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盐酸达克罗宁与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在无痛胃镜检查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3月收治的自愿接受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8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无痛胃镜检查。检查前,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观察组患者口服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溶液。比较两组患者胃镜检查视野清晰度、胃镜检查时间、微小病灶检查结果以及两组医生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视野清晰度总评分为(0.91±0.37)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35±0.64)分(P0.01)。观察组患者胃镜检查时间为(5.31±2.34) min,显著低于对照组(9.05±4.64) min(P0.01)。观察组患者检查发现红斑、溃疡、出血点、糜烂、息肉样增生的个数均显著多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医生满意度为95.25%,显著高于对照组(80.75%)(P0.01)。结论在无痛胃镜检查前,口服西甲硅油联合糜蛋白酶相比于盐酸达克罗宁,能够减少上消化道泡沫样黏液,提高检查视野清晰度,缩短胃镜检查时间,避免微小病灶的漏诊、误诊,提高检查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与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的效果。方法将2014年3—4月来我院的400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用随机方法分成观察组200例和对照组200例。实验组胃镜检查前给予口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对照组口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胃镜检查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配合程度及检查后的感受。根据不同反应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种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以药物毒副作用及明显不良反应,实验组在插管和麻醉、祛泡效果、口感方面均明显优对照组(P均〈0.05)。结论与盐酸利多卡因胶浆相比,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口服在胃镜检查过程中祛泡效果明显,可显著提高视野清晰度;患者的配合程度高及检查后感受好,有效缩短检查所需的时间,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对全麻插拔管应激反应和患者耐管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ASAⅠ~Ⅱ级妇科腹腔镜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30例,A组:气管导管套囊外涂抹2%利多卡因凝胶;B组:1%丁卡因5 ml采用喉麻管气管内喷入(喉喷);C组:2%利多卡因凝胶+1%丁卡因喉喷;D组:为对照组,无任何表面麻醉.诱导方法:东莨菪碱0.3 mg、咪达唑仑(咪唑安定)0.05 mg/kg,芬太尼2 μg/kg、维库溴铵0.08 mg/kg、丙泊酚采用血浆靶控8 μg/ml输注.观察指标:记录血压、心率在插管前、插管时、插管后1、3、5 min的变化.抽血检测各组麻醉前、插管后5 min、拔管后5 min的皮质醇、血糖值.应用充放气进行耐管评定.结果 各种表面麻醉方法在不同时点与D组比较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循环波动的保护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四组间血糖、皮质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耐管评优率C组(66.7%)>B组(36.7%)>A组(33.3%)>D组(10.0%).A、B、C组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利多卡因凝胶+丁卡因喉喷是最理想的表面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在胃镜检查中的麻醉应用效果,熟悉盐酸达克罗宁胶浆的用法及作用,提高胃镜检查中患者的舒适度。方法将2013年56月来我院行胃镜检查的3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150例含服盐酸达克罗宁胶浆为实验组,150例含服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为对照组。胃镜检查后记录两组患者的配合程度及检查后的感受。根据不同反应分为优、良、一般、差四种结果。结果实验组在插管和麻醉、祛泡效果、口感方面均明显优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以及药物毒副作用。结论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含服比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含服的效果佳,患者的配合程度高及检查后感受好;盐酸达克罗宁胶浆含服既能提高检查时观察视野的清晰度及缩短患者的检查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检查前输液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无痛胃镜检查中的作用.方法 将119例行无痛胃镜检查患者采用随机配对2∶1分组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9例)检查前常规输注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ml后行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无痛胃镜检查,对照组(40例)直接进行无痛胃镜检查.观察检查前、中、后血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变化、不良反应及丙泊酚用量.结果 两组检查中、检查后收缩压、舒张压均较检查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例(3.8%)、对照组6例(15.0%)发生了较明显的血压下降,经麻黄碱静脉推注后血压上升,两组血压下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检查中、检查后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与检查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1%(8/79)比22.5%(9/40)],丙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73.06±19.67) mg比(84.50±18.42) 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芬太尼联合丙泊酚无痛胃镜检查前输液可以减少麻醉后相关低血压的发生,同时还可以减少丙泊酚用量,从而降低麻醉后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丁卡因胶浆在插胃管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临床插胃管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临床组和对照组,分别对插胃管患者采用常规插胃管法和丁卡因胶浆外涂胃管插入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观察两组的插管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的一次插管成功率比临床组高,而插管并发症比临床组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丁卡因胶浆外涂胃管插管法能提高临床上胃管插入特别是困难插胃管患者的插胃管成功率,降低插胃管并发症,建议在患者插胃管中常规使用盐酸丁卡因胶浆。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西甲硅油在磷酸钠盐肠道准备中祛泡应用效果。方法 160例行肠镜检查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检查前1h口服安慰剂60mg,安慰剂即为温纯净水),药物组一(检查前1h口服西甲硅油30mg+温纯净水30ml),药物组二(检查前1h口服西甲硅油60mg),比较3组大肠肠道内所含气泡量,同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2个药物组大肠内的气泡较少、图像清晰度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个药物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组均没有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西甲硅油能够祛除肠道内的气泡,30mg剂量即可,加大剂量对于效果改善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盐酸戊乙奎醚作为心房颤动伴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40例拟在全麻下行下腹部短小手术的心房颤动伴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麻醉前分别肌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1 mg和东莨菪碱0.3 mg.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脉搏、口腔分泌物、警觉/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警觉/镇静评分为(4.5±0.6)分,对照组为(4.9±0.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率、血压、脉搏更平稳(P<0.01或<0.05).研究组拔管后3 h口腔分泌物较多+大量者少于对照组(P<0.01).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戊乙奎醚是心房颤动伴高血压患者术前用药一种很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阴道后穹窿置米索前列醇和宫颈置盐酸丁卡因胶浆在宫腔镜手术前扩张宫颈的作用。方法将施行宫腔镜手术的6O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米索前列醇组30例,手术前阴道置米索前列醇400μg;丁卡因胶浆组30例,手术前经阴道宫颈内口置盐酸丁卡因胶浆5g。结果米索前列醇组用7号以上扩张棒扩张宫颈有28例,占93.3%;丁卡因胶浆组用7号以上扩张棒扩张宫颈有3例,占10%,米索前列醇组比丁卡因胶浆组宫颈内口扩张程度好。宫腔镜手术米索前列醇组人工流产综合征(PAAS)发生率明显低于丁卡因胶浆组(P〈0.05)。宫腔镜手术中米索前列醇组比丁卡因胶浆组VA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宫腔镜手术前阴道置米索前列醇400μg为方便、有效的软化宫颈的方法,可缓解疼痛,操作简便,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会阴部手术后地佐辛、芬太尼复合盐酸利多卡因应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PCEA)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肛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地佐辛0.2mg/kg+ 2%的盐酸利多卡因100ml;B组:舒芬太尼1μg/kg+2%的盐酸利多卡因100ml.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地佐辛组明显低于舒芬太尼组(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盐酸利多卡因用于硬膜外术后自控镇痛效果满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复方阿替卡因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方法 将123例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复方阿替卡因组(A组)、利多卡因组(L组)及生理盐水组(S组),对3组镇痛效果、扩宫作用及人工流产综合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镇痛效果:A组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94%,与L、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扩宫作用:A组效果显著,与L组比较作用接近(P>0.05),与S组比较效果显著(P<0.01);人工流产综合反应:A组反应较少,与L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阿替卡因用于人工流产,镇痛效果好,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冠心病心绞痛病例10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治疗组给予速效救心丸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片治疗.完成1疗程治疗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的显效率5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显效率35.3%,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的总有效率92.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4%,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均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和心绞痛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硝酸甘油用量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硝酸甘油用量明显少于治疗前,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速效救心丸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较复方丹参片好,且治疗有效率达92.2%,能很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丙帕他莫和双氯酚酸钠用于鼻窦手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 对2003-2007年213例鼻窦手术后患者进行镇痛观察,丙帕他莫组(P组)75例,术后给予盐酸丙帕他莫2 g加入250 ml 0.9%氯化钠溶液静脉滴注;双氯酚酸钠组(D组)73例,术后给予双氯酚酸钠栓剂肛塞;对照组(C组)65例,术后给予心理安慰治疗.分析术后镇痛疼痛、恶心、呕吐和镇静等评分及镇痛处理的情况.结果 三组患者的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P组和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窦手术后使用盐酸丙帕他莫或双氯酚酸钠均可起到较满意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少,是有效的鼻窦手术术后止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宫腔微管黏膜表面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及利弊.方法 600例无痛人工流产患者,自愿选择利多卡因宫腔微管黏膜表面麻醉患者300例(A组),自愿选择丙泊酚静脉麻醉患者300例(B组).观察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两组总有效率及无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显效率及有效率分别为96.0%(288/300)、4.0%(12/300),与B组的7.3%(22/300)、92.0%(276/3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无恶心、呕吐,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头晕、呼吸抑制发生率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A组[4.3%(13/300)比94.7%(284/300)、0比42.7%(128/300)、(7.51±3.82)ml比(15.73±1.1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多卡因宫腔微管黏膜表面麻醉安全有效,无须麻醉师监护,适合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56例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抽样法随机分成无创正压通气组(A组)和无创正压通气联合呼吸兴奋剂组(B组),每组28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化痰、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等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口鼻面罩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B组在BiPAP治疗的同时静脉滴注尼可刹米,疗程6 d.观察治疗前后患者Email:xie_chunxia@163.com的血气分析、呼吸频率、潮气量和分钟通气量.结果 两组治疗后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B组PaCO2治疗后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呼吸频率、潮气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分钟通气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后呼吸频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后潮气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呼吸频率、分钟通气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治疗失败(需行气管插管)5例,B组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与呼吸兴奋剂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AECOPD患者的呼吸衰竭,增加通气量,尤其在改善高碳酸血症方面,疗效优于单纯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BNP)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充分性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行MHD的患者112例,根据心胸比值分为血液透析充分组(A组,63例,心胸比值<0.5)及血液透析不充分组(B组,49例,心胸比值≥0.5),比较两组透析前、透析结束时、透析后4h、透析后24h血浆NT-BNP水平的变化,检查透析前后校正后下腔静脉宽度(VCD),并对透析后的血浆NT-BNP水平与心胸比值、校正后VC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B组透析前NT-BNP分别为(13 808±7611)、(25 573±844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析结束时两组NT-BNP均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4h两组NT-BNP均显著下降(P<0.01),透析后4h两组NT-BNP分别为(8256±6611)、(21 320±6828) ng/L,B组NT-BNP显著高于A组(P<0.01).透析后24 h,A组NT-BNP仍处于较低水平,但B组NT-BNP再次呈上升趋势.透析前,两组校正后VC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校正后VCD均较透析前下降,但A组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透析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T-BNP水平与心胸比值、校正后VCD均呈显著正相关(r=0.462,P< 0.01;r =0.513,P<0.01).结论 血浆NT-BNP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HD患者的容量负荷及尿素清除指数,可更为全面地评价透析的充分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达克罗宁胶浆在半清醒无痛胃镜应用.方法:2013年11月至2015年12月间,我院将90例无痛胃镜患者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均为45例.常规组采用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及二甲硅油祛泡剂,而研究组给予口服达克罗宁胶浆.对两组患者的最终效果进行评定.结果:用药后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但研究组患者的局部麻醉以及插管效果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具备显著差异.结论:在对无痛胃镜患者进行检查中,采用达克罗宁胶浆局部麻醉效果优于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及二甲硅油祛泡剂,且术中呼吸抑制和术后恶心、呕吐的减少,同时患者的视野较为清晰,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舒适度,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接受胃镜检查的400例受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00)和麻醉组(n=200).对照组受检者经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后,行常规胃镜检查;麻醉组经静脉使用芬太尼和异丙酚,待受检者睫毛射消失,进入浅睡眠状态后开始胃镜检查.检查中监测两组受检者血压、心率,指脉博血氧饱和度,术后询问其是否难受、尚满意和舒适.结果:在检查中,麻醉组心率和收缩压均较对照组低(P<0.05),两组指脉博血氧饱和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麻醉组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操作时间,检查成功率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芬太尼联合异丙酚进行胃镜检查安全、有效,痛苦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超细电子胃镜在小儿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75例疑有上消化道疾病的患儿,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两组,超细电子胃镜组47例,采用超细电子胃镜检查;普通胃镜组28例,采用普通胃镜检查,观察比较两组的诊断效果及依从情况等资料.结果 普通胃镜组依从率为67.9%( 19/28),超细电子胃镜组依从率为100.0%(47/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胃镜组恶心、流涎及躁动的发生率分别为39.3%( 11/28)、28.6%( 8/28)、50.0% (14/28),高于超细电子胃镜组的8.5% (4/47)、6.4% (3/47)、8.5%(4/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普通胃镜组正确诊断率为84.2%(16/19),超细电子胃镜组正确诊断率为95.7%(45/4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被检成功的普通胃镜组患儿膈肌痉挛、咽痛、心动过缓发生率分别为21.1%(4/19)、31.6%(6/19)、21.1%(4/19),超细电子胃镜组分别为0、2.1%(1/47)、2.1%(1/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或<0.05).结论 超细电子胃镜可达到普通胃镜检查的准确度,但相对于普通胃镜,可提高患儿检查的依从性,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赵清华  刘艳  熊海  倪莉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3):6306-6308
目的 评价放松训练法结合药物治疗中老年慢性失眠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组)29例和试验组(放松训练法+药物治疗组)31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末、8周末及12周末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治疗追踪随访时间为3个月.结果 两组治疗后4周末、8周末、12周末分别与各自的治疗前比较,PSQI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8周末、12周末、与4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8周末与12周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则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治疗后4周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分别与8周末、12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和P<0.01).两组12周末的好转率分别是试验组90.32%,对照组75.86%,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放松训练法能够显著改善中老年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增加睡眠时间,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