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阳虚体质中应用方面的研究状况。探讨其目前存在的问题。期望能够对该项技术在阳虚质研究中的合理应用有所启示,使之在中医体质领域的研究中发挥更大作用。方法本文采用文献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近年来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阳虚体质中的应用方面进行综述。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在阳虚质者的成像特点、疗效评价及相关理论的研究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在阳虚质人群的热成像特征及相关机制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研究。结论积极探索并完善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体质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是谁提出的?你如何理解?(15分) 答: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其意思是治疗血证应明确出血的原因不外火与气两方面。因于火者,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泻火止血;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出血,治宜滋阴降火止血。因于气者,有气苑、气虚、阳虚、气虚血瘀之分。气血并苑于上者,应清气降气以止血;气虚不摄者,当益气摄血;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者,应温经止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以止血。二、简述脾胃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泄泻的证治要点。(20分) 答:脾胃气虚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引起。临床以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  相似文献   

3.
以传统中医血瘀证与出血证辨证施治理论为依据,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分析和探讨血瘀证和出血证相互关系及辨治特点。血瘀证多由血寒、气滞所致,治疗多用辛温活血药;出血证则以血热、气逆为多,治疗常用凉润苦涩之止血药。然血瘀证与出血证二者常累及对方而相互兼见,如"瘀血出血"和"出血瘀血",故治疗中应活血与止血兼顾,选用化瘀止血药物,其内在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风泄”之病,古有记载,但今人罕提,未见系统论述者。本文结合文献和临床实例,从肠道阴肤的角度,系统论述了风泄的主要病机,涉及外风、内风、外风内风夹杂三大方面,并结合了兼夹邪气概括风泄的临床表现,根据临床实践得出风泄久病后常见气虚证、阴虚证或血虚证。本文还总结了中医常用于风泄的三类治法和主要方药,提出外风内袭,以祛风透邪为主;内风者,从肝论述,以息风健脾为要;内外风夹杂者,当用搜风之法。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心力衰竭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中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候规律。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心力衰竭、中医、喘证、心悸、水肿”作为检索词检索2002~2007年文献,筛选与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心力衰竭的有关文献。根据文献的研究内容,分为临床研究、理论研究、综述三类。从证型出现频率、病例数两个方面进行归类整理,按出现频率统计,分析其证候情况。结果临床与理论研究共15篇文献中出现证候名称11个,其中虚证7个,实证2个,虚实夹杂2个;出现频率较高的前5个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阳虚水停、气虚血瘀、心肾阳虚、痰饮阻肺。基本方治疗的文献共24篇,心力衰竭的专方主要是真武汤、生脉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等。以方测证,心力衰竭临床常见证型是以心肾阳虚、心脉瘀阻、水湿停留为主,气阴两虚者次之。出现频率较高的前10味药物依次为:黄芪、丹参、附子、葶苈子、人参、茯苓、红花、桂枝、白术、川芎。显示治疗心力衰竭时常用具有益气温阳活血作用的药物,主要针对气虚血瘀、阳虚之证。结论心力衰竭的中医证型以气阴两虚、阳虚水停、气虚血瘀、心肾阳虚为多,但文献资料的临床研究方法存在欠规范之处,心力衰竭中医辨证的规范化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6.
临床所见血证颇多,有吐血、咳血、咯血、尿血、便血、崩漏等,中医往往把中药炒炭用于止血.然血证用炭剂有相宜者,有不相宜者;有用炭剂效宏者,有用炭剂疗效不显者,故应分择而用之.出血之证,有寒热虚实之分,实证多热,虚证多寒,实热证宜下宜清,虚寒证宜补宜温.  相似文献   

7.
目的收集近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文献,拟找出其中医证治规律,从而为优化青春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查阅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1997年7月至2007年6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青春期功血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所采用的文献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青春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脾肾两虚、肾阴虚、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血瘀型。常用治法分别为健脾补肾,固冲止血;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滋阴填精,调补肝肾;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的病名记载,虽未见于祖国医学文献,但据现代高血压病临床表现、病程演进,结合各地中医辨证论治的经验,应属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中风”、“眩晕”、“肝阳”诸症范围。有关本病发病机制的文献记载,肇始于黄帝内经:“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收集近十年有关中医药治疗青春期功血的文献,拟找出其中医证治规律,从而为优化青春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查阅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集1997年7月至2007年6月生物医学期刊发表的有关青春期功血的中医临床研究文献,采用Microsoft 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算出各中医证型、治法在总病例中所占的百分比,统计所采用的文献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每味中药的使用频率.结果 青春期功血出血期的中医辨证主要为脾肾两虚、肾阴虚、肝肾阴虚、阴虚血热、血瘀型.常用治法分别为健脾补肾,固冲止血;滋肾益阴,固冲止血;滋阴填精,调补肝肾;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相似文献   

10.
再论肺阳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肺乃娇脏,不耐寒热,故其发病,易为虚实。就其虚证言之,气虚、阴虚颇为常见,古今医家从证治到选方用药均有系统阐述。而临床上是否有肺阳虚证?前人对此虽有所论述,然大多只从临床角度简要涉及,而未见有系统论证者。综观近年出版的各种中医书籍,则更不见有记载,或偶尔提到,也往往是一笔带过,客观上似乎否定了肺阳虚的存在。有鉴于此,笔者曾撰写了《肺阳虚证治初探》一文(见《浙江中医杂志》1982年11期),对肺阳虚证的有关问题略要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唐宗海及张锡纯论治吐血的异同.二者对吐血的病因多责之于气逆与火热,治疗以降胃止血为首要,并均注重消瘀.但唐宗海主张止血后再消瘀,张锡纯则以消瘀寓于止血中;急性出血,唐宗海予以独参汤,张锡纯则以独参汤配代赭石;对于血证复发,唐宗海立宁血及补血法,而张锡纯善用代赭石.认为张锡纯的论述对唐宗海治吐血四法可形成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明末医家汪绮石,善治虚劳诸证而名传天下,其法以《内经》为宗,博采众家,著有《理虚元鉴》一书,构思精细、立意巧妙、观点代表性强,提出了"治虚二统"之说,从肺脾二脏论述虚证治法,生理上认为"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病理上认为阳虚统于脾,阴虚统于肺;治法上认为治肺者清金保肺,治脾者培土调中。阴虚者,补肺滋源,阳虚者,补脾建中;用药多为清润,补中有泻,宣降得当。  相似文献   

13.
引起上消化道出血之原因既非一端,更有相互错综,一病数因者.故在临证时,应按不同之体质及见证,详细分析,但当出血(特别出血较多)之际,则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之出血,总以止血为首要,所谓急则治标也.临床首选独参汤(人参)合止血散(参三七、白及、制军炭、黑山栀、明矾共研成细粉).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可按不同的病与证,灵活进退.例如属中虚气不摄血,并有气随血脱之象者,应重用人参,减去山栀、制军.如湿热较重,出血不多,体制尚可者,可去人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讨论《伤寒论》中阳虚阴盛证的病势、层次、治法及用药规律,探究并扩充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 结合后世医家的医论,明确阳虚阴盛证的病机及证候;从病理生理学角度,阐释阳虚阴盛证的机制;分析少阴篇中各版本条文的差异,论述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的不同,治法、主方、配伍的变化,归纳在少阴篇中隐含的辨治规律。[结果] 阳虚阴盛证的辨治原则是“保胃气、存津液”,可将其细分为太阴湿土病、少阴君火病、厥阴风木病。细致的望闻问切,并结合现代医学的病理生理基础能精确辨阳虚阴盛证。少阴为三阴枢机,少阴篇结构完整,能动态反映少阴发病、两阴合病或并病、三阴合病的相互变化过程。由条文可发现,病位由表入里,治法有灸焫、温经、温阳、通阳之别;病情由轻而重、痰饮有无,治法有散寒、散饮、利水之别;津液损伤程度不同,治法有救逆、救阴之别。[结论] 从病理生理角度,能阐释中医主症的变化机制。辨治阳虚阴盛证时,应根据病位、邪气性质、胃气、津液择取方药,阳虚阴盛证的辨治规律对于其他证候的辨治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现代医学缺乏良策。本文结合古今医家的论述及自身的临床诊治体会,提出本病实多虚少,实在心脾、虚多肝肾的病机特征。辨证论治提出三条心得:治从心火者,当引火下行;治从脾胃者,当分清火有虚实;治在肝肾,多属虚火,但有阴虚与阳虚之不同。并提出了治疗本病的三点关键注意要点。  相似文献   

16.
<难经>记载"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古今对此段文字有着不同理解,本文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阳虚阴盛、阳盛阴虚"观点,并论述经文中提及的汗法、下法在此类证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肾虚"的医学文献,但《内经》对"肾虚"的界定与中医肾虚(证)的定义并不一致。《内经》中相关肾虚的概念及条文显示:《内经》所言之"肾虚"未涉及"肾阳""肾阴";书中关于自然性肾虚的论述被后世较好地保留与继承,但有关病理性肾虚的症候描述,却未被当代中医界完全采纳。本文从文献和学说演变入手,重新审视和探讨《内经》中有关肾虚的记载,对肾虚学术史的梳理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阳虚质和平和质(正常对照)人群粪便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差异。方法收集阳虚体质者及平和体质者各30人的粪便样品,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中医阳虚体质及平和体质的粪便;采用多变量统计学方法 OSC-PLS分析阳虚体质者的特征代谢物。结果阳虚质组的粪便中丁酸盐、醋酸盐、蛋氨酸、琥珀酸盐、葡萄糖的浓度低于平和质组;丙酸盐、丙氨酸、乳酸的浓度高于平和质组。结论阳虚质者粪便与平和体质者比较存在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糖代谢的差异,这与阳虚质者脏腑功能和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与中医"郁证"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0,自引:2,他引:38  
结合古代文献及临床研究,从文献记载和临床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论述抑郁症与郁证的差异及共性.认为中医"郁证"本身含有两层含义,一为以病机而立病名,二为情志之病,中医有关抑郁症的描述只见于后者,而且有关抑郁症的描述也在多种中医病名的症状群中出现,因此抑郁症与郁证二者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并提出抑郁症中医辨证应以虚证为纲,结合临床观察,以益肾补虚为大法治疗抑郁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经典文献对经络的结构与功能有精辟的论述和比较明确的记载。这些论述和记载,为我们今天探讨经络实质,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1 经络是运行气血的通道 《灵枢·本脏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难经·二十三难》:“经脉者,行血气,通阴阳,以荣于身者也”。又如高世栻在《素问·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