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侠 《实用癌症杂志》2016,(8):1367-1369
目的 探讨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病灶内微血管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早期宫颈癌患者50例,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病灶内微血管情况,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将单因素带入Cox回归方程计算影响病灶内血流情况的危险因素,探讨血流情况与早期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超声探查,血流丰富者27例,少量血流者或缺乏血流者23例(46.0%).早期宫颈癌病灶血流丰富情况与宫旁浸润、病灶大小、累及脉管、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病灶血流丰富者预后较佳7例(25.9%),病灶血流较少或缺乏血流者预后较佳20例(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癌病灶内血流情况与是否出现宫旁浸润、病灶大小、是否累及脉管、间质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密切相关,血流丰富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无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l/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提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三级分站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96例行广泛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清扫术的Ⅰa2~Ⅱa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在宫颈肿瘤周围黏膜下3、6、9、12点处分别注射99mTc-硫胶体0.5ml,术后将清扫的盆腔淋巴结用闾讲庖墙刑逋馓讲?确定放射活性计数比同侧淋巴结升高5倍者为前哨淋巴结,将切除的盆腔淋巴结连续切片行HE染色进行病理检测.结果 共检出41例患者的83枚转移盆腔淋巴结,其中宫旁和闭孔淋巴结转移65枚,髂内外淋巴结转移17枚,髂总淋巴结转移1枚.22例宫旁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同时伴有髂内淋巴结转移者3例,髂外淋巴结转移者5例,髂内和髂外淋巴结均转移者1例.19例闭孔淋巴结转移患者中,同时伴有髂内淋巴结转移者3例,髂外淋巴结转移者4例.x2检验显示,宫旁和(或)闭孔淋巴结转移与盆腔其他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呈正相关.共检出转移前哨淋巴结81枚,其中宫旁和闭孔前哨淋巴结转移64枚,髂内外前哨淋巴结转移17枚.宫旁和(或)闭孔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比较,患者的1和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非转移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93.2%)明显高于转移组(65.1%).结论 宫颈癌患者的盆腔淋巴结转移分为三站是可行的,第1站为宫旁和闭孔区域淋巴结,第2站为髂内和髂外淋巴结,第3站为髂总和腹股沟深淋巴结,可根据转移情况合理地制定患者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宫颈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方法 对272例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72例宫颈癌患者中发生淋巴结转移52例(19.11%),显著独立高危因素包括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宫旁浸润、脉管癌栓.结论 闭孔淋巴结、髂外淋巴结、内淋巴结为宫颈癌最易受累区域,肿瘤大小超过4 cm、浸润深度超过75%、脉管癌栓阳性、宫旁浸润阳性的宫颈癌患者为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高危群体,在临床治疗中,应确保宫旁切除范围,并实施系统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宫旁组织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5年8月瑞安市塘下人民医院诊治的890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临床分期均为ⅠA2~ⅡA2期,对影响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890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中共有53例患者出现宫旁转移,转移率为6.0%(53/8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状态、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和累及阴道是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P值均<0.01)。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1)。结论:早期宫颈癌患者的宫旁转移率较低,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Ⅰ B1~ⅡA2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预后,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06 12-2013-06-30山东省肿瘤医院收治的行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清除术284例Ⅰ B1~ⅡA2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在284例患者中有盆腔淋巴结转移82例,转移率为28.9%.其中髂总淋巴结转移率为5.3%(15/284),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为2.8%(8/284).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间隙浸润、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髂总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为髂总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5.41,P=0.001.髂总淋巴结阳性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21.2%.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血管间隙浸润(OR=2.6,P=0.01)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OR=9.3,P<0.01)均为早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早期宫颈癌髂总淋巴结转移率较低,盆腔其他淋巴结转移是其独立高危因素,而且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若术后病理显示髂总淋巴结转移患者,在补充放化疗时,建议采用调强适形放疗,同时建议其靶区勾画的范围上界达到腹主动脉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手术切除范围的缩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89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临床分期均为ⅠA2~ⅡA2期,均行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对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找出与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提示,宫旁转移率为6.0%(53/890).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血SCC-Ag水平、肿瘤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手术切缘状态、淋巴结转移、累及宫体、累及阴道是早期子宫颈癌宫旁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间质浸润深度、脉管浸润、淋巴结转移是早期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 肿瘤子宫颈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为子宫颈癌早期宫旁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探究影响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300例宫颈癌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情况、肿瘤宫旁浸润情况及患者术前化疗情况等资料.采用Logistic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300例宫颈癌患者,35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占11.7%.临床分期为Ⅱ期的患者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Ⅰ期的3.283倍;肿瘤直径≥4 cm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4 cm的2.332倍;浸润深度≥1/2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1/2的1.823倍;脉管癌栓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739倍;宫旁浸润阳性的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风险是阴性患者的1.672倍.结论肿瘤直径、临床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宫旁浸润和脉管癌栓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模式并比较子宫内膜癌与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分布的不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系统的盆腔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的104例子宫内膜癌以及253例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比较二者的不同.结果: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22.1%vs 16.2%),并且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G_1:12.1%;G_2:21.4%;G_3:34.5%)、肌层浸润深度(≤1/2:11.9%>1/2:29%)有关;子宫内膜癌单纯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偏低(34.8% vs 68.3%),单纯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偏高(4.3%vs 0),盆腹淋巴结共同受累的发生率偏高(60.9%vs 31.7%).宫颈癌中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患者100%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而内膜癌93.3%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阳性的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内膜癌与宫颈癌最易受累淋巴结均为闭孔淋巴结(内膜癌:73.9%、宫颈癌:70.7%),受累最少的均为腹股沟淋巴结(内膜癌:8.7%、宫颈癌:7.3%),与宫颈癌相比,子宫内膜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65.2%vs 31.7%)、骶前淋巴结(21.7%vs 17.1%)的受累几率较高,而髂外淋巴结受累的几率偏低(17.4%vs 41.5%).结论:子宫内膜癌淋巴结转移方式不同于宫颈癌,虽然内膜癌主要向盆腔淋巴结转移,但是仍然存在直接向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并且各病理分级的内膜癌均有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同步放化疗是否提高根治术后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宫颈癌患者的生存。方法 收集2008-2011年间188例行宫颈癌根治术且术后病理伴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同步放化疗的疗效。结果 全组46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单纯放疗组后腹膜、髂总及盆腔非髂总转移者的复发转移分别为4、5、11例(57.1%、55.6%、28.2%);同步放化疗组相应的复发转移分别为5、5、16例(62.5%、25%、15.2%)。与单纯放疗相比,同步放化疗能够明显改善盆腔非髂总、髂总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非髂总88.6%∶76.9%,P=0.003;髂总80.0%∶44.4%,P=0.041),而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者的5年生存率(50.0%∶42.9%,P=0.973)。淋巴结转移的部位及同步放化疗是总生存率的影响因素(后腹膜比盆腔非髂总HR=4.259,95%CI=1.700~10.671,P=0.002;髂总比盆腔非髂总HR=2.985,95%CI=1.290~6.907,P=0.011;同步放化疗比放疗:HR=0.439,95%CI=0.218~0.885,P=0.021)。结论 同步放化疗能改善盆腔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但不能改善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患者的生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