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资料。结果手足口病临床特点为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危重病例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由于及时隔离治疗,预后较好。结论手足口病早期综合治疗有利于阻断或延缓病情进展。适当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儿童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归纳分析我院2011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122例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病情评估、症状与体征、实验室与辅助检查、并发症、治疗经过、转归等临床资料。结果: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1~5岁婴幼儿(占91.88%),主要症状为皮疹(100%)、发热(73.77%)。重症病例发生率较高(占27.05%),多有肢体抖动(23.78%)及易激惹(26.23%)。常见并发症有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经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重症者早期使用免疫球蛋白、短期糖皮质激素、甘露醇脱水降颅压等治疗,治愈120例(98.36%),好转2例(1.64%),死亡0例。结论: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多见于婴幼儿,主要症状为发热、皮疹。重症病例发生率高,多有肢体抖动。只要早期诊断,识别重症病例,合理治疗,肠道病毒71型手足口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 ( Hand Foot Mouth Disease)简称 HFMD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多发于 5~ 8月份 ,以手足及口腔粘膜的红色丘疹或水疱疹为特点 ,常在儿童中发生流行 ,近几年曾在我区有较大的流行 ,现将我院88例发病情况及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8例男 57例 ,女 31例 ,男女之比为 1.85∶ 1。发病年龄最小 6个月 ,最大 6岁。其中 6个月~ 1岁 7例 ;1~ 3岁 4 1例 ;3~ 5岁 36例 ;5~ 6岁4例。以 1~ 5岁发病率最高。发病季节 :5月份 4例 ;6月份 33例 ;7月份 4 6例 ;8月份 5例。发病季节以 6~ 7月份为高峰。本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患儿57例,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接受抗病毒、抗炎、降低颅内压等综合对症治疗,B组同时接受静脉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对比两组患儿各症状体征控制时间、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B组各症状、体征控制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人血丙种球蛋白在小儿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炎的治疗中疗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易天江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1):102-102,103
目的:总结分析现阶段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8月本科住院的63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组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符合2008年版《手足口病诊疗指南》诊断标准。30例伴发热,1例重症,没有复发病例,所有患儿经积极中西医结合治疗均治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科常见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组患儿均临床表现典型,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及时正确诊断本病并给予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场所要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合并脑炎患儿的脑电图改变及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的45例拟诊手足口病合并脑炎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居住地、临床表现、脑电图检查等内容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比较治疗前后脑电图的变化。结果 45例患儿发热和皮疹出现2~4 d后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状,脑电图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治愈。结论 EEG检查对手足口病合并脑炎患儿的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手足口病的中医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发病人群、传变规律等方面论提出该病可按中医湿热温病进行论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该病的主要证候类型,以及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理法方药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从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流行季节、发病人群、传变规律等方面论提出该病可按中医湿热温病进行论治,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该病的主要证候类型,以及中医药防治该病的具体理法方药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手足口病合并病毒性脑膜炎及心肌损害的情况。方法对2006年6~12月我院收治342例手足口病患者中合并病毒性脑膜炎及心肌损害18例进行临床观察。 结果发现18例患者中脑脊液、心肌酶、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给予综合治疗后全部病例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手足口病易合并病毒性脑膜炎及心肌损害,早期发现,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罗珊珊  王婧  许树宇 《新中医》2012,(8):107-108
手足口病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为儿科较常见的传染病。笔者运用中医辨证施治,治疗6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观察病例64例,诊断依据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1]。男36例,女28例;年龄段:2岁以下9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手足口病患儿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66例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共纳入66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对所有患者的病情及相关辅助检查进行分析。结果:66例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临床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高血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高血糖等症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脑电图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磁共振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结论:多数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有典型的手足口病表现及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症状,同时实验室检查及其他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检查有较为特异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9月间在我院就诊的诊断为手足口病的204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6例和治疗组108例,对照组按10~15mg/kg/d剂量将利巴韦林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同时口服维生素B或C、按需要补充水和电解质以防电解质紊乱;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0.5mL/kg/d剂量联合热毒宁注射液溶于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中对患儿进行静脉滴注,疗程7d,治疗过程中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在退热和皮疹消退效果上,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明显毒副作用。结论: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手足口病患儿按就诊先后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给予痰热清0.3~0.5ml(/kg.d)静脉滴注,1次/天;对照组30例,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mg(/kg.d),1次/天,疗程均为3~5天。观察两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0.9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热退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口腔炎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痰热清治疗手足口病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效果。方法:对3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在应用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予机械通气,根据病情调整呼吸机参数,观察通气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变化,并记录患儿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转归及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35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2.44±2.29)d,平均机械通气时间(3.34±1.44)d,共有30例患儿治愈或好转,机械通气后患儿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值及血氧饱和度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应仔细密切关注病情变化,经常规治疗后如症状不能改善,须尽早使用机械通气治疗,同时予以药物及对症支持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4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2例.治疗组应用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d)],最高剂量不超过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00ml ~ 2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天左右.对照组应用单磷酸阿糖腺苷注射剂.观察两组患儿退热时间、退疹时间、疗程时限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在退热时间、退疹时间、疗程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x^2 =5.96,P<0.05).两组患儿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蓝芩口服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分析其机制并探讨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确诊为手足口病的小儿患者86例,通过随机分组法分别将患儿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一般对症治疗,对照组以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蓝芩口服液治疗。同期随机选取30例体检的健康小儿作为健康对照组进行参照。在治疗前后抽取各组患儿静脉血液测定其hs-CRP、Th1及Th2细胞及CD3~+,CD19~+,同时对其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评定。结果: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3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07%(P0.05),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改善时间(退热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其hs-CRP,CD3~+,CD19~+,Th1及Th2细胞百分比在治疗后的均较前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蓝芩口服液能有效改善手足口病患儿预后,提高患儿免疫力,可明显缩短住院时间,提高临床疗效,增强患儿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中医从脾论治小儿手足口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有亮  林暄  张泽钦 《光明中医》2009,24(4):722-723
本文从中医脾系统相关理论出发,从小儿手足口病典型的手,足,口三大症状入手,分病因,病机,辨证三方面论述小儿手足口病的诊疗,强调小儿暑夏养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血丙种球蛋白对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受累期)早期治疗的临床体会,为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我院在2012年8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96例重症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均用利巴韦林、甲基泼尼松龙和甘露醇治疗,治疗组加人血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死亡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及死亡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人血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疗效好,住院天数缩短,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9.
不同疗法治疗普通型手足口病837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中医、西医及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手足口病普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全国12个中心837例手足口病普通型患者,采用临床队列研究方法,分为3组,中医组(409例)治以清热解毒、化湿透邪为原则的中药颗粒剂组方,西医组(124例)予对症及抗病毒治疗,中西医组(304例)两种疗法联合应用,疗程7天。观察3组患者退热起效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咽痛减轻时间及消失时间、临床非特异性症状消失时间,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中医组、中西医组、西医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9.8%、100%、100%,3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发热患者的退热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热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中医组与西医组均早于中西医结合组(P<0.05或P<0.01)。疱疹消退时间中医组早于西医组和中西医组(P<0.01);西医组早于中西医组(P<0.01)。中医组患者咽部疼痛减轻时间和消失时间均早于中西医组(P<0.01)。临床非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时间中西医组早于中医组与西医组(P<0.01);中医组早于西医组(P<0.01)。结论 3不同疗法对手足口病普通型病例均有效,其中中医疗法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