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 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为活动主题,拟定计划,对ICU床头抬高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原因分析,规范床头抬高标准,圈员共同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床头拾高,培训一线医护人员,运用于提高床头抬高依从性的全面质量改进.结果 经过品管圈小组6个月的实践,护士对床头抬高相关知识的掌握、床头抬高依从性及正确性有明显提高,角度合格率由30.28%提高至91.08%,未下滑合格率由46.79%提高至91.83%;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从47.15‰降至29.2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床头抬高依从性,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病率,并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目前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实施现状。方法成立调查小组,选择2011年1~3月某院综合ICU的268例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从6个时间点:8:00、12:00、16:00、20:00、24:00、4:00分别测量床头抬高角度,并研究主管护士的职称、工作年限等对床头抬高合格率的影响。结果床头抬高≥30°仅为13.9%,而抬高角度在15°﹤30°为76.0%;各时间点的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的职称和工作年限与床头抬高合格率无明显关系。结论综合ICU机械通气患者半卧位目前没有广泛实施或实施角度不够,应采取措施提高床头抬高的临床依从性,提高和改善危重病人的监护治疗质量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调查广州市3间三甲医院ICU实施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的现状,结合护士对床头抬高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作用的认知,分析其与VAP发病率的相关性,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管理参考依据。方法连续30天对广州市3间三甲医院综合ICU 88例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现状进行调查记录,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该3间医院ICU的133名护士进行床头抬高对预防VAP的认知度调查,并记录当月3间医院患者的VAP发病率。结果 B院床头抬高合格率为98.6%,显著高于A院的43.2%和C院的61.5%;B院护士对抬高床头预防VAP的认知度为96.2%,显著高于A院的10.2%和C院的34.4%;B院患者当月的VAP发病率为13.2%,显示低于A院的53.3%和C院的4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P的发病率与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的依从性、认知度及护理管理者重视程度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准确率的方法.方法:根据ICU病区的布局,将一病区的10张床位设为实验组,二病区的10张床位设为对照组.实验组病床使用床头抬高角度仪,对照组采用目测法.由白班、小夜、大夜三个班次不定时检查一次床头抬高角度,1周后比较两组护士床头抬高的准确率.结果:实验组护士对床头抬高30°~45°的准确率为95.7%,对照组为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床头角度仪能有效提高ICU护士对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30°~45°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合格率,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作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合格率,通过PDCA循环工具,对ICU患者床头抬高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规范床头抬高标准,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结果: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后,品管圈活动前后护士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VAP的发生例数有明显下降。增强了科室成员的责任心,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有效解决了如何促进机械通气患者床头抬高合格率,减少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并且培养了科室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与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艳琴  曾娟  杨芳琴 《现代医院》2012,12(5):154-156
目的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影响因素,采取干预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方法,对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调查(2010年7月~12月为基线调查阶段,2011年1月~12月为干预实施阶段)。结果不同科室及人员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ICU、NICU手卫生依从性较高(干预前74.2%和73.3%;干预后85.4%和83.5%);较低的为内科与妇产科(干预前22.3%与28.9%),干预后分别提高到36.9%与57.0%;护士手卫生依从性高于医生,操作后手卫生依从性高于操作前(p<0.05);通过采取多种干预措施,医务人员整体手卫生依从性从43.1%上升到62.2%。结论采取积极的手卫生策略,能有效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多途径干预措施对广东省某妇幼保健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方法运用单盲法和分层抽样的方法,现场调查各临床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采取完善制度、宣传教育、培训指导、加强监督和奖惩等干预措施后,分析比较干预措施实施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差异,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结果干预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显著上升,从33.33%上升到75.34%(P<0.01)。医生、护士和助理护士的手卫生依从率分别升高了35.61%、46.50%和36.94%;ICU等重点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上升幅度大于普通科室;接触患者物品后的依从率仅提高了19.79%,远低于其他手卫生依从性。结论加强针对性宣传和督察管理,施行奖惩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减少医院感染隐患,保障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8.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死亡原因。循证医学证实,床头抬高30°~45°有利于减少VAP发生[1]。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机械通气病人中抬高床头的依从性并不理想。为预防VAP发生,提高机械通气病人抬高床头的依从性,我院重症监护室( ICU )在2013年4—11月开展了品管圈( 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活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质控护士在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每病区设1名医院感染质控护士,从知识、态度、社会影响、信念4个方面对所在科室的医护人员实施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和影响因素的变化,以及每床日手卫生用品消耗量的变化。结果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48.02%、86.98%;知识、态度、社会影响、信念干预前后的正确率分别为46.83%与89.90%、33.61%与79.97%、23.22%与73.23%、36.00%与85.26%;手卫生用品消耗量干预前为(14.14±2.78)ml/床日,干预后为(15.10±2.97)ml/床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从行为学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医院感染质控护士的作用实施干预措施,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正性强化干预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性强化干预对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人员在单盲状态下观察护士实际工作中手卫生执行情况,然后采用正性强化及综合干预措施,2周后再次评价手卫生执行情况,分析比较正强化干预前后卫生执行率及手卫生合格率的差异。结果通过采用正强化干预措施,护士洗手依从率从48.5%上升至98.5%;洗手合格率由39.7%上升至83.6%;连续性护理操作中手消毒依从率由16.4%上升至100.0%,消毒合格率由17.7%上升至8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χ2>8.2,P<0.01)。结论系统培训教育、正性强化干预、改善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是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有效和可操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ICU护士进行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采用系统培训及词查法对121名参与ICU专科护士资格认证培训班的护士进行培训与调查评定。结果:培训后ICU护士对心电监护心律失常识别能力提高(P〈0.05),对培训教学的满意率为97.5%。结论:开展心律失常相关知识系统培训可提高ICU护士心电监护心律失常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士长管理考评在落实优质护理服务中的作用。方法按照优质护理服务文件要求设计护士长管理考评细则,每月随机检查并反馈、制定改进措施及实施;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将护士长管理考评和满意度得分列入绩效考核中。结果护士长管理考评实施后,护理质量逐年提高,医护人员和职能科室对护士长工作满意度分别是94.6%和92.0%;患者和家属、医生对护理工作总体满意度均有所提高。结论以优质护理服务内容和评价体系为依托,以抓好护士长管理考评为主要方法的策略,可以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及各方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1年在本院ICU进行机械通气的15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试验组80例和对照组78例。试验组采用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加热湿化器联合开放吸痰。两组患者均给予化痰止咳、解痉平喘、纠正内环境紊乱、抗感染、每日2次口腔护理和床头抬高30。及营养支持等对症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VAP发病率、28d死亡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试验组的VAP发病率2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15%,且28d死亡率1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湿交换细菌过滤器联合密闭式吸痰可以降低VAP发病率、28d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ICU住院时间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施品管圈活动(QCC)对护理人员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患者床头抬高依从性及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某院重症监护室(ICU)使用呼吸机患者100例,其中实施QCC前(2013年1—6月)和实施QCC后(2013年7—12月)各50例。对实施QCC前后ICU护理人员、使用呼吸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实施QCC后,护理人员对VAP发生原因、危害,以及患者床头抬高意义、标准,确定床头抬高≥30°相关知识的评分均高于实施QCC前;总评分为(18.32±3.14)分,高于实施QCC前的(7.9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施QCC后,患者床头抬高依从率为96.00%(48例),高于实施QCC前的44.00%(22例);VAP发生率为4.00%(2例),低于实施QCC前的36.00%(18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开展QCC活动能有效提高ICU护理人员VAP相关知识水平和患者床头抬高依从率,降低患者VAP发生率,有利于提高ICU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设置感染控制(感控)小组专职督导各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措施的实行,对预防重症监护室(ICU)机械通气患者发生VAP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12月入住本院ICU并行机械通气,时间>48h的患者480例。分为对照组:2011年1—6月入住ICU的233例患者,采用预防VAP集束化管理,但无感控小组督导;干预组:2011年7—12月入住ICU的247例患者,采用常规预防措施,由感控小组监督各项预防VAP措施的执行。对两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的床头抬高率为93.7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11%(χ2=703.43,P<0.001);机械通气时间,干预组患者为(5.56±4.43)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87±6.76)d(t=2.49,P=0.013);VAP发生率,干预组为11.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62‰(χ2=6.87,P=0.009);病死率,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别为6.07%、9.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P=0.142)。结论在ICU,通过设置感控小组专职严格督导,能有效落实VAP预防措施,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JCl模式下的标准化健康教育对月经失调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根据JCI评审标准,构建标准化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成立健康教育小组,以月经失调健康教育手册为宣教内容对月经失调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采用向卷式调查法,调查月经失调患者接受标准化健康教育前后的依从性。结果:接受标准化健康教育后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和治疗状况的掌握以及按时复诊率明显提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JCI模式下标准化健康教育能提升月经失调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有利于控制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ICU岗位培训期间,将新护士长培养成为具有科学管理能力的专业型人才。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新护士长培训计划和培训内容,实施多种培训方式,系统培训专科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实践临床护理管理。结果本科片内新护士长上岗12名,均能较好地适应护士长角色,得到科室主任的认可和患者的好评。结论在ICU开展有效而规范的培训是促进新护士长角色转变的有效手段,是提高管理者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describe current nutrition support practice in the critical care setting and to identify interventions to target for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s. METHODS: We conducted a cross-sectional national survey of dietitians working in intensive care units (ICUs) across Canada to document various aspects of nutrition support practice. RESULTS: Of the 79 dietitians sent study materials, 66 responded (83%). Sixteen of 66 sites (24.2%) reported the presence of a nutrition support team, and 35 of 66 (53%) used a standard enteral feeding protocol. Dietitians retrospectively abstracted data from charts of all patients in the ICU on April 18, 2001. Of 702 patients, 313 (44.6%) received enteral nutrition only, 50 (7.1%) receiv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nly, 60 (8.5%) received both, and 279 (39.7%) received no form of nutrition support. Enteral nutrition was initiated on 1.6 days (median) after admission to ICU; 10.7% of patients were initiated on day 1. Of those receiving any form of nutrition support, on average, patients received 58% of their prescribed amounts of calories and protein over the first 12 days in the ICU. Of all days on enteral feeds, patients received feeds into the small bowel on 381 of 2321 (16.4%) days. The mean head of the bed elevation for all patients was 30 degrees. Controlling for differences i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site factors contributing the most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nutrition support included the amount of funded dietitians per ICU bed, size of ICU, and the fact that the ICU was located in an academic setting. CONCLUSIONS: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did not receive any form of nutrition support for the study period. Those that did receive nutrition support did not meet their prescribed energy or protein needs, especially earlier in the course of their illness. Significant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provision of nutrition support to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exis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卧床体位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血透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采用平卧位抬高床头10°~15°卧位方法,对照组采用半卧位方法。结果:两组患者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采用的体位方法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提高血透治疗过程中的舒适度,有助于提高透析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黄蕙  陈丽  郭子云 《现代保健》2012,(25):41-43
目的:探讨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的方法与成效。方法:先后确立6个科室为试点病房,从改变护理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增强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基础护理、落实"护士床边工作制"、强化健康教育,评估护理服务效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探索,创建和完善优质护理示范病房。结果: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由90.88%上升到99.83%;呼叫率由66.85%下降到16.36%;陪护率及自聘护工率由97.56%下降到69.26%;患者对健康知识知晓率由82.36%上升到97.58%;护士自我满意度由79.08%提高到了93.02%;医生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由76.06%提高到了94.05%;无投诉率及护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通过创建优质护理示范病房,可以提高患者、家属、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达到患者、社会和政府三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