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探讨40岁以下急性脑卒中的病因、卒中类型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998年12月40岁以下急性脑卒中359例,占同期收治急性脑卒中2864例的12.53%。结果:359例中,缺血性卒中174例、出血性卒中185例,前者有病因可寻者143例(82.18%),其中心源性脑栓塞40例(22.99%)、钩端螺旋体脑动脉炎32例(18.39%)、高血压20例(11.49%)、长期口服避孕药11例(6.32%)、偏头痛和头颈部外伤各10例(5.75%),其余为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糖尿病。出血性卒中:高血压42例(22.72%)、先天性颅内动脉瘤38例(20.54%)、脑动-静脉畸形22例(11.89%)、血液系统疾病22例(11.89%),其余为头颈部外伤和 Mora-Moya病。本组急性期基本痊愈率达 76.32%,死亡率 10.03%,其中出血性卒中死亡率13.03%,白血病并发脑出血死亡率最高,占出血性卒中的42.21%,缺血性卒中死亡率6.70%。结论:表明青少年脑卒中预后与病因、卒中类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166例临床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步文广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10):1340-1341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脑心综合征(CC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66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CC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S发病率为38.2%,出血性脑卒中发生CCS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脑干、小脑及基底节丘脑病灶合并CCS明显高于脑叶病灶(P〈0.OS);CCS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结论CCS发生与脑卒中类型及部位等因素有关,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脑卒中直接或间接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神经体液功能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异常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合并脑心综合征类型对心脏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关联性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140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脑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缺血性脑卒中组(87例)和出血性脑卒中组(53例)。回顾性分析缺血性心电图改变与脑卒中类型的关系。结果出血性脑卒中合并脑心综合征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缺血性心电改变与缺血性脑卒中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房颤的出现率缺血性脑卒中比出血性脑卒中高,窦性心律不齐的发生率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高,异位搏动的出现率二者相差不大,两组之间窦性心律不齐、异位搏动、房颤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血性脑卒中比缺血性脑卒中更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及心肌缺血性改变,说明出血性卒中对心脏的影响比缺血性要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和血清心肌酶谱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96例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人院后12小时内心电图检查,对有异常者再行心肌酶谱检测,同时进行干预,并观察其动念变化。结果:9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73例心电图异常(76.04%),出血性卒中的心电图异常率与缺血性卒中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73例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有心肌酶谱改变42例(57.53%),出血性卒中组心肌酶谱改变与缺血性卒中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52例有意识障碍与21例无意识障碍患者心肌酶谱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治疗后,部分患者的心电图、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有异常者及早进行干预,使可逆性的心肌损害得到恢复,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急骤,后遗症多,复发率高,致残率高.以往多采用维脑路通、脉通等扩血管药物和神经营养剂等治疗,疗程长、作用缓、瘫痪肢体恢复缓慢.近年来,采用尿激酶早期冲击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取得了满意效果,治疗后患肢肌力恢复好转明显,现将临床护理中的一些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 46例均为住院病人,均为发病6h以内入院。意识清醒,有突然肢体瘫痪体征,经CT检查排除出血性脑血管病及高血压和动脉硬化以外的全身疾病,特别是有出血倾向的各种疾病。其中男34例,女12例;腔…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34例急性脑卒中致脑心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脑心综合征发病率为13.39%,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明显高于缺血性脑卒中(P〈0.05);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同期未合并脑心综合征的脑卒中患者病死率(P〈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原发病治疗的同时应重视脑心综合征的发生,掌握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对其判断预后,指导临床用药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邓承能  谢坚  陈志俊  吕西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7):2665-2666
大面积脑梗死是颅脑损伤导致局部脑血流供应改变引起的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及神经功能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继发性脑损伤.其对病情的加重和预后的不良影响逐渐为临床医生所重视。有报道创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病人的0.53%。现就我院从2001年5月~2008年6月收治的19例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和早期诊断及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院1989年2月—1992年12月间CT诊断的868例腔隙性脑梗塞现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 868例腔隙性脑梗塞。其中826例为缺血性脑梗塞,出血性脑梗塞为19例,脑出血伴腔隙性脑梗塞23例。急性发病者为443例(51%)亚急性发病者189例,(21.7%),慢性发病者236例,(27.1%)。其中男569例,女299例,男女比例为1.9:1。结果一、缺血性脑梗塞:缺血性脑梗塞826例共956  相似文献   

9.
经对10年共502例急性出血性中风首次发病的季节、月份、日期和发病时的具体时间及病前行为、发病场所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冬季发病184例,占36.65%,秋季发病114例,占22.71%,春季发病104例,占20.72%,夏季发病100例,占19.92%,冬季与其它三季比较,χ2=16.27,P<0.01;昼夜24小时中,以14~20时发病者最多为259例,占51.59%(χ2=75.72,P<0.01),22∶01至次日4∶00最少,只30例,占5.98%(χ2=119.81,P<0.01)。说明出血性中风发病的季节差异与气温有关,昼夜差异主要与日常行为影响血压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症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了2004年至2010年问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院就诊177例高同型半胱氨酸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年龄,并发症,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7例患者中男性134例,女性43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4.94岁,住院时间7~51d,平均住院天数21.97d,住院期间总死亡率7.34%。脂蛋白代谢异常发生率为30.51%,死亡率5.56%。结论、高Hey血症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性危险因素,其可能通过引起脂蛋白代谢异常进而对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由于脑局部血供异常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在全球大多数国家它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类,其中缺血性卒中约占85%,多由脑血管闭塞引起,通常为血栓或栓塞形成。  相似文献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急性肺损伤23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磊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3):116-11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将134例发病48h内入院的ALI患者,按入院7d内有无并发ALI分为2组:ALI组23例,非ALI组111例。观察两组胸部影像、神经功能缺损(如意识障碍、吞咽困难、是否卧床及咳嗽反射减弱)、鼻饲使用情况及入院1周和出院时的死亡率。结果13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并发ALI 23例(发生率达17.2%);ALI为多因素作用所致,其中与鼻饲、卧床、意识障碍、吞咽困难、咳嗽反射减弱及肺感染程度等有关;ALI组与非ALI组的总死亡率分别为42.5%和18.4%(P〈0.01)。结论ALI是老年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及死亡原因,临床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是指供应脑部血液的血管急性疾患所致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分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占全部卒中患者的55%~65%,急性期死亡率为20%~25%,完全恢复者不足10%.SW脑反射治疗仪具有调节神经系统,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等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用脑反射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近年来治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共60例,男32例,女28例,41~50岁8例,51~60岁11例,61~70岁28例,71~79岁13例,平均68.2岁。发病时间1d~8年.临床表现:急性起…  相似文献   

14.
廖清霞  邓懋清 《北方药学》2010,7(4):10-10,33
目的:探讨血糖监测在判定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糖的检测.并按年龄分为非老年组19例(其中缺血性卒中11例,出血性卒中8例);老年组141例(其中缺血性卒中59例,出血性卒中82例).结果: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空腹血糖明显高于非老年组(P〈0.01).从病情程度比较:老年出血性卒中组病情严重,死亡率高(P〈0.01).结论:脑卒中的应激性血糖越高,预后越差.因此,我们认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及时测血糖,有利于病情的诊治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电图资料改变情况。方法对9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观察ST-T、Q-T间期及心律失常等改变情况。结果 98例患者中,出现心电图异常72例,发生率为73.5%;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77.8%,缺血性脑血管病心电图改变发生率为71.8%。结论急性脑血管病与心脏疾病关系密切,在治疗脑血管病的同时,应关注心脏情况,一旦出现心脏病变,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150例急性脑血管病的CT与临床分析楚素暖,杨其昌(洛阳市第四人民医院CT室471000)一般资料①性别:150例中出血性脑血管病65例,男44例,女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85例,男60例,女25例。②年龄:脑血管病中,出血性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下及8...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异常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112例首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临床和电话随访收集卒中时住院及出院后6个月患者的死亡资料。结果缺血性及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中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院后6个月的死亡率与对照组心电图正常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预后与有无心脏损害明显相关,心脏病仍是卒中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 1.1 性别、年龄本组急性脑血管病35例,男28例,女7例;年龄30~68岁,以45~55岁为多;其中脑血栓形成25例,脑出血10例. 1.2 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发,以6~9月份发病较多. 1.3 诱因 安静状态下发病者以脑血栓多见,活动中发病者以出血性疾病为多,不论是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劳累和情绪激动均为主要的发病诱因,而用力排便和饮酒则常是出血性疾患的主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运伟  杨琴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28-2729
目的:探讨脑心综合征(brain-heart syndrome,BHS)在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神经内科住院急性脑卒中合并BHS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BHS的发病率为33.7%,出血性卒中发病率脑心综合征明显高于缺血性卒中.BHS的ECG表现包括各种心律失常,Q-T间期延长,心肌缺血性改变等;心肌酶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BHS在急性脑卒中发病率较高,与脑卒中的类型有关.其预后较未合并BHS的卒中患者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经验和方法及预后。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2月共收治的87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急救、治疗情况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87例病人中,存活69例,按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其中良好42例(48.3%),中残13例(14.9%),重残11例(12.6%),植物生存3例(3.4%),死亡18例(20.7%)。结论 早期诊断、正确选择治疗方法、积极综合治疗、亚低温治疗及细致有效的护理,可降低病死率,减少病残率,提高治愈率,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