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右美沙芬治疗对兔急性脑外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应用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右美沙芬(DM)治疗兔脑外伤,并检测伤灶及其周围脑组织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及坏死细胞数的变化,探讨DM治疗对脑外伤后脑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雄性家兔利用颅脑外伤自由落体打击器造成一侧脑外伤模型,伤后动物被分为治疗6h组,7d组,外伤6h组,7d组及对照6h组,7d组,治疗组动物在外伤后立即给予腹腔注射右美少芬治疗,剂量为50mg.kg^-1.d^-1,外伤组和对照组给予腹腔注射等渗盐水10mg/d,分别在伤后6h,7d致死各组动物,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检测伤灶及周围脑组织HSP70的表达及坏死细胞数。结果:对照组未HSP70阳性细胞的表达,外伤后,伤灶及其周围可见大量HSP70表达。治疗组损伤及其周围的神经元HSP70表达较外伤组显著增加,而坏死神经元数目则显著减少。结论:兔脑外伤后DM治疗可诱导内源性保护因子HSP70的表达增高,提高神经元对脑外伤后继发性损伤的耐受性,进而增加神经元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后不同时间Fos蛋白在脑皮质、脑干的表达,进一步阐明脑损伤后弥漫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方法45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5只)和损伤组(40只)。损伤组复制Marmarou DAI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伤后不同时间脑皮质、脑干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结果外伤后0.5 h Fos蛋白表达开始增加,1d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12 d后基本消失。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损伤组伤后0.5、1、4、12 h、1、4 d Fos阳性神经元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DAI的形成和发展与伤后的时间存在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stern blotting结果 显示LPS干预各组Ngb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3h组表达量最低,48h组表达量最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显示,Ngb阳性物质主要位于神经元细胞质,呈黄褐色.结论 在LPS所致的脑损伤中Ngb表达明显上调,此现象可能与神经元内源性保护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观察脑损伤后亚低温对大鼠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动态变化以及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和脑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为评价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 方法  4 5只SD大鼠利用自由落体打击器造成一侧脑外伤模型 ,随机分成三组 :(1)假手术对照组 ;(2 )常温创伤组 ;(3)亚低温创伤组。每组分别在术后 3,6 ,2 4h三个时相点收取标本 ,采用病理形态学方法检测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 ;应用放射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NSE水平以及测量脑组织含水量。 结果 大鼠脑损伤后血清NSE水平显著增高 (P <0 .0 5 ) ,且与神经元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关系 (r =0 .8344 ,P <0 .0 1) ;与常温创伤组比较 ,亚低温创伤组伤后 6 ,2 4h血清NSE水平显著降低 (P <0 .0 5 ) ,脑组织含水量 (P <0 .0 5 )和伤灶周边脑皮层损伤神经元数 (P<0 .0 1)也比常温创伤组减少。 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以显著抑制NSE释放 ,减轻神经元损伤和脑水肿 ,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 ,进而在外伤早期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颅脑外伤后Calpain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7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脑损伤组和亚低温脑损伤组.脑损伤组分别接受右顶部侧方中度液压损伤打击,其中亚低温组在伤后即刻接受持续4 h的亚低温治疗[肛温(32±0.5)℃].在伤后6,12,24和72 h四个时间点分别通过荧光PCR、Western blot定量检测各组打击伤灶周围皮层钙蛋白酶Calpain基因转录和蛋白分子表达的水平,同时运用免疫荧光观察Calpain蛋白分布情况.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亚低温使颅脑外伤后12 h及24 h Calpain基因的转录较正常对照和同时间点常温脑损伤组显著增加(P<0.05).然而,伤后6,12,24和72 h亚低温治疗均使Calpain在蛋白水平较同时间点常温脑损伤组表达升高的程度显著抑制(P<0.05).结论颅脑外伤后亚低温治疗的脑保护机制可能与其在Calpain基因转录后明显抑制Calpain蛋白水平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弥漫性脑创伤与二次脑损伤发生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弥漫性脑创伤 (DBI)与二次脑损伤 (SBI)后鼠脑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mGluR1a)、cAMP、cGMP含量变化及I类mGluRs拮抗剂MCPG的治疗作用 ,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单纯DBI、脑损伤合并SBI及MCPG作用组。脑损伤后 ,以低血压作为SBI指标 ,于伤后不同时间进行免疫组化和放射免疫研究。结果发现 ,与对照组比较 ,单纯DBI组脑皮层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1h增加 ,2 4h达高峰 (P <0 .0 1) ,伤后2 4hcAMP水平下降 ,cGMP升高 ,cAMP/cGMP比值下降 ;合并SBI组 ,mGluR1a阳性神经元表达在伤后 0 5h即明显增加 ,6h达高峰 (P <0 0 1) ,cAMP改变也更加明显 ;MCPG可减少SBI后损伤神经元的数目。提示mGluR1a参与了细胞兴奋性毒性和代谢应急 ,是加重脑损害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稳定的大鼠冷冻性脑损伤动物模型.方法 将大鼠用盛有液氮的冷冻杯行硬脑膜外冷冻,监测伤后的颅内压变化,测定伤后不同时期的行走、平衡等行为功能,并行病理检查.结果 冷冻伤后出现颅内压力上升,于4小时达到高峰(14.56±2.31)mmHg;伤后的行走和平衡功能障碍明显;冷冻性脑损伤后,神经细胞周围出现水肿,同时伴有脑皮质冻伤灶神经元变性、坏死,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空泡样变.结论 大鼠的冷冻性脑损伤模型是一种稳定可靠的脑损伤模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鼠重度脑外伤后胃粘膜血流量(Gastric mucosal boold flow,GMBF)、胃泌酸随时间变化及与急性胃粘膜损伤的关系.方法:将4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对照组、伤后30 min组、1 h组、2 h组、4 h组、8 h组及16 h组;采用液压打击脑外伤动物模型装置,制出重度颅脑伤模型,观察各组动物的GMBF、胃液pH值及粘膜损伤指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致伤后30 min GMBF明显升高(P<0.01)、1 h GMBF明显降低(P<0.01);伤后30 min胃液pH明显降低(P<0.01),随后逐渐增高,伤后16 h胃液p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致伤后随时间延长,胃粘膜损伤指数逐渐增高.结论:大鼠重度脑外伤后,GMBF一过性增高后明显降低;胃液pH明显降低后逐渐升高;胃粘膜损伤指数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采用大鼠脑落体损伤模型,分别检测脑损伤后不同时间脑组织水含量、脑皮质和血中钙及钙调素(CaM)含量,并应用氢溴酸山莨菪碱治疗。结果:(1)脑损伤后脑及血中钙含量均有增高,以脑皮质钙含量增高较为明显,伤后48h达24.12±10.22mmol/kg干脑,约为对照值的2倍;(2)脑皮质及血中CaM含量均有较明显升高,伤后48h达峰值,分别为对照值的2.6倍和2.8倍;(3)脑损伤后脑白质水含量显著增加,其变化规律与脑组织中钙及CaM相一致;(4)应用氢溴酸山莨菪碱后钙及CaM含量显著降低,脑水肿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鼠脑冲击伤(bTBI)早期是否启动神经元焦亡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52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bTBI组,bTBI组又根据观察时间分为1,6,12 h三个亚组,各组13只大鼠。bTBI组麻醉后将颈部以下保护,用BST-Ⅰ型激波管致头部冲击伤。空白对照组除不致伤外,其他操作与bTBI组一致。伤后6,12 h进行改良神经功能严重程度评分(mNSS)检测,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伤后1,6,12 h行MRI T2WI扫描观察异常信号影;解剖大鼠头部进行大体观察;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电镜下观察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ELISA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共染检测蛋白[凋亡相关微粒蛋白(ASC)、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在神经元上的表达情况。结果(1)bTBI 6 h组mNSS[3(3.0,3.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12 h组mNSS[2(2.0,2.0)分]高于空白对照组[0(0,0)分](P<0.05);bTBI 6 h组mNSS与bTBI 12 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bTBI组MRI T2WI序列均发现脑组织体积增大,整体T2信号影增高,扣带回增宽变扁,大脑皮质、第三脑室较周围存在高信号影,但各bTBI亚组间无明显差异。(3)bTBI组大体观察发现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充血;HE染色显示各bTBI亚组脑组织皮质区部分细胞出现肿胀变形和血管管腔收缩,血管周围间隙增宽。(4)电镜下发现bTBI组神经元肿胀主要发生在线粒体,且在伤后12 h内肿胀程度逐步加深。(5)bTBI 1,6,12 h组IL-18水平分别为(4.12±0.42)pg/ml、(5.20±0.29)pg/ml、(6.82±0.61)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2.94±0.49)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bTBI 1,6,12 h组IL-1β水平分别为(2.48±0.15)pg/ml、(4.10±0.38)pg/ml、(5.04±0.28)pg/ml,较空白对照组的(1.86±0.32)pg/ml均明显升高(P均<0.01);各bTBI亚组血清中IL-18及IL-1β蛋白在伤后12 h内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均<0.05)。(6)ASC和NLRP3蛋白在脑皮质神经元阳性细胞的胞质上表达,且随时间延长表达均呈上升趋势。结论大鼠在bTBI早期启动脑皮质神经元发生焦亡。bTBI大鼠神经功能的缺失可能是冲击波作用于头部导致神经元焦亡引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鼠创伤性颅脑损伤(TBI)后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应用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观察其对损伤后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TBI模型,运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技术,观察大鼠中度脑损伤后2小时~3天伤侧大脑皮层、海马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Tunel染色:伤侧大脑半球广泛存在细胞凋亡,以受伤区周缘为甚,伤后2小时即可见凋亡细胞,2~3天达高峰。(2)PACAP治疗后12小时~3天,伤侧皮层、海马区细胞凋亡数与损伤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结论大鼠TBI后,神经元在发生变性、坏死的同时,存在凋亡现象。PACAP能阻滞大鼠TBI后神经细胞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改良氧利用率(BMO_2UC)、动静脉血乳差值(VALa)检测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选取2014年3月—2016年6月在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人民医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94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5例(重型组),轻中型颅脑损伤患者59例(轻中型组)。重型组男性2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8.9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22例,坠落伤13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5例,多发血肿9例,脑实质内血肿10例,脑疝7例,颅底骨折4例。轻中型组男性39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39.0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1例,坠落伤28例;颅脑损伤分类:硬膜下血肿10例,多发血肿12例,脑实质内血肿21例,脑疝9例,颅底骨折7例。采用全自动血气分析仪检测患者BMO_2UC和VALa水平,并分析BMO_2UC和VALa水平与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重型组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21±0.07)%和(-0.18±0.08)mmol/L,明显低于轻中型组患者(P0.05);94例入院时GCS评分为(8.10±2.63)分,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与BMO_2UC和VALa呈负相关(r分别为-0.655、-0.511,P0.05);94例患者死亡26例,病死率为27.66%。死亡患者BMO_2UC和VALa分别为(0.15±0.06)%和(-0.11±0.07)mmol/L,明显低于未死亡患者(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BMO_2UC和VALa明显降低,BMO_2UC和VALa在一定程度可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并在评估患者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在高压氧联合常规方法治疗下对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了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88例脑外伤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将88例脑外伤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利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利用高压氧治疗。结果两组脑外伤患者治疗后的NCSE、FIM各个项目的评分均显著的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P<0.05);观察组的脑外伤患者治疗有效率(97.73%)显著高于对照组(84.09%),比较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疗法可以明显提高脑外伤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了致残率和后遗症,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且认知功能也得到了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地塞米松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地塞米松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男性40例,女性38例;年龄11~76岁,平均42.5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38例,高处坠落伤25例,殴打伤12例,其他伤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注射液20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静滴治疗,每天一次,连用7d。测定两组患者第1、3、5、7、14天CRP和ET-1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相应时间点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第1天两组患者ET-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患者第3、5、7、14天ET-1和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第1天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第3、5、7天GCS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可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CRP和ET-1水平显著下降,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评分。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0月~2014年12月治疗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其中男性48例,女性27例,年龄21~42岁;平均(32.15±7.22)岁。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给予改良大骨瓣减压术,n=37)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n=38),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观察组治疗良好率为29.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死亡、植物生存、重中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GOS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GOS为(12.16±2.4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3±1.8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有较好的治疗疗效,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ies,DAI)后不同时期脑皮层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的表达及意义,为临床治疗DAI寻求有效手段.方法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AI损伤组、bFGF治疗组和治疗对照组;DAI组大鼠按伤后存活时间又分为第6 h、12 h、1 d、3 d、7 d组,每组5只大鼠.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皮层bFGF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水平变化特点.结果 DAI后6 h出现bFGF表达,12 h表达增加,3 d达高峰,7 d后仍维持较高水平,各不同时间点DAI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HE染色结果显示,脑皮层神经元数量也明显减少.结论 DAI时,bFGF的表达有时空效应,提示bFGF与脑损伤后神经元保护及修复有密切关系,bFGF能有效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大鼠脑组织微结构损伤的空间分布特征,定量评估易损区轴索损伤的程度.方法使用7.0 T MRI对DAI组(20只)和假损伤对照组(15只)大鼠进行扫描,合成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参数图并计算各易损区的参数值.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各易损区β-APP的表达情况,使用IPP软件定量评估轴索损伤的严重程度.结果与对照组大鼠比较,DAI大鼠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轴向弥散系数(axial diffusivity,AD)图可见胼胝体局部信号缺损或减低;脑干、胼胝体FA值和AD值显著性降低(P<0.05);各易损区免疫组化染色的累积吸光度(IOD)值均显著性增高(P<0.01),最高为脑干(P<0.05);各易损区标化后FA、AD、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与IOD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 DTI能够检测DAI易损区微结构的非可视病变,活体、定量地早期评估轴索损伤程度.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structural injury in a rat model of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axonal injury severity in the vulnerable areas. Methods The 7.0 T MRI was performed in rats in DAI group (n =20) and control group ( n = 15 ) to synthesize th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 DTI) parameter map and calculate the parameter value of the vulnerable areas. 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β-APP expression in the vulnerable areas and the IPP software to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axonal injury severity.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A and AD maps showed local signal defection or reduction in the corpus callosum and their value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the brain stem and corpus callosum in the DAI group (P <0.01 ). The 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 (IOD) value of the vulnerable areas in the DAI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 P < 0. 01 ) , with the highest level in the brain stem (P<0.05). The normalized FA, AD and ADC in the vulnerable areas were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the IOD (P < 0.05). Conclusion DTI can detect invisible micro-structural injury in the vulnerable areas and quantitatively assess the axonal injury severity in vivo in the early stage.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1周内的颅内压变化特点。方法 对75例患者进行了颅内压监测,其中重型颅脑损伤组50例,特重型颅脑损伤组25例,监测时间为0~7 d,分别取伤后2、4、6、12、24 h的颅内压及第2、3、4、5、6、7d每4h所测得的颅内压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全组75例患者的平均颅内压均高于正常成人颅内压,监测7 d内死亡26例。不管是全组、重型颅脑损伤组还是特重型颅脑损伤组,死亡者和存活者比较,其平均颅内压均在伤后0~5 d明显增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以伤后2 h和第3 d最明显(P<0.01)。结论 通过对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动态的颅内压监测,可及时了解颅内压的变化,为患者的进一步检查、治疗及手术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