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的影响,探讨其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可能的治疗作用。方法:取传代培养第7代的hUC-MSC,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AA-PBMC,分为3组:空白组(hUC-MSC),对照组(AA-PBMC),实验组(分别以1∶10、1∶1及10∶1的比例将hUC-MSC与AA-PBMC共培养7天),RT-PCR法测定Foxp3mRNA的相对表达量(Foxp3/β-actin),3色流式细胞仪测定Treg细胞(CD4+CD25+Foxp3+)占外周血CD4+T细胞的比例。结果:hUC-MSC不表达Foxp3mRNA,无Treg细胞存在。实验组Foxp3mRNA相对表达量、Treg细胞占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hUC-MSC与AA-PBMC比例为10∶1时,差异更显著(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可增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Treg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其来源广泛,目前已产业化,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体外诱导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潜能.方法 用生长因子bFGF和EGF联合全反式维甲酸(RA)、中药单体熊果酸、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无血清培养的上清液3种方法,诱导hUC-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观察形态改变,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相关的标记物Nestin、Musashi-1和Tubulin、GFAP、O4.结果 hUC-MSCs经细胞因子、2mg*L的熊果酸诱导后,细胞由成纤维状逐渐变成双极、多极或锥形,胞体缩小;有些细胞伸出突起,随时间推移逐渐伸长,有些可形成次级突起,相互连结形成网状.另有一些胞体呈球形,突起较短.新生大鼠皮层神经元原代无血清培养的上清液诱导hUC-MSCs先形成Nestin和Musashi-1阳性的神经球,再经历上述形态变化,分化形成神经元样细胞.hUC-MSCs经诱导14 d后,有少量细胞表达Tubulin、GFAP、O4.结论 hUC-MSCs在体外特定条件下,可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细胞移植治疗的备选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D151对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使用siRNA干扰hUC-MSCs 表面CD151,实验分为实验组(siRNA-CD151组)和对照组(siRNA-NC组);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72 h后hUC-MSCs CD151及其它细胞表型,von Kossa和油红O染色检测体外成骨、成脂诱导分化情况;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real-time PCR检测hUC-MSCs CD151、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1,TGF-β1)、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 2,COX-2)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mRNA的表达量;ELISA检测hUC-MSCs HGF分泌量。结果:(1) 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干扰72 h hUC-MSCs实验组CD151(11.97±2.63 vs 95.66±1.56;P<0.01)和CD105(93.66±0.21 vs 83.37±0.71;P<0.05)较对照组显著降低;real-time PCR 检测hUC-MSCs CD151 mRNA变化和流式结果一致。(2)给予siRNA-CD151后能够减缓细胞周期进展,表现为细胞G1期增多,S期减少。(3)实验组hUC-MSCs HGF和TGF-β1表达量低于对照组(P<0.01),而COX-2表达量升高(P<0.05),IDO无明显改变;ELISA检测显示实验组hUC-MSCs HGF分泌量较对照组下降(P<0.01)。结论:体外干扰CD151后hUC-MSCs 仍保持干细胞表型,体外成脂诱导分化能力无明显变化,但成骨诱导分化能力、增殖能力和相关免疫调节因子表达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5.
6.
成人骨髓是临床应用时最常见的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由于MSC在成人骨髓的数量以及分化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减低,不同的胎儿组织被用来研究是否存在MSC。胎盘组织中MSC主要分布在羊膜和绒毛膜等来源于胎儿的组织,其抗原表达、分化潜能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体外对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8种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肿瘤细胞,UC-MSCs与肿瘤细胞以不同比例体外共培养作为实验组,以肿瘤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3 d后肿瘤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及分裂的代次。结果 UC-MSCs对HL60、THP1、K562、RPMI8226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对Raji及NCIH929细胞增殖起促进作用;对Jurkat细胞仅在1∶1时起促进作用;而对于U937细胞,在UC-MSCs与U937比例为2∶1时起抑制作用,1∶4及1∶16时起促进作用,1∶1时无明显影响。结论UC-MSCs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株增殖的作用不同。对4株白血病细胞系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对淋巴瘤细胞株及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具有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U937细胞株可能是进一步研究这种对立现象的良好模型。 相似文献
8.
背景:众多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能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增殖。
目的:观察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对人Th17细胞的调节作用。
方法:将人胚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CD4+ T细胞以1∶10比例共培养4 d,以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细胞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Th17细胞数量。
结果与结论: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共培养组白细胞介素17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P < 0.01)。与此一致的是,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单个核细胞或CD4+T细胞共培养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7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单个核细胞组、CD4+ T细胞组(P < 0.05,P < 0.01)。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与CD4+ T细胞共培养组Th17细胞数量明显高于CD4+ T细胞组(P < 0.01),但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本身并不表达白细胞介素17。表明胚胎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可促进人Th17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9.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机制与T、B淋巴细胞异常活化有关,由于系统性红斑狼疮产生多种病理性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沉积在中小血管或抗体直接侵袭血管导致管壁的炎性坏死,使血管腔变窄,促进血栓形成,导致局部组织缺血和功能障碍。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抗炎、调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T、B细胞免疫紊乱、修复免疫炎性血栓形成的作用。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栓形成的发病机制,介绍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性血栓形成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
方法:以“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mesenchymal stem cell,thrombosis,T cells,B cell,immunity”为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Springlink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HighWire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限定语种为英文;以“系统性红斑狼疮、间充质干细胞、血栓形成、T细胞、B细胞、炎症因子”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检索年限为1990年1月至2013年6月,限定语种为中文。共检索267篇文献,选择其中48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它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活化,改变T细胞亚群比例,抑制T细胞因子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分泌,从而协调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的免疫平衡。间充质干细胞抑制B细胞的增殖趋化功能,抑制B细胞分泌致病性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减少系统性红斑狼疮体内抗体及免疫复合物的沉积,使血管壁免遭其侵袭破坏,炎症细胞因子分泌减少,维持凝血-抗凝系统平衡,改变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炎症损伤部位和肿瘤组织特异性趋化的特性,深入研究间充质干细胞对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宫颈癌Hela细胞增殖特性的影响。
方法:将不同细胞数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不同质量浓度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与宫颈癌Hela细胞共培养3 d,CCK-8检测Hela细胞的增殖抑制情况。
结果与结论:Hela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比例分别为1︰3、1︰2、1︰1、2︰1、4︰1、8︰1的情况下,相对应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67.12%、47.18%、31.15%、27.61%、15.55%、15.95%;利用5,10,20,40,60,100 mg/L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条件培养基对Hela细胞进行培养,相对应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0.61%、40.1%、63.47%、80.61%、93.56%、90.65%,说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抑制Hela细胞的增殖。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
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
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背景:人脐带Wharton’s Jelly源间充质干细胞避免了伦理的限制,来源丰富,可以作为种子细胞进行组织修复。
目的:观察体外诱导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向许旺细胞分化的可行性。
方法:分离、培养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利用神经细胞培养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维甲酸、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采用两步法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巢蛋白、S-100、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免疫印记技术检测许旺细胞特异性蛋白产物表达。
结果与结论:脐带细胞培养第7天形态发生变化,部分细胞变成梭形。原代细胞培养10 d左右可达80%~90%融合,细胞呈梭形。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具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特有标志:CD44(91.4%),CD29(91.3%),CD105(99.2%),不表达CD34(0.2%),CD45(0.9%),CD14(0.6%)。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经第一阶段诱导后,细胞由短梭形变成长梭形或纺锤形,并出现聚集现象,由形状规则、表面圆滑的球形细胞团形成。第二阶段诱导后,有长梭形细胞从球形细胞团爬出,96 h后细胞形态多为长梭形,伴有多极现象。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示:长梭形多极细胞具有许旺细胞特异的纤维酸性蛋白、S100蛋白染色。结果表明脐带Wharton’s Jelly中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许旺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脐带血血浆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方法:将脐血浆经盐析、透析等处理后,按10%体积成分分离、培养扩增HUCMSCs,观察细胞的形态,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增殖能力,ELISA检测培养液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noggin的分泌浓度.结果:利用含10%脐带血血浆的培养液能分离、扩增HUCMSCs,分离纯化的HUCMSCs成梭形、增殖能力强、具有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及神经干细胞的能力,高表达CD29、CD44,低表达或不表达CD34、CD45及HLA-DR.而且在含10%脐带血血浆的培养液中生长的HUCMSCs还能分泌人胚胎干细胞(hESC)生长所需的的bFGF及noggin.结论:脐带血血浆经简单处理后能分离培养HUCMSCs,而且其分泌的细胞因子更适合hESC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14.
背景:关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不一,如何提高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获得效率的问题尚未解决。
目的:优选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制备的消化酶组分。
方法:无菌条件下取正常足月剖腹产的脐带近胎儿段,按不同混合酶浓度比值划分为3组,混合酶Ⅰ组成分为0.4%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Ⅱ组成分为0.1%Ⅱ型胶原酶、0.4%胰酶、0.02%EDTA和0.1%透明质酸酶;混合酶Ⅲ组成分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每组再按消化时间分为1,2,3 h 3个亚组。最后重悬细胞终体积均定位4 mL并计数,采用含血清的DMEM培养液体外培养细胞。
结果与结论:采用3种不同混合酶浓度进行消化,发现相同消化时间内,混合酶Ⅲ组消化细胞最多(P < 0.05)。在作用3 h时,混合酶Ⅲ组获取的细胞中活细胞比值显著低于混合酶Ⅰ组和混合酶Ⅱ组(P < 0.01)。提示0.3%Ⅱ型胶原酶、0.1%胰酶、0.02%EDTA、0.1%透明质酸酶和0.1%DNA酶混合液消化脐带组织块2 h为获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15.
16.
背景: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具有和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类似的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观察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学特征。
方法:分离骨髓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对T细胞周期、活化、抑制和增殖的作用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同样具有抑制T细胞增殖的能力,在有丝分裂原刺激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T细胞增殖中这种作用都是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在1︰2时有极强的抑制作用,但是在1︰100时这种作用基本消失,在共培养时骨髓来源和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都可以使更多的T细胞被抑制在G0/G1期,同时也可以抑制T细胞的早期活化,但是上述作用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均较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弱,且脂肪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不具有抑制T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移植前保存的问题,而临床保存介质对移植前细胞活性的影响直接关乎移植后疗效,目前却缺乏对临床介质保存效果的系统性研究。
目的:评价临床常用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的影响。
方法:在4 ℃与室温(25 ℃)条件下,将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液(0.9%氯化钠注射液,5%葡萄糖注射液和1%人血白蛋白溶液)中保存2,4,6 h,观察上述保存介质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活性、凋亡/死亡率、多向分化能力及DNA损伤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无论在4 ℃还是室温条件下,细胞在临床常用保存介质中的活性均在短期内呈时间依赖性下降。此外,不同保存介质引起细胞死亡而非凋亡,且死亡率呈时间依赖性增加;经不同介质保存后,细胞出现DNA损伤,但其增殖与多向分化能力未受明显影响,提示细胞核DNA损伤为细胞活性下降的关键因素。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8.
目的:体外研究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Raji细胞和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间的相互作用,探讨MSC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潜在应用前景。方法:将Raji细胞和hUC-MSC进行直接接触和非接触共培养,观察MSC对Raji细胞的作用,采用CCK-8法观察Raji细胞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Raji细胞周期的变化,同时应用siRNA干扰技术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MSC向Raji细胞迁移过程中的作用(即用siRNA阻断Raji细胞VEGF的表达),ELISA法检测Raji细胞培养上清VEGF的分泌量,qRT-PCR法检测Raji细胞VEGF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MSC及其条件培养基(MSC-conditioned medium,MSC-CM)均促进Raji细胞的增殖,72 h MSC-CM培养的Raji细胞增殖活性为0.99±0.05,而对照组为0.71±0.07(P<0.01)。无论是直接接触还是条件培养基均促使Raji细胞从G0/G1期向S期的转化,MSC-CM的作用尤其明显,S期的细胞数目由16.33±1.37增加到28.50±1.41,而G0/G1期细胞数目则由77.70±1.57下降到54.40±1.57(P<0.01)。siRNA干扰Raji细胞后,VEGF无论是在蛋白水平还是mRNA水平都明显下降,且MSC向Raji细胞的趋化能力也显著降低(96.00±5.28 vs 143.00±7.20,P<0.01)。结论:MSC具有向Raji细胞趋化的作用,其机制与Raji细胞分泌VEGF呈正相关;MSC可促进Raji细胞从G0/G1期向S期转化,从而促进Raji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不同细胞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取第5代细胞随机分成A、B、C、D 4组,在A组基础培养基中加入b FGF,B组中加入b FGF和BDNF,C组中加入b FGF、BDNF和BHA诱导培养,D组为对照组,使用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培养。诱导2周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的nestin、NEFH和GFAP mRNA表达情况,并通过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的的变化。结果:Ⅱ型胶原酶消化法能成功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细胞发现,细胞均强表达CD29、CD44和CD105,而CD34、CD45和HLA-DR均未见表达。经定向诱导分化成类神经元后,原子力显微镜观察细胞表面突起增多,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nestin在A、B、C组均呈阳性表达,NEFH在A、B组呈阳性表达,而GFAP在A、B、C、D 4组均不表达。A、B组n EFH和nestin表达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所培养的细胞扩增迅速,生物学性状稳定;与b FGF单独处理相比,b FGF联合BDNF更能有效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类神经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临床级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资源库三级库,即种子细胞库、主细胞库和工作细胞库,为干细胞临床研究和转化应用提供质量可控的临床级hUC-MSCs资源。方法:将通过筛选入组的247份人脐带组织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实验室进行分离、培养、扩增、传代、冻存等一系列操作,并按照质量管理控制相关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