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晓玲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8):1587-1588
[目的]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患者发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观察12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情况,其中男56例,女70例,迟发脑梗死患者32例(25.39%)。[结果]两组在性别上差异不明显,而年龄、体重指数、脑梗死病史和糖尿病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出血量大小、是否应用立止血、注射用尼莫地平是否足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多种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脑梗死与患者发病的身体基本因素和治疗因素有关,应当及时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隙出血( SAH)并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SAH的临床资料,对并发DCVS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并发DCVS40例,并发率为50%(40/80).其中,出血次数≥2次DCVS并发率83.33%(10/12);年龄≤60岁DCVS并发率57.63%(34/59);有吸烟史DCVS并发率73.33%(11/15);Fisher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76.19%(32/42);Hunt-Hess 分级≥Ⅲ级DCVS并发率66.00%(33/50);白细胞计数≥15×109/L DCVS并发率76.47%( 13/17),发病至手术时间(时间窗)>24h DCVS并发率91.30%(21/23),与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无吸烟史、Fisher分级Ⅰ~Ⅱ级、Hunt-Hess分级Ⅰ~Ⅱ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24 h的DCVS并发率[分别为44.12%( 30/68)、28.57%(6/21)、44.62%( 29/65)、21.05%( 8/38)、23.33%(7/30)、42.86%( 27/63)、33.33%(19/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而不同性别、有无高血糖病史和高血压病史DCVS并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出血次数≥2次、年龄≤60岁、有吸烟史、Fisher分级≥Ⅲ级、Hunt-Hess 分级≥Ⅲ级、白细胞计数≥15×109/L、时间窗延长是SAH并发DCVS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儿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06年6月-2010年12月在本院和兰州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80例SAH患儿和同期出生的228例健康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应用x2检验及Logitic多元回归分析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综合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为(按发生率高低):窒息、宫内窘迫、反复呼吸暂停、感染、急产、胎头吸引产和产钳助产.窒息、宫内窘迫、胎头吸引产、产钳助产和急产均可能是SAH发生的相关高危因素(P<0.05).结论 应加强孕期健康教育和产前检查,提高产前、产时、产后诊断水平,以早期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伴发长QT间期综合征的危险因素。结果认为,女性、低血钾浓度及高血糖水平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QTc延长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求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9年10月2003年12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梗塞的病例43例,总结其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及预示征象。结果 本组病例出院时按COS标准评价:良好11例,中残8例,重残1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容易发生脑梗塞,外伤早期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要注意防治脑血管痉挛,避免其进一步演变为脑梗塞;在治疗过程中应重视出现脑梗塞的征兆并及时处理;外伤后影象学检查发现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同时存在时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行CT复查;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塞时多显示其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院神经内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1月-2015年1月该院收治的47例aSAH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7例、19例次,医院感染发病率为36.17%,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为40.43%。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17例,89.47%),其次为泌尿道(2例,10.53%);其中2例患者合并下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17例医院感染患者均送细菌培养,其中9例患者分离病原菌13株。经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aSAH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为意识障碍[OR95%CI:24.878(3.996~156.040)]及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OR95%CI:8.645(1.419~52.670)]。发生医院感染的aSAH患者预后差于未发生医院感染的aSAH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108,P<0.001)。结论aSAH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较高,应针对高危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控制措施,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促进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7.
王广晖  王永霞  白洁 《现代保健》2010,(16):167-168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隙的一种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以急骤起病,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血性脑脊液,约占脑卒中患者5%,该病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预后较差,致死致、残率高,且存活患者中50%遗有严重的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手术治疗的aSAH后并发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8例aSAH后脑积水患者中,急性脑积水(aSAH后3d内)28例;亚急性脑积水(aSAH后4~13 d)5例;慢性脑积水38例,其中aSAH后14 d以上缓慢发生的25例,由急性脑积水转变而来的10例,由亚急性脑积水转变而来的3例.结论 脑积水是aSAH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持续进展的急性脑积水患者需行脑室外引流术.亚急性脑积水是介于急性和慢性脑积水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慢性脑积水以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最有效.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4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经非手术治疗后好转,32例慢性脑积水患者经侧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术后出现分流管梗阻,腹腔、皮下、颅内感染,拔出分流装置后行二次手术。2例出现颅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出血吸收。40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良好32例,轻残5例,中残2例,重残1例。结论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后慢性脑积水应早诊早治,CT和MRI扫描是目前有效的确诊和鉴别手段,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临床较长见的疾病,以突发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为其典型临床表现,并可伴有相应部位神经损害症状、体征,重者可以死亡,因此,及时正确地诊断、治疗相当重要。现我院内科2000-2009年收治的152例SAH患者中首诊误诊的43例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和脑梗死临床表现特点,以及基层医院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对DCVS和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适时TCD、CT检查,观察DCVS和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出现时间、发生率,并探讨其相互关系。结果 DCVS的出现时间为3~18d,脑梗死的出现时间为4~20d。DCVS的发生率为41.9%,脑梗死的发生率为9.3%。FisherⅢ、Ⅳ型患者DCVS的发生率较FisherⅠ、Ⅱ型高,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发病年龄偏大,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易并发脑梗死。结论 SAH后DCVS出现时间相对较早,DCVS和脑梗死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DCVS易转化为脑梗死,FisherⅢ、Ⅳ型患者更易发生DCVS,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易发生脑梗死。TCD、CT检查对SAH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昝向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471-5472,5475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低钠血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观察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低钠血症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2011年4月126例在某院收治的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低钠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 126例患者中有35例术后并发低钠血症,占27.78%.将性别、年龄、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手术时机等危险因素引入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之中,性别、手术时机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动脉瘤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动脉瘤部位、术前Hunt-Hess分级等与低钠血症发生有关,50~60岁之间,前交通动脉瘤,术前Hunt-Hess分级级别越高,其术后并发低钠血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选取2002年4月-2006年4月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脑梗死的病例30例,对其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预示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出院时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评价:良好10例,中残7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4例。结论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容易并发脑梗死,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造成漏诊误诊。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动态观察颅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可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痉挛,减少脑梗死的发生,提高颅脑外伤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和总结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在基层医院中的诊断和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患者的诊治资料.CT血管造影(CTA)脑血管三维重建发现61例共64枚动脉瘤043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30例共33枚.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20例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转院治疗3例.其余19例动脉瘤患者予以保守治疗.结果 19例行血管内栓塞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中治愈18例,继发脑血管痉挛、延迟性脑缺血梗死而死亡1例;行动脉瘤夹闭术20例患者中死亡2例.转院治疗3例随访死亡1例.保守治疗19例患者中随访死亡8例.结论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选择好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是提高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方法对老年人自发性SAH临床资料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人自发性SAH仍以动脉瘤破裂出血为主,56例患者中行DSA检查43例(76.8%),发现动脉瘤患者35例(81.4%),发现动脉瘤42个,其中多发性动脉瘤4例,动脉瘤多分布在前、后交通动脉。DSA阴性者6例,动静脉畸形(AVM)2例。头痛、脑膜刺激征常不明显,早期出现意识障碍者和有并发症、伴发病者多见。结论了解老年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早期DSA检查并积极治疗,可减少再出血的风险,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的要点。方法对16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按危重病期以及头痛、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等进行护理。结果治愈144例,死亡12例,致残10例,治愈率为86.75%。结论通过护士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实施有效技术护理和心理护理,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有利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的转归,提高治愈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余开仙 《中国保健》2010,(7):102-103
蛛网膜下腔出血、凡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血管痉挛而死亡,因此做好急性期护理对防止再出血、缓解脑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收治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例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血管畸形、颅内动脉瘤、高血压等因素导致颅内血管破裂,致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1]。患者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精神症状、偏瘫、尿失禁,严重者可昏迷,是神经内科常见病。现将我院神经内科2011年收治的5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9.
林楚 《医药与保健》2007,15(7):11-12
今年55岁的张大爷,平时患有高血压病。这天晚上解大便时,突然感到剧烈的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经过检查,医生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20.
岳云光 《职业与健康》2004,20(9):110-111
笔者收集了我院内科1997~2002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101例,其中在住院中再出血17例.全部病例均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标准[1],现将17例SAH再出血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