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DMD)和线粒体病各6例,从临床特点、血清酶学、电生理及肌肉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D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从无力,多在3~4a出现假性肥大;血清酶学检查活性升高;肌电图均显示肌源性损害;1/3病例有心脏受累;肌肉病理示多种肌细胞结构紊乱.线粒体病临床表现肌无力较DMD轻,进展较之缓慢,无局灶体征;血清酶学检查均正常,肌电图3/6显示肌源性损害,1/6显示神经源性损害,2/6表现正常;肌肉病理所见线粒体大小及形态异常。认为上述肌病的诊断需根据临床,并结合病理检查、组织生化检测及基因检查综合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2.
990904管状骨弯曲发育异常3例/付志厚…//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一1”7,12(5)一351 990905婴儿石骨症1例并文献复习/罗 芳…//中国现代李学杂志.一1998,8(1).一71,73 990906进行性肌营养不巍性肥大型与线粒体病的对比分析/周水珍…//实用儿科临床杂志一1998,13(4)一195一196 选择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假性肥大型(DMD)和线粒体病各6例。从临床特点、血清酶学、电生理及肌肉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DMD临床表现进行性加重肌无力,多在3一4天出现假性肥大;血清酶学检查活性较DMD轻,进展较之缓慢,无局灶体征;血清酶学检查均正常;肌电图3/6显示肌源…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18例婴儿脊髓性进行性肌萎缩进行临床分析。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在本症病变的不同时期,肌电图可呈神经源性、混合性及肌性损害改变。而肌肉活俭病理检查亦非都呈神经源性肌萎缩,个别病例可表现为肌源性肌萎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进行性肌营养不良(PMD)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99例PMD住院患儿的临床表现、发病年龄、家族史、肌酶、肌电图及肌肉病理学特点进行全面性回顾分析。结果:(1)99例患儿起病年龄6个月至14.5岁(4.7±3.1)岁。11例有明确家族史(11%)。26例(26%)有误诊史。(2)所有患儿就诊时均有肌无力表现,66例肌肉萎缩和/或肥大(67%)。(3)所有患儿CK均明显升高,其中2岁~组51例,CK均值为9965±8876?U/L,7~15岁组48例,均值为5110±4498 U/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肌电图检查显示肌源性损害54例(82%);神经源性损害10例(15%)。(5)光镜显示同时存在肌纤维萎缩和肥大,可见透明变性、颗粒变性等。电镜显示肌纤维粗细不等,部分萎缩或肥大。肌细胞核内移,肌膜下肌丝轻度溶解消失,肌纤维内有肌溶灶散在,糖原颗粒及线粒体增加,肌浆网轻度增生并扩张,少数肌纤维坏死。结论:双下肢无力仍然是发现PMD和就诊的主要原因,CK是诊断PMD的主要实验室依据。PMD肌电图早期以肌源性损害为主,晚期可合并神经源性损害。PMD误诊率高。光镜和电镜病理学检查是PMD确诊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报告43例假肥大型儿童肌营养不良症,血清酶活性中磷酸肌酸激酶升高明显,肌电图显示23%有纤颤电位,有正相电位12%,平均时限缩短,平均振幅降低,与正常组对照有明显的差异[p<0.001],75.8%为病理性干扰相,90%多相电位增加,34.2%为减少的运动单位电位。肌活检显示肌源性改变,根据损害的程度分为早中、晚三期。发现早期病例酶活性升高明显,肌电图呈典型肌源性改变,中晚期酶活性升高较轻,肌电图改变多不典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组遗传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骨骼肌疾病,假肥大型为儿童最常见,最严重的性联遗传疾病。兹收集我院15年间资料较完整的儿童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43例,就其临床,生化,肌肉活体组织检查和肌电图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英]/Maegaki Y…//Neurology.-1999,52(2).-172~174Duchenne肌营养不良和Becker肌营养不良(BMD)均系抗肌萎缩蛋白基因在Xq21位点上的变异所引起的遗传性疾病,临床上以肌无力进行性加重为特点.尽管与基因缺陷或不足有关,但引起肌纤维变性的机制尚不清.报告1例发生一过性关节炎的BMD病人,可能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作用.此期间血清肌酸激酶(CK)正常,血清炎性细胞因子及其抑制因子水平增高。病例男性,12岁。因关节炎、低热、皮疹而入院。3岁患BMD,血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图检查在儿童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354例神经系统疾病患儿进行肌电图检查,包括周围神经传导速度、针极肌电图及重复频率刺激,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肌电图检查结果异常166例,其中肌源性损害36例,神经源性损害47例,神经性损害69例,重复频率刺激异常3例,界线性改变11例。36例肌源性损害中,确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18例,多发性肌炎2例,线粒体脑肌病1例,未确诊15例。47例神经源性损害中,脊肌萎缩症29例,急性脊髓炎4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2例,12例诊断不明。69例神经性损害中,臂丛神经损伤2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9例,腓总神经损伤6例,面神经损伤4例,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2例,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神经病、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各1例,23例诊断不明。3例重复频率刺激异常者均诊断为重症肌无力,其中全身型2例,眼肌型1例。界线性异常11例均未确诊。肌电图检查正常188例,其中临床诊断为重症肌无力眼肌型21例,脑性瘫痪5例,急性脊髓炎2例,多发性肌炎1例,神经系统其他疾病21例,余138例诊断不明。结论1.肌电图检查有助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脊髓性肌萎缩、神经损伤等疾病明确诊断;2.为侵犯下运动单位的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可提供重要依据;3.重症肌无力患儿重复频率刺激检查阳性率不高;4.对主要侵犯上运动神经元的疾病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8.
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DMD)系X连锁遗传性疾病中最常见的致死性肌病,女性传递,男性发病,发病率较高,约30/10万。表现为骨骼肌进行性萎缩和无力,最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实验室检查血清酶异常升高。现就本院1994年8月~1999年9月收治的30例DMD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30例均为男性,年龄25个月~13 a,发病年龄 19个月~12 a,病程 18 d~8 a,独生子女25例。分别以步态异常、上楼梯困难、酶谱异常或发现心脏杂音为主诉住院。2例有阳性家族史。血清酶测定:谷丙转氨酶(GPT…  相似文献   

9.
脊髓性肌萎缩伴呼吸窘迫1型(SMARDI)临床多累及神经系统、呼吸系统、骨骼和自主神经系统,常在生后3月龄内发病,以远端肢体进行性肌无力和早期出现膈肌麻痹导致的呼吸衰竭为主要特征,较早出现踝关节、手/足指(趾)关节挛缩,易合并自主神经受累。文章总结IGHMBP2变异致SMARD1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基因变异特点并文献复习,提示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膈肌麻痹导致的呼吸衰竭,远端肢体进行性肌无力、肌萎缩、关节畸形和自主神经受累症状。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正常或轻中度升高,胸部X线可见特征性膈肌膨出,肌电图和肌肉病理显示神经源性损害。已报道的IGHMBP2致病性变异以微小变异为主,最常见的变异类型是错义变异和无义变异。发现IGHMBP2致病性变异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及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0.
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4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小儿线粒体性脑肌病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标准。方法总结临床特点,检测血清乳酸及丙酮酸水平,行肌电图、CT脑扫描、肌活检组织化学染色及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检查。结果4例患儿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眼外肌麻痹,身材矮小,癫痫,进行性智力、听力和视力障碍。实验室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肌电图示肌病特点。脑CT见脑萎缩及基底节对称性钙化。肌活检改良Gomori三色染色可见蓬松红纤维。电子显微镜可见形态结构异常的巨大线粒体,部分线粒体内含结晶样包涵体。本文对临床特点、诊断标准、治疗及预后进行了讨论。结论小儿线粒体脑肌病罕见,临床特点及肌肉病理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根据。  相似文献   

11.
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Duchenne型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MD)的临床特点及肌酶、肌电图、肌肉活检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0例经dystrophin蛋白检测确诊的DM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儿平均年龄7.2岁,平均发病年龄4.5岁,15%患儿有家族史.40例患儿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肌酶升高以肌酸磷酸激酶(CPK)升高为主,≤8岁年龄组CPK值高于>8岁组.所有患儿肌肉活检均有肌纤维变性和坏死,12.5%的患儿尚伴炎性细胞浸润.在有肌源性损害同时,15%的患儿肌电图尚有神经源性损害.结论 血清肌酶、肌电图及肌活检是DMD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对于肌电图有神经源性损害和肌活检病理检查有炎性细胞浸润者,应进行基因检测和(或)dystrophin蛋白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提高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Emery-Dreifuss 肌营养不良症(EDMD)的临床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的认识。方法 总结1例EDMD患儿的临床表现、诊断、肌肉活检病理学和基因检测结果,并综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女性,12岁,表现为进行性四肢无力,近端为著,脊柱僵硬,伴明显的双侧跟腱、肘挛缩。血浆肌酶轻度升高。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改变,运动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股四头肌活检病理学检查显示肌肉细胞大小不均,萎缩和肥大的纤维交替存在,部分肌纤维代偿性肥大,脂肪及结缔组织增生明显,符合肌营养不良的病理表现。基因检测发现LMNA基因外显子4的序列变异c.746G>A(p.Arg249Gln)。结论 基因分析是确诊EDMD的最可靠方法。对进行性的、双侧对称的肌肉无力,并伴有肘关节、跟腱挛缩和脊柱僵硬的患儿应进行LMNA基因分析,有助于早期诊断EDMD。  相似文献   

13.
儿童型肌炎/皮肌炎临床和病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儿童型多发性肌炎 /皮肌炎 (JPM /DM)目前在国内外文献中的大宗病例报道不多。为深入探讨两病的特征 ,本文着重研究其临床及病理特点 ,以进一步认识两病。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JPM/DM (2 4例JPM ,1 8例JDM )患儿的临床资料 ,总结其临床表现、血清肌酶学、肌电图、肌肉病理的特点。结果 该病临床上主要有肌无力、肌萎缩 ,CK等血清肌酶增高 ,肌电图主要呈肌源性损害。JDM大多还有典型的皮肤损害 ,部分病例可出现皮下钙质沉积。JPM/DM的肌肉病理均显示免疫炎性改变。JPM组肌内膜炎发生率较JDM组高 (70 .8%vs 38.9% ,P <0 .0 5 ) ,JDM组肌束周萎缩及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较JPM组高 (72 .2 %vs 4 1 .7% ,94 .4 %vs 5 4 .2 % ,P <0 .0 5或 0 .0 1 )。结论 JPM和JDM的临床和病理有所不同 ,JPM的病理改变可表现为散在肌纤维变性坏死、肌内膜炎改变为主的特征 ,部分病例微血管病变较明显 ;而JDM组的典型病理为广泛微血管病变和肌束周萎缩  相似文献   

14.
脊肌萎缩症临床及基因诊断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例脊肌萎缩症(SMA),其中Ⅰ型13例,Ⅱ型17例。临床表现肢体及躯干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及肌萎缩,合并肋间肌麻痹及肌束震颤。血清肌酸磷酸肌酶(CPK)43~290IU/L。肌电图(EMG)特点:静止状态可见纤颤正向电位,轻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重收缩时为单纯相。肌活检可见萎缩肌纤维及正常肌纤维相间分布,周边可见肥大肌纤维,Ⅰ型病例可见成群或成束状萎缩肌纤维。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检测患儿和父母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运动神经元存活基因(SMN)外显子7缺失。结果:30例SMA中纯合缺失Ⅰ型11例,Ⅱ型13例,总缺失率为80%。患儿父母及正常人共68例,其中1例患儿母亲为纯合缺失,其余均无纯合缺失。  相似文献   

15.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过氧化状况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麦友刚  郑念时 《新生儿科杂志》1997,12(4):145-146,153
测定20例新生儿G6PD缺陷性溶血及13例新生儿ABO溶血病的红细胞SOD活性及血浆MDA浓度变化,结果显示:(1)SOD明显低于对照组、MDA明显高于对照组;(2)光疗前、后MDA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而光疗后SOD升高;(3)MDA与血清微量胆红素浓度呈正相关。以上结果提示:(1)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遭受的过氧化损害增强;(2)光疗并不加重对溶血性黄疸新生儿的过氧化损害;(3)MDA变化可作为新生  相似文献   

16.
应用肌电图、体感和脑干听力诱发电位对8例MillerFisher综合征患儿进行系列检查。发现7例患儿中4例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伴感觉神经动作电位不能引出,其中2例尚有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2例仅有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1例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位于低限;3例体感诱发电位和2例脑干听力诱发电位示周围神经性损害。提示本病主要损害周围神经(以感觉神经为重)的轴索并伴有髓鞘脱失。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线状体肌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和目前相关研究.方法 分析1例线状体肌病患儿临床表现、病理活检、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5岁时出现双下肢无力,病情进展缓慢,近端肌和远端肌均有受累.血清酶学正常,肌电图示所检肌肉无自发电位,神经传导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肌肉病理改变为肌纤维萎缩变细小,间质有少量纤维组织及脂肪细胞增生取代萎缩消失的肌纤维,肌纤维横纹清晰可见,无炎症细胞浸润.超微结构观察:核旁肌纤维中可见线状体,肌纤维呈灶性断裂缺失,肌纤维间隙增宽,肌萎缩,线粒体基本正常,未见线粒体内出现类晶体物,肌原纤维损害,肌丝溶解融合不清,部分局部可见肌节受挤压而排列紊乱或消失.通过电镜观察,结合临床,诊断为线状体肌病.结论 肌肉病理活检是确诊线状体肌病的唯一方法,而电镜为最后诊断该病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儿童多发性肌炎(PM)和皮肌炎(DM)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 分析1999年4月-2004年6月诊断为PM和DM 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肌电图和肌肉活检结果,以及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疗效和预后.结果 PM和DM患儿均有对称件近端肌无力,皮肤改变为双上眼腧水肿性淡紫红色斑和Gottron征,部分患儿累及关节、心脏、肺脏和消化系统;6例患儿均有肌酶升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肌肉活检示肌炎改变;泼尼松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肌力恢复至Ⅱ~Ⅲ级约为1~3个月.肌力从Ⅲ~Ⅳ级恢复至正常为7~13个月,四肢肌力早于颈部肌力恢复;血清肌酶1~6个月恢复正常,ESR、CRP、肝功能异常治疗后均恢复正常;6例患儿中5例已停止治疗,最长停药时间为4年,肌力正常,无发热、皮疹等情况,1例治疗中出现对称性腕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肿痛,活动受限.结论 PM和DM以肌无力和皮肤损害为突出表现,其他系统亦可受累,各脏器功能评估对诊断和判断疾病严重性非常有益;肌电图和肌肉病理检查是确诊PM和DM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肌病鉴别的重要依据;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PM和DM安全有效,儿童PM和DM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分子异质性高、临床表现不一、分型极为复杂、确诊相当困难的家族性、遗传性单基因病,其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仅从临床表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电图(EMG)及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已难以满足临床分类的要求,尤其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各亚型更是如此,因此采用基因检测及相关蛋白质的检测来进行该病分子病理学的分类及诊断已显得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分子异质性高、临床表现不一、分型极为复杂、确诊相当困难的家族性、遗传性单基因病,其分类至今尚无统一的认识,仅从临床表现、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肌电图(EMG)及肌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已难以满足临床分类的要求,尤其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各亚型更是如此,因此采用基因检测及相关蛋白质的检测来进行该病分子病理学的分类及诊断已显得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