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2.
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陶丽  杨金坤 《中医药学刊》2006,24(4):684-686
目的:探讨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规律。方法:统计分析10年来胃癌中医治疗涉及到证型的文献。结果:明确提出胃癌辨证分型的有43篇,共1266例,在报道的频次和例数上都较统一地认为脾虚型、瘀毒内阻型、肝胃不和型、气血双亏型、胃热伤阴型、痰湿凝滞型是胃癌的常见证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与体质类型及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收集患者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病变大小、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并根据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为了方便统计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将患者年龄分为≤30岁、31~55岁、55岁三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变部位分为胃体、胃窦、胃底、贲门、多发五组,病变大小分为0.5 cm、0.5~1 cm、1 cm三组。病理级别、萎缩情况、肠化情况、HP情况以术前或手术内镜报告为准,病理级别包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两组,萎缩、肠化及HP情况根实际情况分为"阴性""阳性"两组。分别比较以上指标在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中的分布情况,判断其统计学差异性。同时对以上指标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进行配对分析。结果不同性别患者在辨证类型分布方面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胃络瘀阻证为主,女性患者以脾胃气虚、胃热阴虚证为主。不同年龄段患者其中医辨证分析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0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脾胃气虚证为主,30~55岁患者辨证类型以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及脾胃气虚证为主,55岁患者则以胃络瘀阻证为主。不同病变部位的患者在中医辨证分型方面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胃体病变以脾胃气虚证为主,胃窦病变以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底病变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贲门病变以脾胃虚寒证和肝胃不和证为主,多发病变则以胃热阴虚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萎缩和非萎缩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萎缩阳性的患者辨证以脾胃气虚证和脾胃虚寒证为主,萎缩阴性的患者辨证以肝胃不和证及胃络瘀阻证为主。相关性分析表明,胃上皮内瘤变患者其性别与发病部位呈显著相关性,年龄段与HP感染情况、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发病部位与性别、病变大小及HP感染情况具有显著相关性,萎缩情况与辨证分型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主要以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和胃络瘀阻证为主。胃上皮内瘤变患者体质分型与年龄、病理类型相关,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萎缩情况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4.
介绍曾普华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曾教授认为,胃癌的发生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癌毒是发病的必要条件,病机主要为瘀毒互结、脾胃亏虚,常兼夹痰湿、阴虚、阳虚、气血不足等;临床可分为肝胃不和证、瘀毒内结证、痰湿凝结证、脾胃虚寒证、胃热阴伤证、气血两虚证;以健脾和胃、化瘀解毒为基本治则,随症加减。同时,提倡中西医多学科临床协作治疗,有效整合中医药多种治疗手段,实施胃癌的中医全程管理与康复,实现生存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初步探寻大肠癌在临床上的中医证型构成及分布的客观规律。方法: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公开发表的有关大肠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χ2检验对总结出的7组病例数据,并以长江为界进行南北方中医证型比较。结果:湿热蕴结、瘀毒内结、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为大肠癌临床常见中医证型,南北地区的中医证型分型情况存在一定差异性,南方多以湿热蕴结、瘀毒内结为主。而北方多以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肝肾阴虚为主。结论:大肠癌病例的统计结果对确定该病的临床辨证分型,并制定统一的单病种诊疗规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胃癌的中医证治分型,剖析影响不同证治分型的因素,以及不同证治分型与机体分子表达的关系,为进一步用循证医学的方法对胃癌的中医规范诊疗做基础。通过Pubmed、中国知网等检索胃癌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胃癌的中医辨证分型、相关影响因素,以及其与不同分子表达的相关性。临床上胃癌常见的中医证治分型依次为肝胃不和型、脾胃虚寒型、胃热伤阴型、气血双亏型、瘀毒内阻型与痰湿凝结型6种。为胃癌的临床辨证分型的标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癌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 应用胃癌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对300 例符合纳入条件的胃癌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结果 胃癌患者以中年组比例最大,占42.3%,而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属于实证的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在胃癌中占的比例较大,位居前三位,尤其是肝胃不和者,占胃癌中医证型的比例接近一半;不同性别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P<0.05),其中男性以实证多见.结论 胃癌患者男女不同性别之间在各年龄段之间患病率差别不大,证型以实证为主,肝胃不和、痰湿凝结、瘀毒内阻3 种证型居于前三位,肝胃不和占比例最大,而不同性别的胃癌患者虚实证型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Hp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取35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按《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分别判定为9种体质类型,按《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胃脘痛的有关内容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瘀阻胃络证,分析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系。结果:1Hp相关性胃病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出现的频次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气虚质平和质血瘀质痰湿质阴虚质特禀质;2中医证型频次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肝胃不和证胃阴亏虚证瘀阻胃络证;3胃镜征象、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充血红斑、水肿多见于阳虚质,糜烂多见于痰湿质,阳虚质、气郁质的炎症程度较重,阳虚质、气虚质的萎缩程度较重,气虚质伴肠化生多见;4脾胃虚寒证属阳虚质的较多见,脾胃湿热证属湿热质的较多见,瘀阻胃络证属血瘀质的较多见,胃阴亏虚证属气虚质的较多见,肝胃不和证属气郁质的较多见。结论:湿热质、气郁质、阳虚质和气虚质是Hp相关性胃病的主要体质类型,因体质具有可调性,故对易感体质进行早期干预,可望成为防治Hp相关性胃病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胃癌中医证型与胃癌转移相关基因E-cadherin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大志  许玲  何金  魏品康 《中医杂志》2005,46(8):614-616
目的:从基因蛋白表达上探索胃癌患者中医证的本质.方法:将收集到的术前胃癌患者病例资料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确定其证型归属;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术后胃癌肿瘤标本中E-cadherin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E-cadherin在100例胃癌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0%,证型间表达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示,痰湿凝结型、气血双亏型与脾胃虚寒型之间无明显差异,表达较高;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无明显差异,表达较低.结论:瘀毒内阻型与肝胃不和型胃癌患者的E-cadherin表达偏低,此两种证型肿瘤转移形成的途径可能与E-cadherin,即与肿瘤细胞间同质性黏附力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探讨进展期胃癌的证型分布规律以及辩证要点。方法对50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频数>10%的症候及舌脉进行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归纳为5个证型。结果进展期胃癌常见中医证型为:脾胃虚损瘀毒内蕴证、心脾气血两虚证、脾虚痰湿凝结证、肝胃不和证、胃热伤阴证,并得出各型辨证要点。结论因子分析法对进展期胃癌临床辨证分型标准的确立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晚期胃癌患者的中医证素特点,初步揭示晚期胃癌的中医病理特性。方法采用中医证素辨证方法,观察126例晚期胃癌患者的症状、体征,分析各个证素的频数分布及证素积分。结果晚期胃癌的病位证素主要为:胃、脾、肝、肾、胆、肺、大肠、小肠、胞宫、心、脑(神)、膀胱,其中胃、脾、肝和肾所占比例均>50%。晚期胃癌患者病位证素积分中,脾与胃证素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6);肝、肾、肺、胆、大肠、小肠证素与脾(t值依次为5.053、4.815、4.465、3.938、4.730、4.278)、胃(t值依次为7.126、6.699、5.679、5.484、6.255、5.604)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病性证素主要为:气虚、血虚、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其中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病性证素与气虚(t值依次为3.338、4.664、5.998、6.046、6.024、6.116、6.225、5.889、5.727、5.767、4.718)、血虚(t值依次为2.021、3.402、4.540、4.625、4.688、4.892、5.025、4.843、4.738、4.792、3.936)病性证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晚期胃癌中医病位证素主要集中在脾、胃、肝和肾,病性证素主要有气虚、血虚,但气滞、血瘀、邪毒、痰、湿、阴虚、气逆、热、食积、水停、阳虚也是不可忽视的病性证素。  相似文献   

12.
齐元富认为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临床分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脾虚痰湿型,在健脾理气、化痰祛瘀治疗基础上尤其善用枳壳白术配伍治疗胃癌,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原发性血脂异常中医辨证规律及证素提取。方法:例原发性血脂异常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应用因子分析寻找中医辩证规律,证素分析。结果运用因子分析得到6个公因子,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6种证候分布情况:痰瘀互结证占20.9%,脾气虚证占18.8%,其余依次是痰浊阻遏证、肝肾阴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分别占17.8%、16.3%、13.8%和12.3%。原发性血脂异常的病位证素为脾、肝、肾,病性证素为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结论老年原发性血脂异常的常见证候类型有6种,分别是肝肾阴虚证、痰浊阻遏证、痰瘀互结证、脾气虚证、气滞血瘀证及火热证,其中痰瘀互结证与脾气虚证所占比重最大。原发性血脂异常的证素为脾、肝、肾,痰、瘀、气滞、气虚、阴虚、火(热)。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影像学检查(B超、CT)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进行定性定量诊断分析,探讨NAFLD影像学指标与中医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NAFLD患者200例,辨证分为肝郁脾虚、痰湿内阻、湿热内蕴、痰瘀互结、肝肾不足5个中医证型,同时运用B超、CT两种影像学方法对脂肪肝进行分度和定量诊断,分析脂肪肝严重程度与各中医讧型之间的关系。结果:(1)NAFLD中医辨证分型以湿热内蕴最常见(37.00%),肝肾不足最少(6.00%)。2种检查方法均提示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程度逐渐加重,经’X^2检验,各中医证型间的脂肪肝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AFLD各中医证型肝/脾CT比值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各组间比较,从肝郁脾虚型、痰湿内阻型、湿热内蕴型、痰瘀互结型到肝肾不足型,肝/脾CT比值逐渐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NAFLD各中医证型与影像学指标(B超、CT)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B超、CT检查可为脂肪肝的中医辨证规范化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癌前病变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辨证提供更多的客观依据。方法选取内镜确诊CAG及病理确诊为CAG伴不典型增生或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患者317例,选取常规体检发现的无症状性浅表性胃炎10例作为对照,并进行TRPV1、TRPM8受体表达检测及CAG中医证型辨证,分析CAG的病理变化与中医证型及TRPV1、TRPM8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CAG前病变中医证型按照所占比率排序为脾虚气滞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阻。26种证型在TRPV1、TRPM8表达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RPV1的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湿热胃阴亏虚肝胃不和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脾虚气滞脾胃虚弱;TRPM8表达的中医证型排序为脾胃虚弱脾虚气滞胃络瘀阻、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胃阴亏虚脾胃湿热。TRPV1以脾胃湿热表达最为明显(415 bp),TRPM8表达以脾胃虚弱最明显(387 bp)。胃络瘀阻型近似于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表达。3同一证型在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分布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1);不同证型在同一程度肠上皮化生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证型在轻度异型增生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在中、重度分布上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且以脾胃虚弱、胃阴不足及胃络瘀阻三型在重度异型增生时分布较高;各证型在轻、中、重度萎缩程度分布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 CAG癌前病变与中医证型之间及瞬时电位受体(TRPV1、TRPM8)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病理程度较轻时以实证为主,并伴有TRPV1受体表达增高;病理程度中、重度时以虚为主,虚实夹杂表现多见,并伴有TRPM8表达增高。本研究为该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CAG中医辨证提供了更多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思想治疗胃癌前病变(precancerous lesions of gastric cancer,PLGC)具有一定优势。目前临床一般分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含脾胃虚寒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胃络瘀血证6种证型论治,对不同证型PLGC患者确立相应治法,运用中药方剂治疗,可...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的证候/证候要素提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索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四诊症状的分析,提取中医的证候,证候要素.[方法]对于临床采集的1787例抑郁症、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37个四诊症状,采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法对未经事先辨证的症状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得到39组四诊症状的组合,经初步诠释,发现存在有肾阳虚、肝气郁结、肝脾不和、肝胃不和、气阴两虚、心气虚等证候.涉及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主要有心、肝、脾、胃、肾,病性类证候要素主要有气虚、阴虚、阳虚、气滞、血瘀、痰、湿、热.[结论]通过运用信息熵关联度系数分析方法对基于临床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的一些症状组合可为中医常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癌的中医证型及其舌象分布特点。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72例,通过中医辨证,统计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痰湿、痰热、热毒、气滞、血瘀9个单一证型的出现频次,分析证型构成比,以及舌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1)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痰湿证、痰热证、热毒证、气滞证、血瘀证9个单一证型共出现1053例次,其中血瘀证最多,其次为气虚证,痰证(包含痰湿证10.07%、痰热证7.12%)居第3位,阳虚证最少(3.23%)。(2)9个单一证型舌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气虚证与痰热证、气虚证与气滞证、血虚证与阳虚证、阴虚证与热毒证、痰热证与气滞证外,各证型间舌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个单一证型舌苔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气虚证与气滞证、气虚证与血瘀证外,各证型间舌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癌的中医证型以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热证为多;各证型的舌证符合率比较,以实证的舌证符合率较高,而虚证符合率较低。  相似文献   

19.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因多为脾胃虚弱、感受外邪、情志失调,终致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司,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胃气虚是发病基础,脾胃气虚则气血生化无源,免疫力低下,易感毒及产生瘀血、食滞、痰饮等病理产物,致脏腑气机失调,经脉不通,局部组织失养而形成慢性炎症。张仲景根据"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原则辨其虚实,确定证治大法。辨证分型主要有脾胃虚弱、脾胃虚寒、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郁气滞、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胃郁热、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等。胃镜下黏膜表现作为中医望诊延伸,是辨证分型的物质基础,各证型和胃黏膜变化之间有一定内在联系。对CG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证治疗及证型与胃镜下黏膜表现的相关性等方面概括,表明结合内镜下微观辨证对诊治CG具有明显优势,为临床处方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