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荀健  刘宝芳  高文虎 《中国医药》2013,(12):1781-1783
目的了解儿童布氏菌病临床特征,提高医生对儿童布氏菌病认识,做到合理及时治疗。方法对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2002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确诊住院的50例儿童布氏菌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2-2011年10年,历年布氏菌病住院总数分别为18、11、16、11、24、22、37、39、49、44例,其中儿童患者分别为1例(5.6%)、0例、2例(12.5%)、0例、6例(25.0%)、3例(13.6%)、7例(18.9%)、14例(26.5%)、13例(26.5%)、4例(9.1%),2002-2010年,儿童布氏菌病占比逐年增加,2011年有所下降。患儿常见症状为发热(100.0%,0)、多汗(52.0%,26例)、乏力(56.0%,28例)、关节疼痛(44.O%,22例)多见,肝功能受损36例(72.0%)。除1例合并严重肝损同时伴脑膜脑炎者住院1d病情无明显好转转至北京继续治疗外,其余病例均治愈或病情好转出院继续治疗。结论2009-2010年太原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童布氏菌病住院构成呈逐年升高趋势,流行特点与成人相似,临床表现复杂多样,除发热、多汗、乏力、关节受累等常见表现外,肝脏受损更为多见,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散发布氏菌病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氏菌病是由布氏菌侵入机体引起传染变态反应性的人兽共患传染病,由于南方地区属于非布氏菌病疫源地,因此布氏菌病极少,现将我院近年收治的3例布氏菌病报告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 患者男,21岁.2006年9月11日因反复畏冷、发热1个多月入院.1个多月前反复出现畏冷、发热,无鼻塞、流涕,无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  相似文献   

3.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慢性化和易复发为特征的传染病。我国流行的布氏菌属主要为羊种菌,病原菌通过体表黏膜、消化道、呼吸道进入人体而引起感染,主要累及单核-巨噬细胞、骨关节及神经系统。该病病程相对较长,加强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对降低并发症,提高疗效,促进康复的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用布氏菌疫苗浓度与吸光度(A)值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疫苗吸光度值,经参考曲线得出其浓度的方法。方法确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氏疫苗浓度的特异性、测定波长及线性范围。4个专业实验室经对7批成品疫苗进行比浊,测定与细菌浊度标准管(相当于布氏菌浓度25亿.mL-1)浊度一致菌液的吸光度值及标准管对应浓度±20%(即30亿.mL-1和20亿.mL-1)菌液的吸光度值,根据该结果制备布氏菌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4个实验室应用该参考品分别对布氏菌疫苗进行协作测定,确定分光光度法测定布氏菌疫苗浓度的可行性。结果确定600 nm作为吸光度测定波长,布氏菌疫苗浓度在10~50亿.mL-1之间时吸光度值与菌液浓度之间有很好的相关性(r=0.999,自由度=3,P〈0.01)。成功制备了3种浓度(即20、25、30亿.mL-1)的布氏菌疫苗浓度测定用参考品,其吸光度值分别为0.384、0.484和0.575。经4个实验室应用该参考品对布氏菌疫苗进行协作测定,测定误差小于5%。结论分光光度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适用于布氏菌疫苗的浓度测定。  相似文献   

5.
18例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布氏杆菌病人的临床观察,探讨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12~2006-09在我院住院的18例布氏杆菌病人的护理.结果:总结了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特点及表现,提出了对布氏杆菌病人的皮肤护理、降温处理、疼痛护理和疾病的预防.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布氏杆菌病人的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肝功能异常时肝功能变化。方法急性布氏杆菌病64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给予甘草酸二铵150mg加入5%葡萄糖200ml中1次/d静脉点滴2周,同时口服利福平(600mg/d,6周),肌注链霉素(1g/d,2周)。对照组给予口服利福平(600mg/d,6周),肌注链霉素(1g/d,2周)。结果 2周疗程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肝功能比较明显好转(P〈0.01)。结论甘草酸二铵治疗急性布氏杆菌病并肝功能异常,不仅未引起药物性肝功能损害,而且肝功能较治疗前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病的观察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护理方法包括心理护理、发热多汗的护理、关节疼痛的护理、并发症的观察及健康教育。结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25例痊愈,另外5例经过2~3个疗程后痊愈。除了关节疼痛以外,没有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布氏杆菌病患者实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并善于观察患者病情的细微变化,可以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观察布氏菌病患者抗体测定与细菌学检验结果。方法选择我中心2015年2月至2016年4月收集的布氏菌阳性患者的血样30例,分别进行抗体测定、细菌学检验,比较观察检查结果。结果抗体测定结果显示,全部30例患者中,抗体测定结果显示5例患者证实为阳性,1例患者可疑;细菌学检验结果显示,6例患者证实为阳性;抗体测定、细菌学检验不一定具有对应关系,不管抗体检测的效价情况如何,都能分离获得布氏菌,应加以关注和重视。结论在检测布氏菌病患者时,抗体测定和细菌学检验均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诊断和治疗布氏菌病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为布氏菌病的防治工作打下良好基础,让布氏菌病的发生概率有效降低,最终来对人们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9.
崔英姬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1):1734-1734
布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全身性传染病,属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菌由Bruce分离出,故亦称布鲁菌病.感染者以牧民、兽医、屠宰工人为多,以长期发热(不少患者的热型呈波浪型故亦称波浪热、波状热和浪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周月 《中国实用医药》2014,(18):243-243
探讨急性布氏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总结了对107例急性布氏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护理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掌握对症护理,经过积极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使患者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慢性化及复发。  相似文献   

11.
布氏菌病(布病)是一种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急、慢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土耳其是该病的高发国[1],我国西北地区特别是牧区流行较为严重.感染布病的家畜(牛、羊、猪等)是导致人类感染的主要传染源.  相似文献   

12.
布氏杆菌病又称波浪热,是由布氏杆菌所引起的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1]。近年来,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同时,布氏杆菌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吉林、黑龙江和新疆、西藏等牧区,其他地区多为散发,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逐渐淡化,容易造成误诊。本文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7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0例布氏杆菌病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分析,为布氏杆菌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和分析本市布氏菌患者、畜间疫情,为今后的布氏茵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血清学检查及流行病学调查,对重点人群进行布氏菌病检测。结果销声匿迹近8年的布病疫情从2007年开始在我市重新抬头,每年都有新发病例,且不断出现新的疫区。结论布氏茵病疫情未及时得到控制,存在暴发流行的危害因素,应当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布氏杆菌病致脊柱损伤的优质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治疗的24例布氏杆菌病致脊柱损伤患者为研究案例。结果经过治疗及护理,以上24例患者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如果要解除布氏杆菌病致脊柱损伤患者的痛苦,就需要护理人员做好全面性的护理工作。全面护理的范围包括:常规护理、对症护理、药物护理、教育宣传这4个方面的护理。其中对症护理又包括饮食护理、皮肤护理、疼痛护理、非疼痛期的护理这4个方面。护理人员只有做好以上的护理工作,才能有效的帮助医师做好治疗工作、帮助患者减轻治疗期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5.
布氏杆菌病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状热或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上以长期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为特点。近些年来布氏杆菌病的人畜疫情中国内外都出现了回升势头,我院近几年收治的布氏杆菌病也有增多趋势,为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2011-2013年收治的布氏杆菌病患者4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盛强  哈斯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32-133
目的:为了解呼伦贝尔市布氏菌病疫情及临床特点,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呼伦贝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氏菌病专科门诊2009年第一季度布氏菌病患者资料,初次就诊并确诊为布氏菌病的695例患者。结果:呼伦贝尔市布氏菌病呈现暴发流行态势,疫区范围从过去的牧区流行为主向农区扩大蔓延,并出现多个地区局部暴发流行。本次调查显示农区患病478例,占68.78%。有91.80%是21~60岁青壮年。临床特点以发热、骨关节型表现为主,且有近30%的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或肝、脾大。结论:呼伦贝尔市布氏菌病疫情呈现局部暴发流行,应加大布氏菌病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2012年辽源地区人间布氏菌病的阳性率及相关的因素,为防治布氏菌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辽源地区各卫生医疗单位采集上送及辽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地方病科接诊患者的血清标本。结果检测人间布氏菌病129例,阳性41例,阳性率31.8%。结论辽源地区以羊种布氏菌为主,建议今后加强畜间检疫、免疫和传染病的管理和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18.
非牧区布氏杆菌病3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琰  丁秋蕾 《河北医药》2009,31(11):1377-1377
布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慢性传染病,病畜(牛、羊和猪等)为传染源,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器官、眼结膜和损伤皮肤等途径传播。据资料显示,布病在我国有回升的趋势,尤其在山西、河北、京津周边地区。人患病后病情复杂,与多种疾病相类似,临床难于鉴别,易发生误诊。为加强布病临床及实验特征的认识,以利于及时诊断与治疗,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至2008年收治的32例布病患者资料。  相似文献   

19.
布氏杆菌病(布病),也称波状热,是布氏杆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传染病。是自然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轻重不一的发热、多汗、关节痛等。传染疫源多为得病家畜及分泌物、排泄物,牧民和养羊的农民极易被感染,布氏杆菌自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后引起菌血症、毒血症等一系列急性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热型以弛张热最为多见,多汗,热退下时大汗淋漓。  相似文献   

20.
布氏杆菌为人畜共患性疾病的病原菌,可通过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进入人体引起感染,以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全身乏力、疼痛为主要特征,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与病畜、染菌畜产品接触者发病率高,近年散发于大中城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