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东伟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4)
类癌起源于具有胺前体摄取和脱羧作用的神经内分泌细胞(APUD),1914年Gossett揭示这种肿瘤的细胞核具有嗜银性,并指出类癌来自肠黏膜上皮的Kultschitzsky细胞.它可发生于全身多个系统,但最常见的是胃肠道.Modlin等[1]报道胃肠道类癌占所有类癌患者的66.9%,其中直肠占13.7%,仅次于小肠,且近年发病率有增高趋势.直肠类癌多属非嗜银性,不产生生物活性胺类,无类癌综合征表现,多呈局限性浸润性生长而少有转移,其组织学结构像癌,具有潜在恶性的特点,生长缓慢,常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仅靠病史临床诊断非常困难.现总结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2.
阑尾类癌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癌(carcinoid tumor)概念的提出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最早由Lubarsch用来描述一组生长缓慢、低度恶性的肿瘤.类癌虽为恶性,但因为其具有相对良性的生物学特性,1907年Obemdorfer将其命名为"Karzinoid"以区别于恶性胃肠道腺癌,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中,人们将许多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肿瘤统称为"类癌",类癌系来源于神经嵴的一系列内分泌细胞(APUD)肿瘤范畴的一种常见肿瘤.生物学特性介于良、恶性之间,它们虽然具有浸润、转移倾向,但与其他腺癌相比,其临床特征更倾向于良性.类癌好发于人体的胃肠道,以阑尾部位为最多.阑尾类癌是一种低度恶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低.绝大多数为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发现.由于多种原因术前很难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其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呈低度恶性,因其细胞颗粒有亲银特性,又称嗜银细胞瘤.类癌发病率为1/10万~2/10万,超过70%发生在消化道[1],但因诊断率低,实际发病率可能更高.胃肠道类癌起源于肠腺管基部的嗜银细胞,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0.4%~1.8%,十二指肠类癌仅占胃肠道类癌的1.3%[2],占十二指肠恶性肿瘤的3.0%[3].其发病缓慢,早期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诊断困难,误诊率高,随着肿瘤进展可出现类癌综合征.现对十二指肠类癌进行阐述,以提高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4.
5.
吕逢宽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1,(3)
例1:男,25岁,住院号50895。因右下腹持续性疼痛于1972年4月4日住院。检查:右下腹压痛,未触及包块,全身及化验检查无异常,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手术发现阑尾呈棒状,色灰白,浆膜布满了米粒大的黄色小结节,阑尾质地硬,肠系膜淋巴结稍大,盲肠壁较硬。病理报告:阑尾类癌,术后一周又行右半结肠切除术。例2:男,22岁,住院号81084。入院前一周主诉下腹及脐周阵阵作痛,夜间晨起症状加重,于1980年3月15日因右下腹疼痛加重而入院。检查:体温、脉搏均正常,白 相似文献
6.
阑尾类癌较罕见,但其在阑尾肿瘤中占的比率却很高。在统计83080例阑尾中类癌占0.15%、Collins在50000例阑尾 相似文献
7.
8.
我院胸外科自 1988~ 2 0 0 4年共手术治疗原发性胸部肿瘤 986例 ,其中术后病理报告为支气管类癌 12例 ,占 1 2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12例病人中男 5例 ,女 7例 ,年龄 9~ 72岁 ,平均年龄 38 2岁。临床症状有咳嗽、咯痰带血 8例 ,胸闷、胸痛 6例 ,低热、反复肺部感染 5例 ,合并脓胸、支气管胸膜瘘 1例 ,无症状体检发现 3例。肿瘤位于右肺 7例 ,左肺 5例 ;上叶 8例 ,下叶 4例 ;周围型 3例 ,中心型 9例 ,其中 7例中心型病变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均发现肿物 ,活检病理为黏膜或鳞状上皮 5例 ,确诊类癌 2例 ,另 2例中 1例因误诊肺化脓症… 相似文献
9.
张新晨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1)
有关类癌的最初报道是Merling于1838年描述了阑尾类癌的肉眼病理变化,然而直到1907年Oberndorfer才首次提出了术语carcinoid(类癌).1934年Cassidy则描述了恶性类癌综合征.长期以来学者怀疑这些肿瘤分泌激素样物质,直到1948年才由Rapport及其同事们发现了5-羟色胺(当时称为serotonin)可能是引起症状的物质.1953年有学者从类癌组织中提取出5-羟色胺,类癌的内分泌潜能才被真正认识到.有关胃类癌的最初报道则是Askanazy于1923年经尸检发现并描述,Soga则于1972年报道了首例术前经内镜活检证实的胃类癌病例. 相似文献
10.
11.
阑尾类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附2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渠新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8,31(17)
阑尾类癌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因发病率低,缺乏特异性症状,术前难以确诊,多数在阑尾炎或其他腹腔手术时偶然发现.现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于1990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20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进行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阑尾类癌3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及生物学特性、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 1978~ 1998年收治的 3 2例阑尾类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 3 2例患者中 2 6例 ( 81 2 5 %)的症状和体征提示为阑尾炎。 6例患者 ( 18 75 %)为偶然发现。肿瘤直径 <1 0cm 2 5例 ,1 0~ 2 0cm 4例 ,>2 0cm 3例。 2 9例局限于阑尾壁内 ,2例侵犯兰尾系膜 ,1例伴局部淋巴结转移。 3例肿瘤直径 >2 0cm侵犯阑尾系膜及局部淋巴结转移 ,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2例行盲肠切除术 ,2 7例行阑尾切除术。 2 8例患者获得随访 ,均无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 阑尾类癌少见 ,多表现为阑尾炎的症状。阑尾根部类癌行盲肠切除术 ,<1 0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阑尾切除术即可 ,1 0~ 2 0cm的阑尾类癌可行阑尾及其系膜切除术 ,>2 0cm的阑尾类癌应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李卫峰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2)
目的:探讨尾周围脓肿行一期阑尾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阑尾周围脓肿施行一期手术切除的7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均顺利施行了阑尾切除术,无肠痿发生,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阑尾周围脓肿采取手术治疗一期切除阑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妇女儿童专科医院,在当地可谓是妇孺皆知,每年大约有5,000余名新生儿在这里出生,5,000多对父母带着幸福的笑容离开这里,这儿被准妈妈们亲切地称为“第二个娘家”。从专业负责的医生到温柔体贴的护士,再到细致入微的人性化服务,很多初为人父人母的年轻夫妇把一生中最值得珍藏的回忆定格在这里。这里的医护人员把产妇当作自己的姐妹,以热情细致周到的服务对待每一个产妇,竭力为每一位产妇营造家庭般温馨的分娩环境。从医院大厅、走廊到各科室的精心布置,再看医护人员脸上流淌着的温暖笑容,每一位准妈妈走进这里都会产生一种回家般的轻松和愉悦感,她们喜欢这个“娘家”。从2007年的第一天起,大同市一医院产科的100多张床位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医护人员每天为迎接新生儿忙碌而快乐地工作着,她们的忙碌换来了健康平安的宝宝,为无数的家庭带来了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15.
李卫峰 《人人健康:医学导刊》2007,1(10):14-15
目的:探讨尾周围脓肿行一期阑尾切除的可行性。方法:对阑尾周围脓肿施行一期手术切除的76倒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均顺利施行了阑尾切除术,无肠痿发生,切口均一期愈合。结论:阑尾周围脓肿采取手术治疗一期切除阑尾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妊娠期合并阑尾类癌的临床特点及诊治原则。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6月重庆市开县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例妊娠合并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妊娠合并阑尾类癌在临床工作中极其罕见,临床表现类似急性阑尾炎的症状。患者入院后按照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处理,及时行剖腹探查术+阑尾切除术,术后继续妊娠并正常分娩,母儿结局良好。后期病理报告提示为阑尾类癌。结论妊娠合并阑尾类癌极其罕见,且绝大多数为术后病理诊断,因其临床表现多类似急性阑尾炎,一旦高度怀疑急性阑尾炎均应立即手术治疗。由于其预后好,多数仅需行单纯阑尾切除术即可治愈。 相似文献
18.
类癌又称嗜银细胞癌,是神经外胚层来源的肿瘤,源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APUD)系统,是胃肠道最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是神经内分泌肿瘤中组织分化较好、生长缓慢、界于良性与恶性肿瘤之间的:较少发生转移的低度恶性肿瘤,但具有潜在恶性和转移复发潜能。随着肠镜检查的普及和结直肠癌普查的开展,直肠类癌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直肠类癌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常因无嗜银性而不出现类癌综合征,故早期诊断较为困难,误诊率较高。现结合近几年有关文献,就直肠类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本组46例患者中,3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大部单侧切除术,4例行双侧切除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经随访,1例同侧的气管部位出现局部复发症状,经再次手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较佳。其余患者疗效均较好,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式。方法本组46例患者中,37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3例行甲状腺大部单侧切除术,4例行双侧切除术,2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经随访,1例同侧的气管部位出现局部复发症状,经再次手术后,患者治疗情况较佳。其余患者疗效均较好,均未见并发症。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及需求,在正确诊断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提升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