和部分眼外肌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e,UBM)在眼外肌病中的应用方法.方法选择正常人15只眼,共同性斜视患者12例(24只眼),V型斜视4例(8只眼),甲状腺相关性免疫眼眶病(TRIO)6例(12只眼),眼外肌缺如1例(1只眼),用UBM测量眼4条直肌止端的位置及厚度.结果正常人15只眼的4条直肌止端的平均厚度分别为内直肌(0.38±0.06)m,外直肌(0.40±0.10)m,上直肌(0.36±0.08)mm,下直肌(0.44±0.05)mm.上直肌止端厚度比下直肌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双眼各同名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和内、外直肌止端厚度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共同性斜视患者各条眼外肌止端厚度与正常人比较,除上直肌厚度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外(P=0.028),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斜视患者的上直肌比下直肌厚度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2).在V型斜视患者中证实外直肌止端向下偏移,而内直肌止端向上偏移.在TRIO患者中证实眼外肌的肌止端有不同程度的增厚.眼外肌缺如时UBM在眼球前部不能探测到眼外肌或仅能测及极薄的高回声.结论应用UBM并结合其他影像学方法为临床医生研究斜视发病机制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并可帮助术者合理地设计斜视手术.  相似文献   

11.
间歇性外斜视是一种儿童多发眼病,其特点为精神不集中,疲劳或长时间近距离阅读后转变成显性外斜视。多发病较早,如病情进展,常致视功能受损,而术后又易出现回退。因而手术时机的选择和手术设计较为关键。间歇性外斜视是共同性外斜视的主要类型,介于外隐斜与恒定性外斜视之间,其斜视角由于受融合机能的影响经常发生改变。现将我院78例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30例采用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60。的恒定性外斜加做一侧内直肌截除术,随访≥半年。结果术后正位24例(80%),好转5例(16.7%),未愈1例(3%)。结论后徙双外直肌只要不超过功能赤道,不引起肌肉的功能障碍;根据眼轴的长短与斜视的程度调整手术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后双眼视功能的临床早期变化规律,对手术时机和双眼视功能预后做出合理的判断提供帮助。方法选择在斜视矫正术后获得眼正位的102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双眼裸眼视力或矫正视力均≥0.9,无明显屈光参差者。按接受手术年龄分为三组:A组3~5岁、B组6~8岁、C组≥9岁,每组34例。三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为(3.20±1.20)岁、(3.80±1.50)岁和(4.08±1.78)岁;病程分别为(2.15±1.45)年、(3.42±2.42)年和(6.80±5.10)年;斜视度分别为(30.50±5.50)△、(47.50±12.56)△和(63.25±13.80)△。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检查6m及33cm的远近斜视度,以三棱镜度记录;以《数字化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查近立体视;同视机检查远立体视。术后2周和6周随访。结果(1)从双眼视觉的恢复和重建及功能治愈来讲,A、B组优于C组。(2)术后观察6周,双眼视觉功能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手术年龄、病程与术后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及功能治愈有密切关系,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时机为〈9岁比较合适。(2)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为正位,年龄小的患者双眼视觉的恢复、重建快。  相似文献   

14.
刘红  徐昭旭  林伟  张敬鸣  何蓉 《华西医学》2001,16(4):482-482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方法。术中是否过矫及手术量的估计,以达到满意的矫正效果。方法:选择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2人64只眼,远、近斜视角≥20^△为手术适应症,20^△者仅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大于20^△才先做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再做非主导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或双眼外直肌后徙缝线调整术。结果:术中正位者12人,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8人,外隐斜4人;术中过矫(≤^△)20人,6个月后随访眼位正者19人,内隐斜(≤10^△)1人,结论:该术式能达到较满意矫正效果。强调术中过矫,不能在术中临时改变术前计算的手术量。  相似文献   

15.
上斜肌减弱手术在A—型斜视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上斜肌减弱手术在 A-型斜视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和统计了 2 a住院手术 A-型斜视 35例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情况 ,男 1 7例 ,女 1 8例 ,年龄 5~ 2 5岁 ,平均 2 1岁。结果 本组中 ,34例 67眼有上斜肌功能亢进 ,30例60眼做了双眼上斜肌减弱术 ,4例做单眼上斜肌减弱术 ,手术后 35例 A-征消失 ,31例 (88.6% )眼位获得正位矫正 (水平斜度≤ 5°)。结论 上斜肌功能亢进是 A-型斜视主要特征。矫正 A-型斜视最有效的手术方式是减弱功能亢进的上斜肌和水平直肌手术矫正水平斜视  相似文献   

16.
孙雪  陈佳权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2):2975-2975
目的了解成人共同性斜视矫正术后眼位及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将牡丹江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手术矫正共同性斜视28例患者进行分析,共同性内斜视4例,共同性外斜视24例。屈光不正20例,弱视8例。斜视角<50△者7例,≥50△21例。术后早期进行视功能训练。术后观察7个月。结果眼位矫正满意,正位24例,欠矫3例,外观满意未行二次手术,过矫者1例,配压贴三棱镜矫正。术后经过训练恢复视功能者1例。结论成人斜视手术主要是美容,视功能很难恢复,故弱视、斜视应早期治疗,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7.
李娜  林晶民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33):8241-8242
目的探讨影响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有关因素。方法对124例不同类型的共同性外斜视患者术后远期及近期的疗效进行随访并分析。结果共同性外斜视术后近期与远期治疗率分别是86.29%和79.03%,其中继发性外斜视术后远期复发率最高,具有双眼视功能者治愈率最高,无眼位回退现象。结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回退与手术原则和设计,双眼单视功能,患者自身因素,术者的技巧及术后反应等诸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眼视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11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接受手术治疗,观察组加用双眼视觉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斜视度数、Titmus近立体视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斜视度数≤30°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率高于对照组,无立体视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视觉训练可有效提升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欠矫患儿眼位稳定性,使患儿的立体视功能提高。  相似文献   

19.
眼科斜视手术中 ,一般 10岁以下患者采用全麻 ,10岁以上患者采用局麻。手术中我们发现 ,采用局麻的患者在斜视钩提起眼外肌时 ,患者常出现严重的恶心 ,即眼 -胃反射 ,疼痛剧烈 ,表现为喊叫、哭闹、手心出汗 ,使手术不能顺利进行 ,为降低以上反应 ,1997年 5月~ 2 0 0 1年 5月我院采用按压合谷穴和内关穴的方法 ,取得了显著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选择 1997年 5月~ 2 0 0 1年 5月在我科接受手术的患者160例 ,男 68例 ,12 0只眼 ,女 92例 ,180只眼 ,年龄 10~3 9岁 ,平均年龄 2 4 5岁。将手术方式相同、年龄相近的患者…  相似文献   

20.
外斜视V征即斜视患者向上注视的斜视度数明显大于向下注视的斜视度数,双眼角膜的位置随眼位变化呈“V”字形。文献报道它是斜视A—V综合征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现将我院手术的79例外斜视V征患者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