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接上期)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者,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主之。赵以德:上焦阳也,卫气所治,贵通利而恶闭郁,郁则津液不行,而积为涎。胆以咽为使,胆主决断,气属相火,遇七情至而不决,则火亦郁而不发,不发则焰不达,不达则气如咽,与痰涎结聚胸中,故若炙脔。用半夏等药散郁化痰而已。尤在泾曰: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千金》所谓"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者"是也。  相似文献   

2.
第二部分:病症讲解2厥证2.1厥证的定义白本及宋本都说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凡是手足发凉都可称为厥证,但从现代临床来看,有两类,一类是以休克为代表的危重症,常伴 "不知人",正如白本《少阴篇》所说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另一类是以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的手足发凉,如雷诺氏综合征。王肯堂分得清楚"凡言四逆,或言厥、言逆者,皆为重症;若举四肢而言  相似文献   

3.
白本论述了八种病症的症状、病机、预后和治疗方法,如厥阴病、厥证、下利、呕吐、哕、疝、消渴、淋证,符合仲景厥阴篇的特征。见表1。 宋版《伤寒论》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题目下,有五个小字,"厥、利、呕、哕,附",说明《伤寒论》厥阴篇原本就是"厥阴病"之后附有"厥、利、呕、哕”一篇内容,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  相似文献   

4.
第二部分:病症讲解3下利仲景时代的"利",包括现在的泄泻(急慢性肠炎、肠激惹综合症等)、痢疾(急慢性菌痢、克隆氏病等)两大类。3.1下利的征兆"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少腹者,此欲自利也。"脾升胃降,转气下趋少腹者,脾  相似文献   

5.
医圣仲景医学关于“热入血室”之理解,历代医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热入血室”,现就白云阁藏本《伤寒案病论》中有关条文,汇摘有关医家的校释,以期助大家对经典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正>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1](以下简称白本),相传为仲景第十二稿,是叔和之前的原文,为研究仲景学说的珍贵资料,是《伤寒论》的珍贵版本之一。白本不仅结构严谨、说理明细,经文排列并然有序,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厥阴篇是学习仲景学说的一大障碍,以至于近人陆渊雷先生说“厥阴病篇竞是千古疑案”,“无可研索”,甚至否定厥阴病的存在和厥阴篇的真实性,因为他还说“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1]。这显然是错误的。但他的观点却引起了自民国以来对厥阴篇、厥阴病的大讨论,至今不衰。  相似文献   

8.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桂本《温病篇》之前,先从《伤寒论》为何不谈温病说起。温病学说,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了关于温病的记载,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载有《导引图·引温病》,即有用医疗功法治疗温病之类时行热病的方法。在约与同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候》62号简上写有“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温”的字句。此后在《内经》、《难经》等医书中更集中论述了一些有关温病以及疫疠病的篇章。按理仲景在论述外感热病的同时,对以前  相似文献   

9.
强调中医临床经典在诊疗中的整体性,以伤寒出血热阐释疾病原委,以六经九分法归纳证治规律,以热病四分法凸显诊疗格局,从临床诊疗体系的角度理清伤寒、金匮、温病三者的历史脉络和原来各自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桂林古本《伤寒论杂病论》的学术价值。方法:搜寻历代对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研究文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桂林古本在《伤寒杂病论》的研究及整个中医学的研究上具有重大意义。结论:深入探讨古本内涵,更有助于领会《伤寒杂病论》的精神,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1.
王鹏  张玉芳 《光明中医》2014,(10):2042-2043
为了解决目前对于《伤寒杂病论》四逆散条文的争议,通过比较《伤寒杂病论》宋本和白云阁本以及相关注家对于四逆散相关条文的论述和解释,探讨四逆散的加减变化,发现白云阁本为我们提供了对四逆散的全新而正确的认识,纠正了宋本在这方面的明显错误。白云阁本必将对临床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是我国近代发现的3种《伤寒论》古本之一,虽对其真伪难辨,褒贬不一,然有不少医家持肯定观点。通过对书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理解,探析认识书中“温病篇”中发病相关内容,加深对该篇的学习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刘松林 《光明中医》2010,25(10):1766-1768
<正>身重是指身体沉重,如负重物的感觉,属于患者自觉症状[1]。临床上此症多与湿邪相关,或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停滞于肌肤、骨节所致,然初习中医者常  相似文献   

14.
王恒照  王艳 《四川中医》1998,16(8):13-14
多寐一证,属于神志之病变。研读《伤寒杂病论》中之有关原文,仲景于本证有“多眠睡”、“但欲眠睡”、“嗜卧”、“但欲寐”、“但欲卧”、“默默欲眠”、“默默但欲卧”之不同称谓。现以阴阳邪正交胜与神志受病改变为立论之中心,以内在病机与所见脉证为辨证分型之依据,复据证而推出其所略之方药,旨在取其理法方药相对应,用于指导临床辨治多寐证。1热盛伤阴,神昏多寐据原文以究诸仲景所述本型多寐证起因,则有三端。即一是由其人所患本系太阳温病,因医者误用辛温发汗,故造成表里俱热以致阴伤神昏;二是由其人患阳明经中风而邪溢太…  相似文献   

15.
凭脉辨证是张仲景辨证的主要特色,是《伤寒杂病论》的主要内容之一,脉证在《伤寒杂病论》中内容丰富、论理精辟。探析《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关于脉证的条文,认为《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主要包括凭脉辨病因、凭脉辨病位、凭脉辨病性、凭脉确定病证、阐释病机、凭论治凭脉判断预后几个方面,实际上就是凭借脉象辨证论治。《伤寒杂病论》脉证思想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也对临床诊治疾病和深入研讨中医基础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因时制宜"是《伤寒杂病论》中的重要治则,从生理、病理、预防诊疗三方面分别进行系统总结及说明"因时制宜"在《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理法方药紧密结合的临床诊疗基础-辨证论治体系。书中所载方药简便廉效,在后世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及验证,被称为"经方"。书中常采用重镇安神的龙骨及牡蛎相须为用治疗神志心理疾患。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伤寒杂病论》所载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及桂枝去芍药加蜀漆加牡蛎龙骨救逆汤等"龙牡剂"的证治规律,进一步理解经方的内涵,便于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8.
凡由于腰部受损,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或肾虚腰府失养所引起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正中发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称为腰痛。腰痛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年轻或年老患者均可见到。关于腰痛的认识,早在《内经》就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言:“督脉为病,脊强反折”。说明腰痛的病变在肾,病理以虚为主,并与督脉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中医收集病理资料的方式依然是望闻问切,形式上与古人相同,但在具体操作上却相差较大。现代中医过分依赖问诊,主要依靠病人陈述,望闻问切结束方开始分析病情;而古代大医却较重视脉诊,参考问诊,脉诊的过程即是诊断辨证的过程,相比之下,此法对医生的诊断水平要求较高,但诊断的准确性亦较高,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当为此诊法之肇端。"脉诊"乃"病脉证治"诊疗模式的核心内容。脉诊是对患者整个身体状态的把握,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推测病因,推测治疗经过,推测兼证,推测预后,指导治疗,其中,最关键是治疗作用。由此可见,较目前中医普遍应用的诊疗模式而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体现的"病脉证并治"诊疗思维模式临床的应用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20.
《伤寒杂病论》在诊脉部位上发展了"寸口诊脉法",且根据病情酌诊趺阳脉、少阴脉、少阳以及人迎脉;通过脉象阐述病因、明确病位、揭示病机、指导治疗、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伤寒杂病论》虽非脉学专著,但在脉象及主病理论上已初步形成体系,为中医脉诊学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