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临床医药实践》2014,(12):891-89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风险性价值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1例患者,应用西门子公司128排螺旋CT进行血管造影,比较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性质、斑块狭窄程度以及斑块形态特点。结果: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性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狭窄程度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颈动脉斑块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不但可对斑块性质进行有效判断,还能检测不同部位斑块狭窄程度和颈动脉的形态,为临床积极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应用颈动脉CT血管成像(CTA)分析急性脑梗死与脑缺血斑块的分布、大小、类型、稳定性及血管狭窄程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在南通市中医院行颈动脉CTA及头颅MR检查的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脑梗死组41例(93处斑块)、脑缺血组41例(84处斑块),对比分析两组病例临床及CTA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一氧化氮(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40例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甲组,同期入院的40例缺血性脑卒中未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乙组,对比两组患者的NO、高密度脂蛋白(HDL)、D-二聚体(D-D)、甘油三酯(TG)水平,评价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关系。结果研究表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NO发生密切相关,甲组患者的NO水平与乙组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HDL、D-D、TG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临床可将其作为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一个重要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斑块好发部位、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00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90例进行颈动脉MSCT检查,应用CTA:覆盖表面显示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曲面重建法(CPR)和容积显示法(VR)观察血管整体形态,了解有无血块形成及狭窄程度。结果100例脑梗死患者中发现颈动脉内存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有72例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部。正常对照组90例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25例,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药科学》2017,(7):243-245
目的分析血尿酸在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程中的变化,观察别嘌醇对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探讨别嘌醇对这类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月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按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别嘌醇口服,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三个时间点的血尿酸的变化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较高,第5、8天血清尿酸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尿酸相关。(2)别嘌醇对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炜 《中国处方药》2021,(4):147-148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定量分析对冠状动脉斑块患者斑块类型及血管狭窄程度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42例冠状动脉斑块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CTA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不同斑块类型、不同血管狭窄程度患者之间的CTA定量分析数值.结果 易损性斑块患者斑块体积、斑块...  相似文献   

8.
王川红  魏江平  林小琪  鲍坤旺 《江西医药》2012,47(12):1054-1056
目的 探讨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正常者及43例门静脉病变者以小剂量预注射法行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观察分析门静脉分支情况和门静脉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正常组21例均可清楚观察到门静脉1-5级血管结构,病变组门静脉高压伴静脉曲张28例,门静脉海绵样变4例,门静脉栓子9例(其中1例伴肝动脉-门静脉瘘),肝移植术后门静脉狭窄2例.结论 双源CT门静脉血管成像是门静脉无创性检查的可靠方法,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60例,根据Hcy循环酶法自动分析仪检测的Hcy水平,将患者分为升高组(Hcy水平高于正常水平)及正常组(Hcy水平处于正常水平),并用超声测定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后采用控制变量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Hcy升高是否促进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发生。结果在收集的56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升高组有330例,正常组有230例,控制变量法分析显示年龄、吸烟、体重指数(BMI)、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会影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P<0.05)。在排除其他因素影响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cy水平的升高促进颈动脉斑块发生(OR=1.91,95%CI=1.02~3.34,P=0.039)。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浆Hcy水平增高是促进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颈动脉血管超声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评价,并探讨IMT值与血脂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非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每组60例;每组患者均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和血糖、血脂检验,分析IMT厚度、斑块性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测溃疡斑块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2年9月缺血性脑卒中286例和健康体检者369例行头颈部CTA检查,观察溃疡斑块发生率和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的无狭窄率低于健康体检组,中度狭窄率、重度狭窄率及溃疡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健康体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溃疡斑块是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CTA能清晰显示溃疡斑块,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彭少华  王成伟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3):2004-2005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密切相关,约5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由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其中易损斑块的破裂、脱落是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国外研究[1]表明磁共振成像(MRI)可实现对斑块内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斑块稳定性,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监测疗效及估计预后提供有力帮助.本研究探讨高分辨MRI多序列成像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能谱CT成像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对照组)与能谱CTA成像检查(观察组),对两种诊断方式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分析患者斑块内3种不同成分能谱曲线情况。结果:能谱CT成像的斑块检出率为97.06%,稍高于超声检查的91.18%,但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有效原子序数和曲线斜率:脂质成分斑块内出血纤维基质。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有效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提供更多量化数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并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彩超检查经临床确诊的24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卒中组)的颈动脉,测量并记录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大小与数目,并与81例非心脑血管疾病者进行比较,按年龄段分层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发生的差异性。结果卒中组244例患者中有不同程度IMT增厚者224例(91.8%),显著高于对照组31例(38.3%)(P〈0.05);卒中组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186例(76.3%),明显高于对照组13例(16%)(P〈0.05)。随着年龄增加,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高龄人群中颈动脉斑块及狭窄发生率显著较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开展脑卒中筛查及建立相应的干预方案,对高危年龄组人群脑卒中的预防及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头颈部CT血管成像( CTA)与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CTA及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结果,分析二者对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对斑块检出率的差异。结果 CTA与颈部血管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符合率为73.5%(1138/1548),对轻、中度狭窄诊断有较低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01、0.05),对重度狭窄、闭塞诊断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34、0.47)。 CTA对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中斑块检出率[11.3%(175/1548)比1.4%(29/1548)]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3.2%(50/1548)比0.3%(4/1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89,P<0.01;χ^2=19.14,P<0.01)。结论 CTA在诊断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狭窄及斑块方面明显优于颈部血管彩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心脏冠状动脉瘤样扩张(CEA)诊断中予以双源CT血管成像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2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确诊为心脏冠状动脉瘤样扩张患者,并对其双源CT血管成像回顾性分析CAE扩张范围、病变部位、扩张程度。结果 25例患者中,有12例为局限性CAE,其中梭形6例、球形6例,13例患者为弥漫性CEA,最大直径约为0.68 cm,病变部位分布在单支冠状动脉18例,RCA发生7例;同时发生LAD、RCA1例。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作为可重复性强、直观、简单且无创的检测技术,凭借着强大的技术支持,可清楚显示CAE发生部位、冠状动脉邻近分支病变情况、扩张情况、大小形态等,可部分代替CAG检查,对CAE的诊断、鉴别诊断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分析CT脑灌注成像(CTP)与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全部患者均接受头颅CT扫描、CT脑灌注成像、CT血管成像检查,对兴趣区、对侧相应区局部脑血容量(rCBV)、局部脑血流量(r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到峰值时间(TIP)等指标进行测定,科学评估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斑块性质.结果 病灶侧TFP、MTT、rCBF与对照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期、Ⅱ期MTT、rCBF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CT各项技术诊断颈动脉狭窄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科学评价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和颈内动脉血管形态变化情况,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供科学参考,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