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a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46例肝癌患者(实验组)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及补体C3、C4检测结果,同时与40饲正常人(对照组)检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IgG、IgA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IgM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补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A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lgM及补体C3、C4的变化.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对31例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进行测定.结果:肝癌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lgG、lgA及补体C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具差异有显著性(P<0 05);免疫球蛋白lgM、补体C4虽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 05).结论:肝癌患者体液免疫功能增强.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补体、T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5例UC患者(UC组)和15例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用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经快速免疫比浊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A、IgG、IgM)和补体(C3、C4)水平。结果UC组CD3^+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UC组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UC组CD4^+与CD8^+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UC组补体C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UC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和补体的改变。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血预防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以及输血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及输血效果。方法:输血前对血制品用GWGP型钴-60远距离治疗机对准照射区的中心平面进行照射,照射剂量25 Gy。选择90例血液病患者输入辐照血作为辐照血组,同时选择90例常规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输注辐照成分血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均明显升高,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辐照血组输注后40 d未发生皮疹、腹泻、肝功损害。随访率为100%。全组病例按计划完成,完成率为100%。结论:γ射线辐照血可有效预防TA-GVHD的发生,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照射的等量血液成分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气管肺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的水平,探讨患儿发生支气管肺炎时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支气管肺炎患儿58例为观察组,同期儿保门诊经体检为健康正常的小儿共30例为对照组,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及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两组小儿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3、C4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CD8+T淋巴细胞水平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IgA、IgM、IgG及补体C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补体C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肺炎患儿机体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检测免疫功能对诊断及指导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烧伤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含量和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方法: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G、A、M补体C3、C4和B因子,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淋巴亚群细胞。结果:47例烧伤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G、M明显升高(P<0.05),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以及CD4/CD8下降,B因子增加(P<0.05),结论:烧伤感染患者有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抗感染治疗中应同时恢复免疫功能和加强全身支持疗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目前临床无特效方法,研究临床常用的5种处理方法,以确定较为有效的方案。方法:将确定为PTR的血液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5组:加大剂量组、血浆置换组、洗涤组、过滤组、免疫球蛋白组,观察5组患者血小板后plt改变,校正血小板增值(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和出血症状的改善效果。结果:加大剂量组与血浆置换组,plt稍有升高,洗涤组与过滤器组plt无明显变化,均为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CI值及PPR均表示临床无效;免疫球蛋白组plt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CI值及PPR表示临床有效;加大剂量组、血浆置换组和免疫球蛋白组改善出血症状明显。结论:加大输血注血小板量与患者进行血浆置换后或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滴注后输注血小板均有改善PTR的作用,以后者作用最为明显,而生理盐水洗涤后与白细胞过滤器过滤后输注血小板则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刘英  王姣杰  李建斌  单泓 《北京医学》2010,32(5):400-401
目的探讨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将30袋单采血小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辐照组,分别测定保存前及保存第1、3、5天时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表达率;观察两种血小板输注后出血改善情况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辐照组与对照组相比,保存前及保存第1、3天时CD62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保存至第5天时,辐照组CD62P的表达较对照组低(P〈0.05);临床输注后,出血情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两组患者输注血小板后其回收率无明显差异。结论γ射线辐照对单采血小板活化及输注效果均无明显影响,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小板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临床输注的效果。方法:将有血小板输血指征的病人分血液病组(实验组)和非血液病组(对照组),分别观察输注冰冻血小板前后血小板数(PLT)、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及出血症状的控制。结果:两组患者在输注冰冻血小板后PLT均明显增高,输注前后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CCI〉10的比率非血液病组显著高于血液病组;输注冰冻血小板后有效控制出血症状的比率为93.8%。结论:冰冻血小板具有新鲜血小板同样效果的良好的止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并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血清中补体(C3、C4)、C-反应蛋白(CRP)及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G、IgM)水平的变化及其对疾病的影响。方法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60例RA患者与40例健康人血清C3、C4、CRP、IgA、IgG、IgM水平,比较30例RA患者治疗前后检测结果。结果RA患者血清中C3、CRP、IgA、IgG和IgM检测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补体C4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后CRP检测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而治疗前后C3、C4、IgA、IgG、IgM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补体、CRP、免疫球蛋白均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CRP还参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展过程,观察补体、CR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变化对疾病的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价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12.
147例辐照血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输注γ射线辐照血预防输血相关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方法:观察干细胞移植术后、恶性血液病化疗抑制期,肾移植术后患者输注经γ射线辐照的红细胞悬液、浓缩血小板共147例,比较输血前后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和血小板计数(PLT),观察输注后1个月有无皮肤、骨髓,肝肠等系统器官受损表现,结果:辐照血液成分输注后,Hb、RBC、PLT均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患者无1例出现与输血相关的脏器受损表现。结论:γ射线辐照血可以有效预防TA-GVHD,可以达到与输注未经辐照的等量血液成分同样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复发性口疮(RAU)的细菌培养、免疫应答及综合治疗情况。方法对3916例RAU患者的治疗进行观察分析,并对其中66例RAU溃疡表面进行细菌培养及作免疫功能测定。结果细菌培养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溃疡表面处理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理后实验组溃疡表面细菌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功能有明显变化,免疫球蛋白及补体低于正常值者占8.1%,高于正常值者占38.7%。各疳散局部治疗、综合治疗组疗效均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RAU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疳散及金因肽对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李伟其  黄丽香 《当代医学》2013,(33):120-121
目的:探讨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免疫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AA)、肺癌患者以及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并依据红细胞输注24 h后的血红蛋白含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清含量包括(IgG、IgA、IgM)同时测定补体C 3、C4含量。结果观察组肝癌与CAA患者的在输血后其血清IgG、IgA升高明显(P<0.05),肺癌患者输血前后比较,其血清IgG、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肝癌患者及CAA患者的对照组在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输注效果欠佳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故此应综合考虑具体情况选择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及补体C3(C3)水平变化。[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比浊法分别检测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IgE及c3的含量。同时.检测粗针组、药物组各30例治疗前后血清IgE及C3的含量,并进行IgE和C3相关性分析。[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E高于对照组(P〈0.05),补体C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粗针组治疗2周、6周、12周血清IgE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药物组治疗2周、6周血清IgE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12周血清IgE水平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和c3呈负相关。[结论]血清IgE和C3水平监测对慢性荨麻疹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血小板减少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30例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的SLE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实验组联合应用静注免疫球蛋白(400mg/Kg/day,连用3天)。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变化、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的时间(天)、2周完全缓解率、平均住院日等。结果(1)治疗第4、7、10、14天实验组平均血小板计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组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的时间较对照组缩短(9.7±4.2天VS13.5±5.3天,P〈0.05);实验组2周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46.7%,P〈0.05);(3)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为16.1±4.4天,实验组平均住院日为12.7±3.7天,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糖皮质激素联合静注免疫球蛋白治疗狼疮合并中重度血小板减少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胰岛-内皮细胞复合体能否显著减轻立即经血液介导的炎症反应(IBMIR)。方法本实验将雄性Wistar大鼠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阴性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浆中的抗凝血酶抗体(TAT)、补体C3a、血小板的数量在灌注后60分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胰岛-内皮细胞复合体并不影响胰岛的功能,能够显著减少胰岛移植初期的凝血激活、补体激活、血小板消耗,从而显著减轻IBMIR的反应,有可能成为临床胰岛移植中胰岛预处理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与免疫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5例CHD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进行检测,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CHD患者CD3^ 、CD4^ 、CD8^ ,百分率低于对照组(P<0.01);CD4^ /CD8^ 、IgG、C3、C4高于对照组(P<0.01),IgA、IgM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参与了CHD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 <10×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 PLT 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 ,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 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李政  赵勇智  王杰  苏莉  于有波 《吉林医学》2009,30(17):1928-1929
目的:观察免疫吸附疗法对狼疮性肾炎(LN)患者自身抗体的影响。方法:在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使用DNA免疫吸附柱,血流量150~200ml/min,时间2h。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可间隔1周后进行第2次免疫吸附。观察单次免疫吸附治疗3d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离子、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临床表现和不良反应。结果:单次免疫吸附治疗后,ANA转阴率为70.6%,ds—DNA转阴率为69.2%;尿蛋白定量治疗后无显著性改变(P〉0.05),但1个月后显著性减少(P〈0.05);免疫球蛋白IgG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变化(P〈0.05),IgA、IgM无显著性变化(P〉0.05);血常规、血清转氨酶、血浆蛋白、血离子和补体C3、C4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改变(P〉0.05)。临床表现均有所改善。结论:DNA免疫吸附疗法能较好的清除LN患者体内的ANA和ds—DNA抗体,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特异性强、疗效高、无菌、无毒性、无致热源、无溶血反应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