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比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用于胸外科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术中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A组用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普通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B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听诊器听诊确定导管位置并固定。观察2组患者(1)单肺通气时肺萎陷质量和外科术野暴露程度.(2)围术期声音嘶哑和咽喉痛的评估。结果两组术侧肺萎陷及手术视野暴露效果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腔支气管组术后声带损伤、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较封堵器组显着升高(P<0.05)。结论双腔气管导管和封堵支气管导管在胸外科手术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但是应用Coopdech封堵器操作简便且可减少患者术后声带损伤、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在其适应证范围内可以优先选用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切除联合化疗治疗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应用价值,总结治疗经验。方法 1999年1月至2007年1月,我科共收治51例主病灶局限于肺叶或单侧全肺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男38例,女13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6.5岁。施行肺叶切除术30例,肺叶加同侧肺段切除术或同侧双肺叶切除术11例,全肺切除术10例;分析术后继续抗结核化疗18~24个月的疗效。结果 5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46例完成化疗(18~24个月)后治愈;治疗失败5例,其中3例在疗程最后6个月痰菌仍为阳性,2例于围手术期内死于术后并发症。术后发生并发症12例,其中术后1个月内发生9例:呼吸功能衰竭3例,均经呼吸机辅助呼吸治愈;脓胸3例,2例经胸腔闭式引流治愈,1例术后3周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支气管胸膜瘘1例,经留置胸腔引流管3个月后瘘口逐渐闭合治愈;暂时性视力障碍1例,未作特殊处理,1个月后视力恢复正常,急性肺水肿1例,治疗无效死亡。1个月后发生并发症3例:切口感染2例,经开放引流每日换药,行二期缝合伤口Ⅲ/丙愈合;支气管胸膜瘘1例,行胸部肌瓣填塞+胸廓成形术后支气管胸膜瘘再度复发,给予胸壁开放式引流,长期未愈,72个月后因大咯血窒息死亡。结论对主病灶局限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施行肺切除联合抗结核化疗,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分析肺隔离症手术患者麻醉管理应注意的问题.方法10例左下肺隔离症患者ASAⅠ~Ⅱ级,气管内麻醉下行隔离肺切除术.其中4例选择单腔支气管导管(Mallinckrodt),6例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Robertshaw).术中监测BP、HR、ECG、Paw和SpO2,采取单肺通气.结果术中证实叶外型肺隔离症4例,叶内型肺隔离症6例,行隔离肺肿块或左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时间2.5~9 h,术中出血量300~1 700 ml.9例患者手术麻醉过程顺利,术后7~10 d康复出院.1例患者术中因出血导致急性气道梗阻和较长时间(6 min)严重低氧血症,术后4 d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肺隔离症手术患者麻醉前准备、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正确使用、单肺通气技术、手术者与麻醉医师间密切配合等诸多因素是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分析1967年3月到2004年10月间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患者85例,其中支气管狭窄45例,气管狭窄4例.43例行肺叶切除术,其中袖式切除8例;37例行全肺切除术,其中袖式切除4例,气管右下壁部分切除后使用右主支气管内壁组织修补术3例;3例行气管节段切除成形术;1例行左上叶支气管、肺动脉双袖式切除术;1例行开胸活检术.结果 无手术死亡病例.肺叶切除术35例(不包括袖式肺叶切除术)中,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1例、脓胸1例;全肺切除术33例(不包括袖式全肺切除术)中,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3例、脓胸4例;两种术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叶切除术后肺不张发生率(5/35)低于袖式肺叶切除术(3/8)(P<0.01).随访3~10年,随访率98%;1例患者术后7年后死于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结论 肺结核合并支气管内膜结核的外科治疗应切除病变组织,根据狭窄的部位、长度、程度及狭窄远端的肺组织是否正常决定手术方式,并结合围手术期正规抗结核治疗,尽量少作全肺切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耐多药肺结核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6年6月行单肺叶切除术17例、复合肺叶切除术15例、全肺切除术5例、余肺切除术3例、肺段切除术2例等共计42例耐多药肺结核肺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 。结果 42例患者随访1~84月(26±24.8月),单肺叶切除术、肺段切除术各1例患者随访1月后丢失。40例随访资料完整的患者的治疗成功率、病情缓解率、失败率分别为80.0%(32/40)、7.5%(3/40)、12.5%(5/40,其中3例死亡),其中:单肺叶切除术分别为16/16、0、0,复合肺叶切除术分别为11/15、2/15、2/15,全肺切除术分别为3/5、1/5、1/5,余肺切除术分别为2/3、0、1/3,肺段切除术分别为1/1、0、0;手术并发症发生率35.0%(14/40),包括顽固性空腔(12.5%,5/40)、支气管胸膜瘘(12.5%,5/40),胸腔感染(5.0%,2/40),胸腔内出血(2.5%,1/40)和伤口感染(2.5%,1/40),5种手术方式的并发症发生比例分别为2/16、8/15、2/5、2/3、0。结论 手术治疗有助于提高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成功率,对于单肺叶内局限性病灶患者,建议首选单肺叶切除术;对于多肺叶切除的手术,则应积极防范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结核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全胸腔镜手术治疗55例肺结核患者,其中47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8例中转开胸行肺叶切除手术。结果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15例,其中术后持续肺漏气4例,胸腔出血3例,支气管胸膜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术后随访1年,结核病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结核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VATsL)治疗肺良性疾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分析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1年1月手术治疗5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6例,女22例;年龄35~65岁,平均年龄50.2岁。胸部CT检查病变部位:右肺上叶7例,有肺中叶16例,有肺下叶12例,左肺上叶8例,左肺下叶15例;均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其中12例为单操作孔。结果全组巾3例心胸腔内粘连重、叶间裂分化差或血管鞘周围淋巴结嵌顿分离肺动脉分支卅血中转开胸,手术时间90~300rain(123.6±93.1rain),术中出血量50~400ml(223.2±86.9m1);术后胸腔引流管放置时间2~l7d(7.1±5.2d),术后住院时间5~16d(9.4±4.9d)。本组患者无嗣手术期死亡;术后m观并发症5例,其中术后肺持续漏气4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术后病理诊断:支气管扩张24例,炎性似瘤9例,结核9例,真菌感染6例,肺隔离症4例,肺囊肿3例,中叶综合征3例。随访5l例,随访6~36个月,均恢复良好。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治疗肺良性疾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分析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经验。方法 对我科在2018年至2019年20例结核性脓胸伴支气管胸膜瘘病例采用应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封堵结核性支气管胸膜瘘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病例先行胸廓造口开窗引流术(OWT)换药引流2~4周后,残腔感染有效控制的病人选择行光导纤维气管镜下房间隔封堵器封堵支气管胸膜瘘口。结果 全组患者有效地控制胸腔感染后,封堵瘘口治疗后疗效根据临床症状、胸腔及肺部感染控制情况和瘘口闭合情况进行评价,全组20例病例封堵术后达到治愈(CR)标准:瘘口愈合,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持续1个月,被封堵器封堵瘘口,临床症状完全缓解持续;随诊6~12个月,其中8例患者封堵术后3~6个月行简单的胸廓关窗术,避免行形体改变大的胸廓改形术,7例患者全身症状改善可耐受择期手术,行余肺切除术+支气管瘘修补术,3例患者部分缓解(partial, PR),瘘口未闭合,部分被支架封堵,临床症状部分缓解,2例患者出现移位分别在术后8月和术后12月气管镜下取出封堵器。本组患者无死亡病例,围手术期均无不良事件包括封堵器脱落,气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治疗方法具有微创及性价比高的特色,因支气管胸膜瘘的瘘管解剖特殊,与房间隔缺损瘘口结构类似,使用房间隔封堵器治疗结核性脓胸伴支气管胸膜瘘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作为一种在气管镜下特殊治疗技术应用,能快速、有效地封堵瘘口,降低再次感染风险及呼吸衰竭的发生,为结核性脓胸伴支气管胸膜瘘病人提供一个有效治疗方法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Ⅰ-gel喉罩联合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用于胸科手术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60例全麻下行开胸手术患者,年龄20~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Ⅰ-gel喉罩联合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组(Ⅰ组)和气管导管联合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组(T组).分别记录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2)、手术结束时(T3)、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即刻(T4)的MAP、HR;记录拔除喉罩或气管导管时间及苏醒时间,记录两组肺萎陷评分,记录两组单肺通气前、中及后的气道峰压(P1、P2和P3);记录术后肺不张以及呛咳、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组比较,T2、T4时Ⅰ组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Ⅰ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T组(P<0.05),肺萎陷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均无肺不张;与T组比较,Ⅰ组P1、P2和P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呛咳、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P<0.05).结论Ⅰ-gel喉罩联合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用于胸科单肺通气时,气道密封性可靠,通气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的扶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的作用以及扶镜技巧。方法 2006年9月~2010年4月,我们完成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329例。通过胸部3个小切口非直视下完成肺叶解剖性切除,恶性肿瘤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84例,右肺中叶切除32例,右肺下叶切除65例,左肺上叶切除73例,左肺下叶切除66例,联合肺叶或全肺切除9例。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顺利,因淋巴结干扰、出血或肿瘤体积大等原因而中转开胸27例。手术时间(194.5±60.1)min(75~490 min),术中出血量中位数200 ml(20~1800 ml)。术后胸腔闭式引流时间(7.4±3.4)d(1~22 d),术后住院时间(10.2±4.5)d(1~36 d)。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患者。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中扶镜手需要熟知手术步骤,了解术者操作习惯,实时调节镜头焦距和角度,以配合术者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至2006年期间,57例因中晚期肺癌接受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患者无手术死亡,术后出现心律失常7例,肺水肿3例,肺部感染2例,均治愈。术后获得随访52例,随访率91.2%,随访时间1~5年。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2%、17.3%和11.5%。结论掌握好适应证,心包内处理肺血管全肺切除术或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法,可明显提高中晚期肺癌的肿瘤切除率和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Euromedical气管插管用于开胸术后胸膜腔内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胸腔手术后往往由于疼痛,影响患者术后咳嗽、深呼吸,以致造成术后严重肺合并症和延长术后正常康复时间,本组采用开胸术后Eu-romedical气管插管(下称Ei管)作为胸膜腔留置引流管,定时进行胸膜间注射局麻药止痛。资料与方法术前ASAⅠ~Ⅱ级的开胸患者(均为后外侧切口),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5~68岁。手术种类:肺切除14例(全肺切除8例,肺叶切除4例,肺叶加支气管成形2例),食管癌根治术6例(贲门癌根治术3例,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3例)。麻醉方法均采用静脉普鲁卡因复合全麻,辅以芬太尼、安定…  相似文献   

13.
腋下垂直小切口行肺切除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腋下垂直小切口行肺切除术的方法特点. 方法 采用腋下垂直小切口行肺切除术151例,切口长8~12cm.肺楔形切除术23例,肺叶切除术95例,支气管袖式肺叶切除术2例,全肺切除术31例. 结果 全组无手术死亡.开胸过程中出血量均少于20 ml;术后胸腔引流量160~720 ml,平均300 ml;共清扫胸内淋巴结1 245个,其中转移阳性淋巴结243个,占19.5%.术后伤口疼痛均较轻,止痛时间2~3天.术后住院天数平均12天.结论 腋下垂直小切口行肺切除术是可行的,能完成对胸内淋巴结的清扫,减小肺部肿瘤手术切口的创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部疾病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的安全性、适应证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0年11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47例肺部疾病患者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12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61.5岁;肺腺癌27例,肺鳞癌9例,肺小细胞癌1例;肺结核3例,支气管扩张症3例,肺炎性假瘤2例,肺错构瘤1例,巨大肺大泡1例。所有患者均在全电视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手术通过3个胸部微创切口,不撑开肋骨,在胸腔镜监视下,完成解剖性肺叶切除;恶性肿瘤患者同时行淋巴结清扫。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胸率、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 44例手术获得成功,3例中转开胸,其中1例因术中出血,1例为T3期肺肿瘤,另1例因误伤左主支气管,中转开胸率为6.4%(3/47)。手术时间120±45min,出血量150±80ml,术后住院时间7±2d。围术期无死亡,发生并发症9例,包括淋巴瘘、肺漏气、心房颤动和肺不张等,均经相应的处理治愈。随访44例,随访时间1~23个月,失访3例。随访期间1例原发性肺癌患者出现痰中带血,后自愈;1例Ⅲa期肺癌患者术后9个月发生脑转移,给予伽马刀治疗健在。其余患者疾病无复发,生活质量良好。结论对早期肺癌和需行外科手术治疗的肺良性病变患者行全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学习手术的早期阶段,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04-11~2008-05,采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186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86例,室间隔缺损60例,房间隔缺损40例,年龄3~32岁。封堵前常规做心电图、胸片、心脏彩超,主要用心脏彩超确定封堵病例,在封堵时再做主动脉造影、左室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及室间隔缺损的形状及大小。动脉导管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3~6mm,室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1~2mm,房间隔缺损所选的封堵器直径大于实际测量4~6mm。术中在透视监测下建立股动脉及股静脉轨道,在左心室释放封堵器前伞,在右心室释放封堵器右伞封堵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的病人不建立轨道,将长导丝从肺动脉放到胸降主动,在主动脉侧释放前伞,在肺动脉侧释放后伞,封堵动脉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时一般将导丝放在右上肺或者左上肺静脉再进入输送鞘管,在左房侧释放前伞,在右房侧释放后伞封堵房间隔缺损。术后常规服用阿司匹林(3mg/kg),疗程半年。术后3、6、12个月随诊复查心脏彩超、心电图、胸透。结果其中有2例室间隔缺损病例,因缺损较大封堵不成功改作手术治疗,其余全部封堵成功。术后6个月显示肺血明显减少,心胸比例由0.60±0.2减少至0.45±0.15(P0.05)。术后6个月心脏彩超提示左室舒张末径由术前(56.4±6.5)mm缩小为术后(40.5±3.0)mm(P0.01),术后6个月肺动脉压由术前(90±23)mmHg降低至(20±15)mmHg(P0.01)。结论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先天心脏病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适应证选择合适成功率高,但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效果,探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2年1月北京朝阳医院115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115例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开胸手术组(开胸组):62例,男28例,女34例;年龄(46.2±11.9)岁;行常规开胸肺叶切除术.全胸腔镜手术组(全腔镜组):53例,男 19例,女34例;年龄(45.7±12.2)岁;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并发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 结果 围术期无死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胸组术中出血量大于全腔镜组[(228.8±121.7) ml vs.( 157.1±123.8)ml,t=2.592,P=0.011].全腔镜组患者术后胸腔引流量[(866.7±439.5) ml vs.(1 805.3±466.7)ml,t=9.003,P=0.000]、拔管时间[(6 6±3.3)d vs.(9.8±4.6)d,t=3.339,P=0.001]、术后住院时间[(7.5±2.2)d vs(11.2±5.4)d,t=3.424,P=0.001]均少于开胸组,但全腔镜组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开胸组[(38 543.6±11 051.8)元vs.(30 523.4±10 028.5)元,t=3.423,P=0 001],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腔镜组随访45例,随访时间2~14个月,42例咳痰或咯血症状完全消失,3例仍有间断少量咳痰. 结论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是安全、可行的,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较并不增加手术风险,并可显著减轻手术损伤,缩短住院时间.在全胸腔镜手术过程中,对肺部分切除的患者术中应谨慎处理肺残端,而非单一的手术顺序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肺良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2年7月-2007年9月,对35例肺良性疾病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12例施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23例施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结果1例因出血中转开胸。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围手术期并发症3例(8.6%):术后肺持续漏气2例,肺部感染1例。平均胸管置管时间3.6 d(2-7 d),术后住院平均7.7 d(2-14 d)。术后病理:支气管扩张15例,炎性假瘤6例,结核5例,真菌感染5例,肺隔离症2例,肺囊肿2例。35例随访5-80个月,平均36.7月,均恢复良好。35例随访5-80个月,平均36.7月,均恢复良好。结论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肺良性疾病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具有手术指征须行肺叶切除的肺良性疾病患者,胸腔镜手术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的可行性,并初步总结其手术方法,探讨其可行性。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外科在全胸腔镜下完成支气管袖式成形右上肺癌切除术3例(女1例、男2例,年龄分别为61岁、65岁和62岁),手术入路采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处理右肺上叶的手术切口。术中首先离断肺上静脉及上叶尖、前段动脉,打开叶间裂,清扫包括隆突下淋巴结在内的纵隔淋巴结,显露右主支气管后,经主操作孔切断支气管。以3-0Prolene线连续缝合吻合支气管。第3例患者在吻合时于腋后线第7肋间加作一0.5cm小孔,便于缝合时接针。吻合完毕后试水无漏气,以生物合成材料包裹吻合口。术后第1d行纤维支气管镜吸痰并检查吻合口情况。结果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时间51~58min(平均54.7min),支气管吻合时间40~55min(平均45.7min),术中出血量55~230ml(平均155.0ml),清扫淋巴结数量18~21枚(平均19.3枚)。3例患者中,2例为右肺上叶中央型鳞癌,1例为右肺上叶腺癌伴肺门转移淋巴结侵及上叶支气管起始部,病理检查显示断端均未见癌残留。3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未出现围术期并发症,吻合口通畅。术后住院时间为8~10d(平均8.7d)。随访2~6个月,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具有熟练操作经验的胸腔镜外科医师,全胸腔镜支气管袖式成形术是安全、可行的。在单向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切口的基础上,增加一个小操作孔,可使手术操作更为方便。  相似文献   

19.
连续100例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评价其手术适应证。方法2006年9月至2008年6月我院共施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100例,男46例,女54例;年龄18~82岁(60.1±12.5岁)。所有患者均为需行肺叶切除的肺局限性病变,包括拟诊原发周围型肺癌85例,良性疾病15例。手术通过胸部3个微小切口全程非直视下完成,均为解剖性肺叶切除,恶性肿瘤同时施行淋巴结清扫;施行右肺上叶切除25例,右肺中叶切除14例,右肺下叶切除22例,左肺上叶切除18例,左肺下叶切除21例。结果中转开胸3例。术后诊断:原发性肺癌81例,肺内淋巴瘤1例,透明细胞癌肺转移1例,良性疾病17例。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分别为肺不张2例,短暂呼吸机辅助1例,肺炎1例,乳糜胸1例,均经保守治疗后痊愈,无二次手术;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186.4±52.9min(60~300min),出血233.9±275.9ml(50~750ml),输血1例,胸腔引流时间7.1±3.0d,术后住院时间9.5±3.2d。随访1~27个月,原发性肺癌中2例分别于术后15个月和3个月发生远处转移,其余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更加微创的术式,适于经选择的早期周围型肺癌和需要肺叶切除的良性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20.
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以提高手术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9月至2008年1月连续完成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平均年龄59.8岁.肺良性病变8例,原发性肺癌及其他肺恶性肿瘤52例.手术在全身麻醉双腔气管内插管、全胸腔镜下完成,其中行右肺上叶切除术12例,中叶切除术10例,下叶切除术14例;左肺上叶切除术8例,下叶切除术16例.术中肺血管、支气管以及叶间裂的处理均使用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因淋巴结致密粘连中转开胸1例(1.67%),无术中大出血、术后活动性出血、持续漏气、支气管胸膜瘘和严重金属异物反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全组共完成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钉合切割操作381次,平均6.35次/例,其中肺动脉钉合124次(2.06次/例),肺静脉钉合66次(1.10次/例),支气管钉合60次,叶间裂钉合131次.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8个月,平均随访11.3个月, 无1例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支气管胸膜瘘、胸腔感染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内镜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的使用是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主要难点之一,遵循一定原则的精细操作是保证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