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目的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长对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到2015年5月我院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然后行骨盆平片检查,测量双下肢长度,根据双下肢长度差值(limbs length discrepancy,LLD)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1例(LLD≤5 mm)、Ⅰ组80例(5 mmLLD≤10 mm),Ⅱ组20例(10 mmLLD≤20 mm),Ⅲ组9例(LLD20 mm),应用Harris评分标准评价各组髋关节功能,并比较各组满意度。结果对照组和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对照组和Ⅰ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和Ⅱ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Ⅰ组、Ⅱ组和Ⅲ组,Ⅰ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Ⅱ组和Ⅲ组,Ⅱ组满意率显著高于Ⅲ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长度不等超过10 mm对髋关节功能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THA)被认为是近年来治疗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它能让病人髋关节功能得到恢复,减轻疼痛。虽然THA的优点已经得到公认,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因为这将影响到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及病人的体验。双下肢不等长(LLI)是THA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造成术后病人对医生提起诉讼的主要原因。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报道降低LLI发生的方法,但仍然没有定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测量并尽量降低LLI的发生概率,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夜间1次起床排尿即可称为夜尿症,但是临床发现只有1次夜尿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2次以上的夜尿更具备治疗的意义。中国成人(40岁以上人群)1次以上的夜尿症患病率为55%,2次以上的夜尿达22.8%。53.4%的夜尿症患者承认夜尿症导致的睡眠障碍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社交。根据成因及临床表现差异,夜尿症可分为4大类:多尿症、夜间多尿、夜间膀胱容量下降、混合型。排尿日记是夜尿症最重要的诊断手段。改变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一直是治疗夜尿的一线治疗。去氨加压素能显著减少夜间尿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药物相关的唯一严重并发症一低钠血症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多数发生在65岁以上老年人。目前尚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抗毒蕈碱剂能减少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夜尿次数。国内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实验证明,多沙唑嗪4mg与坦索罗辛0.2mg均能够缓解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的夜尿症。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严重双下肢不等长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严重双下肢不等长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充分松解软组织挛缩,360°清除骨赘,适当控制肢体的延长,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结果术后均获随访平均27.3个月,肢体平均延长3.7 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3分增加至术后85分;术后假体位置良好,髋关节活动范围均明显改善。结论对于双下肢严重不等长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术中予充分松解软组织挛缩、清除骨赘、重建髋臼能部分解决患肢严重短缩现象,缓解疼痛,获得相对满意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LLD)的预防策略。方法选择92例接受初次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术前骨盆标准正位X线片来评定LLD的程度,利用厂家模板确定假体置入位置,预判股骨颈截骨平面及股骨距的保留长度。术中根据假体试模以及各种验证方法及软组织松解程度来保持双下肢的长度等长。结果术后患者LLD在1.2 cm以内共77例(84.7%),在0.6 cm以内的58例(64.1%)。92例术后随访16~49个月,平均31个月,均未发生感染、神经麻痹。1例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经髋人字石膏固定1个月后未复发。术后髋关节功能平均评分从48分提高到90.3分,所有患者均无需拐杖助行。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LLD对全髋置换手术效果有很大影响,通过术前模板评估测量,术中反复检查试验,可以获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16.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2004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87例患者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男36例,女51例;年龄35~78岁,平均60.2岁.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5例,股骨颈头下型骨折38例,股骨颈肿瘤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髋臼发育不良4例.70例术前双下肢不等长,肢体短缩1~6 cm.Harris评分(34.81±1.36)分.患者术前均进行双下肢长度测量和X线片模板测量,确定髋臼中心,设计截骨平面和选择股骨颈长.术中应用克氏针法测量及综合调整决定截骨平面,确定合适的假体长度.术后测定对比双下肢长度差异.结果 2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浅表感染,局部引流后治愈;4例于术后4周出现脱位,2例手法复位成功,2例手术切开复位.患者获随访6~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91.50±1.8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双下肢等长17例中1例延长1.5 cm;70例不等长患者中,术后66例恢复等长(均在1 cm以内),4例延长或短缩1.6~2.1 cm,总等长率94.25%.结论 术前、术中双下肢长度和X线片模板测量、综合调整,以及术后矫正处理能有效预防和处理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  相似文献   

18.
19.
20.
翁文杰  王锋  张海林  邱旭升  邱勇 《中国骨伤》2009,22(12):906-908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与患者功能的关系。方法:随诊80例(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56~86岁,平均72.3岁)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术后拍摄双髋正位X线片,测量出双下肢长度差;术后3个月及1年分别对患者随访,用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OHS)评估患者术后功能及满意度。结果:①下肢长度。术后患肢延长者52例,平均延长(9.2±3.2)mm,其中延长1~10mm者29例,平均4.9mm;延长11~22mm者23例,平均14.6mm。缩短者13例,平均缩短(6.4±2.1)mm;等长者15例。②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3个月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者,延长1~10mm组与延长11~22mm组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6);下肢延长者(两组)比缩短者及等长者OHS评分差;缩短者与等长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7)。术后1年OHS评分结果显示下肢延长11~22mm者比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OHS评分差;缩短者、等长者及下肢延长1~10mm者之间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7)。肢体延长11~22mm者、肢体等长者、肢体缩短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肢体延长1~10mm者的术后3个月与术后1年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髋置换术后下肢不等长,尤其是患肢延长11~22mm对术后功能有很大的影响,且不会随时间推移而减轻。因此,术前、术中应尽量采取措施避免下肢不等长的产生,术后则应积极对下肢不等长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