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素芬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5):117-118
目的探讨B超在肝脏血管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2月120例肝内血管瘤患者采用GELOGLQ73.5C腹部探头,探头频率为3.5mHz检查,同时应用BrightspeedeliteGEl6层CT检查肝脏。结果肝脏血管瘤超声的图像特征:强回声型90例(75.00%),弱回声型17例(14.17%)、混合回声型13例(10.83%)。CT对肝脏血管瘤诊断特异性87.50%高于B超检查的66.67%(P〈0.05);CT诊断敏感性98.21%、准确率97.50%虽然也高于B超检查的96.40%、94.17%,但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超声检查对肝血管瘤的高准确率及敏感性使其成为检出肝血管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
肝血管瘤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但对弱回声型肝血管瘤超声易误诊为肝癌,其主要原因是对弱回声型肝血管瘤缺乏认识及观察不够全面。资料与方法对2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弱回声型肝血管瘤进行分析,其中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45岁。选用EVB—240型实时发阶超声仪,探头频率3.5MH2检查时,常规对肝脏进行纵横、斜等不同断面的扫查,发现病灶即将其位置,大小及分别记录。结果:在20例弱回声型肝血管瘤中最大为22cm,最小为1cm,右前叶6个,右后直为12个,左叶5个,这些弱回声肝血管瘤B超表现内部的回声,边界等各有不同。讨论:肝血…  相似文献   

3.
张秀莲 《基层医学论坛》2014,(17):2245-2246
目的:分析观察肝血管瘤声像图结果,了解肝血管瘤声像图特征,以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检出肝血管瘤患者共61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脏进行多切面探测,观察病灶的位置、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内部回声及周边血流情况。结果61例中病灶位于左叶肝30例(49.18%),右叶肝31例(50.82%);病灶单发50例(81.97%),多发性11例(18.03%);病灶直径平均(4.11±2.13)cm;诊断敏感性达100.00%,特异性为96.72%。高回声者40例(65.57%)、低回声者16例(26.23%)、混合回声型者5例(8.20%)。结论 B超在肝血管瘤的病灶检出方面具有操作方便、无创伤、无痛苦等优点,价格低廉,同时可以反复多次检查,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结合16层螺旋CT扫描在肝小血管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常规B超和16层螺旋CT对20例肝小血管瘤(〈30mm)进行对照分析,所有病例均经3-6个月追踪、回访证实。结果20例肝小血管瘤患者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2例,平扫有3例未发现病灶,增强扫描检出所有病灶并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肝小血管瘤大部分表现为B超高信号、CT平扫低密度,超声检出率优于CT平扫,对超声低回声者往往定性困难,而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二者联合运用能提高对肝小血管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在肝血管瘤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美国terason HD 20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5-5.0MHZ。对60例肝血管瘤的病人进行检查。结果(1)肝血管瘤中毛细血管瘤直径小于3cm的超声特征为:回声强,边界清晰,周边有回声强的光带。CDFI:瘤体内及周边均未探及血流信号。(2)肝血管瘤中海绵状血管瘤直径大于3cm的超声特征为:回声强、低或近等混合性,边界尚清。CDFI:瘤体内可探及散在的点状血流信号。PW:为静脉血流频谱,未测到动脉血流频谱,部分周边可探及绕性或稍被挤压的血管血流信号。(3)60例病人的肝血管瘤周边均未探及低回声的“声晕”及后方声影。结论肝血管瘤是肝脏肿瘤中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利用CDFI检查使肝血管瘤的诊断有新提高,提高肝血管瘤诊断率,能给临床提供较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 B 超对外伤性肝破裂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8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外伤性肝破裂肝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 B 超检查,对比 B 超检查结果和手术减产结果的符合率。结果:B 超诊断结果:包膜下肝破裂10例,中央型肝破裂16例,真性肝破裂12例,手术探查结果:包膜下肝破裂10例,共38例,中央型肝破裂17例,真性肝破裂13例,共40例,二者的诊断符合率为95%(38/40);B 超影像学图像表现为肝体增大明显,内部基本未见回声或回声较低,肝体轮廓呈不规则形状,包膜呈不连贯中断情况,包膜下水肿回声较低并呈漂移状,包膜与肝实质见回声呈不规则性。结论:B 超外伤性肝破裂的确诊率比较高,且操作简单方便,重复使用性强,在临床诊断中具有积极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B超诊断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B超检查,对7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血管瘤患者,其声像图表现特征进行分析,并行声像图分型。结果:72例肝血管瘤,经B超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符合率为94.5%(68/72);漏误诊4例,占5.6%(4/72),分别为3例肝癌液化,占4.16%(3/72),肝囊肿1例,占1.38%(1/72)。结论:通过B超多切面探查及声像图特征表现,超声诊断具有无损伤、无痛苦、方法简便,准确率高,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B超与CT对肝脏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智敏  温书泉 《海南医学》2010,21(7):105-106
目的评价CT与B超对照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方法61例肝血管瘤病人经B超、CT平扫及增强CT对比检查。结果本组61例肝血管瘤病人B超检出率为100%,B超发现病灶不能定性者4例,平扫及增强CT分别有11例及1例病灶未检出,检出病灶增强CT全部给予定性诊断。结论B超诊断肝血管瘤检出率优于CT,价格便宜,适于普查;CT则特异性高,适于最后确诊,两者相结合,有很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彩超检查肝血管瘤58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凌云 《当代医学》2011,17(9):106-107
目的探讨彩超在肝血管瘤诊断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8年9月~2010年11月共收治58例经CT或MRI证实为肝血管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取仰卧位进行检查,探讨彩超诊断符合率及观察患者彩超检查声像图。结果 58例患者经彩超检查结果为肝血管瘤者共50例,超声诊断符合率为86.2%。另外8例彩超检查结果为原发性肝癌,超声误诊率为13.8%。彩超声像图显示肝血管瘤病灶周边分界较清,轮廓分明,病灶周围回声正常。根据病灶回声强弱等可分为强回声声像图型(24例),等回声声像图型(11例),混合声像图型(18例),低回声声像图型(5例),其中以强回声声像图型最为多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肝血管瘤检出率较高,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必须反复进行扫查,并动态观察病灶情况,必要时灵活采用CT、磁共振、超声引导穿刺及超声造影等方法进行确切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肝活检与B超在脂肪肝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对比分析62例B超检查未诊断为脂肪肝但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断为肝细胞脂肪变性患者的结果, 并结合肝功能、血脂、血糖、体重指数进行分析.结果62例B超检查未诊断脂肪肝的患者, 经肝穿刺活组织检查, 提示肝细胞脂肪变性5%33%.其中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23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1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4例, 分别占37.01%、29.03%、27.42%、6.45%;病理提示5%≤肝脂肪变性≤19%有45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18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8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17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2例, B超改变以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和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为主;病理提示20%≤肝脂肪变性≤33%有17例, B超检查提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6例, 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5例, 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5例, 肝脏弥漫性损伤1例, B超改变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未见异常、肝实质回声稍细密增强和肝实质回声稍增粗欠均.分析患者的肝功能、体重指数、血脂和血糖对B超改变的影响, 通过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体重指数、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值越大, 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脂肪变性程度越大越容易导致肝脏弥漫性损伤.结论 对脂肪肝的诊断, 当肝细胞脂肪变性低于1/3时, B超检查不能表现出脂肪肝的特征性改变, 应密切观察B超或行肝穿刺组织学检查以明确脂肪肝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血管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术前仔细采集病史、查体,行妇科、B超等检查,术后标本常规病理HE切片染色观察。结果患者尿频、排尿困难,平素月经规律,量中、色红;妇科及B超检查发现子宫峡部10cm×10cm×9cm肿物,B超检查同时还探及到子宫底部前壁3.5cm×2.1cm×1.6cm大小的高回声结节;病理诊断:子宫底左侧肌壁间海绵状血管瘤;子宫颈峡部平滑肌瘤。结论子宫血管瘤罕见并缺乏临床特征,术前不易确诊,容易误诊和漏诊,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增强CT和MRI检查可提高对子宫血管瘤的术前诊断,其诊断价值高于B型超声波检查。  相似文献   

12.
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和诊治特点。方法:近10年收治小儿肝脏间叶性错构瘤(MHH)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12岁。结合临床表现,经B超和CT检查后,进行手术。结果:MHH临床上多表现为腹胀、腹部包块。B超和CT检查肝脏肿块边界清,内有多个囊。10例手术,1例仅行肝脏活检术,术后3天肺部感染窒息死亡。9例肿瘤切除术,1例术中出血多,休克死亡;1例术后2个月死于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其余随访追踪存活。结论:MHH多发生于2岁以内患儿,临床无特异性表现,掌握其B超和CT表现对诊断有帮助。手术应尽量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3.
林帆  夏金堂  温敏杰 《河北医学》2002,8(3):219-221
目的:探讨胆管囊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先天性胆管囊肿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32例(78.0%),黄疸18例(43.9%),腹部包块14例(34.1%),发热,寒颤6例(14.6%),出现胆管囊肿三联征6例(14.6%),30例行B超检查,26例见胆管扩张;18例行CT检查,15例发现胆管扩张;10例行MR检查,9例有胆管扩扩长。37例患者施行手术治疗,27例行胆管空肠吻合(23例行Roux-en-Y吻合),3例行单纯胆管十二指肠吻合,3例行外引流术,2例行肝叶(段)部分切除,2例行单纯囊肿切除,胆管重建。结论:伴腹痛,肿块,黄疽,胆管囊肿,三联征者不多见。I型在临床上多见,B超,CT和MR有重要诊断价值。能代替有创检查如PTC或ERCP。目前最佳手术方法为囊肿切除,胆管空肠吻合术。  相似文献   

14.
王建林  孟晓峰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7):2990-2991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在人群中的发生率高达0.4%~7.3%,占肝脏良性肿瘤84%,女性多于男性。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影像科和临床医生常遇到的问题。B超和多排螺旋CT的应用现已成为肝海绵状血管瘤重要的检查方法。磁共振成像(MRI)以其良好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和多参数、多切面、多方位成像的特点,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彭燕 《河北医学》2013,19(9):1346-1348
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1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行肝区转移灶B超及CT扫描,记录转移灶在B超下的影像学特点,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左半肝、右半肝和两侧肝脏转移性肝癌的转移灶的特点进行比较后发现,三组的病灶数目、大小和回声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超的漏诊率较CT高,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0.774,P=0.378)。结论:B超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CT成为检测肝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16.
经腹高频超声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鹏星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33-2734
目的:探讨经腹高频超声在肝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应用了经腹高频超声行肝脏检查的76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7例用常规经腹探头检查发现肝脏内回声弥漫性不均匀后改用高频线阵探头扫查,检出肝脏浅层内结节状小病灶42例;有9例用常规经腹探头检查无异常声像发现后改用高频线阵探头检出肝脏浅层内散发结节状小病灶6例。高频线阵探头检出的实性结节状小病灶最小0.3cm,小囊性病灶最小0.2cm。结论:高频线阵探头能清晰显示肝浅层(约4cm)内的细微结构,对肝脏浅层内结节状小病灶的检出明显优于常规经腹探头,但不能严格定性,有待于应用超声造影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69例患者行B超肝脏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69例患者中,肝癌组29例,其中男19例,女10例,年龄40-85岁,起病隐匿,早期无典型症状,有中晚期患者肝区疼痛、肝肿大、黄疸、腹胀等症状来院;肝血管瘤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8~60岁,患者通常无症状,于体检时发现。检查方法:要求患者禁食水12小时以上,应用COMBISON401型超声,探头频率3.5MHz,患者取仰卧位,侧卧位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肝血管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肝血管瘤患者82个病灶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征及超声诊断准确率。结果:82个病灶经彩超诊断为肝血管瘤74个,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0.24%。病灶高回声型多见(58个)、直径≤3 cm多见(51个)、多位于肝右叶(64个)、多无血流信号(61个);形态规则多见(56个)。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肝血管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因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目前仍是困难问题,作者对我院自1985~1994年收治的42例肝外胆管癌作一回顾佐临床分析。本文所指的肝外胆管为左一右肝管、肝总管及胰上胆总管。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42例中,男20例,女22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2例,平均57岁。入院时主诉有上腹胀、闷痛者21例,黄疽42例,间歇性畏冷发热1例。病史最长4个月,最短5天.本次发病前1~3个月内行胆囊切除者3例;入院前曾误诊为肝炎者3例.B超检查42例均示肝内外胆管扩张,提示肝外胆管实性占位病变18例;CT检查16例,提示占位病变10例;B超和CT或仅B超检查…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肝血管瘤的B超声像图表现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 以2009年1月~2010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88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全部患者均进行B超检查,在进行检测前,患者取常规仰卧位,如情况需要,则取右侧卧位或深呼气,在检查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者肝脏的形态、大小、回声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并准确的进行了记录.结果患者肝血管肿瘤的直径在1.5~8.0cm之间,其中,单发78例,多发10例.回声稍强者有72例,回声稍低者有16例,全部患者均在经CT、MRI的隔期最终观察后证实.结论由于B超检测具有经济、无损伤、方便等特点,在肝血管瘤检查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更多的保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