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节段性狭窄闭塞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布 加综合征 (BCS)下腔静脉节段性狭窄、闭塞合并肝静脉阻塞的介入治疗。方法  2 8例节段性狭窄、节段闭塞患者 ,多数合并 1~ 3支肝静脉闭塞 ,无合并下腔静脉血栓形成。应用球囊导管或房间隔穿刺针行下腔静脉开通术 ,下腔静脉开通后用 2 .0~ 2 .3cm球囊扩张后放入金属内支架。术后抗凝治疗 2年。结果  2 7例患者成功进行了经皮穿刺球囊破膜扩张 ,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闭塞肝静脉多数扩张下腔静脉后同时开通。患者肝、脾缩小 ,腹水吸收。 1例穿破下腔静脉急诊手术止血。随访 2~ 36个月未见复发及消化道出血。结论 下腔静脉狭窄者注意有肝静脉闭塞 ;下腔静脉闭塞破膜后 ,2 0例肝静脉闭塞者 19例随之开放 ,无需特殊处理 ;安放支架时注意保护肝静脉入口。  相似文献   

2.
柏—查综合征的血管造影诊断与PTA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25例经B超、多普勒、MR、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的柏一查综合征(BCS),其中5例行下腔静脉PTA术治疗。对柏一查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血管造影进行分析。25例中,下腔静脉膜性阻塞9例,节段性狭窄或阻塞7例。肝静脉开口阻塞4例,下腔静脉 肝静脉闭塞5例。认为下腔静脉双向造影是诊断完全性膜性柏一查综合征的可靠方法,下腔静脉膜性阻塞行PTA术创伤小,疗效显著,可反复治疗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超声影像学特点,探讨超声诊断及随访价值。方法选取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患者138例,根据超声声像图特点对病因进行分析,并对明确诊断后接受静脉成型术同时行支架置入的53例患者进行超声随访。结果 138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或癌栓形成89例、布-加综合征39例(其中腔静脉型22例,混合型17例)、腹腔或腹膜后占位压迫7例、腹膜后纤维化3例。1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及58例下腔静脉血栓患者接受静脉成型术,53例患者同时行支架置入术并于3~6个月后行超声复查,其中2例下腔静脉支架再狭窄,1例下腔静脉支架闭塞。结论超声可以较明确地显示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的病因、阻塞程度、部位、侧支循环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Budd—Chiari综合征的介入治疗方法,评价经皮穿刺血管成形术、内支架植入术及血管内溶栓术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价值。方法7年中诊治Budd—Chiari综合征患者89例。针对不同的类型分另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球囊扩张联合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经颈静脉肝静脉成形术、经皮经肝联合经颈静脉行肝静脉成形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球囊扩张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双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治疗方法。结果介入治疗Budd—Chiari综合征的总的成功率为96%,术中无一例死亡及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严重的并发症包括误穿心包导致心包填塞和血管内支架脱落进入右心房。结论Ⅰa、Ⅱ及Ⅲ型只需行PTA治疗;Ⅰb型宜用TIPPS治疗,而Ⅳ型宜采用PTA加支架置入治疗;Ⅲ、Ⅳ型病例行血管成形术前充分溶栓是必要的;B超引导下经皮肝静脉穿刺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肝移植术后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早期诊断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和评价肝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 6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肝移植患者肝实质、血管、胆管声像图改变和肝静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时。对54例无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患者,记录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等相关指标,观察有无腹水、肝性脑病,按Child—Pugh评分分级,并且与肝静脉血流改变对照。结果 67例原位肝移植术后,下腔静脉栓塞5例,肿瘤复发伴下腔静脉、肝静脉狭窄8例。54例无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患者肝静脉血流改变随着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变化改变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肝移植术后肝静脉、下腔静脉并发症诊断和肝功能评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布一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例布一加综合征术前均经腹部彩超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上腔静脉阻塞经上腔静脉造影证实。3例下腔静脉均狭窄闭塞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例1上腔静脉入右房口处狭窄采用球囊单纯扩张,例2、3因无明显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且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导丝无法通过而未行介入处理。结果3例介入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3.33、25.88和17.55mmHg降至9.60、9.60和7.20mmHg。例1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16.58mmHg降至术后6.98mmHg。3例术后皆恢复顺利,出院。随访症状完全消失、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布一加综合征患者术前应充分了解上腔静脉通畅情况,避免漏诊上腔静脉阻塞。对上腔静脉阻塞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症状较重者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的关系。方法:27例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术中常规行下腔静脉造影和选择性肝静脉造影或经皮肝穿刺肝静脉造影了解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影像引导下经皮肝穿刺组织活检了解肝脏病理学变化。根据病变累及血管分为肝静脉型、下腔静脉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型;根据血管阻塞程度将其分为狭窄型和完全闭塞型。将肝脏病理学改变与肝静脉、下腔静脉阻塞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5例穿刺组织达满意组织学诊断要求,其中肝静脉阻塞型11例,下腔静脉阻塞型4例,肝静脉和下腔静脉混合阻塞型10例;狭窄型7例,完全闭塞型18例。肝纤维化程度与血管阻塞程度密切相关;肝血窦扩张和肝细胞变性与血管阻塞程度无关,肝脏病变与阻塞部位无相关性。结论: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对肝脏的损害程度是一致的,血管阻塞程度较阻塞部位对肝脏损害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体外分离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4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采集骨髓150~230 ml,分离纯化骨髓干细胞,经肝动脉插管植入肝脏,观察植入治疗术前及术后第2、4、8、12、24周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总胆红素(TBil)等主要肝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的变化、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 (1)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术后第2、4、8、12、24周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2)主要肝功能指标变化:Child A、B级患者术后第2、4、8、12、24周血清ALB升高,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Child C级患者血清ALB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hild A、B级患者术后第2、4、8、12周PTA升高,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24周时PTA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hild c级患者PTA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Child A、B级患者血清TBil与术前比较、Child C级患者血清TBil与术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骨髓干细胞移植术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6个月内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为12.5%(6/48),肝性脑病发生率为16.6%(8/48),感染发生率为12.5%(6/48),共6例(12.5%)患者死亡,均非死于肝功能衰竭,而是死于合并症或肝硬化的并发症.结论 经肝动脉植入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安全有效,肝功能Child A、B级患者治疗效果优于Child C级患者.虽然患者肝功能得到改善,但是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大量出血、感染、肝性脑病等的发生,仍然影响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布加综合征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 12例布加综合征患者,病理类型:下腔静脉完全阻塞9例,下腔静脉狭窄3例;治疗均行下腔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支架置入术.结果 12例均成功施行此术式,治疗前下腔静脉压力平均(4.56±1.51)kPa(1 mm Hg=0.133 kPa),支架置入后下腔静脉压力下降至平均(2.51±0.77)kPa,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1例在下腔静脉支架置入术后8个月并发肝静脉闭塞,行肠房分流术后症状缓解.结论 选择合适病例,血管内介入治疗布加综合征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球囊导管成形术 (PTA)加放置血管内支架治疗Budd -chiari综合征 (BCS)的价值。方法 :对 12例BCS患者 ,其中下腔静脉闭塞型 8例 ,肝静脉闭塞型 3例 ,混合型 1例 ,先行PTA ,再放置血管内支架。结果 :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 ,术后下腔静脉和肝静脉狭窄部直径分别由 1 0 4± 0 .3 8mm增加至 14 5 9± 1 2 5mm ,平均静脉压由 3 0± 6cmH2 O( 1cmH2 O =0 .0 98kPa)降至 15± 1 4cmH2 O。主要症状体征除 1例死亡外 ,其余 11例消失或基本消失 9例 ( 81 8% ) ,明显改善或缓解 2例 ( 18 2 % )。随访 7例无 1例发生再闭塞。结论 :PTA加内支架具有损伤小、疗效显著、再闭塞发生率低等特点 ,因此 ,应作为BCS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研究一种特殊类型的布-加氏综合征:下腔静脉肝回流入右心房。方法 彩多多普勒超声检查114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观察下腔静脉和三支肝静脉的走行、入口和血流方向以及肝内外交流支。结果 共5例布-加氏综合征患者呈现特殊循环方式,表现为肝段下腔静脉血经一支肝静脉入肝,通过肝内交通支 另一支肝静脉回流右心房。诊断均经介入手术证实。结果 下腔静脉血经肝加 型布-加氏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类型,其特点是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Budd Chiari综合征 (BCS)患者介入治疗 (PTA)前后的压力与平均峰值速度 (APV )的变化关系。方法 使用血管内多普勒导丝测定 2 7例BCS患者PTA前后的下腔静脉和 /或肝静脉 (IVC/HV )的血流速度 ,同时测定压力。结果 PTA前 ,在狭窄和闭塞病变 ,压力和APV呈负相关 (狭窄 :IVC :r =-0 .82 ,P <0 .0 0 1;HV :r =-0 .83 ,P <0 .0 0 1。闭塞 :IVC :r =-0 .45 ,P <0 .0 5 ;HV :r =-0 .44 ,P <0 .0 5 )。PTA后 ,无这种相关关系。结论 PTA前 ,在狭窄和闭塞血管 ,其狭窄远心端的压力与血流速度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而PTA后 ,这种相关关系消失。故简单的压力测量并不能完全替代血流速度的测量  相似文献   

13.
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综合性介入治疗(附1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及内支架置入术治疗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0例髂-股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均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9例为永久性滤器,1例为暂时性滤器;滤器置入后依次行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血管成形术和内支架置入术,直至取得满足疗效.结果:静脉滤器置入成功率100%,并用血管内溶栓术,血栓清除术及内支架置入术9例闭塞血管再通,临床疗效满意.1例因导丝不能穿过阻塞静脉未进行继续治疗.总有效率达90%,无严重无发症发生,随访3-32(平均13.5)个月,9例入永久滤器者均无肺梗发生.结论:下腔静脉滤器置入保证了髂股静脉血栓性疾病治疗的安全性,多种介入技术的综合运用可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检查在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5例背驼式肝移植术后CDFI疑诊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采用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2.4ml肘部浅静脉团注,反向脉冲谐波低机械指数(MI0.15-0.19)实时超声造影。将超声造影结果与增强CT对照分析。结果超声造影诊断下腔静脉血栓3例;肝静脉血栓5例,其中2例继发肝组织淤血、坏死;超声造影诊断肝静脉狭窄6例,下腔静脉狭窄4例,其中最严重的1例肝上下腔静脉内径3.8mm。CDFI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72%(18/25),实时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符合率为100%(18/18)。结论实时超声造影对背驼式肝移植术后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并发症的诊断能力与增强CT相当,实时超声造影更加方便灵活,为背驼式肝移植术后静脉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影像学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搪塞布-加综合征(BCS)介入治疗前后特征性异学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对186例BCS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 186例BCS中,下腔静脉狭窄或阻塞者,远下腔静脉扩张,肝狭窄或阻塞者,其血流通过肝内侧支至未闭的肝静脉,或通过副肝静脉流处下腔静脉。治疗后可见知流通过开通的肝静脉及下腔静脉,内支架形状清晰可见。结论彩色多普蚵准确观察BCS特异性为其诊断及随访的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不同类型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临床拟诊的不同类型BCS患者106例及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检测,观察其特异性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与DSA对比,并治疗后随访。结果(1)超声诊断BCS90例,DSA确诊89例,超声诊断的敏感性97.8%,特异性82.4%,准确性95.3%,假阳性率17.7%,假阴性率2.3%。(2)血流动力学变化:与对照组相比,下腔静脉(IVC)狭窄者可见局部高速血流,阻塞者局部无血流信号;肝静脉(HV)扩张,血流减慢,并可见肝内侧枝血管;门静脉(PV)入肝血流速度减慢.(3)介入治疗及手术后随访:①介入治疗后,IVC病变处增宽,血流恢复,并可见支架回声,HV及PV血流速度加快;②手术治疗组,根治者可见IVC及HV血流恢复正常,人工血管转流者,可见人工血管呈螺旋管状,内血流清晰。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CS的诊断与血管造影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明确BCS特异性异常血管形态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是BCS诊断及术后随访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治疗肝移植术后血管和胆管管腔重建相关性并发症的可行性。方法:肝移植术后共有16例相关并发症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其中肝动脉狭窄4例,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1例,胆管吻合口狭窄9例。肝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PTA)或内支架治疗,肝动脉血栓形成行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门静脉狭窄并血栓形成行溶栓、支架置入及分流道栓塞治疗,胆管吻合口狭窄行PTA或支架置入治疗。结果:16例患者均获技术成功,治疗均有效,有效率为100%。4例肝动脉狭窄1例单纯PTA有效,3例行支架置入术后有效,血流恢复。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术后血栓消失,血流恢复通畅。1例门静脉并发症治疗后血流恢复,灌注增加。9例胆管吻合口狭窄2例行PTA有效,7例置入支架后有效。随访0.5~17个月无复发,5例死于原发病进展或系统并发症,与该并发症或介入治疗无关。结论:介入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治疗肝移植管腔重建相关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