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年余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实施股浅静脉第一对瓣膜包窄术(EBV)的PDVI(16例,17条肢体,观察组)和行浅静脉手术的PDVI( 20例,26条肢体,对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手术后小腿酸胀沉重感消退和溃疡愈合情况;并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瓣膜反流程度。所有病例随访24个月。结果:术后1个月两组下肢酸胀沉重感均有不同程度减轻,静脉功能不全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浅静脉曲张全部消失,13条(92.9%)肢体溃疡愈合。术后24个月,大多数患者下肢沉重酸胀感较术后1个月时减轻;但观察组2条肢体、对照组1条肢体沉重酸胀感加重。观察组肢体溃疡复发1例,浅静脉曲张复发1例;对照组浅静脉曲张复发2例。下肢术后酸胀沉重感、静脉功能不全评分改善及溃疡愈合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EBV和单纯线静脉手术都是治疗PDVI的有效方法。严格掌握EBV适应证以及术前、术中对股浅静脉瓣膜形态进行详尽评估是EBV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患者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对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的PDVI患者(95条肢体)资料,比较患者手术前后深静脉瓣膜功能的变化。结果: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95条肢体均存在PDVI,按CEAP分级,C2级31条、C3级22条、C4级25条、C5级7条、C6级10条。术后半年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40条肢体(42.1%)瓣膜功能恢复正常、21条肢体(22.1%)脉瓣膜功能改善、23条肢体(24.2%)无法判断、11条肢体(11.6%)瓣膜功能不全加重,加重的肢体中10条术前CEAP分级为C5~6级;95条肢体术后平均反流持续时间(VCT)与峰值流速(Vmax)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PDVI患者行下肢浅静脉曲张手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深静脉瓣膜功能,但是对于C5~6级患者,由于瓣膜功能破坏较严重,建议同时行深静脉瓣膜修复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股静脉带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经彩超证实的18例(18条肢体)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在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交通支结扎术同时行股静脉带戒术。结果均痊愈出院,随访3~36个月,下肢水肿消失或明显减轻,色素沉着明显减退,酸胀感消失,无一例形成血栓,术后复查彩超,深静脉通畅,无反流或较术前明显减少。结论股静脉带戒术有助于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缓解,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谢松林  吴宇黎  周维江  张穹 《中国骨伤》2002,15(12):712-71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情况及预防治疗措施。方法:对220例(244髋)全髋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来预防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第7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58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远端血栓33例,近端血栓14例,全静脉血栓11例,DVT发生率26.4%,未发生1例肺栓塞。结论:围手术期低分子肝素应用可降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DVT发生率,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对侧股静脉入路行经皮机械吸栓(percutaneous mechanical thrombectomy,PMT)结合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全肢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45例病人接受了经对侧入路的PMT+CDT治疗,其中早期血栓组(0~7天)23例,晚期(8~14天)血栓组22例,分析比较两组病人股静脉瓣膜反流、血管再通情况以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发生率。结果在20个月随访期间,观察到37例病人保存完好的股静脉瓣膜功能,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髂静脉再通;早期血栓组股腘(23比17)及小腿静脉(22比17)再通例数高于晚期血栓组。PTS发生率为22%,早期血栓组优于晚期血栓组,无PTS发生。结论中期随访结果证实对急性全肢型下肢DVT采用对侧入路进行PMT+CDT是一种可行的方法,早期血栓组中PTS发生率较晚期血栓组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与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4年7月本院收治CEAP分级为C4级以下108例PDVI患者(137条患肢),分为观察组(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联合股浅静脉戴戒术),对比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肢体症状均不同程度缓解,有效率100%,两组手术方式均能明显改善症状和有效控制血液反流;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数和术后淋巴水肿比较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皮下瘀斑、硬结、皮肤麻木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PDVI安全、有效的手段,但TriV ex旋切术联合腔内激光治疗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开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股浅静脉戴戒术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2010年03月—2011年1月收治的48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伴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股浅静脉戴戒术联合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和对照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股总静脉血管内径、平均血流速度及Valsalva试验下反流持续时间的变化。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两组患者的静脉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均明显改善,表现为股总静脉管径缩小、平均血流速度增快、静脉血流反流时间缩短(均P<0.05),但观察组上述3个变量手术前后变化程度(差值)均明显大于照组(均P<0.05)。结论:两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但戴戒术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性浅静脉剥脱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肢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PDVI)的临床症状分级与下肢深静脉反流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06年4月至9月期间收治的112名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的病例,并根据CEAP分类标准将病例临床分级,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所有病例的反流程度进行测量,以静脉反流指数(RI)作为评价指标.结果 112例病例中,存在轻度反流为38例,中度反流为50例,重度反流为24例.结论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病例其深静脉反流程度与临床分级有一定相关性,临床症状越严重,反流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rimary deep venous insufficiency,PDVI)的方法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11—2014-11间收治的52例PDVI患者施行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2例患者均成功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淋巴漏、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皮下瘀血者10例,对症处理后均于折线前吸收。随访1~2 a,浅静脉曲张消失,皮炎、脂质硬化、色素沉着等症状显著改善,溃疡均愈合。4例患者小腿仍轻度肿胀,穿医用弹力袜子后能够明显减轻。结论股浅静脉瓣膜缩窄术治疗PDVI能够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痛苦,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中期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的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3年7月~2004年3月对59例患者(68膝)行TKA,其中获得随访者55例(63膝)。术后1、2周使用临床症状观察、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深静脉造影评定DVT。每6个月门诊随访一次,主要进行DVT临床症状和手术侧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症状严重者行深静脉造影,并对其结果加以总结。结果术后1周,静脉造影确诊为DVT者34例(61.8%)41膝;术后2周,12例血栓消失,2例血栓向近端扩散。所有患者获平均36.6个月(32~40个月)随访,术后6、12、18、24、30个月时DVT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无论围手术期是否存在DVT,中期DVT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4年至2007年87例TKR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87例患者中,15例患者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38例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5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使用阿司匹林患者中,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与使用低分子肝素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仅使用机械预防措施10例患者中发生4例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 术前使用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采用硬膜外麻醉,术后采用药物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可以较好地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利伐沙班在预防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患者全膝关节置换(TKR)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12月61例HAPC患者接受单侧TKR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利伐沙班组和依诺肝素组。其中利伐沙班组共31例,平均年龄(62.8±9.2)岁,男11例,女20例;依诺肝素组30例,平均年龄(63.4±10.5)岁,男9例,女21例。术后8h分别采用利伐沙班和依诺肝素进行预防血栓发生治疗,共10d。结果利伐沙班组31例中4例发生DVT,发生率为12.9%;依诺肝素组30例中7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3.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x2=1.122,P=0.289〉0.05)。结论利伐沙班可有效预防HAPC患者TKR术后DVT形成,且安全、方便、作用持久。  相似文献   

13.
区锦燕  刘晓捷  周曙 《中国骨伤》2012,25(8):678-680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术前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筛查上肢深静脉血栓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创伤致上肢桡尺以上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1200例患者,男833例,女367例;年龄20~87岁,平均(41.94±15.41)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疼痛,入院后立即对伤肢行夹板外固定等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0d,拟行骨折复位术前1d,行CDFI检查患者上肢静脉血管,了解上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分析血栓发生与性别、年龄及骨折部位的关系,并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00例上肢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检查,证实并发DVT9例,血栓发生率为0.75%。血栓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30岁以上年龄组有发生血栓的风险;肱骨段以上骨折患者血栓发生率远高于桡尺骨折;9例血栓患者1例合并高血压、高血脂,1例合并糖尿病,7例无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结论:上肢创伤骨折有发生深静脉血栓风险,对上肢创伤骨折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术前均应行CDFI筛查上肢DVT,对维护医疗安全、降低医疗纠纷及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D-二聚体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测定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06例DVT患者DD值在不同的发病时间和临床分型的变化,并与99例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患者DD值进行比较。结果:DVT患者DD值在急性期内含量较高,陈旧性血栓随时间而逐步降低,而无血栓者呈阴性;周围型DVT阳性率高达85.7%。结论:DD可作为急性DVT诊断、预测及预后判断方法之一,尤其对周围型DVT诊断更适合。  相似文献   

15.
术前筛查下肢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筛查骨折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对防止肺栓塞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12月,因创伤致下肢骨折入院,拟行切开复位术的2000例患者,男1140例,女860例;年龄18~94岁,平均(54.78±21.45)岁。所有患者入院时伤肢肿胀明显,均经外敷和口服中药治疗,伤肢肿胀好转后(3~14d),行骨折复位术,手术前1d筛查骨折患者下肢血栓,并对其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病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2000例创伤骨折患者术前经CDFI筛查,证实并发深静脉血栓(deepveinthrombosis,DVT)共128例(6.4%)。血栓类型:髂-股静脉血栓52例,腘-胫静脉血栓20例,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对胫静脉以上DVT72例采取溶栓治疗或放置下腔静脉滤网,溶栓有效20例,放置下腔静脉滤网17例,溶栓失败和未放置腔静脉滤网患者28例,这65例均实施了骨折复位术,另外7例采取保守治疗。1例术中发生肺栓塞,经及时溶栓治疗获得成功。小腿肌肉静脉血栓56例中51例未行特殊处理,实施了复位术;另5例行保守治疗。②DVT发生与性别无关;血栓发生最小年龄22岁,41岁以上组血栓发生率高于40岁以下年龄组;多发骨折、股骨骨折高于胫骨、腓骨骨折;血栓发生病程最短3d,病程越长,血栓发生率越高。结论:创伤骨折患者无论是否存在形成DVT的高危因素,骨折复位手术前均应常规行CDFI筛查DVT,对降低麻醉、手术风险,防止致命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CDFI����֫���Ѫ˨�γ�����е�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 (CDFI)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1998~ 2 0 0 3年对 97例下肢DVT病人进行CDFI检查 ,了解病肢深静脉的管壁、管径、血栓位置、大小、范围、静脉瓣功能及静脉血流情况。结果  97例 (98条 )下肢DVT病例中 ,伴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者 6例。其中 ,中央型 2 1条 (2 1 4 2 % ) ,周围型 4 6条 (4 6 94 % ) ,全肢型 31条 (31 6 4 % )。病肢左右侧之比为 3 3:1(P <0 0 0 1)。结论 CDFI在下肢DVT方面具有特异性表现 ,可以成为下肢DVT诊断、预后判断和随访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随机对照研究,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和预防措施.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12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141例患者,男53例,女88例;年龄17~86岁,平均(63.20±13.78)岁.根据是否使用低分子肝素随机分成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术后均行患肢深静脉顺行性造影,明确血栓发生的部位、大小及数量.诊断标准根据1972年Rabinov和Paulin提出的诊断标准,结合国内吕厚山的相关经验进行统一诊断.根据下肢血栓的部位将血栓分为中央型、周围型和混合性血栓.结果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32.62%(46例),其中中央型1例,混合型2例,周围型43例.临床症状有小腿后侧疼痛,沉重或紧张,足和踝关节周围轻度肿胀.临床体征有肌肉压痛、Homans征或Neuhof征阳性.将症状和体征都作为临床依据,其中无临床依据者共34例,占73.9%.抗凝组(82例)和非抗凝组(59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数字化下肢深静脉造影技术能准确地发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症状与其无直接关联,低分子肝素抗凝后虽能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分子最肝素(LMWH)预防髋臼骨折术前深静脉血柃形成(DVT)的效果.方法 自2007年6月1日开始对髋臼骨折患者使用LMWH行正规抗凝治疗,连续选取100例手术治疗患者为预防组.另外,连续选取2007年6月1日之前的100例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患者为未预防组.预防组男78例,女22例;平均年龄(39.3±12.5)岁(17~80岁).末预防组男81例,女19例;平均年龄(40.6±12.1)岁(18~78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及受伤至入院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术前DVT的发生率.结果 200例患者中34例(17%)患者术前发生DVT,预防组11例(11%),未预防组23例(23%),预防组DVT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未预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03,P=0.024).血栓发现时间平均为伤后8.6 d(1~25 d),预防组平均为9.5 d(3~25 d),未预防组平均为8.4 d(1~20 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48,P=0.156).结论 预防性应用LMWH可有效降低髋臼骨折患者术前DVT的发生,但并不能完全防止其发生.对预防性用药的患者,仍应严格进行血栓筛查.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low-molecular-weight-heparin (LMWH) in prevention of pre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 (DVT) in patients with acetabular fractures. Methods Regular DVT prophylaxis was conducted with LMWH for 100 consecutive patients who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fractures after June 2007. Another 100 patients who had received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 without DVT prophylaxis before June 2007 were chosen as control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78 men and 22 women, aged from 17 to 80 years (average, 39. 3 ± 12. 5 year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there were 81 men and 19 women, aged from 18 to 78 years (average, 40. 6 ± 12. 1 years) . The 2 group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in gender, age, complications, or duration from injury to hospitalization. The DVT incidenc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2 groups. Results There were 23 cases of DVT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and 11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The difference in DVT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 (x2 = 5. 103, P = 0. 024).The average time of DVT diagnosis was 9. 5 days (from 3 to 25 days) in the prophylaxis group and 8. 4 days (from one to 20 days) in the nonprophylaxis group,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 = 1. 448, P = 0. 156).Conclusion LMWH prophylaxis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thrombosis, but can not annihilate DVT occurrence. Therefore, patients should still be carefully monitored after preventive medic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etabular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超声影像特征和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行肝移植手术患者141例,术前均采用超声检查下肢静脉,记录有无DVT,术后1、7、14 d复查DVT发生情况.分析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史、长期饮酒史、 胆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腘静脉肌袢代瓣术进行深静脉瓣膜重建对重度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PDVI)的疗效。方法选取106例CEAP分级4级以上患者,随机分为肌袢代瓣联合浅静脉手术组和单纯浅静脉手术组,对比两组术前、术后14 d及术后2年的静脉疾病临床严重度评分(VCSS)。结果两组术后14 d VCSS总分及疼痛、静脉曲张、炎症及溃疡评分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VCSS总分[(3.5±1.8)vs.(4.7±3.1),P=0.039]、静脉曲张(P=0.026)与水肿(P=0.021)评分肌袢组较单纯浅静脉组显著下降。结论对CEAP分级4级以上,且合并严重静脉水肿的PDVI患者,肌袢代瓣术联合浅静脉剥脱术远期疗效优于单纯浅静脉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