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7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泽良  凌凯 《四川医学》2011,32(8):1289-1290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指征和探查后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行LC+LCBDE手术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72例,在LCBDE后行胆管一期缝合24例,置T管引流46例。57例从胆总管取出结石,其中7例同时从肝内胆管取出结石。2例发现胆总管下段及乳头占位性变,改开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4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不同程度狭窄,先置T管引流,后期再经内镜行乳头切开术。术后发生胆漏6例(8.3%),其中行胆管一期缝合术后4例,胆管置T管引流术后2例;引流量均不是很大,平均30~40ml/d左右,均于术后6~10d经非手术治疗而治愈。所有患者术后行B超检查,均未发现胆管残余结石,痊愈出院。结论对LCBDE的指征应该是"低标准的",LC术中当术者犹豫不决时,应果断行胆管探查。对于探查后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术中探查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10月2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42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22例均行T管引流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胆漏,保守治疗5 d后痊愈,其余患者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11 d,平均7.8 d。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胆管内有残留结石。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腔镜基本功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的适应证、方法、优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2005年3月我科123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术前经B超、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明确胆总管结石,腹腔镜镜下胆总管切开经纤维胆管镜取石后,置T管引流102例,I期缝合19例。结果121例成功行LCBDE,2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15±40)min,住院时间6d-10d,T管引流4周~8周拔管。5例出现轻微胆瘘,保守治疗4d~10d治愈;残余结石15例,术后6周经T管窦道胆管镜取出。病例随访6个月~22个月无残余结石及胆管狭窄。结论LCBDE具有微创、低并发症等优点,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初期开展腹腔镜胆总管探查(LCBDE)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70例胆管结石患者行LCBDE的临床资料。结果7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例(1.42%)术后发生胆漏。4例(5.71%)术后经“T”管胆道造影发现残留结石,经“T”管窦道行二期胆道镜取石成功。结论LCBDE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病例,基层医院开展LCBDE治疗胆管结石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5.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漏的发生原因、预防方法及处理措施。方法:对395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21例胆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管切口漏胆13例,其中4例经术中常规放置的腹腔引流管引流自愈,9例联合内镜乳头切开和鼻胆管引流治愈。术后T管早期滑脱4例和常规拔T管4例均导致胆汁性腹膜炎,经再次手术置T管和腹腔引流管治愈。结论:腹腔镜胆总管探查T管引流术后胆管切口漏胆、术后T管早期滑脱和T管瘘道形成不全是胆漏发生的主要原因,保持或建立通畅的腹腔引流和胆管引流是治疗胆漏的主要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分析腹腔镜下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术(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与腔镜胆道探查“T”管引流(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2种术式治疗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58例继发性肝外胆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LTCBDE组26例,LCBDE组32例(其中2例为 LTCBDE组术中中转)。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补液量、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胆漏、胆总管狭窄、胆管炎、腹腔感染、胆道出血、残余结石)。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均成功,治愈后出院,无死亡病例。LTCBDE组术后无胆漏、残余结石及胆道出血,LCBDE组术后出现1例胆漏、2例残余结石、1例胆道出血,两组均无术后胆总管狭窄、胆管炎及腹腔感染病例。LTCBDE组患者术后带管时间、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补液量均少于LCBDE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TCBDE组手术时间长于 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条件下,LTCBDE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低、术后生活质量高等优点,可视为安全有效及经济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的可行性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2010年10月2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22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00~220 min,平均142 min,术中出血20~100 ml,平均40 ml。22例均行T管引流术。1例患者术后出现轻微胆漏,保守治疗5 d后痊愈,其余患者无胆漏及其它并发症发生。术后住院时间6~11 d,平均7.8 d。术后T管造影均未发现胆管内有残留结石。结论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和熟练掌握腔镜基本功的前提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总管结石是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的微创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路文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0):1262-1263
目的探讨腹腔镜联合胆管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4月—2011年4月30例确诊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T管引流术(LC+LCBDE),并与同期的45例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OC+OCHTD)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及患者的痛苦程度加以对比。结果 2组手术均获得成功,LC+LCBDE较OC+OCHTD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及患者术后痛苦程度上有明显优势,但在手术时间上有所延长,不具有优势。结论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胆管镜取石T管引流术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行之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梅锋  李春平  黄爱飞 《当代医学》2010,16(18):78-80
目的对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CBDE)手术方式进行改进,使手术难度降低,方便操作。方法前期通过动物实验训练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安置T管、缝合等技术,并设计胆道镜的通路,后对49例患者随机分两组实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取石术,传统LCBDE(c)组25例,改进LCBDE(g)组24例,回顾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LCBDE手术均获成功,患者恢复良好。c组术后有3例并发胆漏,经纹氏孔旁引流管引流及保守治疗后愈合。两组术后2~4周经T管胆道造影胆管无残余结石,造影后夹管1d拔除T管。患者手术时间、取石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镇痛药使用次数、术后卧床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胆漏g组均少于c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胆管残余结石、住院费用,g组低于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LCBDE中通过长25cm直径5mmtrocar建立胆道镜通路及应用取石网篮来探查胆总管通畅情况,可降低手术操作难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减小手术创伤、使患者尽快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周春  范耀刚 《基层医学论坛》2013,(31):4088-4090
目的总结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1aparoscopictranscysticcommonbileductexplorationwitllcholedochoscope。LTCBDEC)的临床经验。方法对172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继发性结石或可疑病变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治疗。结果157例手术成功(91.2%),发现胆总管结石103例,阴性探查54例,7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5例改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I期缝合术,3例中转开腹;平均手术用时95rain(65min-240min)。术后出现胆管残石2例,胆痿7例,戳孔感染3例,出血1例。术后2d~5d拔除腹腔引流管,平均住院时间5.1d(4d-7d)。结论腹腔镜联合术中胆道镜经胆囊管胆道探查取石术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难取结石的体内冲击波碎石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刚  尹思能  龙飞伍  刘安  易斌  王征夏  陈先林 《四川医学》2009,30(11):1723-1725
目的探讨体内冲击波胆管碎石技术在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术中对难取结石的运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6月~2008年10月在腹腔镜胆管探查取石术中对胆管镜取石困难的53例患者运用体内冲击波胆管碎石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完全取净结石49例(92.4%)。未取净结石4例(7.6%),分别为原发肝内胆管二级支结石伴有局部胆管开口狭窄3例,胆总管下端嵌顿结石1例。全组16例安放T管,37例做一期胆管缝合。一期缝合有4例术后轻度漏胆。6例胆总管下端嵌顿结石,碎石过程中轻度渗血,经生理盐水冲洗后停止,无大出血、无胆管击穿及胆管撕裂伤,无死亡患者,术后恢复顺利。结论体内冲击波胆管碎石治疗腹腔镜胆管探查术中难取结石,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深入探索研究和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与内镜下oddise括约肌切开(EST)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0.8~1.2cm)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58例,采用LC—CBDE术、EST联合LG术对58例患者治疗的临床资料;比较手术时间、手术费用、住院日、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手术总时间,手术住院日,住院总费用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结石残留卓,胆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出血、胰腺炎、肠穿孔等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LC—CBDE)优于内镜下oddise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度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细径胆总管结石。  相似文献   

13.
李强  陈兆永  丁贤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9,22(12):1422-1424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腹腔镜、胆道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和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搜集2006年3月-2009年3月间我院实施腹腔镜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术16例,总结其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并发症,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成功16例(100%),手术时间60~150min,住院时间7~20d,发生胆漏1例(6.2%)经腹腔引流治愈,残余结石1例(6.2%)经术后十二指肠镜取石治愈。14例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无胆漏、胆管狭窄、胆道出血发生。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一期缝合安全、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7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及总结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临床价值及相关手术经验。方法对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手术成功,1例中转开腹,成功率98.7%,手术时间70-190 min,平均95 min。术后发生胆漏1例,保守治疗后治愈;1例胆道残余结石术后经胆道镜取净,所有患者术后第二天进食流质并下床活动,平均住院6.8天。72例(随访率92.3%)随访6-36个月,平均14.3月,均无腹痛、发热、黄疸发作。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安全可靠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术后一期缝合术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云 《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30(10):106-108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的临床用价值与安全性.方法分析我院2004年1月至2009年3月腹腔镜165例胆总管切开探查术的临床疗效,其中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共76例,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89例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腹腔引流管引流时间、胆漏、残石率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期缝合组术后住院时间及输液量比引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缝合组比引流组住院时间更短、输液量更少,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是一种安全较简便经济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曹云  ;陈安平 《四川医学》2014,(7):814-816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下胆总管末端狭窄支撑术的治疗经验。方法采用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网取石或液电碎石直至取净肝外胆管结石,在斑马导丝引导下用逐级扩张导管和(或)球囊导管对胆总管末端狭窄进行扩张,并对胆总管末端梗阻为主的良恶性狭窄病人有选择地放置塑料支架或自膨式金属胆管支架。结果本组117例患者中109例(93.2%)手术获成功,即术后无胆漏、支架位置正确、引流通畅、黄疸减轻或消退。1例中转开腹,2例胆漏,1例残石,2例支架位置错误,2例术后死亡(并发症总发生率6.8%)。结论只要选择合适的病例,腹腔镜下胆总管末端狭窄支撑术处理胆总管末端梗阻为主的良恶性狭窄有效、可行、简便、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58例,根据胆囊管及胆总管直径、腹腔感染及组织水肿严重程度、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3组,A组:腹腔镜胆囊切除,经胆囊管胆总管胆道镜探查取石(16例);B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T管引流术(94例);C组: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胆道镜取石,一期胆总管缝合(48例)。评价手术时间、结石残留率、并发症率(出血、胆漏、伤口感染)。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为(95.1±14.7) min,B组为(102.2±18.1) min,C组为(110.1±16.4) min,3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20,P=0.887)。A组有1例术后出现结石残留,B、C组无结石残留,总体结石清除率为99.4%。总体并发症率为1.9%,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在适合的人群中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取石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与治疗方式。方法对我院2004年5月~2012年5月120例左肝胆管结石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左肝外叶切除50例,左半肝切除52例,胆道探查取石+胆肠内引流12例,胆道探查+T管引流6例,全组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1%,包括切口脂肪液化4例、胆瘘5例、腹内出血1例、肠瘘1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无膈下脓肿、胆道出血等并发症。术后残石率为8.3%(10/120)。结论左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应从四个方面进行诊断:结石部位、狭窄、变异及并发症;左肝内胆管结石的处理应遵循个体化方案,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技巧,对降低残石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的优点、方法和适应证.[方法]2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结果]22例手术均获成功,无中转开腹,其中T管引流17例,Ⅰ期缝合5例,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5 min,术中出血20~50 mL,平均35 mL,3例术后胆漏,保守治愈,5例胆道残余结石,术后胆道镜取出.[结论]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安全有效,对符合适应症的患者是最佳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